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登陸的時候,為什麼美軍不大量使用航空母艦的飛機進行轟炸德軍地面火力點?

10 個回答
晨曦谈兵
2019-08-10

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美英盟軍為了在歐洲西線開闢第二戰場,而發動的一場跨海兩棲登陸作戰行動,也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作戰戰例。總共有288萬名盟軍官兵渡過英吉利海峽登陸法國,從而加速了德國的敗亡。人們對於諾曼底登陸最為直觀的印象,莫過於來自影視作品的藝術演繹:一隊隊盟軍官兵們搭乘著登陸艇,冒著德軍的槍林彈雨前赴後繼的搶灘登陸,海灘上各種血肉橫飛的場面實在是慘不忍睹。

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美英盟軍為了在歐洲西線開闢第二戰場,而發動的一場跨海兩棲登陸作戰行動,也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作戰戰例。總共有288萬名盟軍官兵渡過英吉利海峽登陸法國,從而加速了德國的敗亡。人們對於諾曼底登陸最為直觀的印象,莫過於來自影視作品的藝術演繹:一隊隊盟軍官兵們搭乘著登陸艇,冒著德軍的槍林彈雨前赴後繼的搶灘登陸,海灘上各種血肉橫飛的場面實在是慘不忍睹。

那麼盟軍特別是美軍,明明擁有絕對優勢的海空力量,為什麼不在搶灘登陸的時候使用航母艦載機壓制德軍的灘頭火力點呢?其實英吉利海峽的平均寬度也就100多公里,這點距離對於二戰時期的飛機來說根本就是小意思,盟軍有的是海量的陸基作戰飛機可以使用,包括戰鬥機、攻擊機乃至重型轟炸機。航母艦載機的那點出動能力和投彈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反而還要增加戰場指揮調度的難度,所以根本不需要它們過來添亂。

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美英盟軍為了在歐洲西線開闢第二戰場,而發動的一場跨海兩棲登陸作戰行動,也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作戰戰例。總共有288萬名盟軍官兵渡過英吉利海峽登陸法國,從而加速了德國的敗亡。人們對於諾曼底登陸最為直觀的印象,莫過於來自影視作品的藝術演繹:一隊隊盟軍官兵們搭乘著登陸艇,冒著德軍的槍林彈雨前赴後繼的搶灘登陸,海灘上各種血肉橫飛的場面實在是慘不忍睹。

那麼盟軍特別是美軍,明明擁有絕對優勢的海空力量,為什麼不在搶灘登陸的時候使用航母艦載機壓制德軍的灘頭火力點呢?其實英吉利海峽的平均寬度也就100多公里,這點距離對於二戰時期的飛機來說根本就是小意思,盟軍有的是海量的陸基作戰飛機可以使用,包括戰鬥機、攻擊機乃至重型轟炸機。航母艦載機的那點出動能力和投彈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反而還要增加戰場指揮調度的難度,所以根本不需要它們過來添亂。

盟軍在登陸諾曼底之前,就出動了數量龐大的轟炸機群對整個諾曼底地區的德軍防禦工事、交通線、地面部隊集結地等重要軍事目標進行了為期數月的猛烈轟炸;在發起登陸行動的當天,也有轟炸機、攻擊機、海軍艦炮對登陸地點的海岸陣地實施持續火力壓制,掩護登陸部隊登岸。再加上諾曼底地區本來就不是德軍的防禦重點,經過盟軍的這番洗地式打擊,殘存的火力點已經為數不多了。而且在沒有精確制導武器的時代,空中打擊也不可能準確摧毀所有的目標。

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美英盟軍為了在歐洲西線開闢第二戰場,而發動的一場跨海兩棲登陸作戰行動,也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作戰戰例。總共有288萬名盟軍官兵渡過英吉利海峽登陸法國,從而加速了德國的敗亡。人們對於諾曼底登陸最為直觀的印象,莫過於來自影視作品的藝術演繹:一隊隊盟軍官兵們搭乘著登陸艇,冒著德軍的槍林彈雨前赴後繼的搶灘登陸,海灘上各種血肉橫飛的場面實在是慘不忍睹。

那麼盟軍特別是美軍,明明擁有絕對優勢的海空力量,為什麼不在搶灘登陸的時候使用航母艦載機壓制德軍的灘頭火力點呢?其實英吉利海峽的平均寬度也就100多公里,這點距離對於二戰時期的飛機來說根本就是小意思,盟軍有的是海量的陸基作戰飛機可以使用,包括戰鬥機、攻擊機乃至重型轟炸機。航母艦載機的那點出動能力和投彈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反而還要增加戰場指揮調度的難度,所以根本不需要它們過來添亂。

盟軍在登陸諾曼底之前,就出動了數量龐大的轟炸機群對整個諾曼底地區的德軍防禦工事、交通線、地面部隊集結地等重要軍事目標進行了為期數月的猛烈轟炸;在發起登陸行動的當天,也有轟炸機、攻擊機、海軍艦炮對登陸地點的海岸陣地實施持續火力壓制,掩護登陸部隊登岸。再加上諾曼底地區本來就不是德軍的防禦重點,經過盟軍的這番洗地式打擊,殘存的火力點已經為數不多了。而且在沒有精確制導武器的時代,空中打擊也不可能準確摧毀所有的目標。

所以搶灘登陸的盟軍部隊受到一些阻擊也是在所難免的,但是遠遠沒有人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那樣慘烈。諾曼底登陸規模雖大,戰事卻並不激烈。盟軍在所有的五個登陸地點(猶他海灘、奧馬哈海灘、朱諾海灘、金灘、劍灘),傷亡人數加起來總共只有幾千人,比起288萬的登陸部隊簡直微乎其微,更多的傷亡是出現在上岸以後向德軍防禦縱深推進的過程中,因此盟軍的空中力量的打擊重點是德軍的後繼部隊,防止他們成建制地向灘頭陣地發動反撲。

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美英盟軍為了在歐洲西線開闢第二戰場,而發動的一場跨海兩棲登陸作戰行動,也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作戰戰例。總共有288萬名盟軍官兵渡過英吉利海峽登陸法國,從而加速了德國的敗亡。人們對於諾曼底登陸最為直觀的印象,莫過於來自影視作品的藝術演繹:一隊隊盟軍官兵們搭乘著登陸艇,冒著德軍的槍林彈雨前赴後繼的搶灘登陸,海灘上各種血肉橫飛的場面實在是慘不忍睹。

那麼盟軍特別是美軍,明明擁有絕對優勢的海空力量,為什麼不在搶灘登陸的時候使用航母艦載機壓制德軍的灘頭火力點呢?其實英吉利海峽的平均寬度也就100多公里,這點距離對於二戰時期的飛機來說根本就是小意思,盟軍有的是海量的陸基作戰飛機可以使用,包括戰鬥機、攻擊機乃至重型轟炸機。航母艦載機的那點出動能力和投彈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反而還要增加戰場指揮調度的難度,所以根本不需要它們過來添亂。

盟軍在登陸諾曼底之前,就出動了數量龐大的轟炸機群對整個諾曼底地區的德軍防禦工事、交通線、地面部隊集結地等重要軍事目標進行了為期數月的猛烈轟炸;在發起登陸行動的當天,也有轟炸機、攻擊機、海軍艦炮對登陸地點的海岸陣地實施持續火力壓制,掩護登陸部隊登岸。再加上諾曼底地區本來就不是德軍的防禦重點,經過盟軍的這番洗地式打擊,殘存的火力點已經為數不多了。而且在沒有精確制導武器的時代,空中打擊也不可能準確摧毀所有的目標。

所以搶灘登陸的盟軍部隊受到一些阻擊也是在所難免的,但是遠遠沒有人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那樣慘烈。諾曼底登陸規模雖大,戰事卻並不激烈。盟軍在所有的五個登陸地點(猶他海灘、奧馬哈海灘、朱諾海灘、金灘、劍灘),傷亡人數加起來總共只有幾千人,比起288萬的登陸部隊簡直微乎其微,更多的傷亡是出現在上岸以後向德軍防禦縱深推進的過程中,因此盟軍的空中力量的打擊重點是德軍的後繼部隊,防止他們成建制地向灘頭陣地發動反撲。

尤其是對盟軍登陸部隊威脅最大的德軍裝甲力量,比起那些作用有限的灘頭火力點,這才是盟軍支援火力的重點關注對象。德軍的幾個精銳裝甲師都在馳援諾曼底地區的半路上被盟軍飛機炸得七零八落、東躲西藏,少量接近灘頭陣地的德軍坦克也被盟軍強大的艦炮火力直接炸成了零件狀態。總體而言,歐洲戰場以陸戰為主,海戰基本上也是反潛戰(德國海軍只有潛艇才能構成威脅),航母沒有太大發揮作用的空間,地球另一端的太平洋戰場才是航母的天下。

作者:刻雨無痕

军武文斋
2019-12-14

1944年6月6日拂曉,盟軍大面積通過英吉利海峽,從法國諾曼底登陸,進入歐洲開始對納粹的反攻。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盟軍付出十幾萬人的代價,成功登陸諾曼底。

1944年6月6日拂曉,盟軍大面積通過英吉利海峽,從法國諾曼底登陸,進入歐洲開始對納粹的反攻。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盟軍付出十幾萬人的代價,成功登陸諾曼底。



距離太近,航母不划算

根據這個題目問的問題,美軍為何不大量使用航母的艦載機攻擊德軍火力點。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看下地圖。

1944年6月6日拂曉,盟軍大面積通過英吉利海峽,從法國諾曼底登陸,進入歐洲開始對納粹的反攻。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盟軍付出十幾萬人的代價,成功登陸諾曼底。



距離太近,航母不划算

根據這個題目問的問題,美軍為何不大量使用航母的艦載機攻擊德軍火力點。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看下地圖。

英吉利海峽最寬的寬度才240公里,飛機作戰半徑有多長?美軍的B17轟炸機的最遠作戰半徑能夠達到800英里,英吉利海峽最寬也就150英里。使用艦載機完全沒有必要,而且還危險。參戰的一萬多架盟軍戰機,都是從英國本土起飛的,直接就能飛到諾曼底。

二戰期間,不列顛空戰,飛機都是隔著英吉利海峽飛過去,而不需要在海面起飛。甚至英國可以從英國本土直接飛到柏林進行轟炸。這個距離都達到了,短短的英吉利海峽還算什麼呢?

