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叉幣殘酷物語:洗牌正來襲,或十不存一!

深鏈財經(ID:deepchain) 2018-07-24

這群蜂擁而上的分叉幣們,是收割一捆韭菜、吹起一灘泡沫,抑或築建起一場新的信仰?

就像你小時候在教室的課堂一直擔心的吊扇最終真的落下來一樣,比特幣領域的51%攻擊也已真實發生。


據CNN報道,上週,一位惡意礦工使用51%算力,向比特幣黃金(Bitcoin Gold,簡稱BTG)網絡實施雙花攻擊,獲得至少1860萬美元收入。


“雙花攻擊”通俗來說,就是一份錢花兩次。攻擊者不停發起、撤銷交易,將一定數額的代幣反覆在不同賬號之間轉賬,以此獲利。


而為實現對網絡的控制,攻擊者無論是通過控制礦池,還是利用其他計算資源,要獲得至少51%算力。


BTG誕生於比特幣第二次硬分叉,和比特幣一樣,採用POW算法。“POW機制都有被51%攻擊的可能性。”比特黃金創始人廖翔反省這次雙花攻擊事件。


51%攻擊的出現,將BTG去中心化的夢徹底碾碎了,也將分叉幣的爭議重新拉回到公眾的視野。


BitMEX Research發佈的一項研究稱,自去年八月,僅比特幣區塊鏈就有44個分叉。換而言之,迄今比特幣已經衍生出44種分叉幣。


不到一年,44個分叉幣拔地而起。


這群蜂擁而上的分叉幣們,是收割一捆韭菜、吹起一灘泡沫,抑或築建起一場新的信仰?

【深鏈財經原創】

文字丨大衛


這群蜂擁而上的分叉幣們,是收割一捆韭菜、吹起一灘泡沫,抑或築建起一場新的信仰?

就像你小時候在教室的課堂一直擔心的吊扇最終真的落下來一樣,比特幣領域的51%攻擊也已真實發生。


據CNN報道,上週,一位惡意礦工使用51%算力,向比特幣黃金(Bitcoin Gold,簡稱BTG)網絡實施雙花攻擊,獲得至少1860萬美元收入。


“雙花攻擊”通俗來說,就是一份錢花兩次。攻擊者不停發起、撤銷交易,將一定數額的代幣反覆在不同賬號之間轉賬,以此獲利。


而為實現對網絡的控制,攻擊者無論是通過控制礦池,還是利用其他計算資源,要獲得至少51%算力。


BTG誕生於比特幣第二次硬分叉,和比特幣一樣,採用POW算法。“POW機制都有被51%攻擊的可能性。”比特黃金創始人廖翔反省這次雙花攻擊事件。


51%攻擊的出現,將BTG去中心化的夢徹底碾碎了,也將分叉幣的爭議重新拉回到公眾的視野。


BitMEX Research發佈的一項研究稱,自去年八月,僅比特幣區塊鏈就有44個分叉。換而言之,迄今比特幣已經衍生出44種分叉幣。


不到一年,44個分叉幣拔地而起。


這群蜂擁而上的分叉幣們,是收割一捆韭菜、吹起一灘泡沫,抑或築建起一場新的信仰?

【深鏈財經原創】

文字丨大衛


陷阱抑或機遇


當我們在聊分叉幣時,我們在聊什麼呢?


談及分叉幣,與之相關的詞語是割韭菜、圈錢、炒概念。


2017年8月1日,比特幣區塊鏈第一個硬分叉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BCash,即BCH)誕生,開創比特幣分叉的先河。


自此之後,比特幣分叉事件開始盛行。


在BCH後陸續出現了BTG(比特幣黃金)、BCD(比特幣鑽石)、BTP(比特幣白金)、SBTC(超級比特幣)、LBTC(閃電比特幣)等分叉幣,甚至創造了一個新名詞:IFO(Initial Fork Offering),即初次分叉發行。


