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郭利仕”原型是誰,為什麼看起來像個太監,卻又被稱呼為將軍?

有人說“郭利仕”的原型是高力士,也有人說“郭利仕”的原型是郭子儀,有人說高力士是一個挑撥是非的太監,但是看《長安十二時辰》裡,好像又挺正派的樣子,哎呀,好頭疼,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郭利仕”原型是誰,為什麼看起來像個太監,卻又被稱呼為將軍?
10 個回答
一卷青史
2019-07-16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郭利仕,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宦官高力士。宦官就是太監,說起太監,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專權亂政,為禍國家。確實,歷史上很多宦官都是這樣,但是,高力士確可以說的上是宦官裡面的一股清流,他能力出眾,幫玄宗處理一些事物井井有條,最難能可貴的是,在玄宗晚年時期,在用人,施政方面出現了很多失誤,高力士經常委婉的上諫,並不是一味的迎合玄宗,矇蔽視聽,因此,可以說高力士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一個正派的宦官。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郭利仕,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宦官高力士。宦官就是太監,說起太監,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專權亂政,為禍國家。確實,歷史上很多宦官都是這樣,但是,高力士確可以說的上是宦官裡面的一股清流,他能力出眾,幫玄宗處理一些事物井井有條,最難能可貴的是,在玄宗晚年時期,在用人,施政方面出現了很多失誤,高力士經常委婉的上諫,並不是一味的迎合玄宗,矇蔽視聽,因此,可以說高力士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一個正派的宦官。

高力士,這個名字一聽肯定不是他的本名,實際上,高力士是唐朝時期的潘州人(今屬廣東茂名高州市),本姓馮,名元一。本來高力士家在當時也是很是實力的一個大家族,但是武則天聖歷初年(約698年),高力士家族遭受鉅變,被人誣陷,全家被抄,高力士也被鎖拿為奴,並遭受閹割之刑,後被進獻入宮。

唐朝景龍年間,高力士被當時尚為臨淄王的李隆基所器重。在平定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的叛亂中,高力士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後,高力士被玄宗視作心腹。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攻陷兩京,高力士追隨玄宗入蜀,後來跟著玄宗還京。至上元元年(760年),高力士被誣流放巫州,代宗初年,遇赦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太上皇駕崩,遂朝北哀慟,嘔血而卒。從玄宗710年被立為太子始,直到762年玄宗駕崩,高力士五十餘年都在玄宗身邊小心侍奉。

高力士一生歷經宣教博士、內府令、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等職,封齊國公,食邑三千戶,又加實封三百戶,任官五十餘年。其中的因素,一方面當然是他準確站隊,保住了李隆基這個大腿,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自身的才能,以及為官之道。

武則天之後,唐朝宦官開始進入權力階層

唐朝前期,政變頻發,政局動盪,尤其是自武后末至玄宗初,動盪尤為激烈,自神龍元年至開元初短短八年時間,朝廷先後爆發五次政變,君位四易其手。為了在奪權中加大制勝砝碼,皇室成員往往和外朝文武大臣聯手,這加劇了君主對宰相大臣的不信任。但是,無論是奪取政權還是鞏固政權,皇帝或未來的皇帝都不能唱獨角戲,他們身邊都需要得力之士輔佐,既然難以相信外朝群臣,就得另尋他人作為心腹輔佐自己,這樣,宦官就成了可能的人選。

唐朝宦官份內所掌之事有四:第一,侍奉皇帝、皇后、皇子、嬪妃;第二,皇宮的接待工作;第三,守護皇宮門戶與管理宮人;第四,傳達皇帝的意思。和任何一個朝代一樣,唐朝開國之初也是限制、打壓宦官的權力。所以,唐朝前期,宦官的權力並不大。

但是,到了高宗末年,武則天專權,形勢發生了逆轉,宦官勢力開始抬頭。武則天為鞏固自己勢力,打破過去關隴集團獨攬朝綱的局面,開始分權於內朝,並逐漸倚重內朝,內朝宦官逐漸受到器重。武則天之後,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后妃公主皆曾先後擅政專權,閹人宦官被大量啟用,委以高官重任。

唐中宗時能夠進入品官等級的宦官,已經數以千計,宦官可以監軍,五品以上可以養一子,監軍和養子制度,為宦官在後來的政治鬥爭中培植黨羽,掌握兵權,開了方便之門。玄宗時,“宦官黃衣以上三千員,衣朱紫千餘人,其稱職者,拜三品將軍,列戟於門。”因此,太監被授予將軍的職位,在玄宗時期已經是很常見了。

此時,以高力士為首的大批宦官,開始從宮闈侍從的地位走向政治前臺,玄宗以中官高力士、袁思藝承恩遇,特置“內侍監兩員,秩三品,以授之。

可見,唐朝大致以武則天專權為界,此前宦官勢力受到抑制,此後武則天為培植自己的勢力,開始重用內朝宦官,宦官勢力因此逐漸加強,人數逐漸增多,官品逐漸增高,權限逐漸擴大,甚至成為一個統治階級。

到玄宗時期,高力士就在這一“統治階級”中脫穎而出,玄宗對他是極度信任,很多事情都讓高力士處理,“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當然,高力士能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脫穎而出於眾位宦官中,自然與他本人有突出的政治、軍事才能有關。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郭利仕,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宦官高力士。宦官就是太監,說起太監,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專權亂政,為禍國家。確實,歷史上很多宦官都是這樣,但是,高力士確可以說的上是宦官裡面的一股清流,他能力出眾,幫玄宗處理一些事物井井有條,最難能可貴的是,在玄宗晚年時期,在用人,施政方面出現了很多失誤,高力士經常委婉的上諫,並不是一味的迎合玄宗,矇蔽視聽,因此,可以說高力士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一個正派的宦官。

高力士,這個名字一聽肯定不是他的本名,實際上,高力士是唐朝時期的潘州人(今屬廣東茂名高州市),本姓馮,名元一。本來高力士家在當時也是很是實力的一個大家族,但是武則天聖歷初年(約698年),高力士家族遭受鉅變,被人誣陷,全家被抄,高力士也被鎖拿為奴,並遭受閹割之刑,後被進獻入宮。

唐朝景龍年間,高力士被當時尚為臨淄王的李隆基所器重。在平定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的叛亂中,高力士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後,高力士被玄宗視作心腹。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攻陷兩京,高力士追隨玄宗入蜀,後來跟著玄宗還京。至上元元年(760年),高力士被誣流放巫州,代宗初年,遇赦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太上皇駕崩,遂朝北哀慟,嘔血而卒。從玄宗710年被立為太子始,直到762年玄宗駕崩,高力士五十餘年都在玄宗身邊小心侍奉。

高力士一生歷經宣教博士、內府令、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等職,封齊國公,食邑三千戶,又加實封三百戶,任官五十餘年。其中的因素,一方面當然是他準確站隊,保住了李隆基這個大腿,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自身的才能,以及為官之道。

武則天之後,唐朝宦官開始進入權力階層

唐朝前期,政變頻發,政局動盪,尤其是自武后末至玄宗初,動盪尤為激烈,自神龍元年至開元初短短八年時間,朝廷先後爆發五次政變,君位四易其手。為了在奪權中加大制勝砝碼,皇室成員往往和外朝文武大臣聯手,這加劇了君主對宰相大臣的不信任。但是,無論是奪取政權還是鞏固政權,皇帝或未來的皇帝都不能唱獨角戲,他們身邊都需要得力之士輔佐,既然難以相信外朝群臣,就得另尋他人作為心腹輔佐自己,這樣,宦官就成了可能的人選。

唐朝宦官份內所掌之事有四:第一,侍奉皇帝、皇后、皇子、嬪妃;第二,皇宮的接待工作;第三,守護皇宮門戶與管理宮人;第四,傳達皇帝的意思。和任何一個朝代一樣,唐朝開國之初也是限制、打壓宦官的權力。所以,唐朝前期,宦官的權力並不大。

但是,到了高宗末年,武則天專權,形勢發生了逆轉,宦官勢力開始抬頭。武則天為鞏固自己勢力,打破過去關隴集團獨攬朝綱的局面,開始分權於內朝,並逐漸倚重內朝,內朝宦官逐漸受到器重。武則天之後,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后妃公主皆曾先後擅政專權,閹人宦官被大量啟用,委以高官重任。

唐中宗時能夠進入品官等級的宦官,已經數以千計,宦官可以監軍,五品以上可以養一子,監軍和養子制度,為宦官在後來的政治鬥爭中培植黨羽,掌握兵權,開了方便之門。玄宗時,“宦官黃衣以上三千員,衣朱紫千餘人,其稱職者,拜三品將軍,列戟於門。”因此,太監被授予將軍的職位,在玄宗時期已經是很常見了。

此時,以高力士為首的大批宦官,開始從宮闈侍從的地位走向政治前臺,玄宗以中官高力士、袁思藝承恩遇,特置“內侍監兩員,秩三品,以授之。

可見,唐朝大致以武則天專權為界,此前宦官勢力受到抑制,此後武則天為培植自己的勢力,開始重用內朝宦官,宦官勢力因此逐漸加強,人數逐漸增多,官品逐漸增高,權限逐漸擴大,甚至成為一個統治階級。

到玄宗時期,高力士就在這一“統治階級”中脫穎而出,玄宗對他是極度信任,很多事情都讓高力士處理,“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當然,高力士能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脫穎而出於眾位宦官中,自然與他本人有突出的政治、軍事才能有關。

政治才能

應該說高力士的政治才能在他選擇靠近時為藩王的李隆基就已經初現端倪了。在當時政局動盪、朝廷內部各種勢力明爭暗鬥之時。身為宦官必然要選擇合適的主子。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而在當時多種政治勢力角逐中,高力士沒選擇懦弱的中宗、眼高手低的韋氏、陰險狠毒的太平公主,而是選擇了年富力強、精明幹練的李隆基。這已經顯示出高力士對時事敏銳的洞察力。

高力士作為玄宗的心腹,在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決策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非常具有政治眼光。

1、適時力薦李亨為太子。

開元二十六年五月,太子瑛死後,當時因武惠妃得寵,李林甫等人皆欲立武惠妃之子壽王瑁為太子,而忠王李亨年長又恭謹,玄宗雖意欲立忠王為太子,卻又猶豫不決,這時候高力士勸宗“推長而立,誰敢復爭”。李亨能被立為太子,高力士起了重要重用。

2、“傳王言而有度”

高力士雖為玄宗親信,但他並未仰仗“萬乘腹心、恩遇特寵”而驕縱跋扈,而是能夠和宗室、內朝、外朝的各類人眾搞好關係,尤其是及時溝通君臣關係,解除誤會,加強君臣聯繫,丹心事主。

如開元十四年(726年),宰相張說被彈劾而遭到問責,玄宗讓高力士去探視張說,高力士探視張說後回奏玄宗說:“說蓬首垢面,席藁,食以瓦器,惶惶待罪。”皇帝因此心生不忍之心,高力士趁機向皇帝進言:“說曾為侍讀。又於國有功。”張說聰明有才,又忠於玄宗,加之高力士關鍵時為其說公道話,使得玄宗念及舊情,最終張說沒有被獲罪。

還有一件事,就是化解了宰相姚崇和玄宗之間的矛盾。姚崇當宰相時,有一次向玄宗詢問郎吏這一職安排誰比較合適,當時在大殿上姚崇問了幾次,玄宗都沒有答覆。姚崇並不知道玄宗的意思,還以為玄宗認為自己在結黨營私,下朝後惴惴不安。這時候,高力士奏請皇上說:

“陛下初承鴻業,宰臣請事,即當面言可否。而崇言之,陛下不視,臣恐宰臣必大懼。”

意思就是陛下應該給宰相一個明確的答覆,如果陛下無視宰相的話,肯定會讓下面的大臣誠惶誠恐。玄宗回覆說:

國家大事稟報奏請於我即可,但是,“如郎署吏秩甚卑,崇獨不能決,而重煩吾耶?”

意思就是國家大事連跟我說就行,但是,郎吏這種小官,宰相自己就能決斷了,為什麼還要拿這種小事來煩我。可見,雖然姚崇為一代名相,職場經驗還是欠缺。後來高力士將玄宗的想法解釋給姚崇聽,姚崇才釋懷。君臣間發生誤會時,調解人很關鍵,調解得好,君臣間解除誤會,成就一段君臣和諧相處的佳話,調解得不好,加深君臣嫌隙,其結果可能會導致賢臣得不到君主的重用,於國不利。高力士由於“傳王言而有度”成就了玄宗“大度”的佳話,此後,明君和賢臣通力合作,造就了開元盛世的局面。而高力士在眾大臣中,也獲得了很高的威信,大臣們並沒有因為他是宦官而輕視他。

3、順而不諛,諫而不犯

這是說高力士對皇帝的進諫非常注重選擇時機,能夠表達自己的勸諫的意思,但是又不冒犯皇帝。唐玄宗登上皇位後,勵精圖治,唐朝一度出現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但是,此後玄宗逐漸驕奢,重用奸臣,沉溺女色,逐漸不理朝政。

天寶三載(744年)唐玄宗對高力士說:“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

高力士從維護李唐政權反對皇權旁落的角度出發說:“天子巡守,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感複議之者。

但是,高力士的耿耿忠心遭到了玄宗的訓斥,說他“今所敷奏,未會朕心。”

小心謹慎的高力士於是委婉解釋說“臣生於夷狄之國,長自昇平之代。一承恩渥,三十餘年。嘗願粉骨碎身,以裨玄化;竭誠盡節。上答皇慈。頃緣風疾所侵,遂使言辭舛謬。今所塵黷(陳述)。不稱天心,合當萬死。”

可見,高力士上諫,並不像那些剛正的諫臣一樣,皇帝不納諫,就要死要活,以死相逼,而是順勢而下,當然,這也可以稱之為圓滑,畢竟,宦官的職責和外朝言官不同,制度上的規約要求身為宦官的他只要做好侍奉皇帝、皇宮接待等工作即可,所以,那些勸諫皇帝勤政、親政的做法只能把握時機,適時進諫,一旦龍顏不悅,則要另選佳機。他這種以退為進的做法反而收到較好效果———後來,玄宗覺得高力士的話也有道理,還安慰了高力士一番。“順而不諛,諫而不犯”,表明高力士是一個既聰明又謹慎的人,這也是他能在玄宗身邊五十多年的原因。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郭利仕,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宦官高力士。宦官就是太監,說起太監,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專權亂政,為禍國家。確實,歷史上很多宦官都是這樣,但是,高力士確可以說的上是宦官裡面的一股清流,他能力出眾,幫玄宗處理一些事物井井有條,最難能可貴的是,在玄宗晚年時期,在用人,施政方面出現了很多失誤,高力士經常委婉的上諫,並不是一味的迎合玄宗,矇蔽視聽,因此,可以說高力士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一個正派的宦官。