1944年6月6日拂曉,盟軍大面積通過英吉利海峽,從法國諾曼底登陸,進入歐洲開始對納粹的反攻。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盟軍付出十幾萬人的代價,成功登陸諾曼底。



距離太近,航母不划算

根據這個題目問的問題,美軍為何不大量使用航母的艦載機攻擊德軍火力點。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看下地圖。

英吉利海峽最寬的寬度才240公里,飛機作戰半徑有多長?美軍的B17轟炸機的最遠作戰半徑能夠達到800英里,英吉利海峽最寬也就150英里。使用艦載機完全沒有必要,而且還危險。參戰的一萬多架盟軍戰機,都是從英國本土起飛的,直接就能飛到諾曼底。

二戰期間,不列顛空戰,飛機都是隔著英吉利海峽飛過去,而不需要在海面起飛。甚至英國可以從英國本土直接飛到柏林進行轟炸。這個距離都達到了,短短的英吉利海峽還算什麼呢?

二戰期間,英國美國都有自己的航母,而英國的航母主要負責大西洋航線的安全,美軍的航母在太平洋上和日本人打的正嗨呢。連英國都組織艦隊跑到太平洋幫美軍了。大西洋上基本上沒有什麼航母能夠調遣。

同時,航母的出海,艦載機的起飛,都是有著很高的標準的。六級以上的風,艦載機是不能起飛的。諾曼底的天氣也一直不咋地。

航母調動,動作太大,容易暴露目標。

如果使用航母作戰,那就必須先把航母調動好了,然後準備作戰。而航母的大規模調動完全可以偵查到,德軍分析一下,就完全知道了盟軍的登陸地點。

1944年6月6日拂曉,盟軍大面積通過英吉利海峽,從法國諾曼底登陸,進入歐洲開始對納粹的反攻。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盟軍付出十幾萬人的代價,成功登陸諾曼底。



距離太近,航母不划算

根據這個題目問的問題,美軍為何不大量使用航母的艦載機攻擊德軍火力點。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看下地圖。

英吉利海峽最寬的寬度才240公里,飛機作戰半徑有多長?美軍的B17轟炸機的最遠作戰半徑能夠達到800英里,英吉利海峽最寬也就150英里。使用艦載機完全沒有必要,而且還危險。參戰的一萬多架盟軍戰機,都是從英國本土起飛的,直接就能飛到諾曼底。

二戰期間,不列顛空戰,飛機都是隔著英吉利海峽飛過去,而不需要在海面起飛。甚至英國可以從英國本土直接飛到柏林進行轟炸。這個距離都達到了,短短的英吉利海峽還算什麼呢?

二戰期間,英國美國都有自己的航母,而英國的航母主要負責大西洋航線的安全,美軍的航母在太平洋上和日本人打的正嗨呢。連英國都組織艦隊跑到太平洋幫美軍了。大西洋上基本上沒有什麼航母能夠調遣。

同時,航母的出海,艦載機的起飛,都是有著很高的標準的。六級以上的風,艦載機是不能起飛的。諾曼底的天氣也一直不咋地。

航母調動,動作太大,容易暴露目標。

如果使用航母作戰,那就必須先把航母調動好了,然後準備作戰。而航母的大規模調動完全可以偵查到,德軍分析一下,就完全知道了盟軍的登陸地點。

諾曼底登陸,盟軍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準備,為了把德軍主力調走,盟軍進行了很大的戰略欺騙,讓德軍相信,盟軍將會在加萊登陸。事實上,在盟軍一系列操作下,德軍信了。德軍將部隊調往了加萊防禦,加萊的兵力達到了23個師,在加萊死守,離諾曼底200公里。不光這樣,法國60個師的德軍,愣是沒人支援諾曼底。諾曼底只有6個師的守軍,心裡苦啊。

深度军事
2019-02-20

原因其實就是沒有必要,從英國起飛的陸基航空兵就足夠完成任務了。

原因其實就是沒有必要,從英國起飛的陸基航空兵就足夠完成任務了。

在登陸日這一天之中,盟軍陸基飛機出動了一萬零五百架次。1944年6月6日,盟軍每個師進攻時使用飛機二百六十架,這成了取勝的主要手段。盟軍在空中力量掩護下,在諾曼底一直到法國內地,盟軍重創了德軍。德軍損失兵員近五十萬人,其中二十五萬人被俘,還損失二千三百輛坦克。

在蒙特利馬爾以北,美國空軍把公路上的德國車隊炸光。在埃羅,盟國空軍飛機曾有兩次迫使上千名德軍投降。盟軍投入的2000架陸基飛機已經足夠完成任務,不再需要調集航母到英吉利海峽戰場。在登陸日盟軍在德軍防線撕開了30多英里寬的缺口,德軍岸防禦被摧毀或被包抄,後備力量也不能從事有效的作戰。

原因其實就是沒有必要,從英國起飛的陸基航空兵就足夠完成任務了。

在登陸日這一天之中,盟軍陸基飛機出動了一萬零五百架次。1944年6月6日,盟軍每個師進攻時使用飛機二百六十架,這成了取勝的主要手段。盟軍在空中力量掩護下,在諾曼底一直到法國內地,盟軍重創了德軍。德軍損失兵員近五十萬人,其中二十五萬人被俘,還損失二千三百輛坦克。

在蒙特利馬爾以北,美國空軍把公路上的德國車隊炸光。在埃羅,盟國空軍飛機曾有兩次迫使上千名德軍投降。盟軍投入的2000架陸基飛機已經足夠完成任務,不再需要調集航母到英吉利海峽戰場。在登陸日盟軍在德軍防線撕開了30多英里寬的缺口,德軍岸防禦被摧毀或被包抄,後備力量也不能從事有效的作戰。

很快,美軍就開始了向法國內地的突進,6月20日,美軍進抵瑟堡近郊,然後又到達瑟堡以東的海上。美軍一個個地摧毀和佔領了山嶺上的工事。7月1日,戰鬥結束,三萬九千名德軍被俘。

到1944年7月20日,在盧瓦爾何、塞納河和巴黎-奧爾良鐵路之間,沒有一座橋是完好的。德軍的車隊在白天一移動,馬上就被發現,並且受到轟炸。德軍不得不在夜間靠公路出動,但是苦於夜晚太短,燃料又缺乏。德軍坦克每天只能行進十八英里。

原因其實就是沒有必要,從英國起飛的陸基航空兵就足夠完成任務了。

在登陸日這一天之中,盟軍陸基飛機出動了一萬零五百架次。1944年6月6日,盟軍每個師進攻時使用飛機二百六十架,這成了取勝的主要手段。盟軍在空中力量掩護下,在諾曼底一直到法國內地,盟軍重創了德軍。德軍損失兵員近五十萬人,其中二十五萬人被俘,還損失二千三百輛坦克。

在蒙特利馬爾以北,美國空軍把公路上的德國車隊炸光。在埃羅,盟國空軍飛機曾有兩次迫使上千名德軍投降。盟軍投入的2000架陸基飛機已經足夠完成任務,不再需要調集航母到英吉利海峽戰場。在登陸日盟軍在德軍防線撕開了30多英里寬的缺口,德軍岸防禦被摧毀或被包抄,後備力量也不能從事有效的作戰。

很快,美軍就開始了向法國內地的突進,6月20日,美軍進抵瑟堡近郊,然後又到達瑟堡以東的海上。美軍一個個地摧毀和佔領了山嶺上的工事。7月1日,戰鬥結束,三萬九千名德軍被俘。

到1944年7月20日,在盧瓦爾何、塞納河和巴黎-奧爾良鐵路之間,沒有一座橋是完好的。德軍的車隊在白天一移動,馬上就被發現,並且受到轟炸。德軍不得不在夜間靠公路出動,但是苦於夜晚太短,燃料又缺乏。德軍坦克每天只能行進十八英里。

諾曼底戰役德國的大西洋防線,實際上一下子就被盟軍徹底突破。不需要海軍出動航母艦載機長時間壓制灘頭火力點,也根本輪不到戰列艦抵近炮擊。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2019-02-09

諾曼底是突襲性質的“搶灘登陸”,先搞航母過去,那麼大的動靜,這讓盟軍前期精心策劃的“情報迷惑”情何以堪;此外,盟軍飛機的續航能力也支持跨越英吉利海峽,不用麻煩航母了。

而且,美國再財大氣粗,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同期與日本的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的航母都不夠用呢;加之,既然是登陸作戰,最後解決戰鬥的必然是步兵,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才是明智的選擇。

首先看,盟軍要想達到奇襲的效果,必須“聲東擊西”。前期的進行火力準備都是在情報迷惑下祕密進行的。

交戰的雙方都清楚的很,法國西岸只有兩個地點適合登陸——諾曼底和加萊,其他地區要麼不在螺旋槳飛機續航能力內,要麼氣象、地理登陸條件不適合。加萊,從中世紀開始就是英去往歐洲大陸方向的首選登陸地,距離也是最近,氣象條件也好。

諾曼底是突襲性質的“搶灘登陸”,先搞航母過去,那麼大的動靜,這讓盟軍前期精心策劃的“情報迷惑”情何以堪;此外,盟軍飛機的續航能力也支持跨越英吉利海峽,不用麻煩航母了。

