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腳踏贛粵閩三省,鄉村醫生翻山越嶺巡醫42年,至今住破舊老屋
一腳踏贛粵閩三省,鄉村醫生翻山越嶺巡醫42年,至今住破舊老屋
一腳踏贛粵閩三省,鄉村醫生翻山越嶺巡醫42年,至今住破舊老屋
一腳踏贛粵閩三省,鄉村醫生翻山越嶺巡醫42年,至今住破舊老屋
一腳踏贛粵閩三省,鄉村醫生翻山越嶺巡醫42年,至今住破舊老屋
一腳踏贛粵閩三省,鄉村醫生翻山越嶺巡醫42年,至今住破舊老屋
一腳踏贛粵閩三省,鄉村醫生翻山越嶺巡醫42年,至今住破舊老屋
一腳踏贛粵閩三省,鄉村醫生翻山越嶺巡醫42年,至今住破舊老屋
一腳踏贛粵閩三省,鄉村醫生翻山越嶺巡醫42年,至今住破舊老屋
一腳踏贛粵閩三省,鄉村醫生翻山越嶺巡醫42年,至今住破舊老屋
一腳踏贛粵閩三省,鄉村醫生翻山越嶺巡醫42年,至今住破舊老屋
一腳踏贛粵閩三省,鄉村醫生翻山越嶺巡醫42年,至今住破舊老屋
一腳踏贛粵閩三省,鄉村醫生翻山越嶺巡醫42年,至今住破舊老屋
一腳踏贛粵閩三省,鄉村醫生翻山越嶺巡醫42年,至今住破舊老屋
一腳踏贛粵閩三省,鄉村醫生翻山越嶺巡醫42年,至今住破舊老屋
一腳踏贛粵閩三省,鄉村醫生翻山越嶺巡醫42年,至今住破舊老屋
一腳踏贛粵閩三省,鄉村醫生翻山越嶺巡醫42年,至今住破舊老屋
一腳踏贛粵閩三省,鄉村醫生翻山越嶺巡醫42年,至今住破舊老屋
乙圖
1/17 62歲的潘昌荷,是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項山鄉福中村的村醫。項山鄉,位於贛南大山深處,而潘昌荷所在的福中村位於贛、粵、閩交界處,他在三省交界區域行醫已有四十二年,常年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致力於為這裡的村民解除病痛。三省交界處各村的村民都很熟悉潘昌荷,對他都交口稱讚。圖為潘昌荷外出就診。
2/17 潘昌荷生於1957年4月,是土生土長尋烏縣人。1974年,當時十八歲的潘昌荷參加了尋烏縣人民醫院舉辦的赤腳醫生培訓,第二年又在吉潭鎮中心衛生院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實習,之後回到自己的家鄉——福中村的農村合作醫療站,開始了他的“赤腳醫生”生涯。圖為潘昌荷在診所裡給孩子診斷。
3/17 當年的“赤腳醫生”,就是如今的村醫。其時,年方二十的潘昌荷正式選擇了這個職業,之後四十二年一直堅守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時間年復一年,醫事樁樁件件,似乎都在見證這位即使放眼全中國來說都絕對“老資格”的鄉土村醫在這個崗位上的無私奉獻。圖為42年,潘昌荷踏遍了三省交接的角角落落。
4/17 在這個三省交界的地方,無論在贛南的尋烏項山,還是在福建的武平,抑或是廣東的平遠,村民們隨口都能隨口講出潘昌荷對自己、家人或左鄰右舍的醫治故事。他們對潘昌荷毫無保留地誇獎與感謝。圖為潘昌荷在給一個孩子檢查。
5/17 七十七歲的村民潘其榮說:“不論三更半夜還是颳風下雨,只要一個電話,他都會來。潘醫生醫術精湛,周邊山村的小孩生病了,都會找他看。他看病收錢少,幾十塊錢就能治好病。前段時間,我生病走不動了,他接到電話後立即趕過來,連出診費都沒有收。”潘其榮還說,不管是福中本村,還是屬於福建省武平縣民主鄉轄下的坪畲村、高書村、高橫村、林榮村,都離不開潘昌荷這個“跨界”村醫。圖為潘昌荷給一個老人檢查。
6/17 提起潘昌荷,七十歲的潘其和豎起了大拇指。他患肺氣腫已經好幾年了,曾經連續三天沒有進食,又在起床時跌倒,摔斷了左手前臂,多虧了潘昌荷後來的悉心照料,身體才慢慢恢復。他的兒子潘向陽說,這幾年,他的父親主要靠打針吃藥來控制病情,都由潘昌荷醫生負責,而當他們這些兒女不在家的時候,潘昌荷也會主動義務照料他們的父親,對病人就像對自己的親人,真是沒得說。圖為潘昌荷準備給病人注射。
7/17 潘其和說:“潘醫生給病人看病,不但送醫還送藥。在我看來,這樣的鄉村醫生少之又少,出診看病不收出診費,護送病人到醫院救治不收護送費。很多人都欠過他的醫藥費,但他好像從來不主動向病人要看病錢!”圖為潘昌荷隨村民去出診。
8/17 福建武平縣民主鄉轄下的坪畲村有個村民叫何國棟,母親患上了尿毒症,經常得請潘昌荷上門看病。而潘昌荷只要一接到電話,就會盡快趕過去,為老人打針、配藥。一去一回就是幾天,最後卻只收取極少的藥錢,令何國棟感動不已。圖為潘昌荷在診所給村民檢查血壓。
