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10 個回答
猛在一本正经地说
2019-04-26

從隋唐到清末,科舉制度在我國存在了13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科舉制度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著不同的發展與演變,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今天大家較為熟悉的科舉制度,基本都是明清科舉制。

本文就以明清科舉為例,簡單介紹一下“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這些稱號,同時聊聊科舉制度。清朝科舉制度與明朝基本一致,所以這裡只提明朝科舉制度。

明朝科舉僅進士一科,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在參加鄉試之前,首先要參加童生試(也叫童試),以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明代由提學官主持。童生試的應試者不論年齡大小都稱童生,童生在縣、府、院三試合格後,進入府學、州(直隸州)學或縣學學習,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秀才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但一般不能做官,(注意我說的一般)如果一個秀才的成績特別優秀,被選入國子監學習深造成為貢生,肄業後是可以被吏部派任知縣、縣丞、教諭等官職。另外,秀才有一定的特權,比如秀才不需要交納賦稅,不用服徭役,可以站著和縣知說話不用下跪,不對秀才用刑,而且優異者還能從國家得到一些生活補助(秀才中的一等,即廩生)。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舉行,凡本省生員和監生經科考、錄考、錄遺考試合格者,都能應考,也就是說考生必須是秀才。鄉試的考點為各省的貢院,因為鄉試在秋八月舉行,所以又稱秋闈(闈:考場)。鄉試考中稱舉人,俗稱舉子,雅稱孝廉,第一名叫解(jiè)元。考中舉人就已經有做官的資格,一隻腳已經進入官場,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但需要參加吏部推選,只有在地方缺額的時候從候選舉人中推薦,然而機會特別少。因此,考中舉人後,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都會接著考,實在考不上了就會去吏部報到。明朝的海瑞就是考中舉人後再往上考不中才去做官,從“教諭(福建南平)”開始做起,後來聞名於世。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會試於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參加會試的是各省的舉人,考中者稱貢士,別稱明經。因會試在春季舉行,所以又稱春闈。會試第一名叫會元。考中貢士就一定能成為進士,是可以做官的,可以說已經步入官場

殿試在會試同一年舉行,應試者為貢士,由皇帝親自主持,分三甲錄取。一甲取三名,即眾所周知的狀元(又稱殿元、鼎元)榜眼和探花,合稱為三鼎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一、二、三甲統稱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基本是正六品的翰林院編修,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很多都去全國各地任職正七品的縣令了。考中進士後,大家都是從基層做起,不會有太大的權力。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科舉考試考中很難嗎?

非常難!各朝各代都很難,不只是在明清八股取士時期。比如唐朝時,孟郊考了多次才考中,於是才有了那首著名的《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再比如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同志,也考不上,流傳下來那首著名的《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至於明清科舉,更是變態,不僅僅是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失當,錄取名額也是非常有限,考中的難度就可想而知。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在明清時期,舉人考進士是特別難的,有天賦而且又努力讀書的,都難考中。我們上面說到的海瑞同志,很容易考上舉人了,但就是考不過會試,所以才選擇做官。再比如,晚清名臣左宗棠,非常聰明,天資很好,中舉人後一連三次都沒有考中會試,一氣之下也不考了,也不選擇做官,畢竟明清比較重視進士出身。據說後來西北邊疆軍情緊急,左宗棠被派率軍遠征新疆,他卻上書清廷要回去參加科考,清廷破例給了左宗棠一個“賜同進士出身”。再比如我們熟知的曾國藩,他是考中進士了,但並不順,成績也不是很好,這從側面說了舉人考進士的難度。舉人考秀才這麼難,於是很多人鋌而走險,徇私舞弊,講關係或花錢賄賂考官,這種事情很多,著名的要屬唐寅唐伯虎的那場科場舞弊案。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上面說了舉人考進士,我們再來說說秀才考舉人的鄉試,同樣很難。《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的故事直接就說明了鄉試的難度。可以說很多人窮極一生都沒能中舉,所以許多人在多次參加鄉試後就放棄科舉之路了,不少在還改變了歷史進程。李時珍考舉人考不上,才走上醫學之路;洪秀全考舉人失敗後大病一場,直接促進了太平天國運動;袁世凱考不上之後一氣之下就去當兵了,後來大權在握,就聯合張之洞等人極力要求清廷廢除科舉。另外,《武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以及另外一位文學家蒲松齡,都是屢試不第。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不單單是鄉試,就連最基本的童生試,也是讓很多讀書人望而止步,五六十參加童生試的不在少數。因此,不要小看明清的秀才,那都是很了不得的。據說陳獨秀同志就很自豪自己的秀才身份。在民國初年大大小小的軍閥,秀才出身的吳佩孚那就是一股清流。

綜上所述,在明清時期,考中秀才後,如果學習夠好,可以做官;考中舉人,一隻腳已經進入官場了;考中貢士,恭喜你,你已經是公務員了;中了進士,青史留名不是問題。這一切的一切,前提是要學習好,如果天資可以,肯用功,運氣不差,光宗耀祖、飛黃騰達不是夢。可在那萬惡的舊社會,對於千千萬萬的寒門學子來說,真的很難!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狄飞惊
2019-03-24

科舉制度是官員選拔制度,科舉考試就是公務員考試,科舉考試在明清時期達到頂峰,一個沒有家世背景的讀書人想要入仕做官,科舉是最重要且唯一的途徑。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清朝時,科舉考試分四級,院試考秀才,鄉試考舉人,會試考進士(貢士),殿試分三甲,下面我們看看明清特別是清朝為例,看看各級科舉考試合格者能做什麼官?

