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
好歌老哥
1/22 (蔡少亮、張秋蓮攝影、編輯)\n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平遙縣內,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 山西平遙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n
2/22 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漢族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3/22 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面包磚。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2009年,平遙古城被世界紀錄協會評為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2015
4/22 交通脈絡。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南大街為平遙古城的中軸線,北起東、西大街銜接處,南到大南門(迎薰門),以古市樓貫穿南北,街道兩旁,老字號與傳統名店鋪林立,是最為繁盛的傳統商業街,清朝時期南大街控制著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機構。被譽為中國的“華爾街”。西大街,西起下西門(鳳儀門)、東和南大街北端相交,與東大街呈一條筆直貫通的主街。
5/22 平遙縣衙坐落於平遙古城中心,始建於北魏,定型於元明清,保存下來最早的建築建於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軸對稱佈局,南北軸線長二百餘米,東西寬一百餘米,佔地26000餘平方米。平遙縣衙作為中國現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縣衙。縣衙整個建築群主從有序,錯落有致,結構合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6/22 “協同慶”票號在平遙南大街,中國票號業中一家獨具特色的票號。創辦於清咸豐六年(1856年),歇業於民國二年(1913年)。
7/22 “協同慶”舊址共有七進院,是一座完整的古店鋪院落,極具歷史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現已改造成“協同慶”中國錢莊博物館。這裡亭臺樓閣各具風采,如同花園一般。側牆門為一垂花式門,出門迎面是“包廈亭”,亭簷下掛一綠底金字牌匾,上書“怡神靜逸”四個大字;亭柱上懸掛著上書“寄懷楚水雲山外,得意唐詩晉貼間”的黑漆金字楹聯;正房為議事大廳,室內古樸典雅。
8/22 二郎廟創建於清代,佔地3000多平方米,整座廟宇坐西朝東,共三進院落,由正殿、玉皇殿、列宿殿元辰殿、東嶽殿等十餘座殿堂組成。氣勢宏大、結構嚴謹。二郎廟是道教場所,有精美的磚雕影壁。
9/22 兩旁的鐘鼓樓,左右對峙,高高聳立。這是鐘樓。\n\n
10/22 這是鼓樓。\n\n
11/22 在鐘鼓樓上可以俯瞰整個廟宇的景色,以及周邊的城景。\n
12/22 觀風樓,位於平遙縣衙東側20米處,觀風樓跨橫街縣衙外大街上下兩層,第一層是磚砌高臺,第二層是木構建築,中間為磚券門洞。觀風樓東側的匾額上書\聽雨樓\。\n\n
13/22 站在觀風樓上,衙門街景色盡收眼底。右側即為衙門。另一側的街景,店鋪林立,一派祥和景象。\n
14/22 大仙樓位於平遙縣衙署中軸線上的最末端,是平遙縣衙署中唯一的元代建築。樓下正房是典型的北方建築--窯洞,冬暖夏涼,是知縣吃飯的餐廳。\n
15/22 大仙樓的東廂房原為廚房,西廂房為炊管人員居住的地方。
16/22 平遙城牆,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築,由原“九里十八步”擴為“十二里八分四釐”(6.4公里),變夯土城垣為磚石城牆。明清兩代先後有二十五次維修,城牆平面呈方形,周長6162.7米,高10米,垛堞高2米,頂寬3—5米,牆身素土夯實,外包青磚,內牆磚砌排水槽77個。
17/22 平遙城牆。
18/22 “譙樓。修築於城池的城門頂,古代有時稱“譙樓”。平遙城牆的城樓共有六座,創修於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補修重築,城樓高16.14米,寬五間13.72米,進深四間10.04米。造型古樸、典雅,結構端莊穩健。城樓是城牆頂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平常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
19/22 角樓。建於城牆四角上的角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
20/22 平遙古城的角樓分別指西北角的“霞疊”樓,東北角的“棲月樓”。西南角的“瑞靄樓”,東南角的“凝秀樓”。
21/22 “馬面”是城牆中向外突出的附著墩臺,因為它形體修長,如同馬的臉面,故稱。“馬面”之設,既增強了牆體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衛戰中得以消除戰場的死角:一旦敵人兵臨城下,相鄰的馬面上的守夫可組織成交叉射擊網,讓來犯者左右受敵而一敗塗地。平遙城牆每隔60米-100米即有馬面一個,馬面上築有瞭望敵情的樓櫓,稱“敵樓”。
22/22 市樓創建年代久遠,重建於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其造型優美,建築結構考究,三重簷木結構閣樓,圍廊環繞,總高18.5米。登上市樓,眺望古城,使人流連忘返。市樓以其雄姿壯觀、造型華麗,被譽為平遙八景之一。它和城牆一樣,已成為平遙古城的象徵。清代詩人趙謙得登樓雲:“縱目攬山秀於東南,提清流於西北,仰觀煙雲之變幻,俯臨城市之繁華”。
2019-06-22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