高力士,這個名字一聽肯定不是他的本名,實際上,高力士是唐朝時期的潘州人(今屬廣東茂名高州市),本姓馮,名元一。本來高力士家在當時也是很是實力的一個大家族,但是武則天聖歷初年(約698年),高力士家族遭受鉅變,被人誣陷,全家被抄,高力士也被鎖拿為奴,並遭受閹割之刑,後被進獻入宮。

唐朝景龍年間,高力士被當時尚為臨淄王的李隆基所器重。在平定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的叛亂中,高力士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後,高力士被玄宗視作心腹。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攻陷兩京,高力士追隨玄宗入蜀,後來跟著玄宗還京。至上元元年(760年),高力士被誣流放巫州,代宗初年,遇赦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太上皇駕崩,遂朝北哀慟,嘔血而卒。從玄宗710年被立為太子始,直到762年玄宗駕崩,高力士五十餘年都在玄宗身邊小心侍奉。

高力士一生歷經宣教博士、內府令、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等職,封齊國公,食邑三千戶,又加實封三百戶,任官五十餘年。其中的因素,一方面當然是他準確站隊,保住了李隆基這個大腿,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自身的才能,以及為官之道。

武則天之後,唐朝宦官開始進入權力階層

唐朝前期,政變頻發,政局動盪,尤其是自武后末至玄宗初,動盪尤為激烈,自神龍元年至開元初短短八年時間,朝廷先後爆發五次政變,君位四易其手。為了在奪權中加大制勝砝碼,皇室成員往往和外朝文武大臣聯手,這加劇了君主對宰相大臣的不信任。但是,無論是奪取政權還是鞏固政權,皇帝或未來的皇帝都不能唱獨角戲,他們身邊都需要得力之士輔佐,既然難以相信外朝群臣,就得另尋他人作為心腹輔佐自己,這樣,宦官就成了可能的人選。

唐朝宦官份內所掌之事有四:第一,侍奉皇帝、皇后、皇子、嬪妃;第二,皇宮的接待工作;第三,守護皇宮門戶與管理宮人;第四,傳達皇帝的意思。和任何一個朝代一樣,唐朝開國之初也是限制、打壓宦官的權力。所以,唐朝前期,宦官的權力並不大。

但是,到了高宗末年,武則天專權,形勢發生了逆轉,宦官勢力開始抬頭。武則天為鞏固自己勢力,打破過去關隴集團獨攬朝綱的局面,開始分權於內朝,並逐漸倚重內朝,內朝宦官逐漸受到器重。武則天之後,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后妃公主皆曾先後擅政專權,閹人宦官被大量啟用,委以高官重任。

唐中宗時能夠進入品官等級的宦官,已經數以千計,宦官可以監軍,五品以上可以養一子,監軍和養子制度,為宦官在後來的政治鬥爭中培植黨羽,掌握兵權,開了方便之門。玄宗時,“宦官黃衣以上三千員,衣朱紫千餘人,其稱職者,拜三品將軍,列戟於門。”因此,太監被授予將軍的職位,在玄宗時期已經是很常見了。

此時,以高力士為首的大批宦官,開始從宮闈侍從的地位走向政治前臺,玄宗以中官高力士、袁思藝承恩遇,特置“內侍監兩員,秩三品,以授之。

可見,唐朝大致以武則天專權為界,此前宦官勢力受到抑制,此後武則天為培植自己的勢力,開始重用內朝宦官,宦官勢力因此逐漸加強,人數逐漸增多,官品逐漸增高,權限逐漸擴大,甚至成為一個統治階級。

到玄宗時期,高力士就在這一“統治階級”中脫穎而出,玄宗對他是極度信任,很多事情都讓高力士處理,“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當然,高力士能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脫穎而出於眾位宦官中,自然與他本人有突出的政治、軍事才能有關。

政治才能

應該說高力士的政治才能在他選擇靠近時為藩王的李隆基就已經初現端倪了。在當時政局動盪、朝廷內部各種勢力明爭暗鬥之時。身為宦官必然要選擇合適的主子。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而在當時多種政治勢力角逐中,高力士沒選擇懦弱的中宗、眼高手低的韋氏、陰險狠毒的太平公主,而是選擇了年富力強、精明幹練的李隆基。這已經顯示出高力士對時事敏銳的洞察力。

高力士作為玄宗的心腹,在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決策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非常具有政治眼光。

1、適時力薦李亨為太子。

開元二十六年五月,太子瑛死後,當時因武惠妃得寵,李林甫等人皆欲立武惠妃之子壽王瑁為太子,而忠王李亨年長又恭謹,玄宗雖意欲立忠王為太子,卻又猶豫不決,這時候高力士勸宗“推長而立,誰敢復爭”。李亨能被立為太子,高力士起了重要重用。

2、“傳王言而有度”

高力士雖為玄宗親信,但他並未仰仗“萬乘腹心、恩遇特寵”而驕縱跋扈,而是能夠和宗室、內朝、外朝的各類人眾搞好關係,尤其是及時溝通君臣關係,解除誤會,加強君臣聯繫,丹心事主。

如開元十四年(726年),宰相張說被彈劾而遭到問責,玄宗讓高力士去探視張說,高力士探視張說後回奏玄宗說:“說蓬首垢面,席藁,食以瓦器,惶惶待罪。”皇帝因此心生不忍之心,高力士趁機向皇帝進言:“說曾為侍讀。又於國有功。”張說聰明有才,又忠於玄宗,加之高力士關鍵時為其說公道話,使得玄宗念及舊情,最終張說沒有被獲罪。

還有一件事,就是化解了宰相姚崇和玄宗之間的矛盾。姚崇當宰相時,有一次向玄宗詢問郎吏這一職安排誰比較合適,當時在大殿上姚崇問了幾次,玄宗都沒有答覆。姚崇並不知道玄宗的意思,還以為玄宗認為自己在結黨營私,下朝後惴惴不安。這時候,高力士奏請皇上說:

“陛下初承鴻業,宰臣請事,即當面言可否。而崇言之,陛下不視,臣恐宰臣必大懼。”

意思就是陛下應該給宰相一個明確的答覆,如果陛下無視宰相的話,肯定會讓下面的大臣誠惶誠恐。玄宗回覆說:

國家大事稟報奏請於我即可,但是,“如郎署吏秩甚卑,崇獨不能決,而重煩吾耶?”

意思就是國家大事連跟我說就行,但是,郎吏這種小官,宰相自己就能決斷了,為什麼還要拿這種小事來煩我。可見,雖然姚崇為一代名相,職場經驗還是欠缺。後來高力士將玄宗的想法解釋給姚崇聽,姚崇才釋懷。君臣間發生誤會時,調解人很關鍵,調解得好,君臣間解除誤會,成就一段君臣和諧相處的佳話,調解得不好,加深君臣嫌隙,其結果可能會導致賢臣得不到君主的重用,於國不利。高力士由於“傳王言而有度”成就了玄宗“大度”的佳話,此後,明君和賢臣通力合作,造就了開元盛世的局面。而高力士在眾大臣中,也獲得了很高的威信,大臣們並沒有因為他是宦官而輕視他。

3、順而不諛,諫而不犯

這是說高力士對皇帝的進諫非常注重選擇時機,能夠表達自己的勸諫的意思,但是又不冒犯皇帝。唐玄宗登上皇位後,勵精圖治,唐朝一度出現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但是,此後玄宗逐漸驕奢,重用奸臣,沉溺女色,逐漸不理朝政。

天寶三載(744年)唐玄宗對高力士說:“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

高力士從維護李唐政權反對皇權旁落的角度出發說:“天子巡守,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感複議之者。

但是,高力士的耿耿忠心遭到了玄宗的訓斥,說他“今所敷奏,未會朕心。”

小心謹慎的高力士於是委婉解釋說“臣生於夷狄之國,長自昇平之代。一承恩渥,三十餘年。嘗願粉骨碎身,以裨玄化;竭誠盡節。上答皇慈。頃緣風疾所侵,遂使言辭舛謬。今所塵黷(陳述)。不稱天心,合當萬死。”

可見,高力士上諫,並不像那些剛正的諫臣一樣,皇帝不納諫,就要死要活,以死相逼,而是順勢而下,當然,這也可以稱之為圓滑,畢竟,宦官的職責和外朝言官不同,制度上的規約要求身為宦官的他只要做好侍奉皇帝、皇宮接待等工作即可,所以,那些勸諫皇帝勤政、親政的做法只能把握時機,適時進諫,一旦龍顏不悅,則要另選佳機。他這種以退為進的做法反而收到較好效果———後來,玄宗覺得高力士的話也有道理,還安慰了高力士一番。“順而不諛,諫而不犯”,表明高力士是一個既聰明又謹慎的人,這也是他能在玄宗身邊五十多年的原因。

        

軍事才能

雖然我們難以從有關的宮廷政變記載中看到高力士的軍事才能的展現,但我們通過對相關材料的梳理,還是能夠發現高力士同樣有相當的軍事才能。

高力士自家庭突遭變故,被閹割送入宮中之後,被武則天重點培養,“學業日就,文武不墮,必也射乎。五善即閒,百發皆中,因是有力士之稱。”可見高力士是一個能文能武的太監。

這從下面一件事情也可以看出來,開元二年(714年),玄宗到新豐驪山檢閱軍隊,高力士“扈從車駕,幸三山宮,… …有二雕食鹿,上命取之… …公以一箭受命,雙禽已飛,控弦而滿月忽開,飲羽而片雲徐下… …英主愜心,贊其中雋。”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高力士的射箭技術著實了得。

高力士死後,墓碑有如此記載:“武后故,韋氏窺大寶,已成禍梯。公實勇進,提劍而起。扶皇運之中興,佐大人之利見。”此碑立於高力士死後十五年,他那時已經失勢,說明這碑文是對他客觀介紹,而非不實的吹捧。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郭利仕,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宦官高力士。宦官就是太監,說起太監,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專權亂政,為禍國家。確實,歷史上很多宦官都是這樣,但是,高力士確可以說的上是宦官裡面的一股清流,他能力出眾,幫玄宗處理一些事物井井有條,最難能可貴的是,在玄宗晚年時期,在用人,施政方面出現了很多失誤,高力士經常委婉的上諫,並不是一味的迎合玄宗,矇蔽視聽,因此,可以說高力士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一個正派的宦官。

高力士,這個名字一聽肯定不是他的本名,實際上,高力士是唐朝時期的潘州人(今屬廣東茂名高州市),本姓馮,名元一。本來高力士家在當時也是很是實力的一個大家族,但是武則天聖歷初年(約698年),高力士家族遭受鉅變,被人誣陷,全家被抄,高力士也被鎖拿為奴,並遭受閹割之刑,後被進獻入宮。

唐朝景龍年間,高力士被當時尚為臨淄王的李隆基所器重。在平定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的叛亂中,高力士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後,高力士被玄宗視作心腹。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攻陷兩京,高力士追隨玄宗入蜀,後來跟著玄宗還京。至上元元年(760年),高力士被誣流放巫州,代宗初年,遇赦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太上皇駕崩,遂朝北哀慟,嘔血而卒。從玄宗710年被立為太子始,直到762年玄宗駕崩,高力士五十餘年都在玄宗身邊小心侍奉。

高力士一生歷經宣教博士、內府令、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等職,封齊國公,食邑三千戶,又加實封三百戶,任官五十餘年。其中的因素,一方面當然是他準確站隊,保住了李隆基這個大腿,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自身的才能,以及為官之道。

武則天之後,唐朝宦官開始進入權力階層

唐朝前期,政變頻發,政局動盪,尤其是自武后末至玄宗初,動盪尤為激烈,自神龍元年至開元初短短八年時間,朝廷先後爆發五次政變,君位四易其手。為了在奪權中加大制勝砝碼,皇室成員往往和外朝文武大臣聯手,這加劇了君主對宰相大臣的不信任。但是,無論是奪取政權還是鞏固政權,皇帝或未來的皇帝都不能唱獨角戲,他們身邊都需要得力之士輔佐,既然難以相信外朝群臣,就得另尋他人作為心腹輔佐自己,這樣,宦官就成了可能的人選。

唐朝宦官份內所掌之事有四:第一,侍奉皇帝、皇后、皇子、嬪妃;第二,皇宮的接待工作;第三,守護皇宮門戶與管理宮人;第四,傳達皇帝的意思。和任何一個朝代一樣,唐朝開國之初也是限制、打壓宦官的權力。所以,唐朝前期,宦官的權力並不大。

但是,到了高宗末年,武則天專權,形勢發生了逆轉,宦官勢力開始抬頭。武則天為鞏固自己勢力,打破過去關隴集團獨攬朝綱的局面,開始分權於內朝,並逐漸倚重內朝,內朝宦官逐漸受到器重。武則天之後,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后妃公主皆曾先後擅政專權,閹人宦官被大量啟用,委以高官重任。

唐中宗時能夠進入品官等級的宦官,已經數以千計,宦官可以監軍,五品以上可以養一子,監軍和養子制度,為宦官在後來的政治鬥爭中培植黨羽,掌握兵權,開了方便之門。玄宗時,“宦官黃衣以上三千員,衣朱紫千餘人,其稱職者,拜三品將軍,列戟於門。”因此,太監被授予將軍的職位,在玄宗時期已經是很常見了。

此時,以高力士為首的大批宦官,開始從宮闈侍從的地位走向政治前臺,玄宗以中官高力士、袁思藝承恩遇,特置“內侍監兩員,秩三品,以授之。

可見,唐朝大致以武則天專權為界,此前宦官勢力受到抑制,此後武則天為培植自己的勢力,開始重用內朝宦官,宦官勢力因此逐漸加強,人數逐漸增多,官品逐漸增高,權限逐漸擴大,甚至成為一個統治階級。

