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人血灑日本博多灣—中國兩次攻打日本 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中國軍人血灑日本博多灣—中國兩次攻打日本 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中國軍人血灑日本博多灣—中國兩次攻打日本 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中國軍人血灑日本博多灣—中國兩次攻打日本 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中國軍人血灑日本博多灣—中國兩次攻打日本 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中國軍人血灑日本博多灣—中國兩次攻打日本 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中國軍人血灑日本博多灣—中國兩次攻打日本 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中國軍人血灑日本博多灣—中國兩次攻打日本 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中國軍人血灑日本博多灣—中國兩次攻打日本 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中國軍人血灑日本博多灣—中國兩次攻打日本 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中國軍人血灑日本博多灣—中國兩次攻打日本 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中國軍人血灑日本博多灣—中國兩次攻打日本 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中國軍人血灑日本博多灣—中國兩次攻打日本 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中國軍人血灑日本博多灣—中國兩次攻打日本 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中國軍人血灑日本博多灣—中國兩次攻打日本 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中國軍人血灑日本博多灣—中國兩次攻打日本 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中國軍人血灑日本博多灣—中國兩次攻打日本 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中國軍人血灑日本博多灣—中國兩次攻打日本 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攝影講習所
1/17 博多灣在日本九州島的北部,常年水色明媚,島影綽約,現為日本之國家公園。歷史文化名城福岡沿灣而立,佔盡海濤松風之雄姿、山光水色之神韻。這裡與中國有著深厚的不解之緣,也是中國與日本的恩恩怨怨的一個縮影。公元1274年,進攻日本的遠征軍由朝鮮揚帆出海,駛往九州島,遠征軍共兩萬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麗人大約各佔一半,還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漢人。
2/17 遠征軍的統帥為蒙古人忽敦,兩位副統帥為高麗人洪茶丘和漢人劉復亨。元軍航行至博多灣,首先攻佔並蹂躪了對馬島和壹歧島,島上守軍崩潰,藩主剖腹自殺。然後分三處在九州登陸攻入內陸。三路入侵軍隊中,一路為主力,兩路為策應,主力部隊的登陸地點為博多灣。
3/17 面對第一次“蒙古來襲”,日本鎌倉幕府調集部分正規軍迎戰,九州沿海各藩也緊急組織武士和民兵參戰。慘烈的戰鬥進行了二十多天,日本人戰術較為落後,在開始的戰鬥中蒙受巨大傷亡,但他們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軍的推進。在相持了幾天後,日本人漸漸適應了蒙古人的戰術,於是開始反擊。主要由武士組成的日本重騎兵隊尤為英勇,他們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著箭雨列陣衝擊敵人,與敵軍貼身近戰,使蒙古人的弓箭優勢失效。
4/17 劉復亨在激戰中受傷,元軍折損大半後退回海灘依託回回炮防守。至此元軍傷亡慘重,進展無望,他們的敗局已不可避免,由於箭和給養都即將用盡,元軍無力繼續守住陣地,他們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鮮的路上,元軍的艦隊遭風暴襲擊,遭受了一些損失,不過大部分船隻安全回國。
5/17 此次戰役日本史稱“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東亞第一次遇到了裝備訓練和勇氣都不遜於自己的對手。高麗人在戰鬥中主要負責近戰,他們因遭受日本人的正面衝擊而損失慘重。
