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麼理解格律詩創作中的起承轉合的?你認為有必要嗎?是不是故弄玄虛?

10 個回答
蓝天白云126978817
2019-05-24

也不是故弄玄虛,如果你硬要寫成上平下仄,上仄下平,但是也並難,你想想漢字三四千,就按平水韻也只有五個聲調,每個聲調不是幾百,就是上千數,但是有個問題,近代詩要求的是通俗易懂,常規自然組詞,那麼這樣一來,詞性在與平仄對絕就有點難了,若用文言詞解決平仄問題,任何題才都可以寫成七律詩,這樣的詩,就是難懂,那麼現在時代都是學的白話文!有點不合時代要求!若題才背景小了!就難寫得符合意境,也難把詞性用絕,絕詩,絕律,絕的是詞性,詞性不絕,意境不絕,仍然算不上絕詩,絕律,文化基礎差了的人,根本無法寫象絕詩,絕律!其實詩絕的是意境和詞性,平仄我這個字不合,去找那個字,合意思的字多的是,怎麼用得絕也!其實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象我們在評論和問題後面寫詩,根本就無條件去對平仄!所以我從來不標名是什麼詩,

梧桐树边羽
2019-05-25

你是怎麼理解格律詩創作中的起承轉合的?你認為有必要嗎?是不是故弄玄虛?

起承轉合是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之一,舊時作文慣用的行文方法,後來逐漸泛指文章的寫作手法。

格律詩是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中國古詩的形式。我們在總結格律詩規則的時候,除了形式上的平仄遞進,平聲押韻和對仗等技巧規則,在寫法上一般都要求“起承轉合”。

但是我們要知道,“起承轉合”的行文方法並不侷限在格律詩中,甚至不侷限於詩作之中。

我們靜下心來細細想,小說、散文、記敘文、紀實文、議論文,有哪一種文體的行文方法跳出了“起承轉合”?便是現在流行的講段子,是不是也要起句,續寫,轉折,收尾?

便是講相聲,也得講個:“我昨兒個——”、“想當年——”說起個由頭,再兩人互相砸掛,然後抖出個包袱,讓聽眾哈哈大笑。不過相聲的每一個包袱,都暗藏了起承轉合,他將大量的情節發展和意外集中起來,達到讓觀眾笑起來的效果。

你是怎麼理解格律詩創作中的起承轉合的?你認為有必要嗎?是不是故弄玄虛?

咱們再想遠點,跳出文藝作品的範疇,世界上有哪一件事情的發生不是遵循“起承轉合”的規則?

哪怕是藝術另開一枝的音樂,是不是起手、漸強、高潮、消散?

我們浪漫的愛情,是不是相識、相知、相戀、相守?

一個人出生、成長、縱橫天下、葉落歸根,直至死亡。

一個王朝建立、強盛、頂峰、衰亡。

一個事件起因、發展、高潮、圓滿結束。

所有這一切,是不是一個個起承轉合?

用老子的話來說,這簡直就是“道”。

文學藝術作品是幹什麼的?是用來敘述世間滄桑、描寫人物百態、記錄王朝興衰的成品,不按照“起承轉合”來要怎麼辦?

你是怎麼理解格律詩創作中的起承轉合的?你認為有必要嗎?是不是故弄玄虛?

詩歌只不過是更加精煉的,押韻的,有節奏感的文章,它也是要說事情,發議論,表感情的,不遵循“起承轉合”又該如何表達呢?

我們不排除有些詩人在創作的時候,會使用各種時空打亂的寫作手法來增加詩文的吸引力,但是在讀者心中,無非是最後才把所有頭緒按“起承轉合”理順,恍然大悟。

這是生而為人的侷限性,也是大眾最好接受的邏輯性。所有文學作品,都有其內在的“起承轉合”,就算表現得不明顯,無非是作者增加閱讀趣味性罷了。

現在來回答:“起承轉合”在格律詩中是必要的嗎?

當然是必要的。

你只看到高超技巧的作者使用精巧的語言表達噴湧出巨大的感情能量,卻抓不住詩人隱藏在文字背後對萬事萬物羅輯的遵從,卻以為“起承轉合”是故弄玄虛。

其實這才是本末倒置。

你是怎麼理解格律詩創作中的起承轉合的?你認為有必要嗎?是不是故弄玄虛?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喜歡請點贊並關注,謝謝。

水寒雅芙
2019-05-24

謝新疆曹子建邀請!