與此同時,不少人乘機猛薅羊毛,大撈一筆。


“絕大部分分叉幣都只是為了圈錢而發行的。”萊特幣礦池(BTC.TOP)CEO江卓爾向深鏈財經表示,“這些分叉幣本質上只是ICO幣的變種,沒什麼價值”。


LBTC技術負責人Sunshineben對此也表示贊同:“一些分叉幣稍微修改一下參數,沒有一點技術含金量,為了割韭菜被創造出來,導致大家對分叉幣印象並不好。”


“分叉幣是被玩壞了的。”一位炒幣者稱,諸如BTG、BCD都只是為了圈錢,把分叉幣的名聲搞臭了。


他有過被割韭菜的經歷。“我的BCD是用100美金買入的,用了個人倉位的20%,你看現在BCD多少錢?3美金。”


其慶幸自己在BCD 70美金時果斷割肉,才得以止損,但是至今後怕。


事實上,追溯至分叉原點,你會發現,分叉實際要解決的是一個技術問題。


2017年開始,比特幣性能不足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一大難題。


比特幣每十分鐘只能容納一兆的交易數據。隨著用戶增加,轉賬手續費高、速度慢成為比特幣飽受詬病的問題——通過比特幣轉賬,可能要耗費3天。


而掌握比特幣代碼權的core團隊不想為此做出改變,他們更多希望比特幣成為類似於黃金一樣的貴金屬,投資、保值。


這直接導致的結果是,不少用戶轉投去了以太坊。以太坊順勢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虛擬貨幣。


慢慢地,諸多參與方開始優化這個問題,比如“將區塊升級容量至8M”和“提升比特幣的網絡效率進行隔離見證(SegWit)”等來解決比特幣性能不足的問題。


“比特幣就像一個軟件,任何軟件都需要更新迭代。”LBTC中國社區負責人“點付大頭”張銀海向深鏈財經表示,分叉幣作為基於比特幣的貨幣實驗,迭代就是為了解決比特幣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從中發現了機會。


但是“如果一箇中心化的比特幣,是沒有意義的,另外,一個不能被廣泛應用的比特幣也毫無價值。”張銀海介紹,尋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是當下各大分叉幣最迫切的事。


這群蜂擁而上的分叉幣們,是收割一捆韭菜、吹起一灘泡沫,抑或築建起一場新的信仰?

就像你小時候在教室的課堂一直擔心的吊扇最終真的落下來一樣,比特幣領域的51%攻擊也已真實發生。


據CNN報道,上週,一位惡意礦工使用51%算力,向比特幣黃金(Bitcoin Gold,簡稱BTG)網絡實施雙花攻擊,獲得至少1860萬美元收入。


“雙花攻擊”通俗來說,就是一份錢花兩次。攻擊者不停發起、撤銷交易,將一定數額的代幣反覆在不同賬號之間轉賬,以此獲利。


而為實現對網絡的控制,攻擊者無論是通過控制礦池,還是利用其他計算資源,要獲得至少51%算力。


BTG誕生於比特幣第二次硬分叉,和比特幣一樣,採用POW算法。“POW機制都有被51%攻擊的可能性。”比特黃金創始人廖翔反省這次雙花攻擊事件。


51%攻擊的出現,將BTG去中心化的夢徹底碾碎了,也將分叉幣的爭議重新拉回到公眾的視野。


BitMEX Research發佈的一項研究稱,自去年八月,僅比特幣區塊鏈就有44個分叉。換而言之,迄今比特幣已經衍生出44種分叉幣。


不到一年,44個分叉幣拔地而起。


這群蜂擁而上的分叉幣們,是收割一捆韭菜、吹起一灘泡沫,抑或築建起一場新的信仰?

【深鏈財經原創】

文字丨大衛


陷阱抑或機遇


當我們在聊分叉幣時,我們在聊什麼呢?