而且,美國再財大氣粗,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同期與日本的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的航母都不夠用呢;加之,既然是登陸作戰,最後解決戰鬥的必然是步兵,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才是明智的選擇。

首先看,盟軍要想達到奇襲的效果,必須“聲東擊西”。前期的進行火力準備都是在情報迷惑下祕密進行的。

交戰的雙方都清楚的很,法國西岸只有兩個地點適合登陸——諾曼底和加萊,其他地區要麼不在螺旋槳飛機續航能力內,要麼氣象、地理登陸條件不適合。加萊,從中世紀開始就是英去往歐洲大陸方向的首選登陸地,距離也是最近,氣象條件也好。但盟軍權衡再三,還是選擇了諾曼底。

諾曼底是突襲性質的“搶灘登陸”,先搞航母過去,那麼大的動靜,這讓盟軍前期精心策劃的“情報迷惑”情何以堪;此外,盟軍飛機的續航能力也支持跨越英吉利海峽,不用麻煩航母了。

而且,美國再財大氣粗,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同期與日本的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的航母都不夠用呢;加之,既然是登陸作戰,最後解決戰鬥的必然是步兵,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才是明智的選擇。

首先看,盟軍要想達到奇襲的效果,必須“聲東擊西”。前期的進行火力準備都是在情報迷惑下祕密進行的。

交戰的雙方都清楚的很,法國西岸只有兩個地點適合登陸——諾曼底和加萊,其他地區要麼不在螺旋槳飛機續航能力內,要麼氣象、地理登陸條件不適合。加萊,從中世紀開始就是英去往歐洲大陸方向的首選登陸地,距離也是最近,氣象條件也好。但盟軍權衡再三,還是選擇了諾曼底。於是,盟軍就將加萊作為了欺騙地點,開始施展障眼法。盟軍準備了一個假的美國第1集團軍群,司令巴頓,並製造出大量相關的假情報,甚至還有假的上校屍體攜帶“有關登陸的重要會議記錄”,同時在加萊方向佈局了大量紙糊的飛機模型和木板做的裝甲部隊。德軍情報部門把這些情報一分析,決定要重點防守加萊。

這個情節在蘇菲瑪索的電影《超級女特工》裡面也有演繹(當然大部分是戲說),有一名德軍情報官員警惕性挺高的,發現了加萊是“障眼法”,諾曼底才是真正意圖,準備去柏林親自找“關鍵人物”彙報,結果被蘇菲瑪索飾演的法國抵抗組織女隊長,趁大霧和夜色,在火車站一槍幹掉了。

諾曼底是突襲性質的“搶灘登陸”,先搞航母過去,那麼大的動靜,這讓盟軍前期精心策劃的“情報迷惑”情何以堪;此外,盟軍飛機的續航能力也支持跨越英吉利海峽,不用麻煩航母了。

而且,美國再財大氣粗,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同期與日本的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的航母都不夠用呢;加之,既然是登陸作戰,最後解決戰鬥的必然是步兵,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才是明智的選擇。

首先看,盟軍要想達到奇襲的效果,必須“聲東擊西”。前期的進行火力準備都是在情報迷惑下祕密進行的。

交戰的雙方都清楚的很,法國西岸只有兩個地點適合登陸——諾曼底和加萊,其他地區要麼不在螺旋槳飛機續航能力內,要麼氣象、地理登陸條件不適合。加萊,從中世紀開始就是英去往歐洲大陸方向的首選登陸地,距離也是最近,氣象條件也好。但盟軍權衡再三,還是選擇了諾曼底。於是,盟軍就將加萊作為了欺騙地點,開始施展障眼法。盟軍準備了一個假的美國第1集團軍群,司令巴頓,並製造出大量相關的假情報,甚至還有假的上校屍體攜帶“有關登陸的重要會議記錄”,同時在加萊方向佈局了大量紙糊的飛機模型和木板做的裝甲部隊。德軍情報部門把這些情報一分析,決定要重點防守加萊。

這個情節在蘇菲瑪索的電影《超級女特工》裡面也有演繹(當然大部分是戲說),有一名德軍情報官員警惕性挺高的,發現了加萊是“障眼法”,諾曼底才是真正意圖,準備去柏林親自找“關鍵人物”彙報,結果被蘇菲瑪索飾演的法國抵抗組織女隊長,趁大霧和夜色,在火車站一槍幹掉了。

此時,德軍已經基本信了加萊是登陸目標,如果美軍航母艦隊再出動,目標太大、太明顯,德國的情報部門也很專業,前後收集到的信息這麼一分析,盟軍精心佈置的情報迷惑和火力準備,恐怕就統統的白忙了。

第二、盟軍的螺旋槳飛機續航能力也支持跨越英吉利海峽,選對了路線,走一趟基本沒啥壓力。二戰中英國皇家空軍對柏林等德國主要城市的轟炸,也都是本土起飛的。英吉利海峽沒多寬,最狹窄處又稱多佛爾海峽,僅寬34公里。

諾曼底是突襲性質的“搶灘登陸”,先搞航母過去,那麼大的動靜,這讓盟軍前期精心策劃的“情報迷惑”情何以堪;此外,盟軍飛機的續航能力也支持跨越英吉利海峽,不用麻煩航母了。

而且,美國再財大氣粗,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同期與日本的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的航母都不夠用呢;加之,既然是登陸作戰,最後解決戰鬥的必然是步兵,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才是明智的選擇。

首先看,盟軍要想達到奇襲的效果,必須“聲東擊西”。前期的進行火力準備都是在情報迷惑下祕密進行的。

交戰的雙方都清楚的很,法國西岸只有兩個地點適合登陸——諾曼底和加萊,其他地區要麼不在螺旋槳飛機續航能力內,要麼氣象、地理登陸條件不適合。加萊,從中世紀開始就是英去往歐洲大陸方向的首選登陸地,距離也是最近,氣象條件也好。但盟軍權衡再三,還是選擇了諾曼底。於是,盟軍就將加萊作為了欺騙地點,開始施展障眼法。盟軍準備了一個假的美國第1集團軍群,司令巴頓,並製造出大量相關的假情報,甚至還有假的上校屍體攜帶“有關登陸的重要會議記錄”,同時在加萊方向佈局了大量紙糊的飛機模型和木板做的裝甲部隊。德軍情報部門把這些情報一分析,決定要重點防守加萊。

這個情節在蘇菲瑪索的電影《超級女特工》裡面也有演繹(當然大部分是戲說),有一名德軍情報官員警惕性挺高的,發現了加萊是“障眼法”,諾曼底才是真正意圖,準備去柏林親自找“關鍵人物”彙報,結果被蘇菲瑪索飾演的法國抵抗組織女隊長,趁大霧和夜色,在火車站一槍幹掉了。

此時,德軍已經基本信了加萊是登陸目標,如果美軍航母艦隊再出動,目標太大、太明顯,德國的情報部門也很專業,前後收集到的信息這麼一分析,盟軍精心佈置的情報迷惑和火力準備,恐怕就統統的白忙了。

第二、盟軍的螺旋槳飛機續航能力也支持跨越英吉利海峽,選對了路線,走一趟基本沒啥壓力。二戰中英國皇家空軍對柏林等德國主要城市的轟炸,也都是本土起飛的。英吉利海峽沒多寬,最狹窄處又稱多佛爾海峽,僅寬34公里。舉個例子,二戰中,許多歐洲大陸淪陷國家的飛行員大都選擇流亡法國,法國出乎意料的迅速戰敗後,又從法國駕駛飛機跨越海峽投奔英國,因為走法國這條路線最近。比如2018年最新電影《颶風行動》,講的就是波蘭飛行員搶了一架飛機,從法國一路飛到了英國,加入英國皇家空軍堅持戰鬥的事蹟。

諾曼底是突襲性質的“搶灘登陸”,先搞航母過去,那麼大的動靜,這讓盟軍前期精心策劃的“情報迷惑”情何以堪;此外,盟軍飛機的續航能力也支持跨越英吉利海峽,不用麻煩航母了。

而且,美國再財大氣粗,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同期與日本的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的航母都不夠用呢;加之,既然是登陸作戰,最後解決戰鬥的必然是步兵,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才是明智的選擇。

首先看,盟軍要想達到奇襲的效果,必須“聲東擊西”。前期的進行火力準備都是在情報迷惑下祕密進行的。

交戰的雙方都清楚的很,法國西岸只有兩個地點適合登陸——諾曼底和加萊,其他地區要麼不在螺旋槳飛機續航能力內,要麼氣象、地理登陸條件不適合。加萊,從中世紀開始就是英去往歐洲大陸方向的首選登陸地,距離也是最近,氣象條件也好。但盟軍權衡再三,還是選擇了諾曼底。於是,盟軍就將加萊作為了欺騙地點,開始施展障眼法。盟軍準備了一個假的美國第1集團軍群,司令巴頓,並製造出大量相關的假情報,甚至還有假的上校屍體攜帶“有關登陸的重要會議記錄”,同時在加萊方向佈局了大量紙糊的飛機模型和木板做的裝甲部隊。德軍情報部門把這些情報一分析,決定要重點防守加萊。

這個情節在蘇菲瑪索的電影《超級女特工》裡面也有演繹(當然大部分是戲說),有一名德軍情報官員警惕性挺高的,發現了加萊是“障眼法”,諾曼底才是真正意圖,準備去柏林親自找“關鍵人物”彙報,結果被蘇菲瑪索飾演的法國抵抗組織女隊長,趁大霧和夜色,在火車站一槍幹掉了。

此時,德軍已經基本信了加萊是登陸目標,如果美軍航母艦隊再出動,目標太大、太明顯,德國的情報部門也很專業,前後收集到的信息這麼一分析,盟軍精心佈置的情報迷惑和火力準備,恐怕就統統的白忙了。