😂用詩友加諍友的話,他說我瞧不起格律詩。在我眼中,格律詩完全限制了我的思想,讓我為平仄而違揹我的想表達的思想感情,那我定棄律而選擇做一個快樂的歌謠者。

詩言情傳志,你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任意歌且謠。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之來,奔流到海不復歸。君不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君可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君知否,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

古人可歌可謠自取天然之性情,今天學古人之詩,恨不得肢解每一字句,一心想依樣畫葫蘆。殊不知,吟詩好似成仙骨,骨裡無詩莫浪吟。

當你讀詩不解其聲不知其情,你只知平平仄仄平平仄時,不覺可悲嗎?當別人寫一首詩,你不知曲中意,只問仄仄平,你不覺得可悲嗎?詩人寫詩的心境不同,情感必呈跌宕起伏之勢,用一個起承轉合就可以將其定義嗎?世界沒有永恆的真理,特定的歷史階段有其特定的思維模式,在權威教條下,很多人的想象力便被扼殺在搖籃中。

今人非不如古人,是今人在教鞭之下散失了想象力,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造力,沒有創造就沒有新的文明出現,沒有新的文明,世界文化也不會繁榮發展。所以,我不是瞧不起格律,只是,如果你在創作的過程中,必須遵從自己的本心,勇於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不要為了形式害了內容——你的思想感情。否則,詩非心之歌謠只是徒有其形而無詩之魂魄。

水寒雅芙隨筆


你是怎麼理解格律詩創作中的起承轉合的?你認為有必要嗎?是不是故弄玄虛?
你是怎麼理解格律詩創作中的起承轉合的?你認為有必要嗎?是不是故弄玄虛?
沙石2513907753899
2019-05-25

詩詞的章法結構自唐以來都有不少專門論述,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學說,當屬元人楊載在他的《詩法家數》中就“律詩要法”提出的“起承轉合”法則。楊載在對唐宋律詩進行系統分析研究後提出的這一學說,不僅對律詩,也對絕句、詞之謀篇佈局都起到了原則規範的啟示作用,成為人們學習研究與進行近體詩創作必須遵循的基本謀篇方式。在他之後,詩人都基本按照“起承轉合”的內在邏輯關係,遣詞造句,劃分層次,佈局篇章。前人多用“起、承、轉、合”來概括近體詩章法結構的基本法則。它們是同一詩篇有機聯繫的四個方面,分別引領著四個不同邏輯層次的構建。

1.“起”是近體詩的第一個邏輯層次

起,即開端,是詩篇的開頭。該層次的主要任務是解決開好頭。一般是點明題旨,統領全詩,奠定基調;或託物起興,烘托鋪墊,渲染映襯;或狀物敘事,寫景鋪陳,提供背景。

做任何事情都要起頭,唱歌要起頭,說話要起頭,講故事要起頭,寫文章要起頭,詩歌創作當然也要起頭。“萬事開頭難”。古人創作近體詩(古體詩)非常重視起頭,並且對起頭有很多講究,有所謂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單起、對起等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興寄託,或寫景,或抒情,或敘事等等。詩文創作,頭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聲奪人之效。

絕句的首句和律詩的首聯分別為兩種詩體的第一個邏輯層次,在章法上與“起”對應,稱為“起句”。

2.“承”是近體詩的第二個邏輯層次

承,即承起,是承接上文,要扣合首聯(句),連貫自然。同時要引出下文,根據情路、景路、理路,將上下詩句之間緊緊地聯繫起來,上下關聯,前後呼應,或總接,或分承,或暗接,或明順,或舒緩,或湍急,或如徐徐春風,拂面而來,或如開閘之水,咆哮而下。