9/17 與何國棟同村的何方遠,騎摩托車摔傷了腿,打電話請潘昌荷去治療。雖然山高路遠,但潘昌荷一口應承下來,騎著自己的摩托車一連六天上門給他療傷。後來潘昌荷的“老爺車”壞在了路上,花了四百元才修好,而他向何方遠收的治療費加藥費總共才一百二十元。圖為潘昌荷和他的“老爺車”。
10/17 潘昌荷自家所在的福中村裡,有許多村民已經蓋起了磚房,還有一些村民已經進城生活,而潘昌荷因為經常貼錢上門給人看病,四十二年過去依然清貧,至今他和家人仍居住在上世紀80年代建的土坯房裡,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直到2004年,潘昌荷才自己拿出積蓄四千元建了一間三十多平方米的診室,目的是為了讓村民們看病有一個好環境。近幾年,當地衛計委撥款給這位遠近馳名的老村醫新建了一套面積達一百一十平米的專用衛生室。圖為潘
11/17 行醫這麼多年,潘昌荷一直堅持命比錢更重要的行醫準則,熟記村裡每個人的健康狀況,清楚每個村民是否有藥物過敏,認真對待每個病人,用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儘快治好每個病人的病,如果自己治不好,就立刻轉診。圖為潘昌荷廢棄的藥箱,42年廢掉的藥箱不計其數。
12/17 行醫這麼多年,潘昌荷一直堅持命比錢更重要的行醫準則,熟記村裡每個人的健康狀況,清楚每個村民是否有藥物過敏,認真對待每個病人,用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儘快治好每個病人的病,如果自己治不好,就立刻轉診。圖為潘昌荷廢棄的藥箱,42年廢掉的藥箱不計其數。
13/17 “為病人墊付醫藥費,不是潘昌荷傻,他做生意也能賺錢,只是,他心裡放不下那些病人。”潘昌荷的老伴說。這些年來,老伴和幾個已經長大了的孩子承受著家庭各種艱辛和委屈,也數落過只顧村民不顧家的潘昌荷“沒出息”,但說歸說,為了支持潘昌荷行醫,她們只能盡力免除他的後顧之憂。圖為潘昌荷和老伴,他說這一輩子感謝老伴對他的支持。
14/17 善良而要強的潘昌荷,也有他不得不面臨的困窘——他有一輛舊摩托車已經騎了15年之久,每天就靠它奔波在崎嶇的山路上,輾轉於各個村組、各個病人之間,但這輛太過老舊的“老爺車”經常拋錨,甚至有時候壞在半道的山路上,必須推著摩托走好幾裡。他有個小小的心願:湊上六千元,買一輛新的摩托車(加上牌,辦保險),讓他能夠更快地抵達需要他的山村患者身邊。圖為潘昌荷和穿越大山出診。
15/17 2015年11月,潘昌荷入選“中國好人榜”。為了支持潘昌荷,我們將為潘昌荷列為“致敬行善者”項目的支持對象,希望善良的他收到一份來自社會的溫暖回饋。圖為潘昌荷杵著木棍出診。(閻志強)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轉載,侵權必究!
16/17 現實生活中像潘昌荷這樣的善行者還有很多,他們也需要幫助,如果您願意幫助這些家庭,可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項目詳情,進行捐助。如不能識別,可將二維碼保存到手機相冊,打開掃一掃,從相冊中選取二維碼進行掃描識別。該項目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發起,在民政部指定的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水滴公益”發起募捐,並負責項目的審核、執行及信息反饋。該項目最終解釋權歸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所有。詳情請關注“水滴公益”平臺動態。
17/17 感光計劃”為公益攝影師、慈善組織、募捐平臺搭橋,發佈困境家庭的圖片故事,助力募集善款。該計劃是由今日頭條攜手中國攝影家協會與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等具有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聯合發起的圖片公益項目。如有困難,可私信“感光計劃”官方頭條號。
2019-08-01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