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傑:用實際行動踐行仁心仁術

酉陽新聞網 2017-04-27

——記重醫大附一院酉陽醫院耳鼻咽喉科支醫醫生劉傑

□本報記者趙舒婷文/圖

劉傑:用實際行動踐行仁心仁術

圖為劉傑在為患者檢查。

作為醫生,最大的願望就是用自己的“妙手”讓患者早日康復;作為患者,最大的心願就是有一位醫術高明的醫生讓他們藥到病除。

為了提高醫術,他利用業餘時間不斷“充電”;為了與患者良好溝通,他不厭其煩地為患者解釋病情和治療方案。他,就是重醫大附一院支醫重醫大附一院酉陽醫院耳鼻咽喉科醫生劉傑。

不斷“充電”,做好終生學習準備

“從畢業到現在工作7年,我每天接觸最多的除了患者就是專業書本。”接受採訪時,劉傑顯得有些緊張,話語中有些拘謹。但當記者問到為何選擇學醫時,他便打開了話匣子。

“醫生是救死扶傷的職業,從小就立志當醫生。”劉傑說,他小時候在電視劇裡看到穿著白大褂的醫生將生命垂危的病人搶救過來時就異常激動,覺得他們非常偉大。1999年高考時,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學醫,並順利考進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學習。

學醫的日子是枯燥的,但劉傑卻樂在其中。“學醫是一條較為艱辛的路,讀書時要學的專業課本就有厚厚一摞,很多時候感覺壓力很大,但我要求自己必須學透吃透。不然專業知識不過關,怎麼醫治患者?”劉傑當上了“拼命三郎”,常常在宿舍關燈後用手電筒學習至深夜。功夫不負有心人,博士生畢業後,劉傑順利進入重醫大附一院耳鼻咽喉科,成為一名醫生。

“現代醫學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只有不斷充電才能跟上前進的步伐,才能學會最新的治療方法。”在劉傑看來,醫學事業學無止境,作為醫生,就要做好終生學習的準備,去探索和征服未知疾病。業餘時間,劉傑總是喜歡捧著專業書籍和雜誌學習、汲取知識,用知識武裝大腦。

有效溝通,構建良好醫患關係

近年來,醫患關係成為一個熱議話題,而耳鼻咽喉科的醫患關係更是處在風口浪尖。對此,劉傑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耳鼻咽喉科涉及生理功能多而複雜,牽涉的是患者時時刻刻的生理感受,患者對治療後的副反應、併發症的承受能力較低,前來治療主要是希望減少一些不適感。“耳鼻咽喉治療的一些副反應如空鼻症,讓患者極不舒服,如果醫護人員沒有解釋清楚,就容易招致患者的不滿。”在劉傑看來,與患者形成良好的溝通是建立良好醫患關係的最好選擇。

“如果醫患之間的溝通出現問題,就會讓患者對手術後、治療後的副反應、併發症瞭解不清,當出現上述不利情形時,患者及其家屬就會認為是醫護人員醫術不夠精湛、手術不夠成功造成的,進而演變成醫患糾紛。”劉傑告訴記者,在他看來,醫生要做好溝通,就必須換位思考,站在患者立場考慮問題。

為了構建良好醫患關係,每天查房時,劉傑都會與患者及其家屬認真溝通,瞭解患者的病情變化,並根據其變化調整治療方案,力爭花最少的錢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手術前,他還會將手術的風險與手術後的副反應、併發症告知患者及家屬,讓他們自行決定。很多時候,因為患者及其家屬對相關病情不瞭解、擔憂,劉傑往往會講解多次,直到他們真正理解為止。

竭盡所能,幫助基層醫院成長

今年1月,劉傑來到我縣支醫。每週,劉傑要負責在門診問診,忙時,一個上午會有40餘名患者前來問診。“因為不少患者缺乏醫學常識,所以在溝通過程中會花費不少時間。”劉傑坦言,不少患者對醫生有意見就是因為在看門診時醫生始終板著一張臉,說著患者聽不懂的專業術語。

“作為一名醫生,就要對不同的患者做出不同的解釋,有醫學常識的我們可以用醫學術語進行解釋,沒有醫學常識的我們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這樣就不會讓患者產生‘排了半天隊,換來醫生幾句聽不懂的話’的怨言。”在劉傑看來,在當前的醫療環境中,醫生和患者都應學會換位思考,尤其是醫生要學會和病人溝通,以獲得患者的信任,只有相互信任,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對重症、疑難雜症進行了解分析、參與手術,定期給科室醫務人員舉辦相關疾病診療的專題講座,也是劉傑的重點工作。雖然忙碌,但是他毫無怨言。

如今,已是劉傑來我縣支醫的第三個月。“能有機會將專業知識、技能傳播到基層醫院,為基層患者做點實事,我很開心。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重醫大附一院酉陽醫院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提高業務水平。”劉傑說,他會繼續努力,為患者的健康、基層醫院的發展儘自己的一份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