6/17 故而高麗人對日本軍人的戰鬥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戰刀印象深刻,據說元軍普通士兵的刀劍與日本刀一碰即斷。相對來說,使用弓箭的蒙古人損失小一些,在他們看來,日本人的弓箭雖威力強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古角弓相比。
7/17 第一次侵日戰爭結束後,忽必烈認為日本人已領教了蒙古 人的威力,遂再次派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但日本人很乾脆地將蒙古使者斬首。忽必烈自然不會忍氣吞聲,在統一中國之後,他便著手準備第二次海上入侵。
8/17 軍隊由中國各地,蒙古和高麗招集至沿海地區接受登陸作戰訓練,遠征軍的糧秣補給也源源不斷從全國各地徵集,同時高麗和中國東南沿海的造船廠也晝夜趕工,製造大小戰艦和運兵船。
9/17 如此大規模的遠征準備自然無法保密,日本人嚴密偵視元帝國的動向,對即將到來的第二次“蒙古來襲”做了充足的戰爭準備。此時日本政局穩定,北條時宗對鎌倉幕府和日本各藩的控制遠勝以往,因此日本人能夠動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擊入侵。
10/17 幕府在九州徵用民夫於博多灣一帶敵人最有可能登陸的地區沿海灘構築了一道石牆,用以阻礙蒙古騎兵。當敵人進攻日期臨近時,北條宗盛和北條宗政分別率精銳武士軍開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區佈防,北條宗政的鎮西軍後來成為戰鬥的主力。同時九州各藩開始動員民兵,日本其他地區的武士也趕來參戰。
11/17 公元 1281年,元帝國龐大的遠征軍由江浙和朝鮮兩地同時出發。此次出征的軍容十分壯觀,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軍隊約二十萬,其中蒙古人四萬五千,高麗人五萬多,漢人約十萬,其中漢人大半為新附軍(收編的南宋軍),遠征軍中蒙古人自然是作戰的中堅。北方出海的艦隊於五月底如日本人所料抵達博多灣,在等待南方艦隊期間,蒙古人輕易攻佔了博多灣的幾個島嶼,島上的居民全部遭屠殺,島上的建築物也被盡被毀壞焚燬。
12/17 六月上旬,南方艦隊抵達,兩支龐大艦隊在九州外海會合,之後元軍開始登陸作戰,登陸地點九龍山距上次戰爭主力部隊登陸的地點不遠。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日本軍隊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還伺機組織反衝鋒。
13/17 日本人最成功的一次反擊擊潰了高麗軍主力,高麗軍統帥洪茶丘被俘殺,幾名蒙古高級指揮官也相繼陣亡。激烈的戰鬥持續了一個多月,遠征軍的損失已超過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牆。到七月下旬,元軍的糧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此時無論蒙古人還是日本人大概都以為這次戰爭的結局將和上次相同,會以元軍的撤退收場。
14/17 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颳起了猛烈的颶風,風暴持續四天,(此乃日本人所謂“神風”)元軍南方艦隊的艦船基本被毀,北方艦隊的艦船也損失大半。北方艦隊剩餘的艦船搭載指揮官以及部分蒙古軍和高麗軍逃離戰場駛返高麗。南方軍的指揮官和部分高級官員眼看回天無術,也只得丟下大部隊,乘南方艦隊殘存的幾艘船逃離。此時九龍山的海灘上尚留有近十萬元軍,這些人失去了補給和退路,又無力突破日軍的防線,現在只得等死。
15/17 三天後,日本人開始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然後縱兵攻擊。元軍大部被殺,剩餘的兩萬多人作了俘虜。日本人按照蒙古人的標準把俘虜分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麗人和北方漢人全部被處死,四等的唐人(南方漢人)免死後成為部民(賤民)。今天的博多灣還有一座名為“元冠冢”的小山,據說是當年元軍將士的集體墓地。
16/17 日本史稱第二次蒙古入侵為“弘安之役”,此次戰爭日本人投入的軍隊論質量和數量都遠勝過“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戰術上沒有絲毫的優勢。按照日本人的說法,蒙古人的戰鬥力並不像想象的那樣強大,日本武士在各方面都勝過他們,尤其在裝備和戰技方面。
17/17 日本人裝備的優勢不僅在於戰刀,也在於武士的鐵甲,據說只要距離稍遠,蒙古弓箭就無力穿透武士的盔甲。日本武士完全脫產,自小開始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他們的戰技勝過蒙古人毫不奇怪。蒙古人的記載稱日本人擅長單打獨鬥,這可以和日本人的說法相印證。日本人對元軍中的漢人評價最低,在他們看來,漢軍貪生怕死,士氣低落,是標準的魚腩部隊。
2018-10-25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