到玄宗時期,高力士就在這一“統治階級”中脫穎而出,玄宗對他是極度信任,很多事情都讓高力士處理,“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當然,高力士能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脫穎而出於眾位宦官中,自然與他本人有突出的政治、軍事才能有關。

政治才能

應該說高力士的政治才能在他選擇靠近時為藩王的李隆基就已經初現端倪了。在當時政局動盪、朝廷內部各種勢力明爭暗鬥之時。身為宦官必然要選擇合適的主子。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而在當時多種政治勢力角逐中,高力士沒選擇懦弱的中宗、眼高手低的韋氏、陰險狠毒的太平公主,而是選擇了年富力強、精明幹練的李隆基。這已經顯示出高力士對時事敏銳的洞察力。

高力士作為玄宗的心腹,在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決策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非常具有政治眼光。

1、適時力薦李亨為太子。

開元二十六年五月,太子瑛死後,當時因武惠妃得寵,李林甫等人皆欲立武惠妃之子壽王瑁為太子,而忠王李亨年長又恭謹,玄宗雖意欲立忠王為太子,卻又猶豫不決,這時候高力士勸宗“推長而立,誰敢復爭”。李亨能被立為太子,高力士起了重要重用。

2、“傳王言而有度”

高力士雖為玄宗親信,但他並未仰仗“萬乘腹心、恩遇特寵”而驕縱跋扈,而是能夠和宗室、內朝、外朝的各類人眾搞好關係,尤其是及時溝通君臣關係,解除誤會,加強君臣聯繫,丹心事主。

如開元十四年(726年),宰相張說被彈劾而遭到問責,玄宗讓高力士去探視張說,高力士探視張說後回奏玄宗說:“說蓬首垢面,席藁,食以瓦器,惶惶待罪。”皇帝因此心生不忍之心,高力士趁機向皇帝進言:“說曾為侍讀。又於國有功。”張說聰明有才,又忠於玄宗,加之高力士關鍵時為其說公道話,使得玄宗念及舊情,最終張說沒有被獲罪。

還有一件事,就是化解了宰相姚崇和玄宗之間的矛盾。姚崇當宰相時,有一次向玄宗詢問郎吏這一職安排誰比較合適,當時在大殿上姚崇問了幾次,玄宗都沒有答覆。姚崇並不知道玄宗的意思,還以為玄宗認為自己在結黨營私,下朝後惴惴不安。這時候,高力士奏請皇上說:

“陛下初承鴻業,宰臣請事,即當面言可否。而崇言之,陛下不視,臣恐宰臣必大懼。”

意思就是陛下應該給宰相一個明確的答覆,如果陛下無視宰相的話,肯定會讓下面的大臣誠惶誠恐。玄宗回覆說:

國家大事稟報奏請於我即可,但是,“如郎署吏秩甚卑,崇獨不能決,而重煩吾耶?”

意思就是國家大事連跟我說就行,但是,郎吏這種小官,宰相自己就能決斷了,為什麼還要拿這種小事來煩我。可見,雖然姚崇為一代名相,職場經驗還是欠缺。後來高力士將玄宗的想法解釋給姚崇聽,姚崇才釋懷。君臣間發生誤會時,調解人很關鍵,調解得好,君臣間解除誤會,成就一段君臣和諧相處的佳話,調解得不好,加深君臣嫌隙,其結果可能會導致賢臣得不到君主的重用,於國不利。高力士由於“傳王言而有度”成就了玄宗“大度”的佳話,此後,明君和賢臣通力合作,造就了開元盛世的局面。而高力士在眾大臣中,也獲得了很高的威信,大臣們並沒有因為他是宦官而輕視他。

3、順而不諛,諫而不犯

這是說高力士對皇帝的進諫非常注重選擇時機,能夠表達自己的勸諫的意思,但是又不冒犯皇帝。唐玄宗登上皇位後,勵精圖治,唐朝一度出現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但是,此後玄宗逐漸驕奢,重用奸臣,沉溺女色,逐漸不理朝政。

天寶三載(744年)唐玄宗對高力士說:“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

高力士從維護李唐政權反對皇權旁落的角度出發說:“天子巡守,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感複議之者。

但是,高力士的耿耿忠心遭到了玄宗的訓斥,說他“今所敷奏,未會朕心。”

小心謹慎的高力士於是委婉解釋說“臣生於夷狄之國,長自昇平之代。一承恩渥,三十餘年。嘗願粉骨碎身,以裨玄化;竭誠盡節。上答皇慈。頃緣風疾所侵,遂使言辭舛謬。今所塵黷(陳述)。不稱天心,合當萬死。”

可見,高力士上諫,並不像那些剛正的諫臣一樣,皇帝不納諫,就要死要活,以死相逼,而是順勢而下,當然,這也可以稱之為圓滑,畢竟,宦官的職責和外朝言官不同,制度上的規約要求身為宦官的他只要做好侍奉皇帝、皇宮接待等工作即可,所以,那些勸諫皇帝勤政、親政的做法只能把握時機,適時進諫,一旦龍顏不悅,則要另選佳機。他這種以退為進的做法反而收到較好效果———後來,玄宗覺得高力士的話也有道理,還安慰了高力士一番。“順而不諛,諫而不犯”,表明高力士是一個既聰明又謹慎的人,這也是他能在玄宗身邊五十多年的原因。

        

軍事才能

雖然我們難以從有關的宮廷政變記載中看到高力士的軍事才能的展現,但我們通過對相關材料的梳理,還是能夠發現高力士同樣有相當的軍事才能。

高力士自家庭突遭變故,被閹割送入宮中之後,被武則天重點培養,“學業日就,文武不墮,必也射乎。五善即閒,百發皆中,因是有力士之稱。”可見高力士是一個能文能武的太監。

這從下面一件事情也可以看出來,開元二年(714年),玄宗到新豐驪山檢閱軍隊,高力士“扈從車駕,幸三山宮,… …有二雕食鹿,上命取之… …公以一箭受命,雙禽已飛,控弦而滿月忽開,飲羽而片雲徐下… …英主愜心,贊其中雋。”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高力士的射箭技術著實了得。

高力士死後,墓碑有如此記載:“武后故,韋氏窺大寶,已成禍梯。公實勇進,提劍而起。扶皇運之中興,佐大人之利見。”此碑立於高力士死後十五年,他那時已經失勢,說明這碑文是對他客觀介紹,而非不實的吹捧。

結語

雖然宦官為禍是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力士也可以說是唐朝首位權力較大的宦官,但他和其他為禍的宦官顯著不同之處是,他雖身居顯位,並未擅權亂政,而是“傳王言而有度,持國柄而無權”。竭盡忠心,至誠為上,故而,明朝大思想家李贄給予高力士很高的評價:“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在形勢波雲詭譎、矛盾錯綜複雜的宮廷中,高力士能夠被委以重任,在玄宗身邊五十多年,除了他有忠誠、悟性高、聰慧等才能及處世哲學,輔政時能夠適時進忠言,善於聯絡君臣,並能做到“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的品質外,還有有“文武不墮、百發皆中”的軍事才能。因此,在輔佐唐玄宗上位、輔助玄宗平定系列政變、開創盛世的壯舉中,成為少有的頗有作為的宦官。所以,即便他一度被貶,但最終獲平反,且在代宗朝被“贈揚州大都督”並下詔立神碑以紀念。

徜徉于历史长河
2019-07-15

應該是號稱“千古賢宦第一人”的高力士,他曾任驃騎大將軍。

應該是號稱“千古賢宦第一人”的高力士,他曾任驃騎大將軍。


這個宦官出身不一般


首先要說一點,高力士並不是他的真名,他本姓馮名元一。馮元一出身並不貧寒,相反,他的曾祖馮盎曾為上柱國、高州總管,封吳國公,不久改封越國公、耿國公;去世後,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荊州都督。他的父親馮君衡為高州的參軍,雖然官位不高,但是負責軍事要務,實權還是相當可觀的。

然而,雖然出身名門,身世顯赫,但厄運還是到來了。馮盎病逝後,馮家開始衰落。公元693年(武則天長壽二年),監察御史王國俊誣告南嶺流人(被流放的犯人)造反,馮君衡受到牽連,被處死,那年馮元一僅僅10歲。聖曆元年(698年)被嶺南討擊使李千里進奉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


這個宦官有能力有功勳


景龍年間,李隆基在藩國,高力士傾心侍奉,獲得李隆基恩寵相待。到唐隆年間(710年)因平定韋后之亂有功,晉封為太子太保,李隆基便表奏力士進入太子官署內坊,每日侍奉左右,被提拔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李隆基即位後,高力士參與誅殺蕭至忠、岑羲等人有功,破格授官銀青光祿大夫,任內侍同正員。開元初年,兼任右監門衛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天寶初年,加官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晉爵號渤海郡公。天寶七載(748年),加官驃騎大將軍。

應該是號稱“千古賢宦第一人”的高力士,他曾任驃騎大將軍。


這個宦官出身不一般


首先要說一點,高力士並不是他的真名,他本姓馮名元一。馮元一出身並不貧寒,相反,他的曾祖馮盎曾為上柱國、高州總管,封吳國公,不久改封越國公、耿國公;去世後,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荊州都督。他的父親馮君衡為高州的參軍,雖然官位不高,但是負責軍事要務,實權還是相當可觀的。

然而,雖然出身名門,身世顯赫,但厄運還是到來了。馮盎病逝後,馮家開始衰落。公元693年(武則天長壽二年),監察御史王國俊誣告南嶺流人(被流放的犯人)造反,馮君衡受到牽連,被處死,那年馮元一僅僅10歲。聖曆元年(698年)被嶺南討擊使李千里進奉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


這個宦官有能力有功勳


景龍年間,李隆基在藩國,高力士傾心侍奉,獲得李隆基恩寵相待。到唐隆年間(710年)因平定韋后之亂有功,晉封為太子太保,李隆基便表奏力士進入太子官署內坊,每日侍奉左右,被提拔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李隆基即位後,高力士參與誅殺蕭至忠、岑羲等人有功,破格授官銀青光祿大夫,任內侍同正員。開元初年,兼任右監門衛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天寶初年,加官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晉爵號渤海郡公。天寶七載(748年),加官驃騎大將軍。


這個宦官忠心耿耿被人贊


公元755年,安祿山發動了“安史之亂”。眼見都城不保,高力士保護著李隆基逃往成都。兩人此時亦都是白頭翁,但高力士一路上仍然盡心盡力保護在李隆基身側。次年,待戰事平定後,李隆基在高力士的陪伴下,又回到了長安。後來新皇帝把李隆基的居所改到更加偏僻的太極宮,命李輔國負責此事。李輔國帶了五百持刀騎兵,前往迎接李隆基,非常無禮。高力士十分著惱,呵斥李輔國,命他不得對太上皇無禮。又代李隆基向五百士兵問好,儘管李輔國罵他“不解事”,還殺了他兩名侍從,但邪不壓正,再加上李隆基餘威猶存,那些士兵膽怯,最終紛紛下馬給李隆基請安。李隆基這才化險為夷,好歹算平安地遷居到了太極宮。

不過,高力士卻因此得罪了李輔國,再加上李亨也不願意讓高力士常在李隆基左右,所以李輔國的誣告來得很及時。不久,高力士不僅被削去所有職務,還被流放於巫州。臨行前,高力士請求再見李隆基一面,未準,只得抱憾上路。

公元762年,李亨大赦天下,高力士這才得以回京,然而他在走到朗州時,聽說李隆基已去世的消息後,不禁“北望號慟,嘔血而卒”。高力士一生都對李隆基忠心不二,李隆基去世後,他亦不願苟活。明人李贄贊他為“高力士真忠臣也!”

應該是號稱“千古賢宦第一人”的高力士,他曾任驃騎大將軍。


這個宦官出身不一般


首先要說一點,高力士並不是他的真名,他本姓馮名元一。馮元一出身並不貧寒,相反,他的曾祖馮盎曾為上柱國、高州總管,封吳國公,不久改封越國公、耿國公;去世後,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荊州都督。他的父親馮君衡為高州的參軍,雖然官位不高,但是負責軍事要務,實權還是相當可觀的。

然而,雖然出身名門,身世顯赫,但厄運還是到來了。馮盎病逝後,馮家開始衰落。公元693年(武則天長壽二年),監察御史王國俊誣告南嶺流人(被流放的犯人)造反,馮君衡受到牽連,被處死,那年馮元一僅僅10歲。聖曆元年(698年)被嶺南討擊使李千里進奉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


這個宦官有能力有功勳


景龍年間,李隆基在藩國,高力士傾心侍奉,獲得李隆基恩寵相待。到唐隆年間(710年)因平定韋后之亂有功,晉封為太子太保,李隆基便表奏力士進入太子官署內坊,每日侍奉左右,被提拔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李隆基即位後,高力士參與誅殺蕭至忠、岑羲等人有功,破格授官銀青光祿大夫,任內侍同正員。開元初年,兼任右監門衛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天寶初年,加官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晉爵號渤海郡公。天寶七載(748年),加官驃騎大將軍。


這個宦官忠心耿耿被人贊


公元755年,安祿山發動了“安史之亂”。眼見都城不保,高力士保護著李隆基逃往成都。兩人此時亦都是白頭翁,但高力士一路上仍然盡心盡力保護在李隆基身側。次年,待戰事平定後,李隆基在高力士的陪伴下,又回到了長安。後來新皇帝把李隆基的居所改到更加偏僻的太極宮,命李輔國負責此事。李輔國帶了五百持刀騎兵,前往迎接李隆基,非常無禮。高力士十分著惱,呵斥李輔國,命他不得對太上皇無禮。又代李隆基向五百士兵問好,儘管李輔國罵他“不解事”,還殺了他兩名侍從,但邪不壓正,再加上李隆基餘威猶存,那些士兵膽怯,最終紛紛下馬給李隆基請安。李隆基這才化險為夷,好歹算平安地遷居到了太極宮。

不過,高力士卻因此得罪了李輔國,再加上李亨也不願意讓高力士常在李隆基左右,所以李輔國的誣告來得很及時。不久,高力士不僅被削去所有職務,還被流放於巫州。臨行前,高力士請求再見李隆基一面,未準,只得抱憾上路。

公元762年,李亨大赦天下,高力士這才得以回京,然而他在走到朗州時,聽說李隆基已去世的消息後,不禁“北望號慟,嘔血而卒”。高力士一生都對李隆基忠心不二,李隆基去世後,他亦不願苟活。明人李贄贊他為“高力士真忠臣也!”

