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榮老人講述“其昌棧”歷史,錢倉路上的日軍慰安所遺址組圖
陳炳榮老人講述“其昌棧”歷史,錢倉路上的日軍慰安所遺址組圖
陳炳榮老人講述“其昌棧”歷史,錢倉路上的日軍慰安所遺址組圖
陳炳榮老人講述“其昌棧”歷史,錢倉路上的日軍慰安所遺址組圖
陳炳榮老人講述“其昌棧”歷史,錢倉路上的日軍慰安所遺址組圖
陳炳榮老人講述“其昌棧”歷史,錢倉路上的日軍慰安所遺址組圖
陳炳榮老人講述“其昌棧”歷史,錢倉路上的日軍慰安所遺址組圖
陳炳榮老人講述“其昌棧”歷史,錢倉路上的日軍慰安所遺址組圖
陳炳榮老人講述“其昌棧”歷史,錢倉路上的日軍慰安所遺址組圖
陳炳榮老人講述“其昌棧”歷史,錢倉路上的日軍慰安所遺址組圖
陳炳榮老人講述“其昌棧”歷史,錢倉路上的日軍慰安所遺址組圖
日本侵華圖志
1/10 上海居民陳炳榮(1924年生)全家原住在浦東其昌棧大街(今為錢倉路)350號,這是個頗有規模的大宅院,當年曾被日軍強佔為慰安所。中間的二層大建築有38個房間,四周是平房。這是其父長年從事商貿積累資金建造的,被稱為浦東最好的民宅。圖為錢倉路350號的平房。〔蘇智良1998年攝〕
2/10 據陳炳榮家當年的管家黃文忠回憶,日本人來了以後,逼著他到慰安所做雜務,但不給工錢。慰安所裡全是中國女子,“慰安婦”每星期只能洗一次澡,每天吃同樣的飯,即一個飯糰和洋蔥豆腐醬湯。慰安所裡的中國姑娘沒有人願意幹那種事情,但女孩子沒法反抗,有的姑娘遭到毒打還受了傷。根據他回憶,其昌棧慰安所還只是個分所,其總部設在四川北路橫洪橋境。圖為錢倉路350號其昌棧慰安所舊址。〔蘇智良1998年攝〕
3/10 其昌棧慰安所由兩名日本僑民當老闆負責管理(一男一女),一名中國婦女從旁協助。這名中國婦女年齡約30歲,精通日語,充當翻譯。有時,日本官兵過多時,她也被老闆逼迫接客。慰安所內尚有數名工作人員,多為中國人。廚師原為日本人,後改為中國人。這批工作人員與“慰安婦”之間基本不接觸。用餐時,“慰安婦”在房內,而勤雜人員則在固定地點。圖為其昌棧慰安所舊址內通向二樓的樓梯。〔蘇智良2000年攝〕
4/10 根據黃文忠回憶:其昌棧慰安所的“慰安婦”約30至40人,各有編號。日本人將容貌嬌好、身體健康的婦女編成一列號碼,將條件差的婦女編成另一列號碼,身體不好等無法再用的婦女同樣有編碼。這批已無法繼續“使用”的受害者不久就會消失,然後又有一批“新面孔”出現。因此,“慰安婦”人數雖然時有增減,但總數仍保持在三四十人。圖為該慰安所管理室的壁爐。〔蘇智良2000年攝〕
5/10 每逢星期六下午及星期天,大批日軍官兵就來到其昌棧慰安所,有時甚至需要排隊。一般士兵每人逗留20至30分鐘,軍官通常可以留宿。不管採取何種形式,日軍官兵都需要向老闆支付一定數量的錢款。他們一般身著軍裝,或單獨,或集體前來。這間屋子是軍官慰安所的“慰安婦”體檢室。〔蘇智良2000年攝〕
6/10 陳炳榮證言:1943年,日本人突然到此,將房客全部趕走,陳家也被趕到主樓南面的平房內,然後日軍在這裡開設兩家慰安所。中心主樓被日本人開設為軍官慰安所,四周的平房是士兵慰安所。“慰安婦”都是中國人,有二十多人,大多說蘇北話,最多的時候,兩個慰安所的女子有四十多人。日本士兵只被允許白天進入,晚上慰安所則接待日本軍官,如果晚上軍官少的話,士兵也會偷偷進去。圖為其昌棧慰安所遺址兩幢樓之間的通道。〔蘇智良2
7/10 20世紀90年代以來,曾是中學教師的陳炳榮,常給世界各國參觀者講述其昌棧慰安所的故事。〔蘇智良2004年攝〕
8/10 這幢曾被稱為戰前浦東最好民居的建築,已被浦東新區政府予以保護,並掛上了“陳氏住宅”的銘牌。〔蘇智良2005年攝〕
9/10 以上圖文選自《日本侵華圖志》第十九卷《“慰安婦與性暴力”》,蘇智良,陳麗菲編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本頭條號目的在於用老照片佐證歷史事實,並祈願中日永遠友好,再無戰爭之殘酷。歷史真相的複雜性不是用數字或照片能夠全部揭示的,期望讀者能夠獨立思考,理性看待歷史與現在。
10/10 《日本侵華圖志》共二十五卷,南京大學資深榮譽教授張憲文主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山東畫報出版社有限公司合作項目,併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 2014 年度入庫項目。
2017-04-12

相關推薦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