院試考秀才,不能做官

院試,是由各省教育主管官員學政主持的地方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三個階段全部考試合格者稱秀才,又稱生員,因為只有考中秀才,方具備進入官方學校(包括府、州、縣等舉辦的學校)學習。

只有進入官學學習,才具備進一步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清朝不支持讀書人自學,直接報考舉人或進士,必須經由官學報考。

秀才是功名的一種,也是最低級的功名,秀才不能做官,本質上還是百姓,不過可以享受免賦稅徭役、升堂時免下跪禮等待遇,很多秀才一輩子考不中舉人、進士,當不了官,只能為自己這一點點“特權”沾沾自喜。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鄉試考舉人,可以做官

鄉試,是各省自行組織,在省城舉行的考試,參加考試者都是秀才,考中的叫舉人,其中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被稱為“唐解元”就是因為曾在鄉試中高居榜首。

考中舉人後,可以進一步向上參加會試考取進士,如果考不上進士,也可以做官,但是需要參加吏部“大選”,但不一定能選上

首先,吏部大選得要有“缺額”,“缺額”不常有;其次,有“缺額”時,僧多粥少,競爭十分激烈,一點不比考進士難度小;再次,參加大選,走後門打招呼的很多,不花錢沒關係,根本競爭不過人家;最後,舉人做官只能做最低級的佐貳官員,如主簿、縣丞等,只有極少數能靠自努力升遷,做到州縣主官。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會試考貢士,直接做官

會試,是禮部組織的全國統一考試,參加者都是各省選拔出來的舉人,考試合格者被稱為貢士,因為是各省舉人齊集京城考試,相當於各地向朝廷推薦人才,所以被稱為“貢士”。

貢士需要再參加殿試,殿試通過後賜出身,才能叫進士,但從實際情況看,只要通過會試考中貢士者,基本都可以獲賜進士出身,所以後人也常把進士等同於貢士。

殿試是由皇帝親測,根據考試成績排出等級名次,其中一甲3名,分別是狀元、榜眼、談話,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

也就是說,三甲指的不是殿試的前三名,而是三個等級,我們現在時常用“名列三甲”形容前三名,其實是一個常識性錯誤,真正的前三名應該是名列一甲。

考中貢士者,可以直接授官,一甲前三名授官最高,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其他進士則授翰林院檢討等級別更低的京官或外官。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從考中難度來看,科舉考試越往上,錄取率越低,考試難度越大,呈現金字塔狀分佈。考中的級別越高,做官的起點越高,所以讀書人都把考中進士作為畢生最高追求,只有屢試不第的舉人才不得已退而求其次,做一個芝麻官。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大国布衣
2019-03-27

古代能考中秀才、舉人、貢生、進士的難度多大?想想范進就知道了,考了大半輩子,最後還瘋了。古代的官職很多,具體秀才、舉人這些能當什麼官,無法全列出來,我對比現在的職位大家會更明白。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 秀才,相當於基層的公務員,屬於特權階層。

  • 舉人,正宗基層的國家幹部,縣局級別。

  • 進士,起步就已經是縣局級別,以後發展看自己能力。如曾國藩、李鴻章就是普通的進士,後來都成了正國級。

對於考中進士這些的難度,我也拿現代的難度對比:

  • 秀才,考中難度等於考上現在比較優秀的一本大學,對應普通211/985院校。

  • 舉人,考中難度等於清華北大這樣的大學,國家級TOP2。

  • 進士,考中難度等於獲得牛津劍橋這樣的博士學位,世界級TOP10.

古代考試製度由來已久,每個朝代考試的難度和考中後分配的職位都不一樣,所以我就拿比較近的朝代來表述。因清朝的科舉制度發展比較完善,那就定義為“晚清”。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古代的莘莘學子們懸樑刺股,嘔心瀝血就為了博得幾個頭銜,秀才、舉人、貢生、進士。但也有不知道真相的人把現在的學歷跟以前對比成了,秀才對應小學;舉人對應大學、進士對應名牌大學。中學的時候我們都讀過《范進中舉》,他堅持科考到54歲,一朝中舉,直接瘋了,如果舉人只能對應大學,那麼以古代死讀書的那股勁,范進肯定不會瘋。


都說科舉難,卻不知道難在哪,可以說科舉就是難在錄取率,下面分析科舉錄取率。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科舉難度第一步:秀才=985/211本科

秀才考試每三年舉辦兩次,人口大的縣錄取名額在三四十個,中級縣二三十個,小縣只有十來個。如果放在今天來算,等於是全縣統一考試,要進前三四十名。

舉個例子:

曾麟書,也就是曾國藩的父親,也是非常用功讀書之人,但屢次不中,一直考到了43歲,連續考了17次才終於考上秀才。

所以,秀才只是小學水平?如果是這樣,古代秀才應該爛大街才對。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科舉難度二:舉人=清華北大