第二、盟軍的螺旋槳飛機續航能力也支持跨越英吉利海峽,選對了路線,走一趟基本沒啥壓力。二戰中英國皇家空軍對柏林等德國主要城市的轟炸,也都是本土起飛的。英吉利海峽沒多寬,最狹窄處又稱多佛爾海峽,僅寬34公里。舉個例子,二戰中,許多歐洲大陸淪陷國家的飛行員大都選擇流亡法國,法國出乎意料的迅速戰敗後,又從法國駕駛飛機跨越海峽投奔英國,因為走法國這條路線最近。比如2018年最新電影《颶風行動》,講的就是波蘭飛行員搶了一架飛機,從法國一路飛到了英國,加入英國皇家空軍堅持戰鬥的事蹟。
而且,在二戰中,英國自己就被稱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離得太近,真沒有出動航母的必要。

第三、1944-1945年的美軍航母基本都在太平洋戰場上,正跟日本死磕。此時的日本雖然遭受了中途島的失敗,但整體實力還是可以的,非常難對付,處處給美軍造成重創。

1943年,太平洋戰場的六艘美國航空母艦的作戰情況是:在珊瑚海海戰中,“列克星頓”號被擊沉;在中途島海戰中,“約克城”號被擊沉; “黃蜂”號從大西洋戰場趕來增援,結果在瓜島爭奪戰中也被擊沉;此後在瓜島爭奪戰的聖克魯斯海戰中,“大黃蜂”號又被擊沉。剩下的 “薩拉託加”號,大部分時間在修理,基本沒發揮太大作用。美軍曾一度只剩“企業”號一艘航母獨力支撐。

不過,美國畢竟是個工業、資源大國,國防動員一啟動,就順利扭轉了戰局,到了太平洋戰爭後期,美國一口氣造出幾十艘航母,但是這要等到1944年下半年。在諾曼底登陸的準備階段,美軍有限航母不是在造船廠裡,就是正在太平洋上與日本對峙。

最後要注意的是,此時,隆美爾在法國沿岸修築的“大西洋牆”還是很難對付的。灘頭設置大量海灘障礙物和反空降障礙物,在防禦地段埋設了大量的地雷;之後是堅固的半地下或者地下工事,一旦炮擊結束,盟軍先頭部隊登陸的時候,就成了德軍反擊的最好時機。

下圖——隆美爾為法國留下的著名旅遊景區。注意,不是景點,是景區哦(量大,成片)。

諾曼底是突襲性質的“搶灘登陸”,先搞航母過去,那麼大的動靜,這讓盟軍前期精心策劃的“情報迷惑”情何以堪;此外,盟軍飛機的續航能力也支持跨越英吉利海峽,不用麻煩航母了。

而且,美國再財大氣粗,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同期與日本的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的航母都不夠用呢;加之,既然是登陸作戰,最後解決戰鬥的必然是步兵,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才是明智的選擇。

首先看,盟軍要想達到奇襲的效果,必須“聲東擊西”。前期的進行火力準備都是在情報迷惑下祕密進行的。

交戰的雙方都清楚的很,法國西岸只有兩個地點適合登陸——諾曼底和加萊,其他地區要麼不在螺旋槳飛機續航能力內,要麼氣象、地理登陸條件不適合。加萊,從中世紀開始就是英去往歐洲大陸方向的首選登陸地,距離也是最近,氣象條件也好。但盟軍權衡再三,還是選擇了諾曼底。於是,盟軍就將加萊作為了欺騙地點,開始施展障眼法。盟軍準備了一個假的美國第1集團軍群,司令巴頓,並製造出大量相關的假情報,甚至還有假的上校屍體攜帶“有關登陸的重要會議記錄”,同時在加萊方向佈局了大量紙糊的飛機模型和木板做的裝甲部隊。德軍情報部門把這些情報一分析,決定要重點防守加萊。

這個情節在蘇菲瑪索的電影《超級女特工》裡面也有演繹(當然大部分是戲說),有一名德軍情報官員警惕性挺高的,發現了加萊是“障眼法”,諾曼底才是真正意圖,準備去柏林親自找“關鍵人物”彙報,結果被蘇菲瑪索飾演的法國抵抗組織女隊長,趁大霧和夜色,在火車站一槍幹掉了。

此時,德軍已經基本信了加萊是登陸目標,如果美軍航母艦隊再出動,目標太大、太明顯,德國的情報部門也很專業,前後收集到的信息這麼一分析,盟軍精心佈置的情報迷惑和火力準備,恐怕就統統的白忙了。

第二、盟軍的螺旋槳飛機續航能力也支持跨越英吉利海峽,選對了路線,走一趟基本沒啥壓力。二戰中英國皇家空軍對柏林等德國主要城市的轟炸,也都是本土起飛的。英吉利海峽沒多寬,最狹窄處又稱多佛爾海峽,僅寬34公里。舉個例子,二戰中,許多歐洲大陸淪陷國家的飛行員大都選擇流亡法國,法國出乎意料的迅速戰敗後,又從法國駕駛飛機跨越海峽投奔英國,因為走法國這條路線最近。比如2018年最新電影《颶風行動》,講的就是波蘭飛行員搶了一架飛機,從法國一路飛到了英國,加入英國皇家空軍堅持戰鬥的事蹟。
而且,在二戰中,英國自己就被稱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離得太近,真沒有出動航母的必要。

第三、1944-1945年的美軍航母基本都在太平洋戰場上,正跟日本死磕。此時的日本雖然遭受了中途島的失敗,但整體實力還是可以的,非常難對付,處處給美軍造成重創。

1943年,太平洋戰場的六艘美國航空母艦的作戰情況是:在珊瑚海海戰中,“列克星頓”號被擊沉;在中途島海戰中,“約克城”號被擊沉; “黃蜂”號從大西洋戰場趕來增援,結果在瓜島爭奪戰中也被擊沉;此後在瓜島爭奪戰的聖克魯斯海戰中,“大黃蜂”號又被擊沉。剩下的 “薩拉託加”號,大部分時間在修理,基本沒發揮太大作用。美軍曾一度只剩“企業”號一艘航母獨力支撐。

不過,美國畢竟是個工業、資源大國,國防動員一啟動,就順利扭轉了戰局,到了太平洋戰爭後期,美國一口氣造出幾十艘航母,但是這要等到1944年下半年。在諾曼底登陸的準備階段,美軍有限航母不是在造船廠裡,就是正在太平洋上與日本對峙。

最後要注意的是,此時,隆美爾在法國沿岸修築的“大西洋牆”還是很難對付的。灘頭設置大量海灘障礙物和反空降障礙物,在防禦地段埋設了大量的地雷;之後是堅固的半地下或者地下工事,一旦炮擊結束,盟軍先頭部隊登陸的時候,就成了德軍反擊的最好時機。

下圖——隆美爾為法國留下的著名旅遊景區。注意,不是景點,是景區哦(量大,成片)。
而艦載飛機的轟炸對這種半地下堡壘沒有徹底摧毀作用,最終還是得落實到步兵的近身戰。所以,搶灘的步兵才是主角,要逐一干掉被重重保護起來的德軍機槍陣地,畢竟,只要MG42機槍不熄火,灘頭就會是盟軍的終點。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优己
2019-07-31

諾曼底登陸的時候所有海軍艦艇都被拿來當登陸艇使用了!盟軍為了避免馬拉松戰役的悲劇發生,需要儘可能快的把陸軍及其裝備全部送上歐洲大陸,否則便很可能功敗垂成。

在2000多年前,歐洲曾發生了一起類似的登陸與反登陸作戰。當時的波斯帝國派了20萬大軍進攻希臘,準備踏平希臘,而當時的希臘聯軍也不過1.1萬人,兵力相差十分懸殊,所有希臘人否以為這是一場送死的戰爭。但是當時的希臘統帥卻認為登陸戰不同於以往的陸軍決戰,登陸戰受限於地形,往往只能先登陸一小部分部隊,搶佔攤頭以後才能把大部隊放上去,如果能夠在敵軍大部分登陸以前消滅敵軍的攤頭部隊,那麼完全可以創造奇蹟。

當時第一批7000人的波斯軍隊選擇在馬拉松平原登陸,結果遭到了希臘聯軍的迎頭痛擊,1.1萬名希臘士兵與7000名波斯軍隊在攤頭廝殺,19萬波斯軍隊卻在海上乾瞪眼,他們什麼忙也幫不上,最終目送希臘人將7000名波斯士兵圍殲殆盡。

諾曼底登陸也一樣,諾曼底登陸場一次只能容納十五萬人登陸,而當時的德軍在法國有大約38萬人,如果不能迅速的將登陸部隊送上岸,德軍完全可以將首批登陸的盟軍士兵消滅掉,這時候就成了添油戰術了。

小青年娱乐文化
2019-08-01

眾所周知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這一年盟軍的航空母艦並不是多富裕,也不是多麼專業。一方面要提防北海方向的德軍潛艇、戰艦,同時還要應對同樣惡戰的太平洋戰場;同時,西半球盟軍的航母部隊幾乎沒有使用艦載機攻擊的經驗,因為皇家海軍在整個戰爭期間都在跟U型潛艇作戰,可以想象他們都未必有足夠的艦載攻擊機飛行員可以使用。因此將航母開到狹窄的英吉利海峽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即便如此,空軍仍然是諾曼底登陸的主角,只不過它們是隸屬於陸航的部隊。

眾所周知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這一年盟軍的航空母艦並不是多富裕,也不是多麼專業。一方面要提防北海方向的德軍潛艇、戰艦,同時還要應對同樣惡戰的太平洋戰場;同時,西半球盟軍的航母部隊幾乎沒有使用艦載機攻擊的經驗,因為皇家海軍在整個戰爭期間都在跟U型潛艇作戰,可以想象他們都未必有足夠的艦載攻擊機飛行員可以使用。因此將航母開到狹窄的英吉利海峽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即便如此,空軍仍然是諾曼底登陸的主角,只不過它們是隸屬於陸航的部隊。