絕句的第二句和律詩的第二聯(頜聯)分別為兩種詩體的第二個邏輯層次,在章法上與“承”對應,稱為“承句”。

3 .“轉”是近體詩的第三個邏輯層次

轉,即轉折,是思路轉換、發展、深化的關鍵所在,是體現詩歌主旨的重要環節。轉的形式多樣,或由實轉虛,或由正到反,或由此及彼,或自外而內,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等。具體可由情轉到景,由景轉到情,由遠轉到近,由近轉到遠,由彼轉到此,由此轉到彼,由事轉到理,由理轉到事,由物轉到人,由人轉到物,或順勢而轉,或乘勢而上,有如奔騰咆哮之江河,遇千重高山之阻擋,曲曲折折向東奔流。

一首詩寫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轉”,轉得越遠越開越好。但也不能漫無邊際地轉,必須是具有內在聯繫地轉,以能夠為第四層次的“合”造勢並創造良好條件為度。轉得神,轉得妙,轉得出其不意,轉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勢若奔雷。所以歷代詩人無不在轉上絞盡腦汁,以求收到“攝人魂魄”之功效。

絕句的第三句和律詩的第三聯(頸聯)分別為兩種詩體的第三個邏輯層次,在章法上與“轉”對應,稱為“轉句”。

4.“合”是近體詩的第四個邏輯層次

合,即收束,是全詩的結尾,是作者 情感和詩歌主旨的聚焦,或婉曲蘊藉,或直述心境,或呼應開頭首尾圓合,或揭示中心昇華主旨。

結尾往往是詩文精華之所在,是作者抒發情感、表達志向的重要環節。一般來說,結尾有兩種結法,一是明結,一是暗結。明結就是通過結尾直抒胸臆,闡明事理,抒發感慨和豪情;暗結則是以事說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來傳達、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託和抱負,給人以自由發揮和想象的空間。

結尾往往是詩歌的高潮,合得好,合得妙,就能使作品氣勢磅礴,慷慨激昂,意境深遠,引人深思,言雖止而意無窮。

絕句的末句和律詩的第四聯(尾聯)分別為兩種詩體的第四個邏輯層次,稱為“合句”或“結句”。

5.起承轉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起承轉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完整組合。對其整體要求有三:一是“一氣相生,渾然天成”;二是“委婉曲折,意蘊深遠”;三是“環環相扣,詩情圓熟”。它是人們在長期的近體詩創作中總結、探索出來的最基本的藝術表現手法。把握這種最基本的創作手法,對於初學詩歌創作的人,尤其是對初學格律詩創作的人來說,是一種很好的輔助工具。剛入門時按照起承轉合的路子進行創作,能夠使我們少走彎路,少摔跤。在實際創作過程中,我們可以經常地檢查一下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這種組合,檢查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反覆誦讀,通過誦讀,看看自己的作品是不是一氣呵成,是不是連續貫通,是不是起伏跌宕,是不是首尾呼應。當然,創作有法,創無定法。格律詩的創作,要按照起承轉合的路子進行,又不必把它當作教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創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

贾俊398
2019-05-24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人們為什麼要寫詩,其次還要知道是先產生詩,還是先有所謂的"格律"之類的東西。如果把這些問題搞清楚,那麼你的問題基本上就回答了。人類最早是有了語言,在為了生存而向自然界進行鬥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社會,這使人類的面貌煥然一新:人類集中,信息量增大,有了經驗、知識,促進了交流,極大地豐富了語言。只有在積壘了經驗、有了認知、知識,語言才能提高、才能豐富。可以說,語言是從認知當中來的,也就是說,人類對自身以及自身的生存、生活、勞動乃至人類社會、大自然的認識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全面,語言就越來越提高、越來越豐富。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了詩歌。沒有語言、沒有豐富的語言,不可能有詩歌的出現。詩歌,是人們用來歌頌生活、歌頌男女之間的愛情、歌頌大自然的景色等等的,是人類"激情"的體現。這時候,文字還沒出現,更沒有紙筆,更談不上什麼"格律"之類的東西了。講了這麼多,問題很清楚了。"格律"這些東西是在詩歌出現以後很久了才有的,是那些無聊的、腐朽沒落的人硬加上去的。自從加上了這些東西以後,中國的詩詞基本上到了盡頭,從此,再無發展。這些人,實在是做了一件大大的壞事,斷送了中國詩詞的"命運"。寫詩,是我們對生活、工作、學習、人生⋯的熱愛、熱情的表露,我們不是為了所謂的格律之類的東西。這個目的一定要清楚。全世界幾百上千的民族都寫詩,只有我們有"格律"之類的東西,只有我們"本末倒置"。這,實在是悲哀!