秀才考完後就開始考舉人,秀才已經如此難了,那要舉人不是難上天?那是肯定的,不然范進也不會考到54歲才中舉人,也不會一激動就瘋了。

選拔舉人的考試叫鄉試,鄉試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份舉行,因時逢秋季,又稱“秋闈”。此時各省的秀才集中在省會的貢院考試,但可不是所有秀才都有資格參加考試,他們必須是各州、縣學政舉辦的科考中名列第一、二、三者方有資格參加。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跟我們現在的高考不一樣,今年考不過,明年還可以接著考,但這樣復讀一年,對於學生來說壓力已經非常大了。可是在古代,今年考不上,就得再等三年,這其中的壓力可想而知。並且舉人的錄取率可是低得嚇人,清朝規定,各省舉人錄取名額參考各省人口、教育水平高低、每年給中央繳納稅收的金額。繳納金額高、人口多、教育水平高就多錄取些,但這也只是相對而言的。

為什麼說相對而言,再來個數據:

  • 天子腳下的河北省,錄取人數為120人

  • 江蘇安徽兩省合起來,各錄取120人

  • 廣東、河南、山東、山西、四川這些中等省份,各錄取六七十人

  • 浙江、江西、福建算考試大省,各錄取八九十人

  • 雲南、兩湖、廣西,各錄取四五十人

  • 遠的地方,如貴州、陝西、甘肅這些考試小省只能錄取三四十人

請注意,以上說的數字不是“每年”,而是“每科”,因為三年才開一科,所以上面是三年每省的錄取人數。也就是說平均1年大概只錄取40人,小省一年也就是錄取15到20人,這個錄取率比國內TOP2的清華北大還要低吧。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這樣的錄取率、這樣的科考難度,讓考生們壓力大到崩潰,以至於經常有考試出現自虐現象。

“場中考生死者三人,一死於蛇,一以燭籤自刺,一自碎其睪丸”

這可不是我信口胡說,這事就發生在1903年的浙江鄉試的考場。

科舉難度三:進士=世界名校TOP10博士學位

考上了舉人後,這時統治階層的最高殿堂向你打開,“會試”在向你招手,在這裡你可以放手施展自身才華,進入最高統治階層的陣容。會試在鄉試過後的第二年三月舉行,由禮部主持,稱為“春闈”。這是科考中最重要的一場,但錄取率低到令人髮指,為什麼?因為幾年會試中未中的舉人也都會一同應試。

也就是說,你要面對的不光是“應屆生”,也不光是“復讀生”,你要面對的是“歷屆復讀生”。這個歷屆是多少屆,大家都不清楚,可能是三五年前落榜的,也可能是三五十年前落榜的,甚至還有六七十年前落榜的。試想下,你要面對的是三五十年前落榜的復讀生,五十年,半個世紀,他們還一直在考試,這樣的人戰鬥力得有多強?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從時間線上來說,你17歲參加高考,有一批五六十歲,甚至七八十歲的老爺爺和你一起考試,爭取你的名額,你覺得你考中的機率多大,你的信心剩下多少?

進士的難度有多大,上面寫了應該多少了解了,再來個數據看下進士的錄取率:

  • 會試的錄取人數沒有規定,但一般也就是百餘名到二三百名

  • 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也就是錄取了406人

  • 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一共就錄取96人

  • 清朝267年開科112科,總錄取的進士人物為26849人,按清朝統治時期267年算,平均每年錄取100人,平均每科錄取240人。

這樣的考試難度,這樣的錄取率,已經等於世界TOP10的大學博士學位難度了。世界排名十的大學,每年合計產出的博士生應該多於進士的十倍不止吧。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當你走過了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走過了童生-秀才-舉人-貢生後,你現在就是龐大帝國統治階級的一員了,這個時候你可以放聲大笑了。現在的你可以在這個國度橫行無阻,吃喝不愁,在全國各地都有人買你的賬,所以你真的可以笑了。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再看一下,為什麼成為進士可以大聲歡笑

按60年為一代人來算,清末咸豐11年、同治13年、光緒34年,三朝一共58年,錄取的進士人數分別為:

咸豐1046人、同治1588人、光緒4088人,合計6688人。再看這一時期的全國人口,大概為4億人左右,4億人裡錄取6688人,大概是0.0017%,也就是萬分之0.17,十萬分之1.7,百萬分之17,100萬里錄取17人,是不是可以放聲大笑,如此低的錄取率,其難度大到難怪那些考生捏爆一個蛋。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科舉制度的難,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別說范進會瘋,換我,我也瘋。

小小嬴政
2019-04-05

科舉制的出現,可以算是中國選官制度的一次飛躍式的發展,這種模式,即使在現在看來,都有很多值得認可的優點。科舉制的形成,一般認為是在隋文帝時期,可以看成是中央集權向著門閥政治宣戰的重要起點。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中央集權和門閥政治,其實一直都存在,只是不同時期的叫法不一樣,春秋戰國時期的天子和諸侯的對抗、兩漢時期的貴族和平民,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才成了主流說法。

在亂世之中,許多有錢有勢的人開始抱團取暖,他們開始訓練自己的武裝,並且建造城池,逐漸成了一方勢力。在東晉時期,這種門閥集團,已經可以左右整個國家,可以說,東晉的皇帝多半是傀儡,而權力都在這些門閥之手。