影视哨所
2019-07-15

其實郭利仕的歷史原型就是唐朝著名宦官高力士,相信不少觀眾早已看出來了。不過郭利仕的官位卻是驃騎大將軍,為什麼宦官能成為將軍呢?實際上還是因為郭利仕在當時深受唐玄宗的寵信,唐玄宗才將他累官至驃騎大將軍,而郭利仕也對唐玄宗十分忠心。在《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應該是中立的立場,不會對李必太過為難。李必在朝廷的主要對手還是林九郎。

其實郭利仕的歷史原型就是唐朝著名宦官高力士,相信不少觀眾早已看出來了。不過郭利仕的官位卻是驃騎大將軍,為什麼宦官能成為將軍呢?實際上還是因為郭利仕在當時深受唐玄宗的寵信,唐玄宗才將他累官至驃騎大將軍,而郭利仕也對唐玄宗十分忠心。在《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應該是中立的立場,不會對李必太過為難。李必在朝廷的主要對手還是林九郎。

郭利仕歷史原型介紹

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的服化道確實很好,完美而藝術的再現盛唐盛世。不過也有人說這部劇無非是把以前花在高顏值演員身上的錢花到了美麗的道具上。流量+戲骨+服化道,但是這部劇的劇情還是要多加進步一下。而很多人想知道劇中郭利仕的原型是誰呢?

《長安十二時辰》中許多人物都是在真實歷史上有跡可循的,只不過為了規避歷史,所以電視劇中使用了一些歷史人物名字的諧音,比如劇中的郭利仕,對應的正是歷史上的高力士。

郭利仕作為當朝聖人身邊最倚重的紅人,他曾口傳聖諭給李必,並且還用自己的方式,為李必解讀了隱藏在這份口諭之外的更深層次的用意。

其實郭利仕的歷史原型就是唐朝著名宦官高力士,相信不少觀眾早已看出來了。不過郭利仕的官位卻是驃騎大將軍,為什麼宦官能成為將軍呢?實際上還是因為郭利仕在當時深受唐玄宗的寵信,唐玄宗才將他累官至驃騎大將軍,而郭利仕也對唐玄宗十分忠心。在《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應該是中立的立場,不會對李必太過為難。李必在朝廷的主要對手還是林九郎。

郭利仕歷史原型介紹

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的服化道確實很好,完美而藝術的再現盛唐盛世。不過也有人說這部劇無非是把以前花在高顏值演員身上的錢花到了美麗的道具上。流量+戲骨+服化道,但是這部劇的劇情還是要多加進步一下。而很多人想知道劇中郭利仕的原型是誰呢?

《長安十二時辰》中許多人物都是在真實歷史上有跡可循的,只不過為了規避歷史,所以電視劇中使用了一些歷史人物名字的諧音,比如劇中的郭利仕,對應的正是歷史上的高力士。

郭利仕作為當朝聖人身邊最倚重的紅人,他曾口傳聖諭給李必,並且還用自己的方式,為李必解讀了隱藏在這份口諭之外的更深層次的用意。

劇中的郭利仕,也是個玲瓏通透之人,他在劇中有雙層身份,一面是皇帝身邊的宦官,一面則是位高權重的驃騎大將軍。也許有人會好奇,郭利仕一個小小的宦官,又是如何當上驃騎大將軍的?這其實跟歷史上高力士的真實經歷,並無出入。

因為歷史上高力士就曾經官至驃騎大將軍,獲封齊國公,是皇帝身邊的紅人。高力士很小的時候就入宮,被高延福收為養子。從小就在皇宮中耳濡目染成長起來的他,聰明伶俐,很懂得察言觀色。武則天欣賞他,唐玄宗也寵信他。高力士因為曾經幫助唐玄宗,平定韋后之亂,所以後來唐玄宗封他為驃騎將軍,也是念在他對自己忠心耿耿的份上。高力士一生為唐玄宗鞍前馬後,絕無二心,唐玄宗駕崩後沒多久,高力士也死了,死後入泰陵,為唐玄宗陪葬。

其實郭利仕的歷史原型就是唐朝著名宦官高力士,相信不少觀眾早已看出來了。不過郭利仕的官位卻是驃騎大將軍,為什麼宦官能成為將軍呢?實際上還是因為郭利仕在當時深受唐玄宗的寵信,唐玄宗才將他累官至驃騎大將軍,而郭利仕也對唐玄宗十分忠心。在《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應該是中立的立場,不會對李必太過為難。李必在朝廷的主要對手還是林九郎。

郭利仕歷史原型介紹

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的服化道確實很好,完美而藝術的再現盛唐盛世。不過也有人說這部劇無非是把以前花在高顏值演員身上的錢花到了美麗的道具上。流量+戲骨+服化道,但是這部劇的劇情還是要多加進步一下。而很多人想知道劇中郭利仕的原型是誰呢?

《長安十二時辰》中許多人物都是在真實歷史上有跡可循的,只不過為了規避歷史,所以電視劇中使用了一些歷史人物名字的諧音,比如劇中的郭利仕,對應的正是歷史上的高力士。

郭利仕作為當朝聖人身邊最倚重的紅人,他曾口傳聖諭給李必,並且還用自己的方式,為李必解讀了隱藏在這份口諭之外的更深層次的用意。

劇中的郭利仕,也是個玲瓏通透之人,他在劇中有雙層身份,一面是皇帝身邊的宦官,一面則是位高權重的驃騎大將軍。也許有人會好奇,郭利仕一個小小的宦官,又是如何當上驃騎大將軍的?這其實跟歷史上高力士的真實經歷,並無出入。

因為歷史上高力士就曾經官至驃騎大將軍,獲封齊國公,是皇帝身邊的紅人。高力士很小的時候就入宮,被高延福收為養子。從小就在皇宮中耳濡目染成長起來的他,聰明伶俐,很懂得察言觀色。武則天欣賞他,唐玄宗也寵信他。高力士因為曾經幫助唐玄宗,平定韋后之亂,所以後來唐玄宗封他為驃騎將軍,也是念在他對自己忠心耿耿的份上。高力士一生為唐玄宗鞍前馬後,絕無二心,唐玄宗駕崩後沒多久,高力士也死了,死後入泰陵,為唐玄宗陪葬。

郭利仕為什麼能當將軍?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裡很多歷史人物的名字都修改了,比如“李泌”改成了“李必”,“賀知章”改成了“何執正“,“岑參”改成了“程參”等等。

劇中有一個郭利仕將軍,很多人以為是郭子儀,但是他其實是“高力士”,有人就奇怪了,高力士不是宦官嗎,怎麼變成了將軍呢?

當時唐玄宗寵信宦官,很多有功勳的宦官都封有官職,高力士更是功勳卓著,他曾經先後被封為銀青光祿大夫、右監門衛將軍、冠軍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不止如此,高力士還有爵位,最高爵至齊國公,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怪不得人稱“千古賢宦第一人”呢。

荣耀历史
2019-07-15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長安十二個時辰》中郭利仕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宦官高力士,那麼很多人就會存在疑問,因為《長安十二個時辰》中郭利仕的形象與我們印象當中的挑撥離間的高力士很不一樣,而且一個宦官怎麼會做大將軍,所以今天就闡述下:

1、高力士的一生

2、唐朝為什麼會出現宦官出任大將軍的情況。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長安十二個時辰》中郭利仕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宦官高力士,那麼很多人就會存在疑問,因為《長安十二個時辰》中郭利仕的形象與我們印象當中的挑撥離間的高力士很不一樣,而且一個宦官怎麼會做大將軍,所以今天就闡述下:

1、高力士的一生

2、唐朝為什麼會出現宦官出任大將軍的情況。

高力士的一生

高力士一生可以分為3個時期,分別是前李隆基時期,受寵李隆基時期,李隆基失勢時期。

1、前李隆基時期

高力士出生官宦世家,祖父和父親都做到了刺史的高位,但是飛來橫禍,在高力士11歲的時候,他父親牽扯到了嶺南流人謀反案中,最後全家被抄沒,作為犯官之後的高力士也被送入宮中做了一個小太監。(原名叫馮元一,入宮之後改名高力士)

小小年紀的高力士長相秀美,被武則天一眼看中,於是侍奉左右,可能是還沒適應新身份,所以惹惱了武則天,被貶出宮,隨後被高延福收為義子,一年後回到宮中。

2、受寵李隆基時期

李隆基還是藩王的時候高力士就跟隨身邊,他經歷了李隆基從藩王走向皇帝的一系驚心動魄的政變。

唐隆政變中,跟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等人平定韋后、安樂公主之亂,一起把唐睿宗李旦推上皇位。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後,高力士竟然成了太子太保,每天隨侍左右,成為李隆基心腹中的心腹。

李隆基登基後,太平公主陰謀奪權,甚至傳出想要毒殺李隆基,於是李隆基每天的飲食高力士全部要親自嘗一遍,從不假借他人之手,這一點李隆基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不久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高力士也協助清楚太平公主黨羽有功,被授予右監門衛將軍(最高做到了驃騎大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也就是李隆基的大管家。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長安十二個時辰》中郭利仕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宦官高力士,那麼很多人就會存在疑問,因為《長安十二個時辰》中郭利仕的形象與我們印象當中的挑撥離間的高力士很不一樣,而且一個宦官怎麼會做大將軍,所以今天就闡述下:

1、高力士的一生

2、唐朝為什麼會出現宦官出任大將軍的情況。

高力士的一生

高力士一生可以分為3個時期,分別是前李隆基時期,受寵李隆基時期,李隆基失勢時期。

1、前李隆基時期

高力士出生官宦世家,祖父和父親都做到了刺史的高位,但是飛來橫禍,在高力士11歲的時候,他父親牽扯到了嶺南流人謀反案中,最後全家被抄沒,作為犯官之後的高力士也被送入宮中做了一個小太監。(原名叫馮元一,入宮之後改名高力士)

小小年紀的高力士長相秀美,被武則天一眼看中,於是侍奉左右,可能是還沒適應新身份,所以惹惱了武則天,被貶出宮,隨後被高延福收為義子,一年後回到宮中。

2、受寵李隆基時期

李隆基還是藩王的時候高力士就跟隨身邊,他經歷了李隆基從藩王走向皇帝的一系驚心動魄的政變。

唐隆政變中,跟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等人平定韋后、安樂公主之亂,一起把唐睿宗李旦推上皇位。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後,高力士竟然成了太子太保,每天隨侍左右,成為李隆基心腹中的心腹。

李隆基登基後,太平公主陰謀奪權,甚至傳出想要毒殺李隆基,於是李隆基每天的飲食高力士全部要親自嘗一遍,從不假借他人之手,這一點李隆基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不久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高力士也協助清楚太平公主黨羽有功,被授予右監門衛將軍(最高做到了驃騎大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也就是李隆基的大管家。

開元盛世,執掌內侍省的高力士權傾朝野,按照李隆基的吩咐,大小奏摺需要先呈給高力士,他看過覺得事情比較大的呈報給李隆基,小事高力士自己決斷,高力士成為實際上的宰輔。

朝堂上,想要獲得高升的人先要巴結高力士,只有高力士在李隆基面前美言之後才有機會,甚至大唐宰相在高力士面前也要低聲下氣。

然而如日中天的高力士並不像我們想象的權奸那樣目中無人,飛揚跋扈,反而更像一位謙謙君子,對內贍養義父高延福等,還找到自己生母,每天盡孝,對外也是小心謹慎,雖有外臣依附,但從不結黨弄權,所以包括李隆基在內朝堂上下對其頗為認可。

至於我們看到的李白醉酒讓高力士脫靴,高力士搬弄是非導致李白被貶出宮等等都是野史演義,在正史中並未有相關記載。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長安十二個時辰》中郭利仕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宦官高力士,那麼很多人就會存在疑問,因為《長安十二個時辰》中郭利仕的形象與我們印象當中的挑撥離間的高力士很不一樣,而且一個宦官怎麼會做大將軍,所以今天就闡述下:

1、高力士的一生

2、唐朝為什麼會出現宦官出任大將軍的情況。

高力士的一生

高力士一生可以分為3個時期,分別是前李隆基時期,受寵李隆基時期,李隆基失勢時期。

1、前李隆基時期

高力士出生官宦世家,祖父和父親都做到了刺史的高位,但是飛來橫禍,在高力士11歲的時候,他父親牽扯到了嶺南流人謀反案中,最後全家被抄沒,作為犯官之後的高力士也被送入宮中做了一個小太監。(原名叫馮元一,入宮之後改名高力士)

小小年紀的高力士長相秀美,被武則天一眼看中,於是侍奉左右,可能是還沒適應新身份,所以惹惱了武則天,被貶出宮,隨後被高延福收為義子,一年後回到宮中。

2、受寵李隆基時期

李隆基還是藩王的時候高力士就跟隨身邊,他經歷了李隆基從藩王走向皇帝的一系驚心動魄的政變。

唐隆政變中,跟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等人平定韋后、安樂公主之亂,一起把唐睿宗李旦推上皇位。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後,高力士竟然成了太子太保,每天隨侍左右,成為李隆基心腹中的心腹。

李隆基登基後,太平公主陰謀奪權,甚至傳出想要毒殺李隆基,於是李隆基每天的飲食高力士全部要親自嘗一遍,從不假借他人之手,這一點李隆基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不久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高力士也協助清楚太平公主黨羽有功,被授予右監門衛將軍(最高做到了驃騎大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也就是李隆基的大管家。

開元盛世,執掌內侍省的高力士權傾朝野,按照李隆基的吩咐,大小奏摺需要先呈給高力士,他看過覺得事情比較大的呈報給李隆基,小事高力士自己決斷,高力士成為實際上的宰輔。

朝堂上,想要獲得高升的人先要巴結高力士,只有高力士在李隆基面前美言之後才有機會,甚至大唐宰相在高力士面前也要低聲下氣。

然而如日中天的高力士並不像我們想象的權奸那樣目中無人,飛揚跋扈,反而更像一位謙謙君子,對內贍養義父高延福等,還找到自己生母,每天盡孝,對外也是小心謹慎,雖有外臣依附,但從不結黨弄權,所以包括李隆基在內朝堂上下對其頗為認可。

