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每天挑擔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替兒還債,養活全家,心酸
七旬老人每天挑擔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替兒還債,養活全家,心酸
七旬老人每天挑擔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替兒還債,養活全家,心酸
七旬老人每天挑擔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替兒還債,養活全家,心酸
七旬老人每天挑擔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替兒還債,養活全家,心酸
七旬老人每天挑擔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替兒還債,養活全家,心酸
七旬老人每天挑擔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替兒還債,養活全家,心酸
七旬老人每天挑擔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替兒還債,養活全家,心酸
七旬老人每天挑擔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替兒還債,養活全家,心酸
七旬老人每天挑擔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替兒還債,養活全家,心酸
七旬老人每天挑擔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替兒還債,養活全家,心酸
七旬老人每天挑擔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替兒還債,養活全家,心酸
七旬老人每天挑擔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替兒還債,養活全家,心酸
七旬老人每天挑擔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替兒還債,養活全家,心酸
七旬老人每天挑擔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替兒還債,養活全家,心酸
七旬老人每天挑擔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替兒還債,養活全家,心酸
七旬老人每天挑擔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替兒還債,養活全家,心酸
七旬老人每天挑擔往返60公里進城賣菜,替兒還債,養活全家,心酸
乙圖
1/17 這是攝影師拍攝於去年9月的圖片,山東濟南街頭,一個74歲的身材瘦小的老人,用一條顫巍巍的扁擔,挑著六七十斤菜,進城變賣。這條來回60公里的路,老人走了8年時間,為的就是還債,養孫女。看著讓人心酸、心疼。這個老人就是被人們稱為“扁擔奶奶”的趙殿香。圖為74歲的扁擔奶奶走在人群熙攘的街頭。(圖片來自東方IC)
2/17 趙殿香老人在濟南仲宮張家村生活了幾十年。從仲宮張家村到青年橋,再從青年橋到制錦市小區,30多公里的路,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每天凌晨4點起床,然後出門,坐著88路支線從張家莊村到仲宮,再從仲宮乘坐88路公交車一直到市區的終點站,夕陽西下才返回。圖為老人青菜份量足斤足兩。(圖片來自東方IC)
3/17 趙殿香是88路公交車上的常客,公交司機對她很熟悉,老人要是哪天沒在車上出現,他們第二天都會特地問一句。圖為來到鎮上的公交車站等車進城。(圖片來自東方IC)
4/17 趙殿香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村老人,七年前老伴去世,兩年前兒子意外從高處墜落……這些都給趙殿香老人的腳步增添了一絲堅毅。圖為2017年3月8日,寒風中賣菜的趙殿香。(圖片來自東方IC)