到了隋朝,國家的權力基本上成了兩個集團所有,一個叫關隴貴族集團,一個叫弘農楊氏集團。這兩大政治勢力,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兩個最強盛的朝代,隋朝和唐朝。而且,這兩個朝代一脈相承。因為隋朝建立者和唐朝建立者是姑表親戚。

但隨著隋文帝的統一,他並不希望權力繼續由門閥掌握,但要徹底消滅門閥,就是壞了自己的國家根基,他絕不允許這樣的事情存在,於是隋文帝選擇了一種比較隱蔽的方法,拉攏平民的勢力,成為自己的政治資本,從而削弱門閥貴族的勢力,這就是科舉制度。

只是,隋朝的持續時間太短,只是提出了一個概念,卻沒有來的及全力執行,國家就亡了。所以,科舉制度在唐朝得到了最充分的發展。

進士和舉人

唐代的科舉制度,雖然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但執行起來,並沒有因為制度的不健全而打折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相反,唐朝的科舉的考試科目很多,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內容,據史料記載,在初唐時期,科舉科目有五十多種。當然,唐朝的政府也沒有過於苛刻的要求,非得五十科都精通,一般情況下會有所偏重,比如說,你可以主考幾科,這就類似於文理科的劃分,或者是專業的劃分。

其中,最為常見的科目叫做秀才(在初唐時期,秀才是考試科目的名稱)、明經、進士(同樣,這也是科目之一)、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

後來,還加上了策論等內容,其中明經科、進士科、秀才科比較搶手,而明算、明法這些科目,比較偏門,就好像現在的高數和政治這類學科,會讓很多人覺得困難枯燥。

也就是說,在科舉開始之時,我們所說的秀才和進士,並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學科,到了盛唐以及後來的中唐晚唐時期,科舉開始以明經、進士、策論三科為最主要的科目。

其中,進士科含金量最高,從進士科考中的人,人們都會非常敬重。而其餘的科目,隨著歷史發展,而逐漸沒落。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而唐代科舉,考生有兩種來源,一種是生徒,一種是鄉貢。這個怎麼區分,如果按照現在的話來說,一個是全日制,一個是函授或者自考。

生徒是從書院裡選送的,含金量比較高,鄉貢則是州縣考出來的,這個叫解試,這些考中的,叫做舉人,然後進入尚書省進行考試,叫做省試。

由此可見,在唐朝時期,秀才、進士都是指考試的科目,只有舉人試考生的身份,所以,在唐朝史書中,說舉進士這樣的字樣,說的並不是這個人有了進士身份,而是他考的試進士科。

而如果有幸在進士科中得到錄用,就會有狀元、榜眼、探花一說,但這些人一般情況下,不會給太高的官職,只能從一些中層幹部做起。比如柳宗元,他考進士科嶄露頭角,一下子聲名鵲起,但他最初的官職,只是一個校書郎,相當於校對圖書典籍的文員罷了。

唐玄宗時期的宰相張九齡,進士及第之後,也不過是個校書郎而已。可見,考中進士,並不意味著飛黃騰達,只是開了一個門,然後自己得一步一步自己走。

而舉人,只是一個考生的身份而已,不會給你官府的身份,當然,你如果真的很有本事,並且有足夠的運氣,可以找一些私人幕僚一類的工作。這些幕僚,沒有正式編制,所以可大可小,就看老闆的器重如何,但不是正式編制,想要往政治核心努力,就很難了。

唐朝的科舉,是相當難的,錄取率也低的可憐,到了宋朝時期,科舉制再次進行改革,雖然宋朝延續了唐朝了大部分的考試科目,但考試漸漸頻繁起來,一般情況下,三年就有一次科舉,有時候兩年,甚至一年就會有一次。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而且,宋朝的科舉,錄取率也提高很多,唐朝只有進士及第,宋朝多了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這兩個等級。打個比方,錄取分數線是九十分,九十分以上的是進士及第,八十到九十的就是進士出身,及格的都可以叫做同進士出身,這樣錄取率就大幅增加。

但進士出身的人在宋朝雖然多,卻也沒有一飛沖天的資格,就拿呂蒙正來說,這個人不但考了進士,而且是狀元,這麼厲害的人物,得到的第一個官職是升州通判,一個地方小官,隨後就調回中央,當了左拾遺,也是一個七八品的小官而已,不過比起柳宗元,呂蒙正這個官,雖然也不大,但比起校書郎,還是有些實權的。

可見,像呂蒙正這樣的狀元,柳宗元這樣的大才,即便中了進士,哪怕是狀元,最初的官職,也不會很大。

說完舉人和進士,再說說秀才和貢士。

秀才的歷史,要追溯到漢代,那時候講究的是舉孝廉和秀才,孝廉靠的是品德,秀才靠的是學問,而在漢朝時候,舉孝廉成了平民當官的一個重要的手段,這種手段,也讓社會風氣變得淳樸友善,也讓漢王朝長期處於穩定局面。

但這樣的局面到了漢朝中後期(這裡西漢和東漢末年差不多),所以在民間就有了“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說法,來諷刺這種情況。