至於我們看到的李白醉酒讓高力士脫靴,高力士搬弄是非導致李白被貶出宮等等都是野史演義,在正史中並未有相關記載。

3、李隆基失勢時期

安史之亂後,李隆基外逃,又經歷了馬嵬坡兵變,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李隆基被迫成為了太上皇,失去了所有的一切。

所謂患難見真情,李隆基失勢之後,還留在他身邊用心侍奉的就是三個人,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禁衛軍統領陳玄禮,另外一個就是高力士。

回到長安後的李隆基被軟禁在興慶宮,後來李輔國矯詔將李隆基遷往太極宮,在路上專門安排一隊士兵圍住李隆基的車馬,欲行不軌之事,此時的高力士橫刀立馬,擋在李隆基身前,喝退眾軍,保證李隆基平安到達太極宮。

晚年的李隆基是淒涼的,玉真公主被迫出家,陳玄禮也被貶,只有高力士能和他說說話,但是李輔國等始終不放心李隆基,害怕他有一天會突然雄起,所以希望李隆基儘快駕崩,於是他把李隆基身邊唯一的高力士貶出京城。

2年後高力士遇到大赦得以返回長安,本想繼續侍奉李隆基,卻得知李隆基已經駕崩,高力士嚎啕大哭,最後吐血而亡。唐代宗感念這段君臣之情,追贈高力士為揚州大都督,讓其陪葬泰陵,繼續侍奉李隆基。

正因為這段君臣之誼,高力士被稱為“千古賢宦第一人”!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長安十二個時辰》中郭利仕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宦官高力士,那麼很多人就會存在疑問,因為《長安十二個時辰》中郭利仕的形象與我們印象當中的挑撥離間的高力士很不一樣,而且一個宦官怎麼會做大將軍,所以今天就闡述下:

1、高力士的一生

2、唐朝為什麼會出現宦官出任大將軍的情況。

高力士的一生

高力士一生可以分為3個時期,分別是前李隆基時期,受寵李隆基時期,李隆基失勢時期。

1、前李隆基時期

高力士出生官宦世家,祖父和父親都做到了刺史的高位,但是飛來橫禍,在高力士11歲的時候,他父親牽扯到了嶺南流人謀反案中,最後全家被抄沒,作為犯官之後的高力士也被送入宮中做了一個小太監。(原名叫馮元一,入宮之後改名高力士)

小小年紀的高力士長相秀美,被武則天一眼看中,於是侍奉左右,可能是還沒適應新身份,所以惹惱了武則天,被貶出宮,隨後被高延福收為義子,一年後回到宮中。

2、受寵李隆基時期

李隆基還是藩王的時候高力士就跟隨身邊,他經歷了李隆基從藩王走向皇帝的一系驚心動魄的政變。

唐隆政變中,跟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等人平定韋后、安樂公主之亂,一起把唐睿宗李旦推上皇位。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後,高力士竟然成了太子太保,每天隨侍左右,成為李隆基心腹中的心腹。

李隆基登基後,太平公主陰謀奪權,甚至傳出想要毒殺李隆基,於是李隆基每天的飲食高力士全部要親自嘗一遍,從不假借他人之手,這一點李隆基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不久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高力士也協助清楚太平公主黨羽有功,被授予右監門衛將軍(最高做到了驃騎大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也就是李隆基的大管家。

開元盛世,執掌內侍省的高力士權傾朝野,按照李隆基的吩咐,大小奏摺需要先呈給高力士,他看過覺得事情比較大的呈報給李隆基,小事高力士自己決斷,高力士成為實際上的宰輔。

朝堂上,想要獲得高升的人先要巴結高力士,只有高力士在李隆基面前美言之後才有機會,甚至大唐宰相在高力士面前也要低聲下氣。

然而如日中天的高力士並不像我們想象的權奸那樣目中無人,飛揚跋扈,反而更像一位謙謙君子,對內贍養義父高延福等,還找到自己生母,每天盡孝,對外也是小心謹慎,雖有外臣依附,但從不結黨弄權,所以包括李隆基在內朝堂上下對其頗為認可。

至於我們看到的李白醉酒讓高力士脫靴,高力士搬弄是非導致李白被貶出宮等等都是野史演義,在正史中並未有相關記載。

3、李隆基失勢時期

安史之亂後,李隆基外逃,又經歷了馬嵬坡兵變,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李隆基被迫成為了太上皇,失去了所有的一切。

所謂患難見真情,李隆基失勢之後,還留在他身邊用心侍奉的就是三個人,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禁衛軍統領陳玄禮,另外一個就是高力士。

回到長安後的李隆基被軟禁在興慶宮,後來李輔國矯詔將李隆基遷往太極宮,在路上專門安排一隊士兵圍住李隆基的車馬,欲行不軌之事,此時的高力士橫刀立馬,擋在李隆基身前,喝退眾軍,保證李隆基平安到達太極宮。

晚年的李隆基是淒涼的,玉真公主被迫出家,陳玄禮也被貶,只有高力士能和他說說話,但是李輔國等始終不放心李隆基,害怕他有一天會突然雄起,所以希望李隆基儘快駕崩,於是他把李隆基身邊唯一的高力士貶出京城。

2年後高力士遇到大赦得以返回長安,本想繼續侍奉李隆基,卻得知李隆基已經駕崩,高力士嚎啕大哭,最後吐血而亡。唐代宗感念這段君臣之情,追贈高力士為揚州大都督,讓其陪葬泰陵,繼續侍奉李隆基。

正因為這段君臣之誼,高力士被稱為“千古賢宦第一人”!

唐朝為什麼會出現宦官任大將軍的情況

唐朝建立之初,對宦官干政還是有防範的,比如說唐太宗就規定,內侍省(就是負責皇宮內事務)宦官最高品階不得超過四品,也不得參與政事,只負責傳遞信息。

到了唐玄宗時期,宦官勢力出現大幅增長,究其原因有兩點:

1、從神龍政變武則天退位,到唐隆政變誅殺韋后,再到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李隆基都是見證人和參與者,這些政變背後都有外朝的影子,韋后、太平公主也是積攢了大量外朝勢力與李隆基作對,這讓李隆基對外朝產生了較大的防範心理,與自己最親近的心腹宦官成了他制約外朝最好的手段。

2、開元盛世讓李隆基飄飄然,他自信能掌控一切,所以他放開了一切,導致唐朝滅亡的兩個主要原因藩鎮割據和宦官干政都是從唐玄宗開始的。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長安十二個時辰》中郭利仕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宦官高力士,那麼很多人就會存在疑問,因為《長安十二個時辰》中郭利仕的形象與我們印象當中的挑撥離間的高力士很不一樣,而且一個宦官怎麼會做大將軍,所以今天就闡述下:

1、高力士的一生

2、唐朝為什麼會出現宦官出任大將軍的情況。

高力士的一生

高力士一生可以分為3個時期,分別是前李隆基時期,受寵李隆基時期,李隆基失勢時期。

1、前李隆基時期

高力士出生官宦世家,祖父和父親都做到了刺史的高位,但是飛來橫禍,在高力士11歲的時候,他父親牽扯到了嶺南流人謀反案中,最後全家被抄沒,作為犯官之後的高力士也被送入宮中做了一個小太監。(原名叫馮元一,入宮之後改名高力士)

小小年紀的高力士長相秀美,被武則天一眼看中,於是侍奉左右,可能是還沒適應新身份,所以惹惱了武則天,被貶出宮,隨後被高延福收為義子,一年後回到宮中。

2、受寵李隆基時期

李隆基還是藩王的時候高力士就跟隨身邊,他經歷了李隆基從藩王走向皇帝的一系驚心動魄的政變。

唐隆政變中,跟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等人平定韋后、安樂公主之亂,一起把唐睿宗李旦推上皇位。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後,高力士竟然成了太子太保,每天隨侍左右,成為李隆基心腹中的心腹。

李隆基登基後,太平公主陰謀奪權,甚至傳出想要毒殺李隆基,於是李隆基每天的飲食高力士全部要親自嘗一遍,從不假借他人之手,這一點李隆基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不久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高力士也協助清楚太平公主黨羽有功,被授予右監門衛將軍(最高做到了驃騎大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也就是李隆基的大管家。

開元盛世,執掌內侍省的高力士權傾朝野,按照李隆基的吩咐,大小奏摺需要先呈給高力士,他看過覺得事情比較大的呈報給李隆基,小事高力士自己決斷,高力士成為實際上的宰輔。

朝堂上,想要獲得高升的人先要巴結高力士,只有高力士在李隆基面前美言之後才有機會,甚至大唐宰相在高力士面前也要低聲下氣。

然而如日中天的高力士並不像我們想象的權奸那樣目中無人,飛揚跋扈,反而更像一位謙謙君子,對內贍養義父高延福等,還找到自己生母,每天盡孝,對外也是小心謹慎,雖有外臣依附,但從不結黨弄權,所以包括李隆基在內朝堂上下對其頗為認可。

至於我們看到的李白醉酒讓高力士脫靴,高力士搬弄是非導致李白被貶出宮等等都是野史演義,在正史中並未有相關記載。

3、李隆基失勢時期

安史之亂後,李隆基外逃,又經歷了馬嵬坡兵變,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李隆基被迫成為了太上皇,失去了所有的一切。

所謂患難見真情,李隆基失勢之後,還留在他身邊用心侍奉的就是三個人,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禁衛軍統領陳玄禮,另外一個就是高力士。

回到長安後的李隆基被軟禁在興慶宮,後來李輔國矯詔將李隆基遷往太極宮,在路上專門安排一隊士兵圍住李隆基的車馬,欲行不軌之事,此時的高力士橫刀立馬,擋在李隆基身前,喝退眾軍,保證李隆基平安到達太極宮。

晚年的李隆基是淒涼的,玉真公主被迫出家,陳玄禮也被貶,只有高力士能和他說說話,但是李輔國等始終不放心李隆基,害怕他有一天會突然雄起,所以希望李隆基儘快駕崩,於是他把李隆基身邊唯一的高力士貶出京城。

2年後高力士遇到大赦得以返回長安,本想繼續侍奉李隆基,卻得知李隆基已經駕崩,高力士嚎啕大哭,最後吐血而亡。唐代宗感念這段君臣之情,追贈高力士為揚州大都督,讓其陪葬泰陵,繼續侍奉李隆基。

正因為這段君臣之誼,高力士被稱為“千古賢宦第一人”!

唐朝為什麼會出現宦官任大將軍的情況

唐朝建立之初,對宦官干政還是有防範的,比如說唐太宗就規定,內侍省(就是負責皇宮內事務)宦官最高品階不得超過四品,也不得參與政事,只負責傳遞信息。

到了唐玄宗時期,宦官勢力出現大幅增長,究其原因有兩點:

1、從神龍政變武則天退位,到唐隆政變誅殺韋后,再到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李隆基都是見證人和參與者,這些政變背後都有外朝的影子,韋后、太平公主也是積攢了大量外朝勢力與李隆基作對,這讓李隆基對外朝產生了較大的防範心理,與自己最親近的心腹宦官成了他制約外朝最好的手段。

2、開元盛世讓李隆基飄飄然,他自信能掌控一切,所以他放開了一切,導致唐朝滅亡的兩個主要原因藩鎮割據和宦官干政都是從唐玄宗開始的。

唐玄宗時期,宦官開始突破李世民定下的四品界限,出現了三品宦官,而且可以參與朝政,大宦官還會被授予大將軍(實際並未掌軍權),另外還會被封為國公(高力士被封為齊國公)。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隆基也開始對節度使不信任,於是他開始安排宦官到各地節度使任行軍司馬,作為朝廷對節度使的監督(李輔國最開始就是節度使監軍),另外長安的禁軍也開始交給宦官管理(著名的有大宦官魚朝恩、程元鎮等),宦官開始掌握軍權,這是宦官勢力崛起的標誌。

安史之亂後,唐代宗感覺到了宦官勢力的巨大影響,他下旨斬殺了魚朝恩,並且規定宦官不得再統領軍隊。

他兒子唐德宗登基後,發生了“涇原兵變”,起因竟然是涇原節度使5000兵馬受朝廷詔令前去救援襄城,經過長安的時候沒有得到賞賜心生不滿,從而譁變,更可笑的是這5000人竟然佔領了長安,唐德宗被迫出逃。

唐德宗很想問自己:“朕的禁軍呢?十數萬禁軍竟然讓5000人佔領了長安城!”再看看護送自己出逃的宦官,唐德宗感嘆還是宦官可靠!於是宦官重新掌管禁軍,並且擴充禁軍,最終宦官掌握的禁軍達到15萬。自此唐朝的權勢形成了皇帝、節度使、宦官三股強大的勢力,其中皇帝最弱小,甚至出現了宦官決定皇帝廢立的情況,最後為了剿滅宦官勢力,朱溫領兵入長安,並且最終控制皇帝,逼其禪位,唐朝滅亡。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長安十二個時辰》中郭利仕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宦官高力士,那麼很多人就會存在疑問,因為《長安十二個時辰》中郭利仕的形象與我們印象當中的挑撥離間的高力士很不一樣,而且一個宦官怎麼會做大將軍,所以今天就闡述下:

1、高力士的一生

2、唐朝為什麼會出現宦官出任大將軍的情況。

高力士的一生

高力士一生可以分為3個時期,分別是前李隆基時期,受寵李隆基時期,李隆基失勢時期。

1、前李隆基時期

高力士出生官宦世家,祖父和父親都做到了刺史的高位,但是飛來橫禍,在高力士11歲的時候,他父親牽扯到了嶺南流人謀反案中,最後全家被抄沒,作為犯官之後的高力士也被送入宮中做了一個小太監。(原名叫馮元一,入宮之後改名高力士)

小小年紀的高力士長相秀美,被武則天一眼看中,於是侍奉左右,可能是還沒適應新身份,所以惹惱了武則天,被貶出宮,隨後被高延福收為義子,一年後回到宮中。

2、受寵李隆基時期

李隆基還是藩王的時候高力士就跟隨身邊,他經歷了李隆基從藩王走向皇帝的一系驚心動魄的政變。

唐隆政變中,跟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等人平定韋后、安樂公主之亂,一起把唐睿宗李旦推上皇位。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後,高力士竟然成了太子太保,每天隨侍左右,成為李隆基心腹中的心腹。

李隆基登基後,太平公主陰謀奪權,甚至傳出想要毒殺李隆基,於是李隆基每天的飲食高力士全部要親自嘗一遍,從不假借他人之手,這一點李隆基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不久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高力士也協助清楚太平公主黨羽有功,被授予右監門衛將軍(最高做到了驃騎大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也就是李隆基的大管家。