  (地毯式轟炸要在一年前就開始了)

  在諾曼底登陸之前,盟軍提前差不多一年就開始了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另一方面是為了摧毀對阻擋盟軍登陸至關重要的飛機制造廠,另一方面是迫使德軍前線戰鬥機部隊回防德國本土,一年之間盟軍出動了3600多架次、投下了上萬噸炸彈,不僅削弱了德國戰爭潛力,也減輕了登陸部隊的作戰壓力。等到諾曼底登陸打響時盟軍又投入了6200多架飛機,這支空中力量承擔了支援、偵查、運輸、補給等一切能想到的任務。

眾所周知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這一年盟軍的航空母艦並不是多富裕,也不是多麼專業。一方面要提防北海方向的德軍潛艇、戰艦,同時還要應對同樣惡戰的太平洋戰場;同時,西半球盟軍的航母部隊幾乎沒有使用艦載機攻擊的經驗,因為皇家海軍在整個戰爭期間都在跟U型潛艇作戰,可以想象他們都未必有足夠的艦載攻擊機飛行員可以使用。因此將航母開到狹窄的英吉利海峽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即便如此,空軍仍然是諾曼底登陸的主角,只不過它們是隸屬於陸航的部隊。

  (地毯式轟炸要在一年前就開始了)

  在諾曼底登陸之前,盟軍提前差不多一年就開始了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另一方面是為了摧毀對阻擋盟軍登陸至關重要的飛機制造廠,另一方面是迫使德軍前線戰鬥機部隊回防德國本土,一年之間盟軍出動了3600多架次、投下了上萬噸炸彈,不僅削弱了德國戰爭潛力,也減輕了登陸部隊的作戰壓力。等到諾曼底登陸打響時盟軍又投入了6200多架飛機,這支空中力量承擔了支援、偵查、運輸、補給等一切能想到的任務。

  (重型轟炸機也被用於支援任務)

  有人可能會問,B-17、B-24、B-25、蘭開斯特、哈利法克斯這樣的輕重轟炸機不能從航母上起飛,噴火、野馬等戰鬥機和雷電、颱風等戰鬥轟炸機是可以依靠航母就近支援的,為什麼不用航母充當這些輕型飛機的前線機場呢?建議聽起來很合理,但事實上英國本土機場距離諾曼底的直線距離不過180千米,整個英吉利海峽最寬處也才240千米,最窄的多佛海峽才37千米寬,二戰末期使用層流翼設計的飛機載油量提高了3倍,一般都具有1200千米左右的作戰半徑,是完全不需要什麼前線機場的。

眾所周知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這一年盟軍的航空母艦並不是多富裕,也不是多麼專業。一方面要提防北海方向的德軍潛艇、戰艦,同時還要應對同樣惡戰的太平洋戰場;同時,西半球盟軍的航母部隊幾乎沒有使用艦載機攻擊的經驗,因為皇家海軍在整個戰爭期間都在跟U型潛艇作戰,可以想象他們都未必有足夠的艦載攻擊機飛行員可以使用。因此將航母開到狹窄的英吉利海峽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即便如此,空軍仍然是諾曼底登陸的主角,只不過它們是隸屬於陸航的部隊。

  (地毯式轟炸要在一年前就開始了)

  在諾曼底登陸之前,盟軍提前差不多一年就開始了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另一方面是為了摧毀對阻擋盟軍登陸至關重要的飛機制造廠,另一方面是迫使德軍前線戰鬥機部隊回防德國本土,一年之間盟軍出動了3600多架次、投下了上萬噸炸彈,不僅削弱了德國戰爭潛力,也減輕了登陸部隊的作戰壓力。等到諾曼底登陸打響時盟軍又投入了6200多架飛機,這支空中力量承擔了支援、偵查、運輸、補給等一切能想到的任務。

  (重型轟炸機也被用於支援任務)

  有人可能會問,B-17、B-24、B-25、蘭開斯特、哈利法克斯這樣的輕重轟炸機不能從航母上起飛,噴火、野馬等戰鬥機和雷電、颱風等戰鬥轟炸機是可以依靠航母就近支援的,為什麼不用航母充當這些輕型飛機的前線機場呢?建議聽起來很合理,但事實上英國本土機場距離諾曼底的直線距離不過180千米,整個英吉利海峽最寬處也才240千米,最窄的多佛海峽才37千米寬,二戰末期使用層流翼設計的飛機載油量提高了3倍,一般都具有1200千米左右的作戰半徑,是完全不需要什麼前線機場的。

  (颱風攻擊機不需要浮在海面上的機場,也沒有幾個飛行員能在航母上起降)

  再者說,諾曼底登陸的關鍵是依託惡劣的天氣盡可能快的搶運物資和人員,在最短時間內把至少300萬部隊和相應物資運往歐洲大陸,這時候優先考慮的是在狹窄的海峽裡部署儘可能多的登陸艇的運輸船,航母的用處不大又會給臨時港口製造混亂,因此最好還是棄之不用。登陸期間盟軍動用了6200多艘各種船隻,作戰船隻僅有寥寥幾十艘,其他的大部分都是運輸船了。

眾所周知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這一年盟軍的航空母艦並不是多富裕,也不是多麼專業。一方面要提防北海方向的德軍潛艇、戰艦,同時還要應對同樣惡戰的太平洋戰場;同時,西半球盟軍的航母部隊幾乎沒有使用艦載機攻擊的經驗,因為皇家海軍在整個戰爭期間都在跟U型潛艇作戰,可以想象他們都未必有足夠的艦載攻擊機飛行員可以使用。因此將航母開到狹窄的英吉利海峽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即便如此,空軍仍然是諾曼底登陸的主角,只不過它們是隸屬於陸航的部隊。

  (地毯式轟炸要在一年前就開始了)

  在諾曼底登陸之前,盟軍提前差不多一年就開始了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另一方面是為了摧毀對阻擋盟軍登陸至關重要的飛機制造廠,另一方面是迫使德軍前線戰鬥機部隊回防德國本土,一年之間盟軍出動了3600多架次、投下了上萬噸炸彈,不僅削弱了德國戰爭潛力,也減輕了登陸部隊的作戰壓力。等到諾曼底登陸打響時盟軍又投入了6200多架飛機,這支空中力量承擔了支援、偵查、運輸、補給等一切能想到的任務。

  (重型轟炸機也被用於支援任務)

  有人可能會問,B-17、B-24、B-25、蘭開斯特、哈利法克斯這樣的輕重轟炸機不能從航母上起飛,噴火、野馬等戰鬥機和雷電、颱風等戰鬥轟炸機是可以依靠航母就近支援的,為什麼不用航母充當這些輕型飛機的前線機場呢?建議聽起來很合理,但事實上英國本土機場距離諾曼底的直線距離不過180千米,整個英吉利海峽最寬處也才240千米,最窄的多佛海峽才37千米寬,二戰末期使用層流翼設計的飛機載油量提高了3倍,一般都具有1200千米左右的作戰半徑,是完全不需要什麼前線機場的。

  (颱風攻擊機不需要浮在海面上的機場,也沒有幾個飛行員能在航母上起降)

  再者說,諾曼底登陸的關鍵是依託惡劣的天氣盡可能快的搶運物資和人員,在最短時間內把至少300萬部隊和相應物資運往歐洲大陸,這時候優先考慮的是在狹窄的海峽裡部署儘可能多的登陸艇的運輸船,航母的用處不大又會給臨時港口製造混亂,因此最好還是棄之不用。登陸期間盟軍動用了6200多艘各種船隻,作戰船隻僅有寥寥幾十艘,其他的大部分都是運輸船了。

  (盟軍運輸船隊)

  盟軍考慮使用的作戰艦艇包括戰列艦、巡洋艦和專門為擊垮的軍海岸炮臺和堡壘設計的巨型炮艦,就是沒有動用航母。作戰艦艇中最重要的是7艘戰列艦,分別是屬於6個級別的7艘戰列艦,其中納爾遜級的兩艘最引人注目,它們的406毫米主炮將為登陸部隊掃除德軍的岸防巨炮。

眾所周知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這一年盟軍的航空母艦並不是多富裕,也不是多麼專業。一方面要提防北海方向的德軍潛艇、戰艦,同時還要應對同樣惡戰的太平洋戰場;同時,西半球盟軍的航母部隊幾乎沒有使用艦載機攻擊的經驗,因為皇家海軍在整個戰爭期間都在跟U型潛艇作戰,可以想象他們都未必有足夠的艦載攻擊機飛行員可以使用。因此將航母開到狹窄的英吉利海峽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即便如此,空軍仍然是諾曼底登陸的主角,只不過它們是隸屬於陸航的部隊。

  (地毯式轟炸要在一年前就開始了)

  在諾曼底登陸之前,盟軍提前差不多一年就開始了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另一方面是為了摧毀對阻擋盟軍登陸至關重要的飛機制造廠,另一方面是迫使德軍前線戰鬥機部隊回防德國本土,一年之間盟軍出動了3600多架次、投下了上萬噸炸彈,不僅削弱了德國戰爭潛力,也減輕了登陸部隊的作戰壓力。等到諾曼底登陸打響時盟軍又投入了6200多架飛機,這支空中力量承擔了支援、偵查、運輸、補給等一切能想到的任務。

  (重型轟炸機也被用於支援任務)

  有人可能會問,B-17、B-24、B-25、蘭開斯特、哈利法克斯這樣的輕重轟炸機不能從航母上起飛,噴火、野馬等戰鬥機和雷電、颱風等戰鬥轟炸機是可以依靠航母就近支援的,為什麼不用航母充當這些輕型飛機的前線機場呢?建議聽起來很合理,但事實上英國本土機場距離諾曼底的直線距離不過180千米,整個英吉利海峽最寬處也才240千米,最窄的多佛海峽才37千米寬,二戰末期使用層流翼設計的飛機載油量提高了3倍,一般都具有1200千米左右的作戰半徑,是完全不需要什麼前線機場的。