但無論這種選官方法後面變得多麼荒唐,開始的時候,還是很有效果的。通過舉孝廉或者舉秀才,是可以直接當官的,這比科舉開始更加容易一些,比如劉備的爺爺劉雄,就曾經舉孝廉入官,歷史上並沒有記錄劉雄的最初官職,只記錄了他最大官職只是一個縣令罷了,可見舉孝廉起步點也不會很高。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如果是通過秀才入士,相對來說,起點會高一些,因為這些人,往往在入士之前,已經有了相當大的才學,這樣才會被舉薦秀才,因此這些人先有才名再當官,所以皇帝會更放心發一些重要工作交給他。

就比如西漢時期的賈誼,年輕時候就已經才名遠洋,被選中秀才後,第一個工作就是博士,那一年他只有二十一歲,而只過了一年,就升為太中大夫,俸祿是一千石,而且有實權,這種升遷速度已經是飛快了。但絕大部分秀才,卻沒有賈誼這樣的速度和運氣。

但漢朝以後,秀才就沒了原來的那些特權,唐朝只是出現了秀才科,但很快就廢棄了,接下來的歷朝歷代,秀才變成了一種稱呼,專門稱那些讀書人,卻沒有考上功名,他們在地方上雖然也有一定的名聲,但無官可做,頂多是一個教書先生而已。

秀才到了東漢,叫做“茂才”,但性質是一樣的,就不多說了。

最後再說說貢士。這個貢士,要是論起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和舉人一樣,貢士也是一個稱呼,一般鄉試中考中的,就可以成為貢士,但在唐朝時期,這種貢士和舉人一樣,有一定的名聲,可以進一步考進士,從而走上仕途,但朝廷不會給這些人官職(當然,當私人幕僚,朝廷不限制)。

經過長久發展,貢士始終是一種稱呼,沒有哪些人因為貢士而當了朝廷任命的官員,但到了清朝貢士的地位有了一些提升,清朝規定:凡是經過會試晉級,都能成為貢士。這些貢士,可以參加殿試,然後才能稱為進士(可見,這時候的進士,已經算是一種稱呼了)。而進士的前三名,依然是狀元、榜眼和探花。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這些貢士,在原則上講,還是沒有官可做的,但因為十分接近進士,所以在明清時期,貢士要比秀才和舉人的地位都高,很可能還沒有經過殿試,就已經被達官貴人拉到自己帳下,所以像范進這類只是中了舉人,就被鄉紳縣令巴結,就不足為奇了。

晓史才能明事
2019-03-29

考取了秀才、舉人、貢士之後按理來說都不能直接做官(舉人、貢士若是國家正處在用人之際也是可以當官的,不過是非正常途徑罷了),只有在得到皇帝認可的“殿試”中被錄取成為進士才能名正言順地步入官場。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秀才

本意是指才華靈秀之人。

農人之子常為農,撲野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是賴也。—《管子·小匡》

在唐宋時期,“秀才”是用來泛指讀書人的,這個稱號並不需要通過科舉考試來獲得。

不過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趨於完善,“秀才”這個名目也變得來之不易了:首先要在“童子試”中取得優異成績而後被錄取,然後在能成為府學、縣學的生員後,飽覽四書五經,大概到了學富五車的程度才能稱之為“學者”,即秀才。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魯迅的小說《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在第一關“童子試”中屢戰屢敗,讀了一輩子的書到死連個秀才都沒考上,可悲!

舉人

舉人本意是“被推舉之人”,得名於漢代的察舉制,到了明清時代則成了鄉試錄取者的代名詞。

考上了秀才之後要想接著往仕途發展就得接著參加鄉試(省級考試),成績合格之後才能被錄為“舉人”。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成為了“舉人”就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進了官場,即使在日後的會試中名落孫山也仍然有當縣令這一類地方官員的機會。

貢士

別以為考上了舉人就萬事大吉了,古代讀書人要想真正出人頭地還得接著考“會試”(國家級考試),會試中的金榜題名者就稱為“貢士”。

進士

“貢士”之後便是古代文人心嚮往之的最高名譽“進士”了。

高中了“貢士”之後,就意味著全國性的考試都不在話下了,才可以參加由皇帝親自選題的“殿試”,而殿試中的前三名就是我們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難度如何


照這樣說,在明清朝考取一個秀才已經是難如登天了(其難度絲毫不亞於今天的外省學生考清華北大),要是考中了舉人、貢士、進士那就更加不得了了,這也難怪古人都把科舉高中認為是“光耀門楣”的事!

“科舉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話真沒說錯。幸好我們沒有生在封建社會,不然也難免不會成為孔乙己、范進那樣的人,你們說呢?歡迎大家下方留言討論。

