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這樣的香港,你未必見過!一處懸空的海上漁村,這裡的漁民住著全開放式的海景房,過著水陸兩棲生活
泡魚兒
1/30 青山綠水間,漁樵耕讀樂,炊煙裊裊處,小橋流水人家……對於久居都市的人來說,這樣的田園景緻似乎只存在於文人墨客的詩句之中,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尋找那些偏遠的古鎮古村落,那是一種鄉愁,更是一種情結。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在繁華的香港背後,也存在著這樣一片古樸的地方——大澳漁村。
2/30 當然,如果你是一位TVB粉,對大澳這個地方並不陌生。由陳鬆伶和吳啟華主演的《大澳的天空》便是在這裡拍攝的。有去過大澳的朋友知道我是古鎮控,喜歡體驗當地風土人情,便叮嚀我一定要去這裡看看。這次去大嶼山,總算了了心願。
3/30 大澳其實真的蠻遠的,位於離島上的大嶼山腳下,已經是香港島的最西邊了。從大嶼山乘車下來,穿過幾條街巷,就是乘船遊大澳的碼頭,一座十來米的鐵橋橫跨在水道之上。從前,大澳島與大嶼山是被一條湧分開的,當年這裡是一個渡口,叫做橫水渡,大澳居民出入都要靠一個大舢板往來運送,無動力的的舢板依靠一條連接兩岸的繩索,人工拉繩索維持舢板來往兩岸,1996年9月,這座鐵橋建成,才結束了靠大舢板出行的歷史。
4/30 棚屋是大澳漁村的標誌。每一個棚屋都是由許多根深入水中的木樁或水泥柱所支撐,整個漁村就像是懸在海上一樣。建造棚屋的木頭一般使用的是坤甸木,這種木材即便常年泡在海水中,七八十年也不會腐爛。
5/30 一眼望去,盡是密密匝匝縱橫交錯的水上棚屋建築。整個大澳漁村被三條通海的水道分隔開,棚屋就建在河湧的兩邊,由橋和水上木製走廊連接在一起,形成一道獨特的水上人家風景線。
6/30 這些看似雜而亂實則頗有生活秩序的棚屋,如幾近消失的“橫水渡”一樣,曾一度計劃拆遷,好在近年已成為大澳旅遊資源得以保留了下來。
7/30 這個小小的漁村遠離繁華的鬧市區,是香港僅存的水上棚屋區,生活在這裡的漁民大多居住在水上搭建的棚屋裡,今天依然還保留著早期香港漁村的模樣,只是在最近兩年才有揹包客和香港本地市民慕名前來。
8/30 大澳街上商店林立,貨攤夾道,售賣海鮮乾貨、水果、布織品和藥材等特產。大澳臨近萬山群島,附近海域盛產黃花魚、鰽白、鮫魚和倉魚,漁民以大尾艇來作業,並以捕捉黃花和鰽白為主。大澳的蝦膏馳名海外,《舌尖上的中國》裡介紹了傳承四代的鄭祥興蝦醬廠就是坐落於大澳。走在街上,瀰漫著一股淡淡的鹹魚和蝦醬香氣,樂趣無窮。
9/30 在大澳街市街的盡頭右轉便是建於明朝弘治年間 (1488 –1505年)的關帝廟,廟內有關帝和劉備坐騎的雕像,神壇處又有華陀和財神的畫像。天后廟和關帝廟毗鄰而建,飛鳥神獸裝飾的屋簷,內屋天花板上精緻的陶飾,朱底鎏金的橫樑,刺繡花紋繁複的傳統旗幡和神情肅穆的神像,都是極具嶺南風格的古廟宇。
10/30 自古便是鹽業重鎮的大澳,有好幾處中國傳統古建,已經有300多年曆史的楊侯古廟便是其中之一。我去時,漁村正在唱戲,慶祝楊侯誕辰。
11/30 一位戴著鍋蓋帽的漁村老婦走在乾乾淨淨的漁村裡。不像內地的古鎮古村,早已是酒吧客棧遍佈,這裡好象完全被喧鬧的香港給遺忘了一樣。
12/30 兩個蒙著雙眼的小女孩兒迎面走來。
13/30 背山面海的水上人家,小船靜靜地停泊在家門口外的“河道”上,漁村的淳樸風貌歷歷可見,閒散而寧靜。
14/30 漫步在木板走廊上,在棚屋間穿梭,從漁家的客廳廚房旁走過,瞬間感覺回到了百年前的香港小漁村。