  (颱風攻擊機不需要浮在海面上的機場,也沒有幾個飛行員能在航母上起降)

  再者說,諾曼底登陸的關鍵是依託惡劣的天氣盡可能快的搶運物資和人員,在最短時間內把至少300萬部隊和相應物資運往歐洲大陸,這時候優先考慮的是在狹窄的海峽裡部署儘可能多的登陸艇的運輸船,航母的用處不大又會給臨時港口製造混亂,因此最好還是棄之不用。登陸期間盟軍動用了6200多艘各種船隻,作戰船隻僅有寥寥幾十艘,其他的大部分都是運輸船了。

  (盟軍運輸船隊)

  盟軍考慮使用的作戰艦艇包括戰列艦、巡洋艦和專門為擊垮的軍海岸炮臺和堡壘設計的巨型炮艦,就是沒有動用航母。作戰艦艇中最重要的是7艘戰列艦,分別是屬於6個級別的7艘戰列艦,其中納爾遜級的兩艘最引人注目,它們的406毫米主炮將為登陸部隊掃除德軍的岸防巨炮。

  (納爾遜級戰列艦都比航母有用)

  但實際上,德軍大西洋壁壘的要塞炮大多都被空中掠過的轟炸機擊毀了,只有一些目標不明顯的小口徑岸防炮倖免於難,戰列艦的巨炮大多用來對付它們了。(下圖是納爾遜級戰列艦的三聯裝406毫米巨炮)

眾所周知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這一年盟軍的航空母艦並不是多富裕,也不是多麼專業。一方面要提防北海方向的德軍潛艇、戰艦,同時還要應對同樣惡戰的太平洋戰場;同時,西半球盟軍的航母部隊幾乎沒有使用艦載機攻擊的經驗,因為皇家海軍在整個戰爭期間都在跟U型潛艇作戰,可以想象他們都未必有足夠的艦載攻擊機飛行員可以使用。因此將航母開到狹窄的英吉利海峽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即便如此,空軍仍然是諾曼底登陸的主角,只不過它們是隸屬於陸航的部隊。

  (地毯式轟炸要在一年前就開始了)

  在諾曼底登陸之前,盟軍提前差不多一年就開始了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另一方面是為了摧毀對阻擋盟軍登陸至關重要的飛機制造廠,另一方面是迫使德軍前線戰鬥機部隊回防德國本土,一年之間盟軍出動了3600多架次、投下了上萬噸炸彈,不僅削弱了德國戰爭潛力,也減輕了登陸部隊的作戰壓力。等到諾曼底登陸打響時盟軍又投入了6200多架飛機,這支空中力量承擔了支援、偵查、運輸、補給等一切能想到的任務。

  (重型轟炸機也被用於支援任務)

  有人可能會問,B-17、B-24、B-25、蘭開斯特、哈利法克斯這樣的輕重轟炸機不能從航母上起飛,噴火、野馬等戰鬥機和雷電、颱風等戰鬥轟炸機是可以依靠航母就近支援的,為什麼不用航母充當這些輕型飛機的前線機場呢?建議聽起來很合理,但事實上英國本土機場距離諾曼底的直線距離不過180千米,整個英吉利海峽最寬處也才240千米,最窄的多佛海峽才37千米寬,二戰末期使用層流翼設計的飛機載油量提高了3倍,一般都具有1200千米左右的作戰半徑,是完全不需要什麼前線機場的。

  (颱風攻擊機不需要浮在海面上的機場,也沒有幾個飛行員能在航母上起降)

  再者說,諾曼底登陸的關鍵是依託惡劣的天氣盡可能快的搶運物資和人員,在最短時間內把至少300萬部隊和相應物資運往歐洲大陸,這時候優先考慮的是在狹窄的海峽裡部署儘可能多的登陸艇的運輸船,航母的用處不大又會給臨時港口製造混亂,因此最好還是棄之不用。登陸期間盟軍動用了6200多艘各種船隻,作戰船隻僅有寥寥幾十艘,其他的大部分都是運輸船了。

  (盟軍運輸船隊)

  盟軍考慮使用的作戰艦艇包括戰列艦、巡洋艦和專門為擊垮的軍海岸炮臺和堡壘設計的巨型炮艦,就是沒有動用航母。作戰艦艇中最重要的是7艘戰列艦,分別是屬於6個級別的7艘戰列艦,其中納爾遜級的兩艘最引人注目,它們的406毫米主炮將為登陸部隊掃除德軍的岸防巨炮。

  (納爾遜級戰列艦都比航母有用)

  但實際上,德軍大西洋壁壘的要塞炮大多都被空中掠過的轟炸機擊毀了,只有一些目標不明顯的小口徑岸防炮倖免於難,戰列艦的巨炮大多用來對付它們了。(下圖是納爾遜級戰列艦的三聯裝406毫米巨炮)

有痰
2019-03-24

對於艦載機和岸基飛機的飛行性能來說,艦載機由於要付出很多的代價,比如需要機翼摺疊,一些結構上的補強,所以艦載機的性能一般不如岸基飛機。

對於艦載機和岸基飛機的飛行性能來說,艦載機由於要付出很多的代價,比如需要機翼摺疊,一些結構上的補強,所以艦載機的性能一般不如岸基飛機。
美國的F-6F惡婦艦載機,機翼摺疊狀態。

而且航母在使用的時候其實其有很多的限制條件,軍艦上的維護保障條件可是不如地面上的空軍基地,所以航母編隊看著威風凜凜,其實如果是出動航母和岸基飛機進行大戰,吃虧的是航母,尤其是對方的空軍還有一定的實力的時候,美國航母二戰中在太平洋縱橫馳騁主要是和日本機動艦隊進行航母對戰,戰爭後期對於日本本土進行掃蕩的時候,日本已經沒有像樣的空中力量了,所以美國的航母才會那麼放肆的到日本去清掃神風特工隊的飛機。

對於艦載機和岸基飛機的飛行性能來說,艦載機由於要付出很多的代價,比如需要機翼摺疊,一些結構上的補強,所以艦載機的性能一般不如岸基飛機。
美國的F-6F惡婦艦載機,機翼摺疊狀態。

而且航母在使用的時候其實其有很多的限制條件,軍艦上的維護保障條件可是不如地面上的空軍基地,所以航母編隊看著威風凜凜,其實如果是出動航母和岸基飛機進行大戰,吃虧的是航母,尤其是對方的空軍還有一定的實力的時候,美國航母二戰中在太平洋縱橫馳騁主要是和日本機動艦隊進行航母對戰,戰爭後期對於日本本土進行掃蕩的時候,日本已經沒有像樣的空中力量了,所以美國的航母才會那麼放肆的到日本去清掃神風特工隊的飛機。
諾曼底登陸屬於大陸登陸,進攻的出發陣地通常是一個面積不小的島嶼,有數量足夠的空軍基地。

對於艦載機和岸基飛機的飛行性能來說,艦載機由於要付出很多的代價,比如需要機翼摺疊,一些結構上的補強,所以艦載機的性能一般不如岸基飛機。
美國的F-6F惡婦艦載機,機翼摺疊狀態。

而且航母在使用的時候其實其有很多的限制條件,軍艦上的維護保障條件可是不如地面上的空軍基地,所以航母編隊看著威風凜凜,其實如果是出動航母和岸基飛機進行大戰,吃虧的是航母,尤其是對方的空軍還有一定的實力的時候,美國航母二戰中在太平洋縱橫馳騁主要是和日本機動艦隊進行航母對戰,戰爭後期對於日本本土進行掃蕩的時候,日本已經沒有像樣的空中力量了,所以美國的航母才會那麼放肆的到日本去清掃神風特工隊的飛機。
諾曼底登陸屬於大陸登陸,進攻的出發陣地通常是一個面積不小的島嶼,有數量足夠的空軍基地。

對於艦載機和岸基飛機的飛行性能來說,艦載機由於要付出很多的代價,比如需要機翼摺疊,一些結構上的補強,所以艦載機的性能一般不如岸基飛機。
美國的F-6F惡婦艦載機,機翼摺疊狀態。

而且航母在使用的時候其實其有很多的限制條件,軍艦上的維護保障條件可是不如地面上的空軍基地,所以航母編隊看著威風凜凜,其實如果是出動航母和岸基飛機進行大戰,吃虧的是航母,尤其是對方的空軍還有一定的實力的時候,美國航母二戰中在太平洋縱橫馳騁主要是和日本機動艦隊進行航母對戰,戰爭後期對於日本本土進行掃蕩的時候,日本已經沒有像樣的空中力量了,所以美國的航母才會那麼放肆的到日本去清掃神風特工隊的飛機。
諾曼底登陸屬於大陸登陸,進攻的出發陣地通常是一個面積不小的島嶼,有數量足夠的空軍基地。


而在諾曼底,德國空軍還沒有削弱到像後來日本空中力量的那種地步,而且德國飛行員的攻艦能力在意大利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而且美國和英國的艦載機當時還真不是德國飛機的對手。而且諾曼底地區海域狹窄,不利於航母編隊的行動,那個地方已經塞進了6000艘軍艦了,沒有航母的地方了。

而諾曼底登陸戰役中,附近就有相當多的英國機場,可以容納大量的盟軍飛機,況且就像剛才說的,空軍機場的保障能力要遠遠好於海軍的航母,在英國的美英空中力量已經對德國進行了快2年的戰略轟炸,如何指揮控制大機群作戰已經非常熟練,而且無論是飛機性能還是數量都夠用了,實在沒有必要再弄一隻海軍航空兵過來,如果過來了不是幫忙而是添亂。

