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孤島:大學生返鄉養蜂苦於無路可行,父親中風六人抬下山
被遺忘的孤島:大學生返鄉養蜂苦於無路可行,父親中風六人抬下山
被遺忘的孤島:大學生返鄉養蜂苦於無路可行,父親中風六人抬下山
被遺忘的孤島:大學生返鄉養蜂苦於無路可行,父親中風六人抬下山
被遺忘的孤島:大學生返鄉養蜂苦於無路可行,父親中風六人抬下山
被遺忘的孤島:大學生返鄉養蜂苦於無路可行,父親中風六人抬下山
被遺忘的孤島:大學生返鄉養蜂苦於無路可行,父親中風六人抬下山
被遺忘的孤島:大學生返鄉養蜂苦於無路可行,父親中風六人抬下山
被遺忘的孤島:大學生返鄉養蜂苦於無路可行,父親中風六人抬下山
被遺忘的孤島:大學生返鄉養蜂苦於無路可行,父親中風六人抬下山
被遺忘的孤島:大學生返鄉養蜂苦於無路可行,父親中風六人抬下山
被遺忘的孤島:大學生返鄉養蜂苦於無路可行,父親中風六人抬下山
被遺忘的孤島:大學生返鄉養蜂苦於無路可行,父親中風六人抬下山
被遺忘的孤島:大學生返鄉養蜂苦於無路可行,父親中風六人抬下山
被遺忘的孤島:大學生返鄉養蜂苦於無路可行,父親中風六人抬下山
被遺忘的孤島:大學生返鄉養蜂苦於無路可行,父親中風六人抬下山
被遺忘的孤島:大學生返鄉養蜂苦於無路可行,父親中風六人抬下山
被遺忘的孤島:大學生返鄉養蜂苦於無路可行,父親中風六人抬下山
像素筆記
1/17 “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伊始,這句口號就廣為流傳,廣東也成為一批批創業者南下淘金的熱土。但是,有部分地處偏僻的山村,道路不通、基礎設施缺乏仍是村民們生活、生產的關鍵掣肘,因交通閉塞,成為被遺忘的少數。(俯瞰清遠河洞村高山,猶如一座山間孤島)
2/17 在廣東清遠清新區,從駱坑村至河洞村委,一路穿行在崎嶇山路,沿途分佈著高山村、燈心坪、大竹坑、師認、橋頭幾個自然村,因道路不通,自然村之間變參成一個個封閉的孤島,外人進不來,本村人出不去。在這些被孤立的自然村中,高山村是地處最邊緣的村落,來往的山路也最為險要。高山村民盧建堂就是居住在這偏僻山村中的一戶。(高山村民盧建堂,妻子李少霞,兒子盧楚傑,女孩盧沛賢)
3/17 在高山村,盧建堂是唯一一個返鄉創業的大學生。1997年,盧建堂從廣東工業大學制冷系畢業,與許多剛畢業的同學一樣,盧建堂選擇在大城市就業,在珠海一家電器企業工作。一年後,他回到清遠,憑專業技藝開了一家家庭空調製冷維修店。(盧建堂在蜂廠捉蜂)
4/17 後來,隨著父親盧其福的身體狀況愈發嚴重。2011年,盧建堂關掉城區的維修店,回到高山村養殖蜜蜂,與妻子李少霞共同撐起七口之家。與離開山村到城市打拼的同齡人不一樣,盧建堂選擇返鄉創業,希望帶動村民一起養蜂。但他並未意料到,交通閉塞成為他實現希望的最大障礙。
5/17 在一家人居住的屋後山坡上,盧建堂養殖了150箱蜜蜂,山坳裡平整的土地很少,另外150箱則放養在走路半小時山路開外的山上。
6/17 提起盧建堂,村民們都知道他是村裡的養蜂大戶,投入的精力也最大。養殖蜜蜂最重要的是要時刻警惕,預防蜜蜂結群出逃或者遭受胡蜂入侵捕食。(盧建堂在半山腰上的蜂廠,把蜂王捉回)
7/17 一旦發現有蜜蜂出逃,盧建堂就要在第一時間趕到山上的蜂廠,及時把出逃的蜜蜂捉回。平日裡山上的蜂廠沒有人看守,盧建堂養了四五條狗,負責看護蜂廠。(發現蜜蜂出逃,盧建堂和舅舅誘蜂回箱)
8/17 盧建堂每天要隨時去巡視蜜蜂幾遍,尤其是在花粉繁殖期,他來回的次數更頻繁。一旦發現蜜蜂出逃,盧建堂需要在第一時間趕到蜂廠,把蜂王及時捉回蜂箱,才能避免損失。雖然從家裡到蜂廠距離不足2公里,但山路崎嶇狹窄不好走,往往要花近半個小時才能走到蜂廠,如果碰到暴雨天氣,山路塌方,更加難以通行。(盧建堂與兒子在趕往蜂廠的山路上)
