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年代滿載家庭生活點滴老物件,每個都有一段或深或淺故事
60、70年代滿載家庭生活點滴老物件,每個都有一段或深或淺故事
60、70年代滿載家庭生活點滴老物件,每個都有一段或深或淺故事
60、70年代滿載家庭生活點滴老物件,每個都有一段或深或淺故事
60、70年代滿載家庭生活點滴老物件,每個都有一段或深或淺故事
60、70年代滿載家庭生活點滴老物件,每個都有一段或深或淺故事
60、70年代滿載家庭生活點滴老物件,每個都有一段或深或淺故事
正量圖文
1/6 這是一組上個世紀60、70年代的物件,這些滿載那個年代家庭生活點滴的老物件,每個都有一段或深或淺的歷史故事,家裡長短,最是暖心。隨著社會快速的發展,曾經承載著歷史印記的很多老物件已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圖為五羊牌鬧鐘,在那個年代算是很時髦的一個物品,當時每個月的工資可能就只有一、二十塊錢,買了個鬧鐘就要花去了7、8塊,也夠奢侈的了。(圖片來自 IC photo)
2/6 圖為米鬥和米升。米鬥,木製;米升,竹製。在以前農村,米升(左)和米鬥(右)就是媽媽職責的最好代表,也是柴米油鹽生活的智慧。在家裡煮飯量米就用米升,估算每天用米量多少,既保證家裡人吃飽,又不會浪費。而每逢村裡有人結婚,就要用米鬥裝滿一斗米,親自捧到辦喜事的人家裡,米鬥裡面還要放上一個小紅包,表示祝賀。(圖片來自 IC photo)
3/6 圖為秤子。現在仍然能在鄉鎮見到,但也已經不多,在60、70年代,大人們就用這樣的秤子做生意,起早貪黑地忙著。靠著這把秤子,很不容易地養活一家子人。(圖片來自 IC photo)
4/6 圖為枷椅。在60,70年代,甚至80年代,很多媽媽就靠這樣的枷椅兒讓調皮的孩子乖乖坐在裡面吃飯、玩耍,媽媽們就可以在旁邊縫衣服幫補家用。現在的媽媽也會買兒童餐桌,但挑來挑去都不放心,主要是擔心餐桌的材質,以前這張用木板做的椅子就絕對安全環保。相比以前,如今怎麼我們越活越心累。(圖片來自 IC photo)
5/6 圖為銅勺。銅勺可能在很多地區並不多見,現在就更少見了。但在60、70年代,銅勺是許多農村家庭必備廚具,平時用來裝湯盛飯,村裡有人辦喜事會召集婦女一起做很多“煎堆”(又叫麻團)。媽媽們就會帶上這樣的銅勺,到祠堂裡面圍著爐子一起做“煎堆”,聊一聊家裡長短。為什麼用銅勺?因為“煎堆”是用糯米做的,銅勺不會粘上糯米,方便讓“煎堆”成型。(圖片來自 IC photo)
6/6 圖為藤籃。藤籃是用藤條去皮後編制而成的,沒別的材料摻入,實用而自然。一段時間裡藤籃盛行,那時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藤籃。在物質緊缺的60、70年代,媽媽們就經常帶著它到去趁圩(趕集),一出去就要購置很多天的肉和生活用品,也不外乎幾兩豬肉,鹽啊,糖啊,過年新衣服等等,並不能將籃子裝滿,那個時候,為了省幾釐幾分錢,經常與別人討價還價得面紅耳赤。在艱苦年代,藤籃裝載著一家人的生活希望,也見證了幾十年的變遷。(圖片來自 IC photo)
2019-05-22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