我和名人是知己
2019-04-11

在封建社會讀書人想要出人頭地,想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沒有別的途徑可以走,只有走科舉這條路,憑藉自己的知識和機遇到考場中去拼搏,如果考上了,在科舉的道路上可以一直走下去,就會有好的前途,可以當官,可以去做很多的事情。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但是具體考上了秀才能不能夠當官?考上了舉人、貢士、進士之後到底可以當什麼樣的官職呢?很多人就不得而知了,利用這個機會,在這裡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瞭解一下這方面的知識,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可以一起進行探討。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秀才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明清時期用來稱呼讀書人,當然了,考中秀才之後還是不能夠當官的。人們最為熟悉的一句話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但是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秀才的文弱和無能。還有這樣的一句話“百無一用是書生”,意思就是到了危急關頭,秀才往往束手無策,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些說的意思都是秀才的軟弱的一方面,這樣說是不全面的。真實的秀才到底是什麼樣子呢?秀才在封建社會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存在呢?秀才,原來指的是才之秀者,從元朝、明朝以後用來指的是讀書人和有知識的人,是一種廣義的說法。在明朝、清朝的時候指的就是生員,就是府學、縣學的生員,比秀才還低一個層級的是童生,通過了府學、州學考試的就是秀才了,只有成為秀才之後才可以去參加鄉試,也就是各省舉行的考試,考中之後就成為了舉人,成為了舉人就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了,在社會上就有存在感了。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考中了舉人之後,就可以當一些低層次的官員了。要成為舉人需要參加鄉試,鄉試都是由禮部主持的,主持禮部考試的都是朝廷派遣到各地的學識淵博的官員,都是一些文學方面的專家學者,很多古代著名的文學家、詩人等都擔任過主考官。鄉試每三年才舉行一次,往往都在秋天的時候舉行,所以也被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時候要到各省的貢院去考試,這是一個很神聖莊嚴的地方,是無數學子為之嚮往的地方,是鯉魚跳龍門的地方。考中舉人之後就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了,可以成為當地的小鄉紳了,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了,如果要去當官的話,可以去當一些縣丞之類的品級不高的小官僚了,至少來說也是進入了我國的官員體系了,只不過是一些品級不高的低層次官員。很多人都知道的范進中舉的故事,就很形象的說明了舉人的重要性和社會地位,范進中舉前後人們對待他的態度反差很大,判若兩人。中舉之前人們對他進行呵斥,地位低下,中舉之後,就成了老爺,人們對待他就恭恭敬敬,這就是殘酷的社會現實。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考中了進士之後,就取得了科舉考試的勝利,可以成為具有一定品級的官員了。古代就有進士及第的說法,進士身份是一種很光榮的存在。古代的很多傑出人物都是進士出身,取得了進士的身份,在學士方面就具有了很高的造詣,這也就是古代的很多官員為什麼也是文學大家的重要原因,比如說大文豪蘇軾就是進士出身,他當時是第二名。進士考試是中央一級的考試,需要參加殿試,然後考中的就是進士了,在明清的時候,考中進士後大多當了翰林官。一甲第一名為狀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別為榜眼、探花,授編修。二、三甲可選為庶吉士,或授給事中、主事、中書舍人、行人、太常博士、國子博士等官,或授地方府推官、府同知、縣令、縣丞等官。雖然考中了進士,但是在官職的安排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間,具體能夠當什麼樣的官員需要看機遇和自己的關係了。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上弦月A
2019-10-18

古代科舉有多難?解縉、楊慎、徐渭,大明朝三大才子,然而徐渭卻只是秀才:他考了8次舉人不中!再想下那些一路過關斬將的學霸...我們常嘆古人那麼博學有才,這毫不誇張。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古代科舉考試完美攻略

古代科舉制度到底有多難

考試內容:明清科舉考試主考八股文,出題四書五經。文章風格、佈局、字數都有規定。考科舉,從四歲就要背書學習,從百家姓、千字文...四書五經,由簡到難,滾瓜爛熟。

當然,這遠沒結束,還有一大硬件:寫詩。不會寫詩,做秀才都不夠格,還考進士!

八股文寫的天下第一,也不見得你真行,因為到了殿試,還要考策論和史學:要博古通今,有靈心、慧眼和辨思書呆子就不行了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最後完美過關殺入殿試,成功了。But,大才子龔自珍“楷法(字)不中程,不列優等,不得入翰林”。所以老龔說“他勸天公衝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史載,朱元璋欲點解縉為狀元,但解縉人矮,性不羈,名不吉:“解”諧音“洩”、“謝”; 名“縉”為官; 字“大紳”為紳士。解縉最終狀元變二甲第四。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科舉考試錄取率極低(以明朝為例)

古代科舉制度始於隋,衰於清,以明清最完善,我們就以明為例。

秀才錄取名額:一個大縣約30~40人;小縣10人左右。姑且按一個縣平均錄取25名秀才。

舉人錄取名額:整個明朝錄取舉人共11萬左右。11萬÷276年=398.5人。全國一年才錄取398個舉人,當然最可憐的是那個半個人的。

進士錄取名額:明朝進士共約24600人,均分到每年,大概全國錄取進士90人!

明朝人口約1.5~2億,大家感受下,這個科舉晉級難度,估計下自己在古代是狀元或探花🤓。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秀才到進士的巔峰逆襲之路

古代科舉考試晉級之路: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一共四級。

1.院試:即考取秀才資格。登科前叫“童生”、“孺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 其實老百姓眼裡,秀才是很有才分的,很光彩的。

官職前途:秀才,最低等級功名,並無入仕資格,當不上官。但秀才再低也是功名,享有見官不跪、免除徭役、罪不上刑等特權。秀才有些實惠好處:當地辦個學堂,當個老師;在縣衙謀個文祕等差事;或就近縣府學校再學習,再往上考。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2.鄉試:即考取舉人資格。三年一考,考生為秀才,考中後是舉人,第一名舉人稱解元。考期八月,故又稱“秋闈”。 習慣上俗稱舉人為“老爺”,雅稱孝廉。舉人基本就卡住了,再升難如登天