9/17 道路不通的問題由來已久。2004年5月,清遠市原清新縣撤銷石馬鎮、南衝鎮等鎮,統一併入龍頸鎮。駱坑村也隨之併入龍頸鎮河洞村,成為河洞村43個村小組之一,位於村子的最南部。駱坑距離河洞村委,在地圖上看僅相隔約9公里,卻因道路不通而寸步難行。高山作為原駱坑村的五個自然村之一,則成為駱坑與河洞村之間最閉塞的孤島。往北要走7公里山路才能到河洞,往南行2公里才能到駱坑。(盧建堂騎行在崎嶇山路)
10/17 養蜂、種筍、採茶,成為當地村民主要的經濟來源,但農產品賣不出去,則沒有生產的動力。走在河洞至駱坑的山路間,一路上可見成熟的竹筍無人來採。沒有路,村民們往往只能採摘近的竹筍,挑著重達200斤的竹筍,根本走不了遠路,而用摩托車裝載則愈加危險,稍不留意就會跌落深溝。
11/17 困於道路險峻,外地的採購商壓根不敢進來。每次給客戶發蜂蜜,盧建堂都要騎著摩托車,從高山到駱坑,再到毗鄰的太平鎮上才能發快遞,如果是大批量的訂單,要來回上下山路多趟才能發完。在當地,採筍也是村民家庭經濟的重要來源。盧建堂的妻子李少霞在家中切筍,從採到蒸煮到發酵,往往需要一個月的週期才能出售。
12/17 在高山村家裡,盧建堂一家人在吃飯。在當地,村民的大多日常食材都是來源於自己種植和採摘。但肉類和日用品還是需要下山到鎮上採購,山路不便,對於留守在山村裡的村民來說,生活十分不便。
13/17 對於盧建堂來說,這短短的2公里山路,也是父親的生命通道。2000年5月19日,72歲的父親盧其福第一次中風。早上起床突然感覺全身無力,盧其福一下子坐到地上,無法站立。當時盧建堂沒在家,堂哥扶著父親坐上摩托車後座,再用繩子把他和自己緊緊栓在一起。從高山到河洞村,堂哥載著盧建堂父親走在崎嶇山路上,一步一停。7公里山路,他們走了足足兩個多小時,才坐上公交車去往市區的醫院。(盧建堂父親盧其福長期臥病在床)
14/17 2017年5月,父親盧其福再次出現中風,情況更嚴重,這次他連摩托車也無法坐穩。盧建堂本想揹著父親下山,無奈父親四肢無力,背起來寸步難行。盧建堂喊來另外五個村民幫忙,把父親橫臥在一張彈簧椅上,用兩根木棍架起來,這才合力把父親抬下山。從高山村一步步走到駱坑村,再往南到太平鎮前往醫院。這段2公里的山路,六人抬著老人,走了1個多小時。(盧建堂抱父親盧其福回房間)
15/17 如今,每隔三至四天,盧建堂都要專程下山一趟給父親取藥。中風以後,盧其福左側身體基本無法動彈,長期躺臥在床,雙腿經常抽筋。盧建堂只能拿回些止痛藥,每天給父親按摩揉腳,放鬆腿部才不至於那麼疼痛。自從兩年前中風去了一次醫院,父親再也沒機會下山去醫院看病,村路難行,更沒有醫生願意上山。
16/17 盧建堂有三個孩子,大女兒讀初三,兒子讀四年級,最小的女兒讀一年級。每天走山路上學太耗時,而且危險,妻子李少霞只好帶著孩子們在鎮裡上學,只有寒暑假和大節日才會回家。每次回家,一家四口要騎著摩托車走過2公里山路。女兒坐在車頭,兒子坐在倆大人中間,每次騎行在回家的山路上,兒子盧楚傑心生害怕,雙手向前伸到父親懷中扣住。顛簸的山路,右側是肆意生長的樹枝,左側是深不見底的山溝,稍不留神,可能就掉進山溝裡。
17/17 對於摩托車上的四口之家,每走一步都是驚心動魄。盧建堂的兩部摩托車都多次摔壞過,穿行山路,摩托車的腳剎常磕到石路尖角,護腿剛板早就被碰撞得坑坑窪窪。有一次,盧建堂載著兒子上山,當時下著雨,山路滑,在上坡路處他沒把握好車的重心,車頭一下子飛了起來,父子倆連人帶車重重地摔在泥路上,他回想起來,仍心有餘悸。(盧建堂兒子盧楚傑撫摸“老黃”,平日裡“老黃”負責看管蜂廠)(圖\/文 林宏賢 像素筆記工作室)
2019-09-09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