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綿長比“國粹”還大400歲 探祕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
歷史綿長比“國粹”還大400歲 探祕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
歷史綿長比“國粹”還大400歲 探祕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
歷史綿長比“國粹”還大400歲 探祕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
歷史綿長比“國粹”還大400歲 探祕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
歷史綿長比“國粹”還大400歲 探祕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
歷史綿長比“國粹”還大400歲 探祕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
歷史綿長比“國粹”還大400歲 探祕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
歷史綿長比“國粹”還大400歲 探祕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
歷史綿長比“國粹”還大400歲 探祕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
歷史綿長比“國粹”還大400歲 探祕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
歷史綿長比“國粹”還大400歲 探祕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
歷史綿長比“國粹”還大400歲 探祕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
歷史綿長比“國粹”還大400歲 探祕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
歷史綿長比“國粹”還大400歲 探祕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
歷史綿長比“國粹”還大400歲 探祕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
韓加君文影
1/15 深受藏族同胞喜愛的藏戲,因為神奇的雪域色彩有史以來一直風靡西藏。西藏日喀則藏戲傳人扎西告訴我:藏戲大約起源於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2/15 在西藏日喀則地區,活躍著一支支藏戲演出團,他們為同胞們演出精彩的藏戲,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趕來觀看,常常是圍的水洩不通。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仁布縣委宣傳部的同志在接受採訪時告訴我,藏語稱藏戲為“阿吉拉姆”或“拉姆”,是“仙女大姐”或“仙女”的意思。藏戲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以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藝術,是祖國百花藝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劇種。
3/15 跟著日喀則仁布縣藏戲團下鄉演出,我的眼界大開,拍下了一張張藏戲演出的精彩圖片。仁布縣藏戲傳人更噶在接受採訪時告訴說,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表演藝術。藏戲具有鮮明的特點和特色,藏戲在歷史上多伴隨節慶、廟會、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動,主要在拉薩、日喀則、山南和康區的集鎮、鄉村或莊園演出,其形式和風格帶有強烈鮮明的藏民族特點和濃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4/15 為了深入瞭解藏戲的來龍去脈,我專程採訪了日喀則藏戲研究專家登確,他介紹:藏戲600多年的歷史豐富多彩,公元14世紀,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樑,為眾生謀利。唐東傑布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然三年多的努力,但是沒有成功。
5/15 後來,唐東傑布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為此,人們把唐東傑布視為藏戲的祖師。與此同時,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
6/15 在欣賞藏戲和深入到藏戲民間藝人中採訪時我發現,被採訪的藏族同胞對藏戲充滿了敬仰。藏族同胞央珍介紹,藏戲的來源一般認為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民間歌舞,二是民間說唱藝術,三是宗教儀式和宗教藝術。我觀賞了20多臺藏戲,被藏戲這一中國古老的民族劇種震撼,經過梳理,我覺得藏戲具有面具、宗教色彩、儀式戲曲劇和廣場戲的特點,是區別於其他戲種的特色和符號。
7/15 在日喀則仁布縣廣場,更噶和他的隊友們在為鄉親們演出藏戲,一招一式都充滿藝術感,引得掌聲連連。藏戲在幾百年的表演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式。藏戲的演出,一般是廣場戲,少數也有舞臺演出形式。
8/15 演出時,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複雜的臉譜。樂器也較簡單。打擊樂只有一鼓一鈸,演出時有一人在旁邊用快板向觀眾介紹劇情發展情況。劇中人道白很少,演員專心致志地吟唱,由於是廣場演出,為了讓觀眾聽得清晰,演員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顯示出粗獷有力的性格。後臺一般有幫腔,形式與川劇差不多。
9/15 藏族同胞對藏戲的喜愛,給了藏戲傳承的土壤,至今,觀看藏戲演出的群眾絡繹不絕。
10/15 更噶在演出休息時告訴我,藏戲唱腔很多,大致分為表現歡樂的長調,藏語叫“黨仁”;表現痛苦憂愁的悲調,藏語稱“覺魯”;表現敘述的短調,藏語稱“黨統”等等。武功、舞蹈、技藝在藏戲演出中,也廣泛運用。一般是演唱一段以後,便出現一段舞蹈。舞蹈動作很多,爬山、行船、飛天、入海、騎馬、鬥妖、擒魔、禮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  
11/15 更噶介紹,藏戲的演出時間可長可短,有的演幾小時,有的演一、兩天,過去連演幾天的情況也有。要演長,則細唱細作;要演短,則用後臺快板道白,敘述劇情,一下子跳過去。一般每臺藏戲都可分為三大部分:一是“溫巴頓”,意為獵人淨地,就是身著獵人裝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場,淨場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魯欽批”,即太子降福。就是著太子裝束者登場,象徵加持舞臺,給觀眾帶來福澤。
12/15 最後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著仙女裝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與人間共享歡樂。這就是藏戲開場的序幕。二是“雄”,也就是正戲。三是“扎西”,即告別祝福儀式,把藏戲演出引進高潮。
13/15 傳承發展是藝術的生命。經過許多藏戲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但藏戲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藝術形式,是17世紀以後的事情。現代藏戲有劇本、舞蹈表演、因人定曲的唱腔、不同角色的不同服裝及面具,還有樂隊伴奏和伴唱等多種藝術。
14/15 觀看藏戲的過程是一個十分讓人感動的過程。藏戲演員們手舞足蹈,口中唸唸有詞,他們那是在唱詞,這一藏族特色鮮明的文化瑰寶,豐富了中華文化寶庫,我們為藏戲倍感驕傲和自豪。
15/15 “如今,改革開放和其他民族藝術的引進,進一步豐富了藏戲的內涵,人們更加喜愛藏戲藝術了,藏戲為西藏的發展增添了魅力”。藏族同胞卓瑪對我說。\n美麗的西藏大地厚重而又神奇,正是這精彩迷人的藏戲,傳承著藏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給了人們生活和勞動以豐富多彩,把綿延的藏族文化傳承。
2019-04-19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