官職前途:於普通人家,舉人足以光宗耀祖,十里八鄉都會知道,社會地位挺高。舉人可出仕為官,大概九品、八品小官。舉人是地方上層階級,名下土地不用交稅,鄉紳、土豪、縣衙都會很給面子,縣太爺也常請當地舉人前去議事。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3.會試:即考取貢士資格。考點為所在首都禮部官衙,考生為舉人,登科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所有貢士都是準進士。考期在鄉試後次年春, 故稱“春闈” 。

官職前途:舉人屬於省府公務員,貢士屬於被中央政府錄取的學生,但是,目前只是取得了殿試資格,所以這不代表貢士就可以進中央當官。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4.殿試:即考取進士資格。殿試就牛了,中央在向你招手,皇帝親自主持,登科就叫進士。殿試分三甲,一甲僅三名: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所謂若干,不定,百名上下,但以上都是進士(只排名,不刷員)。如解縉、紀昀和納蘭性德,均二甲第四,即全國第七

官職前途:進士已經封頂,都夠格做京官,都是處級幹部了。當然,也有些桎梏和潛規則,尤其三鼎甲,必是才學+才情+人品+相貌皆出眾,否則夢都不用做。但無論如何,對他們來說,機會有了,人生巔峰有多高,就看各自本事了。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總結

古代科舉制度有多難,多折磨人,可見一斑!太多人終生都考不了一個秀才!蒲松齡71歲才中貢生;祝枝山19歲中秀才,考7次不中進士;大明三大才子中的徐渭終生未中舉……

當然,再變態的科考,總有變態的考生。大明三大才子中的另外兩位:解縉和楊慎,都是19歲中進士;蘇軾20歲中進士;柳宗元21歲中進士……

什麼概念?就問你19歲能刷到清華博士後吧?19歲中進士比這難多了!三年一考,很多不定因素,還有書法、品性、身高、相貌等形式,一樣不出眾,註定進不了一甲。弱冠之年便從小蝦米刷到了頂級,都是神一樣的存在!

小镇月明
2019-04-14

隋唐時期,雖然說科舉制度取代了魏晉時期的察舉制,使得許多寒門學子可以更加公平的步入仕途。但是,這個也是相對來說的。實際上,寒門學子想要步入仕途,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難度如攀蜀道。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我們可以將古代的科舉與現代的國家級考試相類比,難易程度一目瞭然。

秀才的前身是蒙生,都是由地方作保推舉到縣府參加考試的人。但是秀才並非是好考的,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會止步於秀才這個等級。按照清朝的人口來說,全國讀過書的人差不多有三四百萬,但是每兩年才產生2.5萬的秀才,從這個比例上來說,考中秀才一點都不亞於今日的高考。

而通過縣府考試的人,自然與常人不同,不僅見了縣官可以不下跪,而且國家還會每年發放一些口糧,供給讀書。但是秀才在本質上來說,並不屬於士人,因此還不能入朝為官。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在當時的社會,基本上得到秀才稱呼的人都會繼續參加每三年一次的鄉試,若是通過則是舉人。舉人的頭銜相比來說,就比較有威望了,因為舉人可以經由推薦正式步入仕途。但是舉人的升遷非常慢,除非運氣比較好,可以坐到六品官員的位置上。再稍微高一點的官職,除非你為皇帝做了特大貢獻,否則根本碰觸不到最高官銜。

中舉人的程度堪比中頭等獎,千分之五的概率實在是想都不敢想。這般的難度其實很多人都知曉,最為出名的便是《范進中舉》從秀才一直應考,臨到知天命之年才高中。這還算是幸運的,有很多秀才一輩子都只是個秀才。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一代寒門學子的進階路是如此艱難,過了前面兩關,根本不算什麼,因此貢士和進士才是考試過程中的大關。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貢士是由國家每三年舉辦的一次會試產生的,會試就如同今日的全國性考試——公務員考試,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競爭程度的嚴酷。但是若是貢士通過,那就相當於國家級別的幹部人員了。雖然在唐朝時期,貢士幾乎等於明清時期的舉人,但是在宋清兩朝,因為錄取率的增加,所以貢士99.99%為進士。

而這貢士的最後一關,自然是由皇帝主持的殿試。到了這裡,想必大家都已經瞭解,前三甲——狀元、榜眼和探花。雖然這三甲,剛開始擔任的官職小,一般都是翰林院的職位,為六品或者是七品官職,任期三年。三甲的上升空間非常大,而且三甲一般都是當朝頗有威望的門生,有了權勢的倚靠,做到一等大臣並不困難。

而至於前三甲以後的進士,一般都需要參加庶吉士考試,通過者則是七品官員。雖然名次排列在三甲之後,但是由於也是在中央任職三年,其實與三甲一般無二,而且從明清官員的任職情況來看,名次在後面的人都會擔任尚書或者宰相一類的要職,絲毫不亞於當年的狀元。

书华36
2019-04-28

謝謝邀請!

