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我,收藏戰爭標本第一人,曾3上戰場救護6入邊境排雷,盼人來接承
歸田圖記
1/30 我叫李全嶽,退休軍醫,73歲,是戰爭參與者,也是戰爭倖存者。1963年8月入伍,考入廣州軍區衛生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曾隨解放軍762野戰醫院衛勤保障隊,於上世紀60年代參加抗美援越戰爭,70年代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80年代參加法卡山戰鬥,90年代參加廣西邊境大排雷等戰鬥保障任務。這些年,我收藏了500多件“戰爭標本”,用於研究戰傷救治。(李全嶽\/口述、歸田君\/整理)
2/30 收藏彈片、地雷等戰場標本的故事,源於抗美援越戰爭、自衛還擊戰中保存的3塊彈片。1966年6月,廣州軍區衛生學校畢業的我,奉命隨“762醫療隊”奔赴援越前線,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當我們將一塊塊彈片從受傷戰友體內取出時,傷員們大都將彈片索走,說要留下“生命的紀念”。自此,每次術後,我便用酒精將彈片清洗乾淨,再用紅布包裹送給戰友。久而久之,養成了我注意保存致傷彈片的習慣。圖為我與地雷等戰場致傷物。
3/30 戰場,殘酷。許多與我同齡的年輕戰友,未及看一看是什麼武器將自己擊傷致命,就永遠閉上了眼睛。在前線半年,幾乎每天都歷經的場景,讓我非常心痛。短短几個月,這些“無主彈片”就被我收藏了89枚。懷著對89名犧牲戰友的紀念,我將彈片默默掩埋於戰地醫院旁的叢林裡。那之後,我不願意再保留什麼彈片。圖為年輕的我隨部隊戰地救護。
4/30 難忘,感動。就在我不再留戀彈片時,一名廣東籍戰友右腿被炮彈炸斷,一塊彈片還深深嵌入其左腿。讓人感動的是,他用手死死摁住傷口,不讓大動脈噴血,忍著劇痛堅持一個多小時,直到衛生兵將他後送至醫院手術,我們無不為他強烈的求生本能震撼。
5/30 廣東戰友雖殘缺一條腿,但還算樂觀,康復後便出院了。過了一段時間,他託人給我帶來一個布包,打開一看,竟是嵌入他左腿的那塊彈片,當時不知怎麼被他保存了下來。聰明的他,還在彈片上雕刻了毛主席頭像送給我。這份奇特的禮物,引起戰友們的爭相傳閱,愛不釋手,我很感動,自然把它帶回了國內。圖為早期刊登我“3枚彈片故事”的報紙。
6/30 當時,一起帶回國內的,共2塊彈片。另一塊是越南戰士送給我的“跨國禮物”。他擊落一架美軍戰機,自己也身受重傷,經我們極力搶救,轉危為安。為感謝我們中國戰友的搶救之恩,越南小夥子將從自己身上取出的彈片,連同美機殘骸打磨成一個飛機模型送給我作紀念。
7/30 從殘酷的戰場回來,我因表現出色,於1969年被保送到第一軍醫大學深造。1972年畢業後,又回到解放軍762野戰醫院工作,很快成長為內外科“一把刀”,大大小小的手術基本順利圓滿,還成了學科帶頭人。圖為在軍醫大進修的我。
8/30 然而,世事難料。上世紀七十年代,越南當局忘恩負義,我忍無可忍,決定自衛反擊。1979年2月,作為衛勤保障骨幹,我主動請纓,隨野戰醫院再次奔赴戰場。這次的戰場雖仍在越南,但性質發生了逆轉,從“援越抗美”變成了“自衛反擊”。這一次,我又意外收穫了第3塊戰場紀念品——一枚“啞彈”槍彈片。
9/30 一天,兩軍對峙,我們一名戰友潛伏中瞄準敵人扣動了步槍扳機,可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槍膛裡的子彈沒有成功擊發,而是卡彈了,敵軍聞聲打了過來,我們的戰友反被打傷。戰友最終沒能搶救過來,犧牲前,他緊緊攥著這枚“啞彈”。我流著淚,輕輕地從他手裡拿出這枚奪命子彈,後經處理,將彈殼珍藏,帶回了國內。圖為我在擦拭標本。