圖片來自網絡。

兵器世界
2019-11-26

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這一年盟軍的航空母艦並不是多富裕,也不是多麼專業。一方面要提防北海方向的德軍潛艇、戰艦,同時還要應對同樣惡戰的太平洋戰場;同時,西半球盟軍的航母部隊幾乎沒有使用艦載機攻擊的經驗,因為皇家海軍在整個戰爭期間都在跟U型潛艇作戰,可以想象他們都未必有足夠的艦載攻擊機飛行員可以使用。因此將航母開到狹窄的英吉利海峽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即便如此,空軍仍然是諾曼底登陸的主角,只不過它們是隸屬於陸航的部隊。

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這一年盟軍的航空母艦並不是多富裕,也不是多麼專業。一方面要提防北海方向的德軍潛艇、戰艦,同時還要應對同樣惡戰的太平洋戰場;同時,西半球盟軍的航母部隊幾乎沒有使用艦載機攻擊的經驗,因為皇家海軍在整個戰爭期間都在跟U型潛艇作戰,可以想象他們都未必有足夠的艦載攻擊機飛行員可以使用。因此將航母開到狹窄的英吉利海峽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即便如此,空軍仍然是諾曼底登陸的主角,只不過它們是隸屬於陸航的部隊。

(地毯式轟炸要在一年前就開始了)

在諾曼底登陸之前,盟軍提前差不多一年就開始了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一方面是為了摧毀對阻擋盟軍登陸至關重要的飛機制造廠,另一方面是迫使德軍前線戰鬥機部隊回防德國本土,一年之間盟軍出動了3600多架次、投下了上萬噸炸彈,不僅削弱了德國戰爭潛力,也減輕了登陸部隊的作戰壓力。等到諾曼底登陸打響時盟軍又投入了6200多架飛機,這支空中力量承擔了支援、偵查、運輸、補給等一切能想到的任務。

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這一年盟軍的航空母艦並不是多富裕,也不是多麼專業。一方面要提防北海方向的德軍潛艇、戰艦,同時還要應對同樣惡戰的太平洋戰場;同時,西半球盟軍的航母部隊幾乎沒有使用艦載機攻擊的經驗,因為皇家海軍在整個戰爭期間都在跟U型潛艇作戰,可以想象他們都未必有足夠的艦載攻擊機飛行員可以使用。因此將航母開到狹窄的英吉利海峽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即便如此,空軍仍然是諾曼底登陸的主角,只不過它們是隸屬於陸航的部隊。

(地毯式轟炸要在一年前就開始了)

在諾曼底登陸之前,盟軍提前差不多一年就開始了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一方面是為了摧毀對阻擋盟軍登陸至關重要的飛機制造廠,另一方面是迫使德軍前線戰鬥機部隊回防德國本土,一年之間盟軍出動了3600多架次、投下了上萬噸炸彈,不僅削弱了德國戰爭潛力,也減輕了登陸部隊的作戰壓力。等到諾曼底登陸打響時盟軍又投入了6200多架飛機,這支空中力量承擔了支援、偵查、運輸、補給等一切能想到的任務。


(重型轟炸機也被用於支援任務)

有人可能會問,B-17、B-24、B-25、蘭開斯特、哈利法克斯這樣的輕重轟炸機不能從航母上起飛,噴火、野馬等戰鬥機和雷電、颱風等戰鬥轟炸機是可以依靠航母就近支援的,為什麼不用航母充當這些輕型飛機的前線機場呢?建議聽起來很合理,但事實上英國本土機場距離諾曼底的直線距離不過180千米,整個英吉利海峽最寬處也才240千米,最窄的多佛海峽才37千米寬,二戰末期使用層流翼設計的飛機載油量提高了3倍,一般都具有1200千米左右的作戰半徑,是完全不需要什麼前線機場的。

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這一年盟軍的航空母艦並不是多富裕,也不是多麼專業。一方面要提防北海方向的德軍潛艇、戰艦,同時還要應對同樣惡戰的太平洋戰場;同時,西半球盟軍的航母部隊幾乎沒有使用艦載機攻擊的經驗,因為皇家海軍在整個戰爭期間都在跟U型潛艇作戰,可以想象他們都未必有足夠的艦載攻擊機飛行員可以使用。因此將航母開到狹窄的英吉利海峽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即便如此,空軍仍然是諾曼底登陸的主角,只不過它們是隸屬於陸航的部隊。

(地毯式轟炸要在一年前就開始了)

在諾曼底登陸之前,盟軍提前差不多一年就開始了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一方面是為了摧毀對阻擋盟軍登陸至關重要的飛機制造廠,另一方面是迫使德軍前線戰鬥機部隊回防德國本土,一年之間盟軍出動了3600多架次、投下了上萬噸炸彈,不僅削弱了德國戰爭潛力,也減輕了登陸部隊的作戰壓力。等到諾曼底登陸打響時盟軍又投入了6200多架飛機,這支空中力量承擔了支援、偵查、運輸、補給等一切能想到的任務。


(重型轟炸機也被用於支援任務)

有人可能會問,B-17、B-24、B-25、蘭開斯特、哈利法克斯這樣的輕重轟炸機不能從航母上起飛,噴火、野馬等戰鬥機和雷電、颱風等戰鬥轟炸機是可以依靠航母就近支援的,為什麼不用航母充當這些輕型飛機的前線機場呢?建議聽起來很合理,但事實上英國本土機場距離諾曼底的直線距離不過180千米,整個英吉利海峽最寬處也才240千米,最窄的多佛海峽才37千米寬,二戰末期使用層流翼設計的飛機載油量提高了3倍,一般都具有1200千米左右的作戰半徑,是完全不需要什麼前線機場的。


(颱風攻擊機不需要浮在海面上的機場,也沒有幾個飛行員能在航母上起降)

再者說,諾曼底登陸的關鍵是依託惡劣的天氣盡可能快的搶運物資和人員,在最短時間內把至少300萬部隊和相應物資運往歐洲大陸,這時候優先考慮的是在狹窄的海峽裡部署儘可能多的登陸艇的運輸船,航母的用處不大又會給臨時港口製造混亂,因此最好還是棄之不用。登陸期間盟軍動用了6200多艘各種船隻,作戰船隻僅有寥寥幾十艘,其他的大部分都是運輸船了。

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這一年盟軍的航空母艦並不是多富裕,也不是多麼專業。一方面要提防北海方向的德軍潛艇、戰艦,同時還要應對同樣惡戰的太平洋戰場;同時,西半球盟軍的航母部隊幾乎沒有使用艦載機攻擊的經驗,因為皇家海軍在整個戰爭期間都在跟U型潛艇作戰,可以想象他們都未必有足夠的艦載攻擊機飛行員可以使用。因此將航母開到狹窄的英吉利海峽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即便如此,空軍仍然是諾曼底登陸的主角,只不過它們是隸屬於陸航的部隊。

(地毯式轟炸要在一年前就開始了)

在諾曼底登陸之前,盟軍提前差不多一年就開始了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一方面是為了摧毀對阻擋盟軍登陸至關重要的飛機制造廠,另一方面是迫使德軍前線戰鬥機部隊回防德國本土,一年之間盟軍出動了3600多架次、投下了上萬噸炸彈,不僅削弱了德國戰爭潛力,也減輕了登陸部隊的作戰壓力。等到諾曼底登陸打響時盟軍又投入了6200多架飛機,這支空中力量承擔了支援、偵查、運輸、補給等一切能想到的任務。


(重型轟炸機也被用於支援任務)

有人可能會問,B-17、B-24、B-25、蘭開斯特、哈利法克斯這樣的輕重轟炸機不能從航母上起飛,噴火、野馬等戰鬥機和雷電、颱風等戰鬥轟炸機是可以依靠航母就近支援的,為什麼不用航母充當這些輕型飛機的前線機場呢?建議聽起來很合理,但事實上英國本土機場距離諾曼底的直線距離不過180千米,整個英吉利海峽最寬處也才240千米,最窄的多佛海峽才37千米寬,二戰末期使用層流翼設計的飛機載油量提高了3倍,一般都具有1200千米左右的作戰半徑,是完全不需要什麼前線機場的。


(颱風攻擊機不需要浮在海面上的機場,也沒有幾個飛行員能在航母上起降)

再者說,諾曼底登陸的關鍵是依託惡劣的天氣盡可能快的搶運物資和人員,在最短時間內把至少300萬部隊和相應物資運往歐洲大陸,這時候優先考慮的是在狹窄的海峽裡部署儘可能多的登陸艇的運輸船,航母的用處不大又會給臨時港口製造混亂,因此最好還是棄之不用。登陸期間盟軍動用了6200多艘各種船隻,作戰船隻僅有寥寥幾十艘,其他的大部分都是運輸船了。

(盟軍運輸船隊)

盟軍考慮使用的作戰艦艇包括戰列艦、巡洋艦和專門為擊垮的軍海岸炮臺和堡壘設計的巨型炮艦,就是沒有動用航母。作戰艦艇中最重要的是7艘戰列艦,分別是屬於6個級別的7艘戰列艦,其中納爾遜級的兩艘最引人注目,它們的406毫米主炮將為登陸部隊掃除德軍的岸防巨炮。

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這一年盟軍的航空母艦並不是多富裕,也不是多麼專業。一方面要提防北海方向的德軍潛艇、戰艦,同時還要應對同樣惡戰的太平洋戰場;同時,西半球盟軍的航母部隊幾乎沒有使用艦載機攻擊的經驗,因為皇家海軍在整個戰爭期間都在跟U型潛艇作戰,可以想象他們都未必有足夠的艦載攻擊機飛行員可以使用。因此將航母開到狹窄的英吉利海峽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即便如此,空軍仍然是諾曼底登陸的主角,只不過它們是隸屬於陸航的部隊。

(地毯式轟炸要在一年前就開始了)