15/30 雖然是棚屋,卻種滿了花草,佈置得非常有情調,處處溢滿了美好的生活氣息。
16/30 這裡的漁民過著水陸兩棲的生活,村裡多是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婆,難得見到年輕人的蹤影,來的鮮活的面孔都是匆匆的過客。
17/30 棚屋內,街坊們聚在一起悠閒地搓著麻將,與快節奏的香港中環完全兩個樣。
18/30 每家每戶的舊物都收拾得整整齊齊。密密匝匝的棚屋戶戶相連,部分通道可以直接穿過鄰居的客廳或廚房而過,這種開放式的社會關係也算是一大特色了。
19/30 這兩隻看家的狗狗,簡直太招人喜歡了。
20/30 這個剝離出來的蛋黃不知道是準備做什麼用的。
21/30 還記得周星馳的電影《龍的傳人》嗎?還記得《大澳的天空》裡陳鬆伶可愛的鍋蓋頭嗎?還記得《三個夏天》裡葉玉卿走過的那條長長的棧橋嗎?建於1979年的新基大橋,是一座可以開合的木質橋,連接著新基街棚屋和吉慶街棚屋兩地,很多TVB電視劇和香港電影都在這裡取過景。
22/30 東京碼頭,這也是眾多影視劇的取景地之一。大澳曾是香港的主要漁港,也是百年來漁鹽業的重地。如今的大澳,已沉澱為一個遺世而立的小漁村。
23/30 漁村面積雖然小,但是保留下來的中西文物古建足以讓你尋找到老香港的古老印跡。聳立在大澳小輪碼頭旁邊的小山丘上的前大澳警署,建於1902年,是兩層高的西式建築,也是新界區最早期建成的警署之一,現在已經改成了一家只有7個客房的文物酒店。要真正感受香港的殖民文化,在蘊含著歷史的文物酒店住上一晚,也是一種過癮的玩法。
24/30 在大澳碼頭上,停靠有很多快艇,可以出海兜一圈,近距離感受棚屋,運氣好的話就能看到中華白海豚。。我買的是昂坪360海陸空全日通的套票,裡面包含了大澳漁村小艇遊,有導遊帶領的,集合點也是在昂坪市集裡面。想自行感受大澳風情的話,在昂坪有前往大澳漁村的大巴,提前半小時候在昂坪市集的車站坐車去就行了。
25/30 大澳村裡的線路其實非常的簡單,就是進村後經過鐵橋,逛大澳街市,走30米T字路口,左拐去是大澳警署,看完走右邊繼續在漁村中穿行,再過新基大橋右拐,一個環形路線,最後回到村口。
26/30 船環島遊時,無意中發現這家富有江南情調的三盞燈茶室。特地查了一下,這家餐廳在香港215家知名的咖啡與茶室中排名第六,位置雖然不算好找,但一定不會令你失望。入口處,放有一塊木牌,以“我決定,慢下來 大澳”為題,寫有店主的生活態度和期盼。更難得的是,即使你沒有光顧茶座,店主也不介意你四處參觀和拍照。在這樣一個悠閒舒適的地方,一杯咖啡,一件蛋糕,一個下午就可以這樣消磨。
27/30 各個時期留下來的棚屋。棚屋的建成是因為當時漁民生活上的實際需要。在以帆船捕魚的年代,一隻船顯然容不下一家十幾口,於是在大澳附近捕魚的漁民便在永安街後近岸的地方搭建棚屋,以安置老人及小孩,免受出海的困苦,久而久之,便成了今天所見的規模。
28/30 作為香港曾經的鹽漁業重鎮,大澳就像是一塊活化石般保留著島上的歷史遺蹟。早期棚屋又叫做葵棚或水棚,後期居民改用坤甸木來代替石柱,還加有鐵皮屋頂。棚屋多是半圓頂的,也有的建成三角形頂
29/30 棚屋分為前、中、後三段。前段是廳或是睡房,中段是擺放神位的地方,後段的睡房多留給長輩居住。
30/30 這裡沒有紛爭,沒有喧鬧,世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總是無憂無慮地生活,只聊菜價,說八卦,談日常,這大概,才是我們最想看到的香港模樣吧。
2017-08-25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