有必要介紹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的來歷。

秀才前面還有童生和生員。科舉源於隋唐,完善於宋朝,登峰造極於明清。讀書人要經過一系列的考試,才能登上天子堂。

以明清為例,讀書人入學,無論是私塾還是書院,需向縣教渝備案,備案後稱為童生。即取得讀書人的資格,因為有些人的後代是沒有資格讀書的。

學有所成後,參加府或直隸州的生員考試,只有取得了生員資格,才能參加省裡的秀才考試。秀才考試由省學政組織,巡撫要親自參與,負責考試的治安與秩序維護,考秀才有名額限制。因為秀才有功名,有減少稅賦,免徭役,當師爺、教書、為吏等特權。洪秀全三次到廣州考秀才落第,發燒做夢見了上帝才造了反。

秀才可參加考舉人,稱鄉試,由中央派欽差大臣到各省組織,考中者為舉人,名額更受限制。考第一名為解元,當年唐伯虎就是解元。舉人享受的特權遠大於秀才,尤其是可到吏部登記為官,可授九品,當年海瑞就是。

舉人可參加由禮部組織,大學士閱卷的全國性會試,名額更是極其有限,全國不超過200人。錄取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錄取為貢士後直接參加皇帝親自組織的殿試,這個基本沒有淘汰率,稱之為皇恩浩蕩。全部貢士經過殿試後便稱為進士。頭三名為進士及第,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如果一個人祖墳冒青煙,連續中瞭解元、會元、狀元稱則為連中三元。第二等為進士出身,第三等為賜同進士出身。進士由皇帝親自主考,所以進士也稱為天子門生。

高中進士後,進士及第(前幾名)進翰林院,授翰林院編修,也可為皇子老師,也可為皇帝、太子祕書,稱庶吉士。二等進中央省部委,一般官至七品,三等進府縣為官,一般知縣以上,從七品,進士升官快,是舉人們望塵莫及的。

秀才以上考試一般三年一次,如有新皇登基,太后大壽,太子出身等特大的喜慶,會額外組織考試,稱為恩科。加上恩科,明清的這種大考大約平均兩年一次。

科舉在晚清光緒朝,因廢科舉、興學堂而廢除,延續了近千年的科舉結束。你如非要把科舉與現在的考試製度掛鉤,我只能說有相近的地方。你可把小學直到博士後與童生到進士掛鉤對比即可。估計沒大出入。

LongTime常锬
2019-01-28

大家好,我是錟錟,本文1215個字,閱讀時間大約4分鐘

今天要給大家聊的問題是在古代,如果說中了秀才,舉人或者進士能夠當上什麼樣的官?考中難度大不大在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前呢?首先我們來搞清楚各個階段的到底是個啥意思。

1、童生

在明清科舉制度中,無論年齡大小,在獲得秀才資格之前,都是被稱為童生或儒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童生與未獲取錄取秀才的學生並不完全相同。根據明代的歷史記載,只有通過縣試,府試兩項評估的學生才能稱為童生。而童生才有資格參加院試,那些取得好成績的人才可以成為秀才。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2、秀才

秀才是從隋朝時期才開始有的。直到唐朝時期,秀才才變為了常科考試。但後來,“秀才科”這門考試被廢了,而隨之而來的就是秀才慢慢成為了很會讀書的泛稱,而到了宋朝時期,只要經歷過府試人,就可以被稱之為秀才。而能考取秀才的,是可以不用在官老爺那兒下跪的。並且稅收也會減少。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3、舉人

舉人的說法,要從漢代說起。因為當時都比較流行,推薦賢才的制度,所以“舉人”被稱為所舉之人。唐宋兩個時期的時候進士有了“進士科”只要是去參加了考試,有司貢舉者,就會被稱為舉人,而到了明清時期,只要是在鄉試當中“中試”了就會被稱為舉人或者叫做狀元。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4、貢士

貢士意味貢獻給皇帝的舉人。中了舉人後就可以參加貢試,被錄取的人稱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VIP),不會授官出仕,但會取得了參加最後一關殿試的資格。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5、進士

通過最後一級殿試的考試者,被稱為進士。隋煬帝年間開始開設進士科目。到了唐代也設有此科,凡應試者統統之為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中了進士就非常厲害了,可以說是直接到達人生巔峰,多數都可以做到京官。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至於考試難度應該是逐一加深的。有一個朝代的科舉制度是不一樣,所以我們這裡以明清為例,只要通過了縣試和府試的就可以稱之為“童生”難度不大,考過了就像小學畢業一樣,所以童生是最簡單的。

到了秀才,這個是參加了院試,童生當中成績最好的。難度就像中學當中全年級第一樣。難度不算特別大。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秀才才去考舉人,就像是考大學一樣。而且是一本大學,這個難度大家可想而知。考完舉人還沒有完,還要參加一次測試來評估是否有做官的資格。這次考試難度就相當於現在考碩士的難度。而且是一流大學的碩士。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再後來從舉人考取貢士。難度大家就可以理解為考博士的那種。而且是一流專家。

從貢士考取到進士,這個難度就相當於博士還要成為博士後,並且還是領域專家的頭幾名的難度,並且還要有資格給國家出謀劃策的那種專家。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聽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想能考取到進士,應該說是難度相當之大。但由於古代的人口沒有現在人口那麼多,所以大家可以把剛才錟錟所說的這些難度有所降低。不管怎麼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古代也有很多名人是懷才不遇,考了一輩子也沒有考上。


你有什麼有趣的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如果喜歡錟錟的文章請點個贊,如果對錟錟其它的文章感興趣請關注錟錟,您的鼓勵是錟錟繼續碼字的動力!

作者:錟錟

圖片:網絡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