5/17 老伴去世後,兒子媳婦在外打工,家就靠趙殿香把持。2014年8月17日,兒子出了事。那天,趙殿香接到電話到醫院時,兒子就一直昏迷。她才知道兒子幹活時從高處墜落,摔了頭,光在醫院重症監護室就住了20多天,飯都是通過鼻子打進去的。兒媳傷心得不吃不喝好幾天,還一直流眼淚,孫女也是一直哭。趙殿香卻一滴淚都沒掉,“不是不心疼,哭能解決什麼事。”圖為裝車準備出發。(圖片來自東方IC)
6/17 花了17多萬元後,兒子李洪安算是救過來了。包工頭就給了七八萬塊,兒子出院後,一家人欠下了十多萬的債務。而現在,李洪安留下了後遺症,每天需要服藥維持身體機能,再也沒法出門打工,沒法再幹重活。圖為74歲的扁擔奶奶走在人群熙攘的街頭。(圖片來自東方IC)
7/17 “以前只是貼補家用,現在整個家都得跟兒媳一起扛著。”除了照顧重傷的兒子,趙老太還要照顧比她小一歲身體不好的親家母,再加上15歲正在上初中的孫女,一家5口人生活的重擔被裝進了這編織袋裡,被這位74歲、滿頭銀絲的老人用扁擔挑起扛在了肩上。圖為老人60斤的扁擔,74歲的身板。(圖片來自東方IC)
8/17 青年橋附近,是趙殿香進城後第一個擺攤的地方。離家六十里的這處不起眼的角落裡,很多人都認識她,也知道她家裡的情況,很多人都是特地多跑一段路趕來買她的菜。就連她現在所用的扁擔,也是五六年前一名宋姓老人在這裡送給她的。圖為一名市民拿起奶奶的扁擔看了又看。(圖片來自東方IC)
9/17 房前屋後是五畝菜地,種的都是些時令菜。老人白天忙著賣菜,晚上就成了她收菜的主要時間。每天晚上回到家,趙老太簡單吃點飯之後就去地裡忙活了,地裡沒有燈,她就一手拿著手電、一手拿著小鐮刀去收菜。圖為很多人知道扁擔奶奶在青年橋附近擺攤賣菜。(圖片來自東方IC)
10/17 “菜要是不收,第二天就沒得賣。”有時菜不夠賣的,她就上村裡收一些,再去市區賣,“在家待著就沒錢啊,這樣好歹還能掙個跑腿錢。”能給她搭把手的,是趙殿香75歲的親家母——因為在雲南老家無人照顧,親家母來到仲宮,成為這個家庭的一員。圖為家裡破舊的電視機屏幕裡反射出一家人在一起吃早飯的情景。(圖片來自東方IC)
11/17 每天早晨,街頭,為了不影響城市秩序,在不起眼的角落,趙殿香放下扁擔,擺開自己家種的菜。和所有賣菜人一樣,她渴望地看著每一個過路人停下腳步。有人問了價就離開了,偶爾有人會還價。她總是念叨,“每個人想法不一樣,可能有人覺得貴,有人不愛吃,不能強求。”圖為老人幹農活的雙手,皮膚粗糙。(圖片來自東方IC)
12/17 賣自家地裡種的菜,賣野菜,賣山核桃和柿餅,一年四季,除非極端天氣,“扁擔奶奶”沒停下過。趙殿香說,進市區賣菜之前,自家種植的蔬菜,她都是拿到仲宮鎮上賣賣,價格上不去不說,一些野菜也沒人稀罕。就是如此,讓她有了進城賣菜的念頭。圖為2017年3月8日,老人在賣菜。(圖片來自東方IC)
13/17 沒人光顧的時候,趙殿香把豆角一根根縷好,按照一斤一把的重量綁好,而夾雜著雜草的馬生菜,也被她整理得整整齊齊,一包包裝好,“這樣看上去更好賣。”圖為2017年9月17日,老人在賣菜。(圖片來自東方IC)
14/17 中午12點,在制錦市小區擺好攤後,趙殿香從隨身攜帶的包裡取出一個饅頭,就著開水吃了起來。老人吃得津津有味,“從家裡帶,這就很好。”圖為午飯就是一個饅頭和白開水。(圖片來自東方IC)
15/17 “不管早晚,我每天都是賣完了才回去,有時候(下午)三四點,有時候五六點,最晚的時候能到七點。”對於老人來說,她每天只有將菜全部賣完後才會回家。與早回家相比,多賣一元錢顯然更重要一些。圖為2017年3月8日,老人在賣菜。(圖片來自東方IC)
16/17 夕陽西下,老人收拾好攤位,仍舊是把攤位旁的菜葉垃圾收拾乾淨後,才背起編織袋、扛著扁擔,走上回家的路。離開之前,她順手都會把垃圾和被人挑揀出來的菜葉收拾得乾乾淨淨,扔進垃圾桶。她說,能在這裡擺攤賣菜已經很好了,就不能再給別人添麻煩了。圖為老人賣菜一天下來能收入百元左右。(圖片來自東方IC)
17/17 趙殿香說,能幹到什麼時候是什麼時候,幹不動了就不幹了,但只要能幹得動就多幹點,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兒孫。圖為奶奶身手矯捷,上下三輪車不用人攙扶。(圖片來自東方IC)
2018-10-26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