開元盛世,執掌內侍省的高力士權傾朝野,按照李隆基的吩咐,大小奏摺需要先呈給高力士,他看過覺得事情比較大的呈報給李隆基,小事高力士自己決斷,高力士成為實際上的宰輔。

朝堂上,想要獲得高升的人先要巴結高力士,只有高力士在李隆基面前美言之後才有機會,甚至大唐宰相在高力士面前也要低聲下氣。

然而如日中天的高力士並不像我們想象的權奸那樣目中無人,飛揚跋扈,反而更像一位謙謙君子,對內贍養義父高延福等,還找到自己生母,每天盡孝,對外也是小心謹慎,雖有外臣依附,但從不結黨弄權,所以包括李隆基在內朝堂上下對其頗為認可。

至於我們看到的李白醉酒讓高力士脫靴,高力士搬弄是非導致李白被貶出宮等等都是野史演義,在正史中並未有相關記載。

3、李隆基失勢時期

安史之亂後,李隆基外逃,又經歷了馬嵬坡兵變,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李隆基被迫成為了太上皇,失去了所有的一切。

所謂患難見真情,李隆基失勢之後,還留在他身邊用心侍奉的就是三個人,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禁衛軍統領陳玄禮,另外一個就是高力士。

回到長安後的李隆基被軟禁在興慶宮,後來李輔國矯詔將李隆基遷往太極宮,在路上專門安排一隊士兵圍住李隆基的車馬,欲行不軌之事,此時的高力士橫刀立馬,擋在李隆基身前,喝退眾軍,保證李隆基平安到達太極宮。

晚年的李隆基是淒涼的,玉真公主被迫出家,陳玄禮也被貶,只有高力士能和他說說話,但是李輔國等始終不放心李隆基,害怕他有一天會突然雄起,所以希望李隆基儘快駕崩,於是他把李隆基身邊唯一的高力士貶出京城。

2年後高力士遇到大赦得以返回長安,本想繼續侍奉李隆基,卻得知李隆基已經駕崩,高力士嚎啕大哭,最後吐血而亡。唐代宗感念這段君臣之情,追贈高力士為揚州大都督,讓其陪葬泰陵,繼續侍奉李隆基。

正因為這段君臣之誼,高力士被稱為“千古賢宦第一人”!

唐朝為什麼會出現宦官任大將軍的情況

唐朝建立之初,對宦官干政還是有防範的,比如說唐太宗就規定,內侍省(就是負責皇宮內事務)宦官最高品階不得超過四品,也不得參與政事,只負責傳遞信息。

到了唐玄宗時期,宦官勢力出現大幅增長,究其原因有兩點:

1、從神龍政變武則天退位,到唐隆政變誅殺韋后,再到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李隆基都是見證人和參與者,這些政變背後都有外朝的影子,韋后、太平公主也是積攢了大量外朝勢力與李隆基作對,這讓李隆基對外朝產生了較大的防範心理,與自己最親近的心腹宦官成了他制約外朝最好的手段。

2、開元盛世讓李隆基飄飄然,他自信能掌控一切,所以他放開了一切,導致唐朝滅亡的兩個主要原因藩鎮割據和宦官干政都是從唐玄宗開始的。

唐玄宗時期,宦官開始突破李世民定下的四品界限,出現了三品宦官,而且可以參與朝政,大宦官還會被授予大將軍(實際並未掌軍權),另外還會被封為國公(高力士被封為齊國公)。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隆基也開始對節度使不信任,於是他開始安排宦官到各地節度使任行軍司馬,作為朝廷對節度使的監督(李輔國最開始就是節度使監軍),另外長安的禁軍也開始交給宦官管理(著名的有大宦官魚朝恩、程元鎮等),宦官開始掌握軍權,這是宦官勢力崛起的標誌。

安史之亂後,唐代宗感覺到了宦官勢力的巨大影響,他下旨斬殺了魚朝恩,並且規定宦官不得再統領軍隊。

他兒子唐德宗登基後,發生了“涇原兵變”,起因竟然是涇原節度使5000兵馬受朝廷詔令前去救援襄城,經過長安的時候沒有得到賞賜心生不滿,從而譁變,更可笑的是這5000人竟然佔領了長安,唐德宗被迫出逃。

唐德宗很想問自己:“朕的禁軍呢?十數萬禁軍竟然讓5000人佔領了長安城!”再看看護送自己出逃的宦官,唐德宗感嘆還是宦官可靠!於是宦官重新掌管禁軍,並且擴充禁軍,最終宦官掌握的禁軍達到15萬。自此唐朝的權勢形成了皇帝、節度使、宦官三股強大的勢力,其中皇帝最弱小,甚至出現了宦官決定皇帝廢立的情況,最後為了剿滅宦官勢力,朱溫領兵入長安,並且最終控制皇帝,逼其禪位,唐朝滅亡。


綜合來看,郭利仕的原型高力士因為唐朝特殊的政治情況,以宦官身份出任驃騎大將軍,但是並不實際掌權,高力士本人也非大奸大惡之徒,所以在他身上並沒有出現宦官之禍,但是安史之亂後,為了制約節度使,宦官勢力大幅增長,甚至凌於皇權之上,最終導致唐朝滅亡。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2019-07-17

實話實說,這部電視劇本人沒有看過!但是從“郭利仕”這個名字不難看出,他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近侍——高力士。那麼,為什麼“郭利仕”一個宦官卻能被稱為將軍呢?本人沒看過這部電視劇,對於“郭利仕”不便評價,但高力士雖然是宦官出身,確是名副其實的真將軍!倒不是說高力士曾經帶兵上過戰場,而是他的確擔任過將軍職務。

實話實說,這部電視劇本人沒有看過!但是從“郭利仕”這個名字不難看出,他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近侍——高力士。那麼,為什麼“郭利仕”一個宦官卻能被稱為將軍呢?本人沒看過這部電視劇,對於“郭利仕”不便評價,但高力士雖然是宦官出身,確是名副其實的真將軍!倒不是說高力士曾經帶兵上過戰場,而是他的確擔任過將軍職務。



唐朝和後來的清朝不同,並沒有明確宦官不得干政的說法,更加沒有宦官不能封爵、不能擔任官職的規定。因此,唐朝的宦官封爵、甚至封王者並不鮮見,擔任官職者就更加不在少數了。換言之,唐朝的宦官是可以登堂入室的,並不只是內廷的下人!而這也正是晚唐宦官勢力猖獗、甚至廢立和弒殺皇帝的原因所在,他們不僅可以封王、封侯,還可以掌握兵權!

實話實說,這部電視劇本人沒有看過!但是從“郭利仕”這個名字不難看出,他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近侍——高力士。那麼,為什麼“郭利仕”一個宦官卻能被稱為將軍呢?本人沒看過這部電視劇,對於“郭利仕”不便評價,但高力士雖然是宦官出身,確是名副其實的真將軍!倒不是說高力士曾經帶兵上過戰場,而是他的確擔任過將軍職務。



唐朝和後來的清朝不同,並沒有明確宦官不得干政的說法,更加沒有宦官不能封爵、不能擔任官職的規定。因此,唐朝的宦官封爵、甚至封王者並不鮮見,擔任官職者就更加不在少數了。換言之,唐朝的宦官是可以登堂入室的,並不只是內廷的下人!而這也正是晚唐宦官勢力猖獗、甚至廢立和弒殺皇帝的原因所在,他們不僅可以封王、封侯,還可以掌握兵權!



初唐時期,因為皇帝的刻意限制,宦官勢力尚十分弱小,不僅無法廢立、弒殺皇帝,干政的可能性也並不大。但是,高力士打開了“潘多拉盒子”,把唐王朝帶上了一條不歸路!高力士,本名馮元一,是一位妥妥的“官二代”,他的父親馮君衡曾經擔任過刺史一級的高官。只可惜,在馮元一還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馮君衡捲入了“嶺南流人謀反案”,年幼的馮元一也慘遭閹割,被送入宮廷充當宦官。後來因為被另一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馮元一改為了高姓,更名高力士。

實話實說,這部電視劇本人沒有看過!但是從“郭利仕”這個名字不難看出,他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近侍——高力士。那麼,為什麼“郭利仕”一個宦官卻能被稱為將軍呢?本人沒看過這部電視劇,對於“郭利仕”不便評價,但高力士雖然是宦官出身,確是名副其實的真將軍!倒不是說高力士曾經帶兵上過戰場,而是他的確擔任過將軍職務。



唐朝和後來的清朝不同,並沒有明確宦官不得干政的說法,更加沒有宦官不能封爵、不能擔任官職的規定。因此,唐朝的宦官封爵、甚至封王者並不鮮見,擔任官職者就更加不在少數了。換言之,唐朝的宦官是可以登堂入室的,並不只是內廷的下人!而這也正是晚唐宦官勢力猖獗、甚至廢立和弒殺皇帝的原因所在,他們不僅可以封王、封侯,還可以掌握兵權!



初唐時期,因為皇帝的刻意限制,宦官勢力尚十分弱小,不僅無法廢立、弒殺皇帝,干政的可能性也並不大。但是,高力士打開了“潘多拉盒子”,把唐王朝帶上了一條不歸路!高力士,本名馮元一,是一位妥妥的“官二代”,他的父親馮君衡曾經擔任過刺史一級的高官。只可惜,在馮元一還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馮君衡捲入了“嶺南流人謀反案”,年幼的馮元一也慘遭閹割,被送入宮廷充當宦官。後來因為被另一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馮元一改為了高姓,更名高力士。



在宮廷供職一段時間後,高力士被安排去了時任臨淄王的唐玄宗李隆基藩邸伺候唐玄宗。而這次職務調動也徹底改寫了高力士的人生。因為善於揣摩主子的心意,高力士很快便得到了潛邸時期唐玄宗的信任。在平定“韋后-安樂公主之亂”後,高力士隨唐玄宗再次進入了京師長安。在唐玄宗即位之後,高力士也跟著水漲船高,憑藉參與平亂之功被破格授予了銀青光祿大夫,任內侍省同正員。開元初年又升任右監門衛將軍,掌管內侍省,成為了“太監總管”!而“將軍”這個稱呼就源自於“右監門衛將軍”。

實話實說,這部電視劇本人沒有看過!但是從“郭利仕”這個名字不難看出,他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近侍——高力士。那麼,為什麼“郭利仕”一個宦官卻能被稱為將軍呢?本人沒看過這部電視劇,對於“郭利仕”不便評價,但高力士雖然是宦官出身,確是名副其實的真將軍!倒不是說高力士曾經帶兵上過戰場,而是他的確擔任過將軍職務。



唐朝和後來的清朝不同,並沒有明確宦官不得干政的說法,更加沒有宦官不能封爵、不能擔任官職的規定。因此,唐朝的宦官封爵、甚至封王者並不鮮見,擔任官職者就更加不在少數了。換言之,唐朝的宦官是可以登堂入室的,並不只是內廷的下人!而這也正是晚唐宦官勢力猖獗、甚至廢立和弒殺皇帝的原因所在,他們不僅可以封王、封侯,還可以掌握兵權!



初唐時期,因為皇帝的刻意限制,宦官勢力尚十分弱小,不僅無法廢立、弒殺皇帝,干政的可能性也並不大。但是,高力士打開了“潘多拉盒子”,把唐王朝帶上了一條不歸路!高力士,本名馮元一,是一位妥妥的“官二代”,他的父親馮君衡曾經擔任過刺史一級的高官。只可惜,在馮元一還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馮君衡捲入了“嶺南流人謀反案”,年幼的馮元一也慘遭閹割,被送入宮廷充當宦官。後來因為被另一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馮元一改為了高姓,更名高力士。



在宮廷供職一段時間後,高力士被安排去了時任臨淄王的唐玄宗李隆基藩邸伺候唐玄宗。而這次職務調動也徹底改寫了高力士的人生。因為善於揣摩主子的心意,高力士很快便得到了潛邸時期唐玄宗的信任。在平定“韋后-安樂公主之亂”後,高力士隨唐玄宗再次進入了京師長安。在唐玄宗即位之後,高力士也跟著水漲船高,憑藉參與平亂之功被破格授予了銀青光祿大夫,任內侍省同正員。開元初年又升任右監門衛將軍,掌管內侍省,成為了“太監總管”!而“將軍”這個稱呼就源自於“右監門衛將軍”。



隨著高力士的得寵,馮氏家族、高氏家族也跟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不僅高力士的親生父母被追贈了官職、命婦,就連高力士的宦官養父高延福夫妻也獲得了朝廷的恩養!啊?宦官還有妻?沒錯!唐朝是不禁止宦官娶妻的,不僅高延福有妻,高力士自己也娶了,娶的還是一位官員的女兒,這位官員就是呂玄晤,憑著高力士的關係,他這位掛名岳父也一步步被提拔為了少卿、刺史……

實話實說,這部電視劇本人沒有看過!但是從“郭利仕”這個名字不難看出,他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近侍——高力士。那麼,為什麼“郭利仕”一個宦官卻能被稱為將軍呢?本人沒看過這部電視劇,對於“郭利仕”不便評價,但高力士雖然是宦官出身,確是名副其實的真將軍!倒不是說高力士曾經帶兵上過戰場,而是他的確擔任過將軍職務。



唐朝和後來的清朝不同,並沒有明確宦官不得干政的說法,更加沒有宦官不能封爵、不能擔任官職的規定。因此,唐朝的宦官封爵、甚至封王者並不鮮見,擔任官職者就更加不在少數了。換言之,唐朝的宦官是可以登堂入室的,並不只是內廷的下人!而這也正是晚唐宦官勢力猖獗、甚至廢立和弒殺皇帝的原因所在,他們不僅可以封王、封侯,還可以掌握兵權!