談及分叉幣,與之相關的詞語是割韭菜、圈錢、炒概念。


2017年8月1日,比特幣區塊鏈第一個硬分叉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BCash,即BCH)誕生,開創比特幣分叉的先河。


自此之後,比特幣分叉事件開始盛行。


在BCH後陸續出現了BTG(比特幣黃金)、BCD(比特幣鑽石)、BTP(比特幣白金)、SBTC(超級比特幣)、LBTC(閃電比特幣)等分叉幣,甚至創造了一個新名詞:IFO(Initial Fork Offering),即初次分叉發行。


與此同時,不少人乘機猛薅羊毛,大撈一筆。


“絕大部分分叉幣都只是為了圈錢而發行的。”萊特幣礦池(BTC.TOP)CEO江卓爾向深鏈財經表示,“這些分叉幣本質上只是ICO幣的變種,沒什麼價值”。


LBTC技術負責人Sunshineben對此也表示贊同:“一些分叉幣稍微修改一下參數,沒有一點技術含金量,為了割韭菜被創造出來,導致大家對分叉幣印象並不好。”


“分叉幣是被玩壞了的。”一位炒幣者稱,諸如BTG、BCD都只是為了圈錢,把分叉幣的名聲搞臭了。


他有過被割韭菜的經歷。“我的BCD是用100美金買入的,用了個人倉位的20%,你看現在BCD多少錢?3美金。”


其慶幸自己在BCD 70美金時果斷割肉,才得以止損,但是至今後怕。


事實上,追溯至分叉原點,你會發現,分叉實際要解決的是一個技術問題。


2017年開始,比特幣性能不足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一大難題。


比特幣每十分鐘只能容納一兆的交易數據。隨著用戶增加,轉賬手續費高、速度慢成為比特幣飽受詬病的問題——通過比特幣轉賬,可能要耗費3天。


而掌握比特幣代碼權的core團隊不想為此做出改變,他們更多希望比特幣成為類似於黃金一樣的貴金屬,投資、保值。


這直接導致的結果是,不少用戶轉投去了以太坊。以太坊順勢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虛擬貨幣。


慢慢地,諸多參與方開始優化這個問題,比如“將區塊升級容量至8M”和“提升比特幣的網絡效率進行隔離見證(SegWit)”等來解決比特幣性能不足的問題。


“比特幣就像一個軟件,任何軟件都需要更新迭代。”LBTC中國社區負責人“點付大頭”張銀海向深鏈財經表示,分叉幣作為基於比特幣的貨幣實驗,迭代就是為了解決比特幣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從中發現了機會。


但是“如果一箇中心化的比特幣,是沒有意義的,另外,一個不能被廣泛應用的比特幣也毫無價值。”張銀海介紹,尋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是當下各大分叉幣最迫切的事。


分叉幣的“血脈”之爭


“BCH是分裂幣,不是分叉幣。”江卓爾說。


他曾於去年12月13日,分叉幣出現最快最頻繁的那段時間,在微博上發佈文章《BCH是唯一的分裂幣,沒有之一》。


“從白皮書的定義來看,BCH才是真正的Bitcoin原鏈。”他寫道。


從分叉幣誕生伊始,關於誰是真正的比特幣的問題一直沒有休止。


這就好像是君主制下的貴族們要證明自己皇家血統的純正,以此選舉出天授皇位。


對於分叉幣而言,如何建起穩定的共識是其區別其他分叉幣的核心競爭力。


穩定的共識,即表示價值得到大家一致認可。


事實上,中本聰的原旨是將比特幣做成一個點對點的支付系統,並希望能完全去中心化。


所以,無論比特幣還是由其衍生的分叉幣,證明自己是最純正的比特幣的方式是,建立點對點的支付,並建立起去中心化的選舉機制。


LBTC採用DPoS共識機制,將區塊大小升級為2M。這是一個基於比特幣存在礦工中心化和網絡擁堵問題而誕生的分叉幣。


一方面,LBTC將投票權和記賬權分開,建立起101個節點,全員參與投票表決,使代幣不再被任一方綁架,實現真正的去中心化。


另一方面,LBTC區塊間隔為3秒,每秒交易理論上1000多筆,已達到中國建設銀行的交易速度,是所有分叉幣裡結算最快的。


“憑著交易速度的優勢,LBTC的應用場景是十分廣闊的。”張銀海介紹,團隊正在不斷擴充新的場景,譬如買房。


LBTC已與日本Silk Road Partners LLC簽訂協議,給予數字貨幣及區塊鏈技術,實現中國和日本之間,構建利用LBTC進行的資產(不動產、動產、有價證券)交易方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