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38℃高溫,夫妻6畝地種20年稀罕產業,半年賺15萬卻不肯僱人
北方38℃高溫,夫妻6畝地種20年稀罕產業,半年賺15萬卻不肯僱人
北方38℃高溫,夫妻6畝地種20年稀罕產業,半年賺15萬卻不肯僱人
北方38℃高溫,夫妻6畝地種20年稀罕產業,半年賺15萬卻不肯僱人
北方38℃高溫,夫妻6畝地種20年稀罕產業,半年賺15萬卻不肯僱人
北方38℃高溫,夫妻6畝地種20年稀罕產業,半年賺15萬卻不肯僱人
北方38℃高溫,夫妻6畝地種20年稀罕產業,半年賺15萬卻不肯僱人
北方38℃高溫,夫妻6畝地種20年稀罕產業,半年賺15萬卻不肯僱人
北方38℃高溫,夫妻6畝地種20年稀罕產業,半年賺15萬卻不肯僱人
北方38℃高溫,夫妻6畝地種20年稀罕產業,半年賺15萬卻不肯僱人
北方38℃高溫,夫妻6畝地種20年稀罕產業,半年賺15萬卻不肯僱人
北方38℃高溫,夫妻6畝地種20年稀罕產業,半年賺15萬卻不肯僱人
鄉土風物誌
1/11 不大的村子,這裡的農民都種植的一種作物,那就是大蒜,老人說不清他們在何年開始種植大蒜,反正已經很久。但今天攝影師說的卻不是當地的大蒜,而是通過無人機無意中發現的從未見過的產業。
2/11 農田中,白色的柱狀物一根根整齊的排列,遠遠望去,密密麻麻一片,目測足足有數萬根,甚至更多。這到底種的是啥?走近細看之下,原來是一根根的菌棒,而菌棒上邊,則是最常見的黑木耳。
3/11 木耳每個人見過,但種植方法見過的人相信就寥寥無幾了。當天38℃的高溫,菌棒上的木耳已經被晒乾,一片片黑色的木耳乾巴巴的附著在菌棒上。
4/11 “種了20來年了,在東北種了十多年,回老家後就包了這片地,到現在也得六七年了吧!”摘著菌棒上的木耳,46歲的王豐光樂呵呵的說道。“在東北是給別人打工,在這兒,掙多掙少都是咱自己的!”
5/11 不遠處,妻子全副武裝抵禦著炎炎烈日,默不作聲的將菌棒上的木耳摘下,速度出奇的快。“被逼的,現在人工太貴,僱不起,只能在自己身上下功夫。”看著一旁的妻子,王豐光沉聲說道。
6/11 冬末春初做菌棒,五月份就到了收貨的季節。“一年採摘期三個來月,天天耗在木耳田裡,別的不怕,就是這熱讓人受不了。”端詳著長滿木耳的菌棒,王豐光笑著說道。
7/11 “今年木耳不錯,這是下午的,都晒乾了,你要是早上來,那木耳一個個的,又肥又大,好看!”捧出一把木耳,老王介紹說,從他的笑容裡,顯然對今年的木耳很滿意。
8/11 “價還行吧,比他們種蒜穩定,晒乾一斤20來塊錢,比不上超市,人家一斤五六十塊錢,咱這就是批發價。”看著眼前這片屬於自己的產業,老王說道。
9/11 天氣越來越熱,烈日下,附近的田野空空蕩蕩,只有老王夫妻倆頂著烈日在田中緩緩移動著。“想輕快點也行,花錢僱人嘛,可現在一個人工一天就得150,咱一般可僱不起!”
10/11 “六畝多地,不到10萬個菌棒,去年去掉本錢,掙了12萬不到,今年好點,應該還能多賣個兩三萬塊錢,15萬應該差不多。”捧著已經晾乾的木耳,老王笑道。“種完一季,再去村裡網廠打工,俺兩口子一個月也得萬把塊,一年到頭閒不著。”
11/11 午後的天氣晒得人有點發慌,常年的風吹日晒的王豐光,似乎早已習慣了這種天氣。行走在滿是菌棒的田中,老王的身影宛如一個跳動的音符。“這天,真孃的熱,容易嗎!”一旁默不作聲的妻子擦了一把額頭的汗水,忽然笑罵道。
2019-06-25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