這個曾經靠海不吃海的魚村,如今靠海搞養殖  每年收入200多萬
這個曾經靠海不吃海的魚村,如今靠海搞養殖  每年收入200多萬
這個曾經靠海不吃海的魚村,如今靠海搞養殖  每年收入200多萬
這個曾經靠海不吃海的魚村,如今靠海搞養殖  每年收入200多萬
這個曾經靠海不吃海的魚村,如今靠海搞養殖  每年收入200多萬
這個曾經靠海不吃海的魚村,如今靠海搞養殖  每年收入200多萬
這個曾經靠海不吃海的魚村,如今靠海搞養殖  每年收入200多萬
這個曾經靠海不吃海的魚村,如今靠海搞養殖  每年收入200多萬
這個曾經靠海不吃海的魚村,如今靠海搞養殖  每年收入200多萬
這個曾經靠海不吃海的魚村,如今靠海搞養殖  每年收入200多萬
這個曾經靠海不吃海的魚村,如今靠海搞養殖  每年收入200多萬
這個曾經靠海不吃海的魚村,如今靠海搞養殖  每年收入200多萬
這個曾經靠海不吃海的魚村,如今靠海搞養殖  每年收入200多萬
這個曾經靠海不吃海的魚村,如今靠海搞養殖  每年收入200多萬
這個曾經靠海不吃海的魚村,如今靠海搞養殖  每年收入200多萬
這個曾經靠海不吃海的魚村,如今靠海搞養殖 每年收入200多萬
市井漳州
1/15 福建漳州龍海市隆教鄉全村總人口1749人,耕地1120畝,水域面積4000畝。過去,鎮海村人靠海不吃海,以種田為生。直到1986年該村被確定為貧困村後,當地政府引導村民進行產業轉型,使這裡的農民有了“漁民”的新身份。近年來,近海養殖、捕撈、釣魚等己成為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圖為 傍晚,隨著太陽下山,漁船回港停泊在海面上。● 徐智心\/文圖
2/15 4月22日清晨6點多,儘管海面上籠罩著大霧,但海邊已是一番熱鬧的景象:漁民們將或肩挑或用車載來的泡沫浮球裝上停靠在碼頭邊的漁船後,就啟動馬達一一出海了。圖為 太陽初升,漁民們挑著泡沫浮球到碼頭裝船● 徐智心\/文圖
3/15 和其他漁民一樣,李志鵬的小木船也向自家的養殖場挺進。海面上,隨著海浪上下起伏的白色浮球,就像跳躍在大海上的音符,充滿了韻律與節奏感!志鵬告訴我,眼下正是海蠣的收成季節,這時的海蠣正肥呢!所以大家都抓緊收割。泡沫球下面掛著的就是海蠣。圖為 隨著海浪上下起伏的白色浮球下面掛著海蠣● 徐智心\/文圖
4/15 經半個多小時的顛簸,小船抵達目的地。只見志鵬家請來的三個幫工已經在收割海蠣了。他們齊心奮力拉起掛滿海蠣串的大繩子放在船沿,然後每人一手抓海蠣串,一手用彎刀割斷綁在大繩上的小繩子,把海蠣串放在船上的大網袋裡。收割完之後,把大繩子放回海里,以便下次放蠣苗再用。 圖為 海面上,志鵬家請來幫忙的漁民正在收割海蠣● 徐智心\/文圖
5/15 在同一海域一隅,桂炳鬆會十幾名工人也在船上忙的不可開交,他們拉起養殖扇貝的網籠放在甲板上進行整理,除了要把附在扇貝上的海苔等雜物清除掉外,還要分出扇貝的大小,大的裝袋出售,小的回網放入海中繼續養殖。圖為 海面上,志鵬家請來幫忙的漁民正在收割海蠣● 徐智心\/文圖
6/15 臨近中午,出海作業的漁船陸續回港。船一停穩,碼頭旁早已準備就緒的起重機便開始忙碌起來了,隨著大鉤子的上升下降,滿船的海蠣、扇貝等被裝上早己在此等候的大卡車上,送往廈門、漳州等地銷售。圖為 海面上,志鵬家請來幫忙的漁民正在收割海蠣● 徐智心\/文圖
7/15 李志鵬當天收割了一船海蠣,收入近萬元。他家共種植了300多畝海蠣,扣除成本,年純收入三十多萬元。李志鵬是鎮海村養殖戶的一個縮影,像他家這樣靠養殖海產品為生的數十戶,其中有三十二戶養海蠣,十二戶養扇貝。圖為 收割完海蠣後,把大繩再放入海中,以後放蠣苗時還可以再用● 徐智心\/文圖
8/15 從耕地種糧到犁海養殖的成功轉型,鎮海村的養殖戶年平均純收入達四十多萬元,不但脫掉了貧困的帽子,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今,鎮海村家家戶戶建起了小洋樓,一些村民辦起了民宿來。圖為 船靠碼頭準備卸海蠣● 徐智心\/文圖\n
9/15 漁民把裝滿海蠣的網袋掛在升降機的大鉤上。
10/15 升降機起起落落,把海蠣裝上車,準備送往漳州、廈門等地。
11/15 今年志鵬家海蠣和扇貝純收入可達200多萬元,父孑倆禁不住開懷大笑。
12/15 桂炳鬆提著裝扇貝苖的網籠開心大笑。
13/15 幫工們在桂炳鬆的船上整理收上來扇貝。
14/15 幫工們在桂炳鬆的船上整理收上來扇貝。
15/15 把扇貝裝上車出售廈門,漳州等地。
2019-05-30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