10/30 1981年5月,作為對越自衛反擊戰的一部分,收復法卡山的戰鬥打響。由於有前面2次的戰場經歷,我自然又被組織派往前線,戰地救援。法卡山戰鬥異常激烈,我們野戰醫院每天總是緊張而忙碌,24小時戰地值班,不停地為傷員救治。我,自然淡忘了什麼彈片收集。
11/30 3次親歷戰爭的傷痛,3份特殊的“戰場紀念品”,讓我深深體驗到了戰爭的殘酷,人民子弟兵的可貴,更深刻的是,人們對求生的渴望,生命的珍貴。從戰場回來後,懷著對生命的敬重,對戰友的留念,我時常到參戰部隊去送醫送藥,竭盡全力為官兵服務。圖為我給基層戰友會診。
12/30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作為一名參戰老兵,我時常下到邊防基層連隊,特別是邊防一些參戰部隊,和戰士們一起研究列裝部隊的防彈防傷裝備,教他們如何穿戴,如何最好地規避戰場風險。
13/30 我還給年輕戰士們講戰鬥英雄,講戰場上可能遭遇的各種火器致命的打擊,以及如何開始自救互救等,為的是,將自己的戰場經驗傳給他們,為的是,為逝去的戰友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圖為我給邊防官兵講解地雷常識。
14/30 起初,對戰場帶回來的3枚彈片,我僅僅出於作為一種私人紀念留存。沒想到,1987年10月,全軍召開第一次病理會議,我代表廣西軍區病理界赴京開會。會議期間,北京軍區的一位病理專家問我,“你參加了3次戰爭,一定收集了不少資料吧?”我回答他,記錄了大量的戰傷治療筆記。他卻說,“僅有筆記是不夠的,有沒有拍傷勢照片?有沒有保存致傷武器?”
15/30 北京軍區戰友的一連發問,讓我深感懊悔,同時又驚醒了我:是呀,保存這些奪命的子彈地雷,再深入研究它的致傷威力,繼而瞭解敵軍武器的性能構造,對未來戰爭肯定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意義。這之後,收藏研究戰場致傷物,第一次在我腦海盤旋。圖為我和朋友在研究戰場致傷物。
16/30 堅定我收藏研究“戰爭標本”到底的原因,還有一個故事。當時,一名山東的收藏家聽說我“3枚親歷戰爭彈片”的事後,千里迢迢找到我,出資1萬元欲購買。80年代的1萬元,相當的誘人。想不到這“破銅爛鐵”竟這麼值錢!但是,我始終認為,這是戰友生命的情感載體,不能買賣,婉拒了他的買意。
17/30 可惜啊,自己歷經的3場戰爭,都沒有保存更多有價值的物證。如今,和平年代,再到哪兒去收集戰爭致傷物,實現研究“戰爭標本”的計劃呢?然而,就在擔心計劃落空時,廣西即將排除邊境雷場的消息,傳到了我的耳朵。圖為我不同時期的戎裝照。
18/30 1990年,廣西開始全面排除對越自衛反擊戰中遺留的雷場,我意識到,這將是蒐集地雷和彈片等戰場致傷物千載難逢的機會。於是,我手寫申請、向上級打報告,要求隨排雷部隊一同前往,熟料,還是遭到邊防排雷部隊的一口回絕,理由只有一個:非常危險,不適合你!圖為我到邊防一線部隊,教戰士們更好地穿戴防護裝具。
19/30 1994年,我調入解放軍303醫院病理科工作,邊境排雷仍在繼續。為不再錯過這次收集標本的絕好時機,我三番四次厚著臉皮請示領導,以開展科研和論文需要為由,一直向各級“磨”了4年,邊防排雷部隊才勉強答應,我得以觀察員身份隨部隊進山。圖為我1994年在中越邊境廣西片雷場參與排雷。
20/30 從1994年至1999年,我先後6次隨工兵排雷分隊,進至被人們稱為“陰陽界”的中越邊境雷場,與戰友一道在深山叢林裡搜索地下“鐵花”,一腳踏在人間,一腳踏著地獄。圖為歷經幾次排雷任務後,我給邊防官兵輔導排雷知識。
