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明代修建的古堡裡,這裡有著厚重的文化,古堡里人才輩出
我出生在明代修建的古堡裡,這裡有著厚重的文化,古堡里人才輩出
我出生在明代修建的古堡裡,這裡有著厚重的文化,古堡里人才輩出
我出生在明代修建的古堡裡,這裡有著厚重的文化,古堡里人才輩出
我出生在明代修建的古堡裡,這裡有著厚重的文化,古堡里人才輩出
我出生在明代修建的古堡裡,這裡有著厚重的文化,古堡里人才輩出
我出生在明代修建的古堡裡,這裡有著厚重的文化,古堡里人才輩出
我出生在明代修建的古堡裡,這裡有著厚重的文化,古堡里人才輩出
我出生在明代修建的古堡裡,這裡有著厚重的文化,古堡里人才輩出
我出生在明代修建的古堡裡,這裡有著厚重的文化,古堡里人才輩出
我出生在明代修建的古堡裡,這裡有著厚重的文化,古堡里人才輩出
我出生在明代修建的古堡裡,這裡有著厚重的文化,古堡里人才輩出
我出生在明代修建的古堡裡,這裡有著厚重的文化,古堡里人才輩出
我出生在明代修建的古堡裡,這裡有著厚重的文化,古堡里人才輩出
我出生在明代修建的古堡裡,這裡有著厚重的文化,古堡里人才輩出
我出生在明代修建的古堡裡,這裡有著厚重的文化,古堡里人才輩出
山西魅力火山影視傳媒
1/15 我們村叫許堡村,鄉政府就設立在我們村,許堡鄉在我們雲州區是個大鄉鎮,全鄉共轄19個行政村,全鄉國土面積22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7262畝,是一個典型的,以種植業,畜牧業發展為主的農業大鄉。而我們整個許堡村被高高的古堡包圍著,這座古堡是我們兒時的樂園,記憶中,古堡上面用方磚鋪設,寬度有8到10米的樣子。90年代的時候,我們正上五、六年級,每到放假我們村有很多孩子都在上邊捉迷藏,
2/15 古堡上有的地方鋪設的方磚被村裡人們拿走蓋了房子。沒方磚的地方就會長草,有的地方能長2米多高,這就成了我們捉迷藏的好地方。聽老年人們說,因為村子被古堡圍著,村裡很少丟東西,也算是村莊的保護神吧。我們村原名叫許家莊堡,在古堡上雕刻著這幾個字,但是村裡沒有一個姓許的人,聽爺爺說過,在明代,許堡村多為許姓,順治六年 (公元1649年),清兵入關,佔據大同,取道許堡入北京。
3/15 駐守許堡的大將郭二馮誓不歸降,力阻清兵入京。已經打到居庸關的順治得知後,返攻回來。許堡的許姓家族擁戴郭二馮的義舉,自願組織起來與官兵一同守城。大同失去了,但十萬清兵卻於許堡無奈。
4/15 順治大怒,又增調十萬兵勇強攻。許姓家族燒房屋,斷後路,決心與清軍決一死戰,婦女老人為避受辱,紛紛跳進烈火中自焚。城外清兵屍體堆積如山,城內官民越戰越勇。
5/15 但一月後,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許堡城失陷,順治一怒,傳令將百姓殺光斬盡,方圓百里之姓許的也遭株連。從此,許堡變成一座空城,直到康熙年間,才陸續有移民落戶許堡。村北街西南部,這裡的地面較周圍低了許多,據說就是明末駐守許堡大將郭二馮的住址
6/15 地面較低是因為城破被擒後滅門,挖地三尺所致。現在,許堡的居民主要以張、戴、郭、牛、劉姓為多,另有其他姓氏,但唯獨沒有許姓。
7/15 古堡的設計在軍事上有一定的學問,正面南門設有甕城,主要功能是為了加強防務。甕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於城門,與城牆連為一體的附屬建築,當敵人攻入甕城時,如將主城門和甕城門關閉,守軍即可對敵形成\甕中捉鱉\之勢。
8/15 甕城多是半圓形,而我們村的甕城卻是不常見的長方形。甕城開有東西兩門,東門城頭石銘\迎恩\,西門城頭石銘\息警\。
9/15 距東門東面150米、西門西面150米處分別建有東西土關門,構成東西關街,既有居民區,又是防務圈。東西土關門頂上分別建有三官廟和觀音廟。
10/15 東土關城門上方石銘\保障\,西土關城門上方石銘\團圓\。東西城門與東西土關門的石銘文字合起來的意思為\上迎皇恩,下息兵警,保障人民安居樂業\。\n\n
11/15 我們村人才輩出,從古代到現代,村裡文人很多,我們村出了好多的教師,若追溯我們村教師輩出的原因,要從解放前說起,早在1945年,村裡在共產黨的動員下出過9個教員。
12/15 後來,一些老教員的孩子也在家庭的薰陶下當起了教師,這樣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我們村還出了十餘位教授,分別在山西大學、西安科技大學等高校任教。\n\n
13/15 我們村的老師們現在真是桃李滿天下。如今,村裡人到區裡去辦事,見面一拉呱,對方就說許堡村有他的老師。,
14/15 在近些年,城牆上的青磚被扒下來蓋房、壘牆,如今站在城牆上望去,城牆只剩裸露的牆體,斷壁殘垣失去了當年的雄偉。但是,城堡大門仍然保存完好,拱門上方的磚雕依稀可見。
15/15 古堡是明朝防禦體系的一部分,為明長城的配套工程。城門開關有時間限制,專人看管,只要城門一閉,人畜便無法出入堡內。但是,為了方便堡內居民進出,城牆在近些年已經被打開了多個豁口。而我們就住在這古堡裡的城牆邊,如今隨著農村老齡化,村裡年青人很少了,這座古堡現在成了城裡人休閒旅遊的好去處,也是考古以及學習的好去處。\n
2019-04-23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