在諾曼底登陸之前,盟軍提前差不多一年就開始了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一方面是為了摧毀對阻擋盟軍登陸至關重要的飛機制造廠,另一方面是迫使德軍前線戰鬥機部隊回防德國本土,一年之間盟軍出動了3600多架次、投下了上萬噸炸彈,不僅削弱了德國戰爭潛力,也減輕了登陸部隊的作戰壓力。等到諾曼底登陸打響時盟軍又投入了6200多架飛機,這支空中力量承擔了支援、偵查、運輸、補給等一切能想到的任務。


(重型轟炸機也被用於支援任務)

有人可能會問,B-17、B-24、B-25、蘭開斯特、哈利法克斯這樣的輕重轟炸機不能從航母上起飛,噴火、野馬等戰鬥機和雷電、颱風等戰鬥轟炸機是可以依靠航母就近支援的,為什麼不用航母充當這些輕型飛機的前線機場呢?建議聽起來很合理,但事實上英國本土機場距離諾曼底的直線距離不過180千米,整個英吉利海峽最寬處也才240千米,最窄的多佛海峽才37千米寬,二戰末期使用層流翼設計的飛機載油量提高了3倍,一般都具有1200千米左右的作戰半徑,是完全不需要什麼前線機場的。


(颱風攻擊機不需要浮在海面上的機場,也沒有幾個飛行員能在航母上起降)

再者說,諾曼底登陸的關鍵是依託惡劣的天氣盡可能快的搶運物資和人員,在最短時間內把至少300萬部隊和相應物資運往歐洲大陸,這時候優先考慮的是在狹窄的海峽裡部署儘可能多的登陸艇的運輸船,航母的用處不大又會給臨時港口製造混亂,因此最好還是棄之不用。登陸期間盟軍動用了6200多艘各種船隻,作戰船隻僅有寥寥幾十艘,其他的大部分都是運輸船了。

(盟軍運輸船隊)

盟軍考慮使用的作戰艦艇包括戰列艦、巡洋艦和專門為擊垮的軍海岸炮臺和堡壘設計的巨型炮艦,就是沒有動用航母。作戰艦艇中最重要的是7艘戰列艦,分別是屬於6個級別的7艘戰列艦,其中納爾遜級的兩艘最引人注目,它們的406毫米主炮將為登陸部隊掃除德軍的岸防巨炮。


(納爾遜級戰列艦都比航母有用)

但實際上,德軍大西洋壁壘的要塞炮大多都被空中掠過的轟炸機擊毀了,只有一些目標不明顯的小口徑岸防炮倖免於難,戰列艦的巨炮大多用來對付它們了。(下圖是納爾遜級戰列艦的三聯裝406毫米巨炮)

諾曼底登陸是1944年,這一年盟軍的航空母艦並不是多富裕,也不是多麼專業。一方面要提防北海方向的德軍潛艇、戰艦,同時還要應對同樣惡戰的太平洋戰場;同時,西半球盟軍的航母部隊幾乎沒有使用艦載機攻擊的經驗,因為皇家海軍在整個戰爭期間都在跟U型潛艇作戰,可以想象他們都未必有足夠的艦載攻擊機飛行員可以使用。因此將航母開到狹窄的英吉利海峽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即便如此,空軍仍然是諾曼底登陸的主角,只不過它們是隸屬於陸航的部隊。

(地毯式轟炸要在一年前就開始了)

在諾曼底登陸之前,盟軍提前差不多一年就開始了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一方面是為了摧毀對阻擋盟軍登陸至關重要的飛機制造廠,另一方面是迫使德軍前線戰鬥機部隊回防德國本土,一年之間盟軍出動了3600多架次、投下了上萬噸炸彈,不僅削弱了德國戰爭潛力,也減輕了登陸部隊的作戰壓力。等到諾曼底登陸打響時盟軍又投入了6200多架飛機,這支空中力量承擔了支援、偵查、運輸、補給等一切能想到的任務。


(重型轟炸機也被用於支援任務)

有人可能會問,B-17、B-24、B-25、蘭開斯特、哈利法克斯這樣的輕重轟炸機不能從航母上起飛,噴火、野馬等戰鬥機和雷電、颱風等戰鬥轟炸機是可以依靠航母就近支援的,為什麼不用航母充當這些輕型飛機的前線機場呢?建議聽起來很合理,但事實上英國本土機場距離諾曼底的直線距離不過180千米,整個英吉利海峽最寬處也才240千米,最窄的多佛海峽才37千米寬,二戰末期使用層流翼設計的飛機載油量提高了3倍,一般都具有1200千米左右的作戰半徑,是完全不需要什麼前線機場的。


(颱風攻擊機不需要浮在海面上的機場,也沒有幾個飛行員能在航母上起降)

再者說,諾曼底登陸的關鍵是依託惡劣的天氣盡可能快的搶運物資和人員,在最短時間內把至少300萬部隊和相應物資運往歐洲大陸,這時候優先考慮的是在狹窄的海峽裡部署儘可能多的登陸艇的運輸船,航母的用處不大又會給臨時港口製造混亂,因此最好還是棄之不用。登陸期間盟軍動用了6200多艘各種船隻,作戰船隻僅有寥寥幾十艘,其他的大部分都是運輸船了。

(盟軍運輸船隊)

盟軍考慮使用的作戰艦艇包括戰列艦、巡洋艦和專門為擊垮的軍海岸炮臺和堡壘設計的巨型炮艦,就是沒有動用航母。作戰艦艇中最重要的是7艘戰列艦,分別是屬於6個級別的7艘戰列艦,其中納爾遜級的兩艘最引人注目,它們的406毫米主炮將為登陸部隊掃除德軍的岸防巨炮。


(納爾遜級戰列艦都比航母有用)

但實際上,德軍大西洋壁壘的要塞炮大多都被空中掠過的轟炸機擊毀了,只有一些目標不明顯的小口徑岸防炮倖免於難,戰列艦的巨炮大多用來對付它們了。(下圖是納爾遜級戰列艦的三聯裝406毫米巨炮)

麦田军事观察
2019-10-28

我想提出這個問題的人至少犯了兩個原則錯誤,

首先,根本沒有看過地圖或者看不懂,只要有點基本的軍事常識,拿著筆地址在地圖上畫一畫,那麼就很可以明白的知道,從英國本土的空軍基地起飛,幾乎任何一款戰機都可能覆蓋的盟軍登陸地區,根本沒有必要從航母上起飛,不管怎麼說,陸基基地起飛遠比從航母上更為方便。

我想提出這個問題的人至少犯了兩個原則錯誤,

首先,根本沒有看過地圖或者看不懂,只要有點基本的軍事常識,拿著筆地址在地圖上畫一畫,那麼就很可以明白的知道,從英國本土的空軍基地起飛,幾乎任何一款戰機都可能覆蓋的盟軍登陸地區,根本沒有必要從航母上起飛,不管怎麼說,陸基基地起飛遠比從航母上更為方便。

其次,根本就沒有了解過當時的情況。為了保證這次登陸作戰的順利進行,盟軍擔任直接支援的作戰飛機要達到11000架,空中支援範圍相當廣泛,不僅僅侷限於灘頭支援,更重要的還是打亂德軍的交通網絡,阻止德軍增援部隊。如此情況之下,是否有航母參與火力支援並沒有什麼決定意義。

更不知道一個關鍵因素:天氣!談及登陸作戰的時機問題,許多人根本就沒有注意到一點,盟軍利用天氣掩蓋登陸行動,選擇在大風暴的間逢,正好有短暫的風平浪靜之時,德國的天氣預報工作卻沒有成功的預報到這一情況,以為盟友無法登陸,造成登陸時,德軍指揮官都休假去了。

我想提出這個問題的人至少犯了兩個原則錯誤,

首先,根本沒有看過地圖或者看不懂,只要有點基本的軍事常識,拿著筆地址在地圖上畫一畫,那麼就很可以明白的知道,從英國本土的空軍基地起飛,幾乎任何一款戰機都可能覆蓋的盟軍登陸地區,根本沒有必要從航母上起飛,不管怎麼說,陸基基地起飛遠比從航母上更為方便。

其次,根本就沒有了解過當時的情況。為了保證這次登陸作戰的順利進行,盟軍擔任直接支援的作戰飛機要達到11000架,空中支援範圍相當廣泛,不僅僅侷限於灘頭支援,更重要的還是打亂德軍的交通網絡,阻止德軍增援部隊。如此情況之下,是否有航母參與火力支援並沒有什麼決定意義。

更不知道一個關鍵因素:天氣!談及登陸作戰的時機問題,許多人根本就沒有注意到一點,盟軍利用天氣掩蓋登陸行動,選擇在大風暴的間逢,正好有短暫的風平浪靜之時,德國的天氣預報工作卻沒有成功的預報到這一情況,以為盟友無法登陸,造成登陸時,德軍指揮官都休假去了。

如果把火力支援任務的航母艦隊,那幾乎是坑自已,在登陸前後的大風暴之中,航母艦隊與艦載機如何保證自已的安全?想依賴於就需要選擇好天氣,那麼等於讓德軍有防備,所以航母只能退出了。

提出這類問題時,最好先自已補習一下相關的資料,不要想象著來!

一叶枫流灵似舞妖
2019-12-19

英吉利海峽很窄,航母活動不開。

而且英國距離法國很近,比航空母艦還好。美國在英國的第八航空隊裝備的轟炸機載彈量巨大,遠不是航母艦載機可以比的。有這麼強大的力量不用,非要用航母艦載機,不是腦子進水了嗎?

如果是灘頭陣地,驅逐艦抵近射擊,直接火力支援效果更好。

事實上登錄前,盟軍空軍已經把諾曼底炸了個遍。德軍的工事非常堅固,而且很隱蔽,轟炸效果不佳。如果是艦載機的小炸彈,轟炸效果也不會更好到哪裡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