21/30 排雷,危險無處不在,出師第7天,我們就經歷了一場爆炸:距我50米外的半山腰,一顆蘇制反步兵詭雷被拌壓爆炸,彈片和石塊沖天而起,呈圓形四濺,因我處於低窪位置而僥倖渡過一劫,卻親眼看著一名戰友的雙腿被炸飛。至今想起,仍心有餘悸。圖為我收藏的拆除引信的地雷標本。
22/30 隨部隊5年,排雷6次,幾經危險和艱辛,比如遭遇叢林蟒蛇、螞蝗、吸血蟲等,我終於收集了蘇制TM-57反坦克雷、58式防步兵地雷、66式防步兵定向地雷、72式壓發雷、PPM-2電發雷等各式地雷57枚,和上百枚子彈殼、狼牙棒、三角釘、鋼盔帽、鋼筆等戰場物品。圖為我收藏的部分“戰爭標本”。
23/30 1999年,我將收集研究獲得的地雷數據,以及自己3次親歷戰場的所見所聞,整理出版了《地雷與排雷傷病研究》一書,填補了當時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成為唯一一本關於排雷與雷傷研究的著作,為當時正在進行的邊境排雷作出了貢獻。圖為我整理出版的多本戰傷醫學著作。
24/30 事實上,我從1983年開始,一邊工作,一邊四處收集和整理戰爭期間的戰場致傷病例、以及戰傷救治方面的資料,並把它寫成論文,先後撰寫出版了《雷場軍事醫學》《現代火器重傷傷情研究》《山嶽叢林戰戰傷資料集》等文本書籍,獲得了軍隊科技進步一、二等獎5次,三等獎15次,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25/30 撰文編書,重在給社會做貢獻。為此,2000年前後,我編纂整理並將大部分自費出版的書籍、論文資料,無償獻給部隊官兵閱讀,贈給地方圖書館展出。圖為我將3冊《山嶽叢林戰戰傷資料集》無償捐給廣西圖書館,供更多的人閱讀了解。
26/30 研究,很重要。2008年9月,廣西賓陽一民警腹部中彈,多處腸穿孔。當時,一些醫院通過透視在創口處翻找彈片,均沒有任何結果,至此,患者病情惡化,一度危及生命。轉院到303醫院後,憑我病理研究經驗,我提出遵循戰時火器傷救治原理,對患者展開二次救治,最終這名人民警察成功康復出院。圖為我在研究病理標本。
27/30 這些年,我雖已退休,但我仍致力收集整理“戰爭標本”,為的是更好地研究戰傷救治。為此,我常常走街串巷,託人尋找線索,花大量精力和財力,不遠千里去收集“古董”,足跡遍及雲南、廣西邊境等地,還到參戰參救人員家中收集。1987年以來,我先後花費10多萬元收集收藏戰傷救護資料、戰場致傷物證。圖為我在收集整理病理標本。
28/30 那些年,家裡常因堆滿“破銅爛鐵”和“舊書廢紙”,遭家人不理解,引發家庭問題。後經領導特批,在辦公室一角、我家住宅,專門開設了一間40平米的屋子收藏這些戰場致傷物和文獻檔案資料。圖為我在查閱檔案資料。
29/30 說真的,作為親歷戰場的一名老兵,我希望這個世界永遠和平,希望我寫的、研究的這些東西永遠都用不上。但話說回來,當今世界還不夠太平,如有人繼續致力研究戰場救治方面的內容,我想,在未來戰場上還是很有用的。有點不盡人意的是,我現已年老,力不從心,這又是一塊冷門學科,難以吸引更多年輕骨幹參與,缺乏有效的臨床研究。
30/30 今借頭條號,我想說,和平年代也要研究戰傷救治,研究其規律,創新戰場救治方式方法,如有興趣研究這方面的醫生學者,我願意將這些經驗、資料分享並捐贈,畢竟,我一年年老了, 心有餘而力不足,不想看到跟蹤多年的成果戛然而止,更希望有人繼續研究且填補這塊空白。#我的故事#(聲明:本文由“歸田圖記”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2019-07-20

相關推薦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