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大佛寺: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 除非你文化不夠高
河北正定大佛寺: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 除非你文化不夠高
河北正定大佛寺: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 除非你文化不夠高
河北正定大佛寺: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 除非你文化不夠高
河北正定大佛寺: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 除非你文化不夠高
河北正定大佛寺: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 除非你文化不夠高
河北正定大佛寺: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 除非你文化不夠高
河北正定大佛寺: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 除非你文化不夠高
河北正定大佛寺: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 除非你文化不夠高
河北正定大佛寺: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 除非你文化不夠高
河北正定大佛寺: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 除非你文化不夠高
河北正定大佛寺: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 除非你文化不夠高
河北正定大佛寺: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 除非你文化不夠高
河北正定大佛寺: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 除非你文化不夠高
河北正定大佛寺: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 除非你文化不夠高
河北正定大佛寺: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 除非你文化不夠高
河北正定大佛寺: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 除非你文化不夠高
瑞視覺
1/16 無人機航拍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隆興寺別名大佛寺,原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公元586年(隋文帝開皇六年)在苑內改建寺院,時稱龍藏寺,唐朝改為龍興寺,清朝改為隆興寺;是中國國內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王子瑞 )
2/16 隆興寺沒有山門,前面僅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繞過照壁,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迎面是寺院的第一座建築天王殿,單簷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築,中有圓拱形大門,門上部橫嵌著康熙皇帝親書的“敕建隆興寺”金字匾額,兼有山門作用。
3/16 天王殿向北是大覺六師殿遺址。大覺六師殿始建於宋神宗元豐年間,金、元、清均進行過重修。樑思成當年到這裡時,這兒已經毀了。
4/16 進入隆興寺沿中軸線北行穿過大覺六師殿遺址是該寺的主要建築之一摩尼殿,始建於公元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總面積1400平方米。摩尼是梵語,意為珠、寶。佛經上說:“摩尼珠,投入濁水,水即清。”摩尼殿取此名,取其去濁取清、脫離塵垢、證得清靜之意。
5/16 摩尼殿內槽北壁為一座宋代的泥塑五彩懸山,懸山上共有佛像30餘身。據碑文載,此像重塑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端坐於中間的五彩自在觀音像,俗稱“倒坐觀音”,像高3.4米,左足踏蓮,右腿踞起,兩手抱膝,身體稍向前傾斜,面容秀麗恬靜,姿態優雅端莊。柳眉之下,那雙智慧深邃的眼睛微微俯視,恰與禮佛者仰視時形成感情上的交流。這人性化了的佛像被魯迅先生稱為“東方美神”。
6/16 戒壇是僧徒受戒舉行儀式之處,一般寺院不具備受戒資格。河北省正定縣隆興寺戒壇是我國北方三大壇場之一,其餘兩處為北京戒臺寺和五臺山清涼寺。戒壇位於摩尼殿之北,平面呈方形,面寬五間,進深五間,面積為302.76平方米,高17.7米,為明代所建。現在自石臺以上為清乾隆年間所建,四角攢尖頂,四面均出簷三層,周階遊廊將臺基蹬道遮蔽。
7/16 轉輪藏閣始建於北宋,樑架結構十分特殊,樓閣下層由於轉輪藏的安置,柱網布局突破了常規,採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簷柱則採用了插柱造法,這在中國古建築中極為罕見。
8/16 隆興寺慈氏閣是“大佛寺九絕”之一。慈氏閣座落在大悲閣東側,座東面西與轉輪藏相對。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屬北宋二層樓閣式建築。慈氏閣內2米高的須彌座上,彌勒菩薩雕像身軀偉岸,雙足開立於兩朵青蓮上,高7.4米。彌勒是古印度語,意譯為慈氏,是他的姓,名叫阿逸多,意譯為無能勝,合起來就是大慈大悲無人能勝。
9/16 隆興寺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閣內供奉聞名遐邇的宋代銅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俗稱“正定府大菩薩”。
10/16 出大悲閣後繼續向北前行,便來到了彌陀殿。彌陀殿位於大悲閣後的中軸線上,建於明正德五年(1510年),清代大修,單簷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殿內正中供奉明代泥塑金裝阿彌陀佛。
11/16 隆興寺中軸線最末(北)端的毗盧殿,系明萬曆皇帝朱翊鈞為其生母慈聖皇太后祝壽所御製。殿內石須彌座上有一尊明朝鑄的銅質毗盧佛像。這座毗盧佛像。佛像設計精巧,造型獨特,高6.72米分六層。整尊造像上共計大小佛像1072尊,形成千佛繞毗盧的格局。
12/16 隆興寺內大悲閣東南側的龍藏寺碑,是國內現存楷書碑刻鼻祖,為大佛寺九絕之八。碑為龜趺。碑額呈半圓形,浮雕六龍相交,造型別致,刻工精細,具有隋唐蟠龍的古樸風格。據光緒元年《正定縣誌》載:“龍藏寺碑並陰,張公禮撰並書,開皇六年十二月立,今在隆興寺。”
13/16 隆興寺龍騰苑內的三世中丞坊。此坊據《正定縣誌》記載,原位於陽和樓南側,跨街而立,是由真定府知府為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御史許瓚、許金、許守謙祖、父、子三人立的功德坊,老百姓都俗稱“許家牌坊”。這座牌坊一度不知所終。2001年,重修南城門外護城河石橋時,被重新發現,移至隆興寺龍騰苑內。
14/16 隆興寺內的北齊石造像。這些佛像雖然已經殘破不全,但是殘損部分表現出現的藝術魅力,也足以讓人驚歎。圖中的一佛二弟子,僅剩阿難還是完整的,釋迦牟尼和迦葉像頭部缺失,從釋迦牟尼的造型看,其身著褒衣博帶式大衣,內著僧祗支裙,大衣下部的衣紋雕刻非常精美,層層疊疊,繁密而又有層次,刻畫出佛的威嚴和莊重。
15/16 廣慧大師經幢,刻立於金大定二十年(1180),由漢白玉雕制摞疊而成。原高6.135米,寶蓋及由仰蓮、覆缽、寶珠組成的幢頂已失,殘高5米。
16/16 隆興寺內的龍泉井亭,龍泉井亭為明代重簷盝頂式建築,建於明天順八年(1464)。傳說修建大佛寺的木料都是從這口井裡撈上來的。
2017-09-06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