初唐時期,因為皇帝的刻意限制,宦官勢力尚十分弱小,不僅無法廢立、弒殺皇帝,干政的可能性也並不大。但是,高力士打開了“潘多拉盒子”,把唐王朝帶上了一條不歸路!高力士,本名馮元一,是一位妥妥的“官二代”,他的父親馮君衡曾經擔任過刺史一級的高官。只可惜,在馮元一還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馮君衡捲入了“嶺南流人謀反案”,年幼的馮元一也慘遭閹割,被送入宮廷充當宦官。後來因為被另一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馮元一改為了高姓,更名高力士。



在宮廷供職一段時間後,高力士被安排去了時任臨淄王的唐玄宗李隆基藩邸伺候唐玄宗。而這次職務調動也徹底改寫了高力士的人生。因為善於揣摩主子的心意,高力士很快便得到了潛邸時期唐玄宗的信任。在平定“韋后-安樂公主之亂”後,高力士隨唐玄宗再次進入了京師長安。在唐玄宗即位之後,高力士也跟著水漲船高,憑藉參與平亂之功被破格授予了銀青光祿大夫,任內侍省同正員。開元初年又升任右監門衛將軍,掌管內侍省,成為了“太監總管”!而“將軍”這個稱呼就源自於“右監門衛將軍”。



隨著高力士的得寵,馮氏家族、高氏家族也跟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不僅高力士的親生父母被追贈了官職、命婦,就連高力士的宦官養父高延福夫妻也獲得了朝廷的恩養!啊?宦官還有妻?沒錯!唐朝是不禁止宦官娶妻的,不僅高延福有妻,高力士自己也娶了,娶的還是一位官員的女兒,這位官員就是呂玄晤,憑著高力士的關係,他這位掛名岳父也一步步被提拔為了少卿、刺史……



天寶初年,高力士又再次被唐玄宗加官進爵,升任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並且被授予了渤海郡公的世襲爵位!一時間,高力士權傾朝野。“安史之亂”爆發後,高力士跟隨唐玄宗入蜀,又因護駕之功晉爵齊國公。只可惜,好景不長,不久後唐肅宗李亨在靈武登基稱帝,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自此,高力士失去了靠山。在隋唐玄宗返回長安之後,唐肅宗為“表彰”高力士護駕之功,象徵性地封了他一個開府儀同三司的虛位,但因為唐玄宗的失勢,高力士也成了無人問津的“老奴”。

實話實說,這部電視劇本人沒有看過!但是從“郭利仕”這個名字不難看出,他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近侍——高力士。那麼,為什麼“郭利仕”一個宦官卻能被稱為將軍呢?本人沒看過這部電視劇,對於“郭利仕”不便評價,但高力士雖然是宦官出身,確是名副其實的真將軍!倒不是說高力士曾經帶兵上過戰場,而是他的確擔任過將軍職務。



唐朝和後來的清朝不同,並沒有明確宦官不得干政的說法,更加沒有宦官不能封爵、不能擔任官職的規定。因此,唐朝的宦官封爵、甚至封王者並不鮮見,擔任官職者就更加不在少數了。換言之,唐朝的宦官是可以登堂入室的,並不只是內廷的下人!而這也正是晚唐宦官勢力猖獗、甚至廢立和弒殺皇帝的原因所在,他們不僅可以封王、封侯,還可以掌握兵權!



初唐時期,因為皇帝的刻意限制,宦官勢力尚十分弱小,不僅無法廢立、弒殺皇帝,干政的可能性也並不大。但是,高力士打開了“潘多拉盒子”,把唐王朝帶上了一條不歸路!高力士,本名馮元一,是一位妥妥的“官二代”,他的父親馮君衡曾經擔任過刺史一級的高官。只可惜,在馮元一還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馮君衡捲入了“嶺南流人謀反案”,年幼的馮元一也慘遭閹割,被送入宮廷充當宦官。後來因為被另一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馮元一改為了高姓,更名高力士。



在宮廷供職一段時間後,高力士被安排去了時任臨淄王的唐玄宗李隆基藩邸伺候唐玄宗。而這次職務調動也徹底改寫了高力士的人生。因為善於揣摩主子的心意,高力士很快便得到了潛邸時期唐玄宗的信任。在平定“韋后-安樂公主之亂”後,高力士隨唐玄宗再次進入了京師長安。在唐玄宗即位之後,高力士也跟著水漲船高,憑藉參與平亂之功被破格授予了銀青光祿大夫,任內侍省同正員。開元初年又升任右監門衛將軍,掌管內侍省,成為了“太監總管”!而“將軍”這個稱呼就源自於“右監門衛將軍”。



隨著高力士的得寵,馮氏家族、高氏家族也跟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不僅高力士的親生父母被追贈了官職、命婦,就連高力士的宦官養父高延福夫妻也獲得了朝廷的恩養!啊?宦官還有妻?沒錯!唐朝是不禁止宦官娶妻的,不僅高延福有妻,高力士自己也娶了,娶的還是一位官員的女兒,這位官員就是呂玄晤,憑著高力士的關係,他這位掛名岳父也一步步被提拔為了少卿、刺史……



天寶初年,高力士又再次被唐玄宗加官進爵,升任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並且被授予了渤海郡公的世襲爵位!一時間,高力士權傾朝野。“安史之亂”爆發後,高力士跟隨唐玄宗入蜀,又因護駕之功晉爵齊國公。只可惜,好景不長,不久後唐肅宗李亨在靈武登基稱帝,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自此,高力士失去了靠山。在隋唐玄宗返回長安之後,唐肅宗為“表彰”高力士護駕之功,象徵性地封了他一個開府儀同三司的虛位,但因為唐玄宗的失勢,高力士也成了無人問津的“老奴”。



後來,高力士為維護唐玄宗最後的一點皇帝尊嚴而開罪了新任“權宦”李輔國,被李輔國設計陷害,流放黔中。寶應元年,逢朝廷大赦天下,高力士也被赦免,迴歸長安。在途中,年邁的高力士聽聞唐玄宗已經駕崩,嚎啕大哭、吐血身亡!唐代宗李豫為表彰高力士對唐玄宗的忠心,追贈其揚州大都督,並賜其陪葬唐玄宗泰陵。

實話實說,這部電視劇本人沒有看過!但是從“郭利仕”這個名字不難看出,他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近侍——高力士。那麼,為什麼“郭利仕”一個宦官卻能被稱為將軍呢?本人沒看過這部電視劇,對於“郭利仕”不便評價,但高力士雖然是宦官出身,確是名副其實的真將軍!倒不是說高力士曾經帶兵上過戰場,而是他的確擔任過將軍職務。



唐朝和後來的清朝不同,並沒有明確宦官不得干政的說法,更加沒有宦官不能封爵、不能擔任官職的規定。因此,唐朝的宦官封爵、甚至封王者並不鮮見,擔任官職者就更加不在少數了。換言之,唐朝的宦官是可以登堂入室的,並不只是內廷的下人!而這也正是晚唐宦官勢力猖獗、甚至廢立和弒殺皇帝的原因所在,他們不僅可以封王、封侯,還可以掌握兵權!



初唐時期,因為皇帝的刻意限制,宦官勢力尚十分弱小,不僅無法廢立、弒殺皇帝,干政的可能性也並不大。但是,高力士打開了“潘多拉盒子”,把唐王朝帶上了一條不歸路!高力士,本名馮元一,是一位妥妥的“官二代”,他的父親馮君衡曾經擔任過刺史一級的高官。只可惜,在馮元一還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馮君衡捲入了“嶺南流人謀反案”,年幼的馮元一也慘遭閹割,被送入宮廷充當宦官。後來因為被另一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馮元一改為了高姓,更名高力士。



在宮廷供職一段時間後,高力士被安排去了時任臨淄王的唐玄宗李隆基藩邸伺候唐玄宗。而這次職務調動也徹底改寫了高力士的人生。因為善於揣摩主子的心意,高力士很快便得到了潛邸時期唐玄宗的信任。在平定“韋后-安樂公主之亂”後,高力士隨唐玄宗再次進入了京師長安。在唐玄宗即位之後,高力士也跟著水漲船高,憑藉參與平亂之功被破格授予了銀青光祿大夫,任內侍省同正員。開元初年又升任右監門衛將軍,掌管內侍省,成為了“太監總管”!而“將軍”這個稱呼就源自於“右監門衛將軍”。



隨著高力士的得寵,馮氏家族、高氏家族也跟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不僅高力士的親生父母被追贈了官職、命婦,就連高力士的宦官養父高延福夫妻也獲得了朝廷的恩養!啊?宦官還有妻?沒錯!唐朝是不禁止宦官娶妻的,不僅高延福有妻,高力士自己也娶了,娶的還是一位官員的女兒,這位官員就是呂玄晤,憑著高力士的關係,他這位掛名岳父也一步步被提拔為了少卿、刺史……



天寶初年,高力士又再次被唐玄宗加官進爵,升任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並且被授予了渤海郡公的世襲爵位!一時間,高力士權傾朝野。“安史之亂”爆發後,高力士跟隨唐玄宗入蜀,又因護駕之功晉爵齊國公。只可惜,好景不長,不久後唐肅宗李亨在靈武登基稱帝,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自此,高力士失去了靠山。在隋唐玄宗返回長安之後,唐肅宗為“表彰”高力士護駕之功,象徵性地封了他一個開府儀同三司的虛位,但因為唐玄宗的失勢,高力士也成了無人問津的“老奴”。



後來,高力士為維護唐玄宗最後的一點皇帝尊嚴而開罪了新任“權宦”李輔國,被李輔國設計陷害,流放黔中。寶應元年,逢朝廷大赦天下,高力士也被赦免,迴歸長安。在途中,年邁的高力士聽聞唐玄宗已經駕崩,嚎啕大哭、吐血身亡!唐代宗李豫為表彰高力士對唐玄宗的忠心,追贈其揚州大都督,並賜其陪葬唐玄宗泰陵。



所以說,高力士被稱為“將軍”並沒有錯,他不僅擔任過將軍,還擔任過大將軍!雖然這個將軍並不是帶兵征戰沙場的將軍,卻也是如假包換的真將軍。不僅如此,高力士還是唐王朝的世襲公爵——齊國公,而且死後還被追贈了揚州大都督。回頭看看唐王朝的開國元勳程知節、尉遲敬德這些元戎宿將,也不過就是生前封國公、死後追贈大都督、陪葬唐太宗昭陵而已……高力士這輩子,值了!

實話實說,這部電視劇本人沒有看過!但是從“郭利仕”這個名字不難看出,他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近侍——高力士。那麼,為什麼“郭利仕”一個宦官卻能被稱為將軍呢?本人沒看過這部電視劇,對於“郭利仕”不便評價,但高力士雖然是宦官出身,確是名副其實的真將軍!倒不是說高力士曾經帶兵上過戰場,而是他的確擔任過將軍職務。



唐朝和後來的清朝不同,並沒有明確宦官不得干政的說法,更加沒有宦官不能封爵、不能擔任官職的規定。因此,唐朝的宦官封爵、甚至封王者並不鮮見,擔任官職者就更加不在少數了。換言之,唐朝的宦官是可以登堂入室的,並不只是內廷的下人!而這也正是晚唐宦官勢力猖獗、甚至廢立和弒殺皇帝的原因所在,他們不僅可以封王、封侯,還可以掌握兵權!



初唐時期,因為皇帝的刻意限制,宦官勢力尚十分弱小,不僅無法廢立、弒殺皇帝,干政的可能性也並不大。但是,高力士打開了“潘多拉盒子”,把唐王朝帶上了一條不歸路!高力士,本名馮元一,是一位妥妥的“官二代”,他的父親馮君衡曾經擔任過刺史一級的高官。只可惜,在馮元一還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馮君衡捲入了“嶺南流人謀反案”,年幼的馮元一也慘遭閹割,被送入宮廷充當宦官。後來因為被另一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馮元一改為了高姓,更名高力士。



在宮廷供職一段時間後,高力士被安排去了時任臨淄王的唐玄宗李隆基藩邸伺候唐玄宗。而這次職務調動也徹底改寫了高力士的人生。因為善於揣摩主子的心意,高力士很快便得到了潛邸時期唐玄宗的信任。在平定“韋后-安樂公主之亂”後,高力士隨唐玄宗再次進入了京師長安。在唐玄宗即位之後,高力士也跟著水漲船高,憑藉參與平亂之功被破格授予了銀青光祿大夫,任內侍省同正員。開元初年又升任右監門衛將軍,掌管內侍省,成為了“太監總管”!而“將軍”這個稱呼就源自於“右監門衛將軍”。



隨著高力士的得寵,馮氏家族、高氏家族也跟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不僅高力士的親生父母被追贈了官職、命婦,就連高力士的宦官養父高延福夫妻也獲得了朝廷的恩養!啊?宦官還有妻?沒錯!唐朝是不禁止宦官娶妻的,不僅高延福有妻,高力士自己也娶了,娶的還是一位官員的女兒,這位官員就是呂玄晤,憑著高力士的關係,他這位掛名岳父也一步步被提拔為了少卿、刺史……



天寶初年,高力士又再次被唐玄宗加官進爵,升任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並且被授予了渤海郡公的世襲爵位!一時間,高力士權傾朝野。“安史之亂”爆發後,高力士跟隨唐玄宗入蜀,又因護駕之功晉爵齊國公。只可惜,好景不長,不久後唐肅宗李亨在靈武登基稱帝,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自此,高力士失去了靠山。在隋唐玄宗返回長安之後,唐肅宗為“表彰”高力士護駕之功,象徵性地封了他一個開府儀同三司的虛位,但因為唐玄宗的失勢,高力士也成了無人問津的“老奴”。



後來,高力士為維護唐玄宗最後的一點皇帝尊嚴而開罪了新任“權宦”李輔國,被李輔國設計陷害,流放黔中。寶應元年,逢朝廷大赦天下,高力士也被赦免,迴歸長安。在途中,年邁的高力士聽聞唐玄宗已經駕崩,嚎啕大哭、吐血身亡!唐代宗李豫為表彰高力士對唐玄宗的忠心,追贈其揚州大都督,並賜其陪葬唐玄宗泰陵。



所以說,高力士被稱為“將軍”並沒有錯,他不僅擔任過將軍,還擔任過大將軍!雖然這個將軍並不是帶兵征戰沙場的將軍,卻也是如假包換的真將軍。不僅如此,高力士還是唐王朝的世襲公爵——齊國公,而且死後還被追贈了揚州大都督。回頭看看唐王朝的開國元勳程知節、尉遲敬德這些元戎宿將,也不過就是生前封國公、死後追贈大都督、陪葬唐太宗昭陵而已……高力士這輩子,值了!

野菜野菜
2019-07-15

就是高力士啊!

1.劇中有一集,趙參軍叫郭利仕爺爺,郭利仕旁邊小太監說只有太子才能叫郭將軍爺爺,你算什麼東西?