师范小王子
2019-05-24

謝邀。拿七律為例,大概是第一句為起句,起句多是破題,即說破題目。如毛主席的七律.長征。第一句“紅軍不怕遠征難”,點破題目”長征”,並指出“不怕難”。第二句為承句,承接第一句意思並開起以下四句。“萬水千山”、“只等閒”對第一句“不怕難”進行進一步說明。難在“萬水千山”,而不怕的態度是“只等閒”。以下四句是轉句。即將意思輾轉鋪開。突出“難”而“不怕”。”五嶺逶迤”只看作“騰細浪”;“烏蒙磅礴”只看作“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一個“暖”字體現出心情仍是好的;“大渡橋橫鐵索寒”,一個“寒”字說明那鐵鎖橋走過以後還令人膽寒,也突出了一個難字。最後兩句是合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一個”喜”字,一個“開顏”,又合到起句“不怕難”上去。起承轉合的應用在所有律詩中也不盡然,只是一種表現手法,帶有很大的束縛性。今人硬是套用,是自帶枷鎖。是否如此,僅作參考。

安然29366147
2019-05-24

水寒雅芙先生解的好。詩言志

,詩抒情,寫出詠出心聲胸襟就好。格律詩也只不過是古代某個歷史時期的一種寫詩的形式,也是古代詩在那個時期的發展創造。詩詞的寫法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在發展變化的。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新的現代詩歌已經成為了人們文化生話的主要組成部份,成為了人們不可缺少約精神食糧

,並且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發揮出了重要的文化思想精神作用。當然會寫,寫好格律詩也是喜歡研究應用格律詩的人們的一種享受和情懷。我認為寫詩要不拘一格,即要有古為今用的傳承,也要有與時具進的發展

,只要能為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增磚添瓦,繁榮思想文化就好,只要抒發出情志心聲就好

,只要能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服務就好。

傆神
2019-05-24

“起承轉合”這四個字,最早是對八股文寫作特點的一個總結,指的是在內容上有開篇、有承接、有轉折、有歸結。以前批判八股文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這是老古董,是陳腐的東西,實際上它揭示的是寫作的一般規律,掌握之後百試百靈。

一切文章也都講究這四點,不然就沒有層次,也不完整。上學時候,語文老師都是講過的,但是許多人聽聽就過了,並沒有深入研究,這四字之於作文謀篇佈局的重要意義,大多數人始終沒有領悟。

詩詞字數少,起承轉合的規律更為明顯。細心研究古代名詩的起承轉合,對於我們瞭解寫作技巧,儘快提高鑑賞水平和寫作水平大有幫助。

闻鲁生
2019-05-24

“起承轉合”之於著文垂辭,絕非故弄玄虛,實乃天經地義。

“起”句須平淡,“承”句須自然,譬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譬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譬如“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毫無修飾,幾近口語,卻是作者的欲揚而先抑,為“轉”句之跌宕起伏埋下精妙伏筆 —— 譬如“欲窮千里目”、譬如“誰知盤中餐”、譬如“至今思項羽”,無一不在為突兀而來轉折,作縝密鋪墊,以為深邃“合”句,營造無盡回味。待讀到“更上一層樓”,待讀到“粒粒皆辛苦”,待讀到“不肯過江東”,你我能不拍案叫絕、感心動懷?

中國詩詞歌賦的魅力,或在於此。謂之“故弄玄虛”又何妨,至少要比“詩詞大會”的死記硬背,意蘊妙趣太多。

如若天风
2019-05-24

《自由體詩》

——(論詩)

起承轉合不可少,平平仄仄沒必要。

若論平仄格律去,起承轉合也會凋。

——(論詩)

消滅平仄格律詩,中國詩詞“有起日”。

提倡平仄格律詩,中國詩詞“路必死”。

保留平仄格律詩,讓人“欣賞”也無事。

平仄格律非是好,“自由體詩”人愛之。


你是怎麼理解格律詩創作中的起承轉合的?你認為有必要嗎?是不是故弄玄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