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蟲人文攝影:“長江三樓”之一安慶大觀亭,五百年後難尋舊跡!
圖蟲人文攝影:“長江三樓”之一安慶大觀亭,五百年後難尋舊跡!
圖蟲人文攝影:“長江三樓”之一安慶大觀亭,五百年後難尋舊跡!
圖蟲人文攝影:“長江三樓”之一安慶大觀亭,五百年後難尋舊跡!
圖蟲人文攝影:“長江三樓”之一安慶大觀亭,五百年後難尋舊跡!
圖蟲人文攝影:“長江三樓”之一安慶大觀亭,五百年後難尋舊跡!
圖蟲人文攝影:“長江三樓”之一安慶大觀亭,五百年後難尋舊跡!
圖蟲人文攝影:“長江三樓”之一安慶大觀亭,五百年後難尋舊跡!
圖蟲人文攝影:“長江三樓”之一安慶大觀亭,五百年後難尋舊跡!
圖蟲人文攝影:“長江三樓”之一安慶大觀亭,五百年後難尋舊跡!
圖蟲人文攝影:“長江三樓”之一安慶大觀亭,五百年後難尋舊跡!
圖蟲人文攝影:“長江三樓”之一安慶大觀亭,五百年後難尋舊跡!
圖蟲人文攝影:“長江三樓”之一安慶大觀亭,五百年後難尋舊跡!
出外龍舒人
1/12 安徽省安慶市,位於長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處,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倚檻蒼茫千古事,過江多少六朝山?”這首詩是180多年前懷寧知縣陶沄(一說澍)登臨大觀亭,所發出的感嘆。歷經歲月滄桑,古亭現址如何?筆者尋跡當年“皖省第一名勝之區”。圖:大觀亭街。(運營、編輯、攝影:束文傑)
2/12 正如此前“精彩安慶”一文寫道“大觀是安慶的發端之地”,而大觀又因這座古亭得名。“大觀亭,並非一座小亭,而是一組宏大的古建築群”。大觀亭街,即“墩頭坡”,上世紀末,老城改造時因大觀亭遺址保留了這片古民居群。2018年12月,《大觀亭舊址公園規劃方案》出爐。筆者前往時西側一處民居正在改造中,東側早已被一堵石牆圍住,牆內早已人去樓空,雜草叢生,到處是殘磚爛瓦……
3/12 據“六尺巷文化”一文《安慶大觀亭歷史文化街區》記載,這片街區內有:大觀亭、餘闕墓、赤帝祠(火神廟)、痘神庵(鄧石如讀書處)、徐(國相)公祠、張立達酒廠及洋樓、嚴鳳英故居等歷史建築。
4/12 大觀亭,建於明嘉靖四至六年(1525—1527),後因年久失修塌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建。咸豐三年(1853)遭兵燹,同治六年(1867)重建。民國27年(1938),日軍侵佔安慶時遭遇飛機轟炸。此後,大觀亭猶如風前殘燭,漸漸破落。飽經戰火摧殘和人為破壞的大觀亭最終於文革後期消逝在歷史長河中。後來,在大觀亭原址上設立大觀亭小學。圖:小學大門旁的文保碑。
5/12 圖:小學早已被荒廢,從當年的學校大鐵門進入,眼前一片荒蕪空地,北側有一條石階通往土坡上,老城十二景之一“大觀遠眺”之地便位於其上。昔日的大觀亭“位踞安慶龍脈,背倚大龍山,前臨長江,境界開闊,氣象雄偉”。在其旁,亦是元末郡守餘忠宣公闕墓葬之地。明清時期,此亭與武昌黃鶴樓、江洲庾樓並稱為“長江三樓”。
6/12 圖:登臨臺上,亭下草叢之中亦有一座文保碑。大觀亭,又稱大觀樓或大觀臺,系兩層磚木結構,畫棟飛簷。建亭後,這裡曾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參觀,並留有大量文章、詩詞、楹聯。其中經商才子沈復寫道:“亭在山脊,眺遠頗暢。”胡適日記中說:“亭不高,風景還好。”作家郁達夫甚至還將小說故事設置從大觀亭開始。此外亦有桐城派大家劉大櫆、姚鼐等相關詩詞記於《大觀亭志》之上。
7/12 今日登臨土臺之上,僅能從草叢一窺古亭的基址,不禁唏噓不已。古亭附近曾有望華樓(上達樓)、正氣樓、勵忠祠、餘闕墓、青陽書院(餘公祠)、感恩亭、仰高亭、望江亭等,今亦多無存(據說附近一座小樓為舊建,只是後築的水泥覆蓋了牆體)。
8/12 在大觀亭以西幾百米處,亦有一處歷史文化街區——大王廟街。大王廟街,因毗鄰大王廟而得名。這條街又被稱為“河街”,位於長江與皖河之三角地帶,河道縱橫,擁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州”的美譽。周圍架有六座橋,方便行人來往。橋與街相連,橋也是街,街也是橋。除大新橋、小新橋外,還有廣濟橋、女兒橋、月字橋、便民橋,盡顯小橋、流水、人家的風情。
9/12 清代安慶知府衙門曾在此設立一號碼頭,自大新橋、小新橋至張家港內河,舟楫如織,桅杆林立。安慶近郊與鄰縣的農民用民船將農產品運來,再將大王廟街商鋪裡的生活日用品運回去。人來船往,熙熙攘攘,河街商市繁榮昌盛。清代詩人李先芳曾寫道:“魚米舟中市,人煙水上城。”
10/12 大王廟街以赭紅色的麻石條鋪就路面,兩側商號鱗次櫛比,糧油行、鹽行、魚行、柴炭行、日雜百貨,以及土紗布、白老布等機織行業密集於此。隨著江堤興建,皖河改道,當年的河街慢慢消失。大王廟街曾是商賈的住居之地,一些老民居仍保留下來。圖:街上一座二層小樓。
11/12 在這條老街上,清代、民國、解放後,一百年間三個不同時期的建築同時坐落於此。走到一處老宅前,朋友告訴筆者,這家不簡單,屋頂上曾有一尊清道光年間的“鎮宅獸”和一根漢白玉柱子,這家還走出一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可惜且可恨的是,前段棚改期間,文物販子竟悄悄偷走了“寶貝”!
12/12 說到棚改,大王廟街亦是傷痕累累,筆者在此街上走訪幾處民居,住戶早已搬走,部分歷史建築遭到拆除。甚至這挖掘機連有人居住的房屋也不放過,屋頂及後院牆亦遭到損毀。當地文史愛好者稱其為“最後的老街”,不知這老街何時便走進了照片之中,人們再也不能用腳步丈量其中……(文字資料參考“精彩安慶”、“六尺巷文化”、“安慶之聲”等相關文章及《黃梅戲鄉老安慶》)
2019-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