歷史上,唐朝公主叫高力士阿翁,駙馬叫爺。太子叫爺,估計不太可能。

2.還有之前,通過李必的話得知,聖人很信任郭利仕,聖人說只要郭利仕在,他才能睡好覺。

玄宗當年曾說說“力士當上(值日),我寢乃安”,

劇中這個郭利仕看著像太監,因為他的原型就是宦官高力士。此人頗有政治頭腦,對玄宗很忠誠,官職就是驃騎將軍。


就是高力士啊!

1.劇中有一集,趙參軍叫郭利仕爺爺,郭利仕旁邊小太監說只有太子才能叫郭將軍爺爺,你算什麼東西?

歷史上,唐朝公主叫高力士阿翁,駙馬叫爺。太子叫爺,估計不太可能。

2.還有之前,通過李必的話得知,聖人很信任郭利仕,聖人說只要郭利仕在,他才能睡好覺。

玄宗當年曾說說“力士當上(值日),我寢乃安”,

劇中這個郭利仕看著像太監,因為他的原型就是宦官高力士。此人頗有政治頭腦,對玄宗很忠誠,官職就是驃騎將軍。


峰哥谈史
2019-07-17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正是諧音“力士”,暗指唐朝著名宦官高力士。熟悉唐朝歷史的讀者都知道,宦官高力士在唐玄宗時期可謂權勢滔天,不僅幹到宦官總管,還被曾擢升至右監門將軍。這也解釋了為何電視劇中的人物即是宦官太監,又被別人稱之為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正是諧音“力士”,暗指唐朝著名宦官高力士。熟悉唐朝歷史的讀者都知道,宦官高力士在唐玄宗時期可謂權勢滔天,不僅幹到宦官總管,還被曾擢升至右監門將軍。這也解釋了為何電視劇中的人物即是宦官太監,又被別人稱之為將軍。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這位唐朝乃至中國歷史上都著名的宦官將軍高力士。

閹割為奴入宮

高力士,唐朝潘州人,也就是今廣東省高州市人,本名馮元一,也曾是隋唐兩朝將軍馮盎的曾孫。後來在武周聖歷初年,被抄家,他也被閹割為奴。後來,陰差陽錯被送入東都洛陽。

高力士宦官之路的一波三折

被送進東都以後,武則天看他聰明伶俐,便把他留在宮裡當太監。不久,他因犯錯,被武則天驅逐出宮,流落街頭。就在他流落街頭即將餓死的時候,被武三思門下的宦官高延福收留,認為養子,改姓姓高。後來,因武三思為他求情,武則天重新把他召回宮中。

重新入宮時來運轉

重新入宮後,隨著年齡的增大,高力士為人謙虛,辦事謹慎,因而被提拔。後來,高力士攀上了當時任臨淄王的李隆基,從此追隨左右,很快成為李隆基的心腹。後來在先天政變中,高力士因參與誅殺太平一黨,事後被擢升為右監門將軍,兼大內總管。從此高力士開始了他風生水起,聲名顯赫新的宦官生涯。

影视小七说
2019-07-15

看《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裡郭利仕的服裝,再看劇裡郭利仕一直跟在聖人也就是唐玄宗身邊的介紹(郭子儀一直在軍中,很少在長安),我們知道,郭利仕確實是一個太監。

所以,《長安十二時辰》裡“郭利仕”的原型是高力士。

看《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裡郭利仕的服裝,再看劇裡郭利仕一直跟在聖人也就是唐玄宗身邊的介紹(郭子儀一直在軍中,很少在長安),我們知道,郭利仕確實是一個太監。

所以,《長安十二時辰》裡“郭利仕”的原型是高力士。

唐朝的太監當官乃至權傾朝野,正是從高力士開始的。

這要從高力士的功勞說起。

在李隆基還沒有登基的時候,高力士就幫助李隆基平定過“韋后之亂”,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太平公主謀反,高力士參與誅殺蕭至忠、岑羲等人有功,被破格授予銀青光祿大夫的散官(從三品),任內侍省同正員;

此後,高力士雖然再沒有這樣的功勞,但是唐玄宗信任他,所以,他的官職也一直在升。

開元初年,兼任右監門衛將軍;

天寶初年,加官冠軍大將軍(正三品)、右監門衛大將軍,晉爵渤海郡公;

天寶七載,加官驃騎大將軍(從一品);

天寶十四載,李隆基設立內侍省,有兩名內侍監(正三品),高力士就是其中之一,李隆基逃亡蜀地,高力士晉爵為齊國公。

《長安十二時辰》講的是天寶三載的事,所以,這個時候“郭利仕”應該還是冠軍大將軍,劇裡稱呼他是將軍,一點都沒有錯。

看《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裡郭利仕的服裝,再看劇裡郭利仕一直跟在聖人也就是唐玄宗身邊的介紹(郭子儀一直在軍中,很少在長安),我們知道,郭利仕確實是一個太監。

所以,《長安十二時辰》裡“郭利仕”的原型是高力士。

唐朝的太監當官乃至權傾朝野,正是從高力士開始的。

這要從高力士的功勞說起。

在李隆基還沒有登基的時候,高力士就幫助李隆基平定過“韋后之亂”,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太平公主謀反,高力士參與誅殺蕭至忠、岑羲等人有功,被破格授予銀青光祿大夫的散官(從三品),任內侍省同正員;

此後,高力士雖然再沒有這樣的功勞,但是唐玄宗信任他,所以,他的官職也一直在升。

開元初年,兼任右監門衛將軍;

天寶初年,加官冠軍大將軍(正三品)、右監門衛大將軍,晉爵渤海郡公;

天寶七載,加官驃騎大將軍(從一品);

天寶十四載,李隆基設立內侍省,有兩名內侍監(正三品),高力士就是其中之一,李隆基逃亡蜀地,高力士晉爵為齊國公。

《長安十二時辰》講的是天寶三載的事,所以,這個時候“郭利仕”應該還是冠軍大將軍,劇裡稱呼他是將軍,一點都沒有錯。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四》裡記載:“帝或不名而呼將軍”,意思是唐玄宗都不稱呼高力士的名字,而是稱呼為將軍。

看《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裡郭利仕的服裝,再看劇裡郭利仕一直跟在聖人也就是唐玄宗身邊的介紹(郭子儀一直在軍中,很少在長安),我們知道,郭利仕確實是一個太監。

所以,《長安十二時辰》裡“郭利仕”的原型是高力士。

唐朝的太監當官乃至權傾朝野,正是從高力士開始的。

這要從高力士的功勞說起。

在李隆基還沒有登基的時候,高力士就幫助李隆基平定過“韋后之亂”,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太平公主謀反,高力士參與誅殺蕭至忠、岑羲等人有功,被破格授予銀青光祿大夫的散官(從三品),任內侍省同正員;

此後,高力士雖然再沒有這樣的功勞,但是唐玄宗信任他,所以,他的官職也一直在升。

開元初年,兼任右監門衛將軍;

天寶初年,加官冠軍大將軍(正三品)、右監門衛大將軍,晉爵渤海郡公;

天寶七載,加官驃騎大將軍(從一品);

天寶十四載,李隆基設立內侍省,有兩名內侍監(正三品),高力士就是其中之一,李隆基逃亡蜀地,高力士晉爵為齊國公。

《長安十二時辰》講的是天寶三載的事,所以,這個時候“郭利仕”應該還是冠軍大將軍,劇裡稱呼他是將軍,一點都沒有錯。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四》裡記載:“帝或不名而呼將軍”,意思是唐玄宗都不稱呼高力士的名字,而是稱呼為將軍。

再說“高力士是個調撥是非的太監”,估計是有人崇拜李白,而給高力士抹黑。

其實歷史上的高力士還真是一個敢於直諫的忠臣。

舉三個例子:

第一:《新唐書·列傳四十九》就記載過一件高力士協調唐玄宗和姚崇的事情。

姚崇向唐玄宗提出要提拔的官員,唐玄宗不理會,姚崇恐懼,再三陳述,唐玄宗還是不理會,高力士就向唐玄宗直諫:“姚崇三番五次進言,陛下不表態,這不是虛心的態度啊”,玄宗答:“作用官員這種小事,姚崇直接做主就好了,不用來煩勞我”,高力士將話轉給姚崇,姚崇這才放心,自此大膽提拔賢能的官員,罷免不稱職的官員,官場吏治煥然一新。

第二:《新唐書·張說傳》裡記載過高力士救過張說的故事。

張說被李林甫誣陷,高力士去看張說,回來對唐玄宗說:“張說往日一向忠心,且與國有功”,於是唐玄宗只是罷免了張說的中書令官職,而沒有殺他。

第三:《資治通鑑·唐紀·唐紀三十三》裡記載過高力士還揭發過楊國忠的故事。

天寶十三載,楊國忠發兵征討南詔,全軍覆沒,楊國忠不僅對唐玄宗隱瞞真相,還謊稱仗打勝了,文武百官都不敢說話,只有高力士對唐玄宗說:“臣聞雲南數喪師,又邊將擁兵太盛,陛下將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禍發,不可復救,何謂無憂也”,不止點明瞭楊國忠的敗績,還暗示邊將擁兵太盛,安祿山有可能謀反。

而大家對高力士的印象不好,說高力士調撥是非大都是因為“力士脫靴”,但是據史學家們考據,“力士脫靴”這個故事本身就疑點重重。

首先,早期講到“力士脫靴”的《舊唐書·李白傳》裡記載:“李白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由是斥去”,大家要明白,平常高力士只服侍唐玄宗的,李白讓高力士服侍他,是把自己比作唐玄宗了麼?

這真是不作死就不會死的節奏啊,好,就算高力士不是服侍唐玄宗的、有權有勢的太監,就算高力士是一個普通人,李白這麼對他也是一個非常侮辱人的舉動,被斥責也是很正常的吧。

而且,這裡面並沒有是點明是高力士調撥是非啊。

其次,後來講到“力士脫靴”的《新唐書·李白傳》裡記載:“李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擿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這裡點明瞭是高力士向楊貴妃告狀,唐玄宗每次想給李白封官,都被楊貴妃都勸阻了,可問題是,李白在天寶三載就離開了長安,而楊貴妃卻是天寶四載被冊立的,很明顯這裡的邏輯是有問題的。

還有,李白在唐玄宗身邊呆了那麼久,我們只看到了他的狂放不羈、恃才傲物,沒有看到他政治家的胸襟、心機,甚至也沒有看到他真正務實的治國方略,也就是說,李白是個偉大的詩人沒錯,但不代表他是個能臣。

而高力士呢?

對於文學,高力士肯定沒有李白那樣的貢獻,但是對於唐玄宗時期的中國,高力士的功勞可比李白大多了。

唉,因為李白,高力士被冤枉了這麼多年,真是要多慘就有多慘。

本文由“影視小七說”原創,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們請點贊、分享,更多的影視劇角色分析,請繼續關注我們哦~

大家覺得呢?

熊熊谈历史
2019-07-20

郭利仕原型是高力士,因為《長安十二時辰》是以玄宗時期的歷史背景改編而來的,因此郭利仕在小說中的形象也與歷史中的高力士的性格有些相像。小編最初瞭解高力士是來自與李白,李白曾受貴妃敬酒(楊貴妃),力士脫靴(高力士)的待遇。此處力士便是高力士,下面就講講高力士。

郭利仕原型是高力士,因為《長安十二時辰》是以玄宗時期的歷史背景改編而來的,因此郭利仕在小說中的形象也與歷史中的高力士的性格有些相像。小編最初瞭解高力士是來自與李白,李白曾受貴妃敬酒(楊貴妃),力士脫靴(高力士)的待遇。此處力士便是高力士,下面就講講高力士。

力士“不簡單”

他幼年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武則天的賞識。唐玄宗統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由於曾助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一生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寶應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駕崩,吐血而死。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於泰陵。《舊唐書》中有說,玄宗尊重宮闈,中官稍稱旨,即授三品將軍,門施棨戟,故楊思勖、黎敬仁、林招隱、尹鳳祥等,貴寵與力士等。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可見其權柄之大,之後安史之亂罪魁禍首安祿山能得到節度使的職位也都是賄賂高力士,在他的運作下才得到的。

力士脫靴

天寶初年,李白來到長安,有人把他推薦給唐玄宗,唐玄宗在金鑾殿召見他,封他為供奉翰林,要他在宮在寫詩作文。

郭利仕原型是高力士,因為《長安十二時辰》是以玄宗時期的歷史背景改編而來的,因此郭利仕在小說中的形象也與歷史中的高力士的性格有些相像。小編最初瞭解高力士是來自與李白,李白曾受貴妃敬酒(楊貴妃),力士脫靴(高力士)的待遇。此處力士便是高力士,下面就講講高力士。

力士“不簡單”

他幼年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武則天的賞識。唐玄宗統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由於曾助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一生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寶應元年(762年)三月,得知李隆基駕崩,吐血而死。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於泰陵。《舊唐書》中有說,玄宗尊重宮闈,中官稍稱旨,即授三品將軍,門施棨戟,故楊思勖、黎敬仁、林招隱、尹鳳祥等,貴寵與力士等。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可見其權柄之大,之後安史之亂罪魁禍首安祿山能得到節度使的職位也都是賄賂高力士,在他的運作下才得到的。

力士脫靴

天寶初年,李白來到長安,有人把他推薦給唐玄宗,唐玄宗在金鑾殿召見他,封他為供奉翰林,要他在宮在寫詩作文。

因寫出《清平樂詞》三首頌揚楊貴妃和牡丹花,詩句優美清新,受到貴妃的喜愛,但並不受到皇帝的重用,但李白心中藐視權貴,就連高力士也不例外,有一次他在喝醉以後,競直呼高力士為他脫靴子,高力士也因此懷恨在心。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好的方面說李白是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特立獨行,但是也表現了他政治上的單純,以及對於官場並不“通情達理”,這可能也是他一直失意的緣由。

千里独行特
2019-07-19

這個事情前幾天在“唐朝和明朝的太監”裡面就解釋過了。唐朝是藩鎮擁兵,各大節度使手握兵權,皇帝為了保證皇城的安全就把守衛皇城的軍隊交給宦官統領,所以唐朝後期的太監才有挾持皇帝的能力。在官職上對於統領禁軍的太監自然是冠以“某某將軍”的稱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