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洋三傑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為何在北洋政府露臉不多?

作為北洋三傑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為何在北洋政府露臉不多?
6 個回答
黑句本
2018-11-14

北洋三傑,王世珍為福將、段祺瑞為重將、馮國璋為主將,三傑因性情各不相同,世人呼之為北洋“龍、虎、豹。”

袁世凱之後,“虎、豹”兩位分別統御皖系、直系,風雲爭雄,留下了不少時代佳話,諸如三造共和之類。唯獨居三傑之首的王世珍,時而登場主持大計,時而隱退鄉里不見其蹤,頗有些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味道。

為何會如此呢?

作為北洋三傑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為何在北洋政府露臉不多?

王世珍徹底隱退後,曾花40萬兩白銀,在家鄉正定修建了居所和祠堂。他那大宅院中掛著的幾副對聯就是最好的回答。

先來看掛在廂房裡的王世珍親筆對子——

“富貴如雲時過也,衣食是我每惜之。”

接著看後院“三不堂”裡的對子——

“困中求志富中求德禪中求己,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內不愧心。”

最後看德威堂那副別人稱讚他的對子——

“韜略一生才當管樂,清高萬古物有羽毛。”

第一副對子樸素至真,王世珍不是戀權貪富貴之人,俗世紛擾,所求甚陋,不過衣食也,這種世外的境界是北洋虎、豹沒有的,說到底王世珍有隱士之心;第二副對子就耐人尋味了,也很經典,一生德行操守說得很透,王世珍有所求、終不愧的風骨都在其中;第三副對子雖是他人的溢美辭,但也是中肯的,王世珍是個清高,極愛惜羽毛的人。

整體是這樣一個人,也就決定了他不可能久居亂世風雲臺,因為有違其心、其志、其操守。

作為北洋三傑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為何在北洋政府露臉不多?

王世珍祖籍山西,明代遷至河北正定牛家莊,幾代都是書香之家。只是到了王世珍這一代的時候,家族中的叔、父死得早,家境因此很貧寒。但因為書香傳統在,王家人還是咬牙將王世珍送入了私塾,這給他打下了厚實的國學底子。

看王世珍存世不多的老照片,此人渾身都是儒者書生氣,其實他從軍很早。15歲時即被正定總兵葉志超招去當了勤務兵,17歲時考入學兵隊,後來便隨軍進駐到了山海關。

說到王世珍進北洋圈子,這裡還有個著名的軼事。他原名不叫王世珍,是冒名頂替一個叫王世珍的同鄉進的天津武備學堂。哪知道,風雲變遷,常人難料,多年後,假的王世珍一飛沖天,真的王世珍卻沉寂在了鄉里。

1895年12月,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聽信老友蔭昌的大力推薦,於是招來王世珍,並委以重任。

從此,王世珍成了袁世凱的左膀右臂,幾乎參與了袁世凱主導的一切大事,諸如鎮壓山東義和團、封堵黃河決口之類。

歷史中最快意的風雲事,莫過於伯樂風雲崛起,千里馬縱橫馳騁。袁世凱和王世珍就是這樣,此後的歲月,袁世凱是一步步踏入風雲巔峰,王世珍跟著才華盡撒,水漲船高。

1905年,袁世凱新軍在河間舉行秋操,慈禧見到了王世珍,北洋之龍名不虛傳,因為對王世珍大加讚賞,慈禧竟下意識地感慨出了這麼一句話:“我要是有這樣一個兒子多好呀!”得知王母含辛茹苦後,慈禧二話沒說,直接把王世珍的母親封為了“誥命一品夫人。”

因為這個,袁世凱對王世珍越發倚重,每有大事必垂詢。

說王世珍為北洋之龍,還有一層世人少知的涵義,王世珍一度被袁世凱視為“龍目”,凡重大文稿,必須經王世珍過目酌定,袁世凱方能安心。

光緒、慈禧相繼過世後,袁世凱遭到攝政王載灃的打壓,險些喪命,只得避退洹上。王世珍一生追求不愧天地人心,其實就是忠誠。袁世凱隱去後,出於對主公的忠誠,他多次申請開缺,一表忠誠,二避嫌疑。

武昌起義爆發後,袁世凱很快復出,復出後的第一個請奏就是讓王世珍襄辦湖北軍務。之後袁世凱當上了內閣總理大臣,更是任命王世珍為陸軍大臣。

作為北洋三傑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為何在北洋政府露臉不多?

但苛求不愧天地人心的王世珍在隨後陷入了左右為難,他既效忠袁世凱,更效忠清廷。

兩者必取其一時,這位傳統君子還能怎麼辦?

最好的辦法只能是隱退。

因此,溥儀退位前後,他是竭力為清王室爭取優待條件,之後便辭官退居回了正定老家。

袁世凱稱帝失敗,含恨而亡後,北洋軍閥進入紛爭時代,北京政壇是走馬燈是地換人,王世珍雖然一度出任過民國總理,但始終不顯山不露水,只充當和事佬的角色。

因為如此亂世有違他隱士之心,有違他內心對傳統忠誠的堅守。

嚴格意義上,王世珍算不上亂世的悲劇,但亂世的塵埃還是埋沒了這條北洋龍,又或者說,他是因為操守、心智,自己埋沒了自己。

北洋龍,應為盛世龍。

亂世,只能潛入鄉淵。

一枚明粉
2018-11-14

王士珍是北洋元老,不結黨,且一直懷念前清,和張勳一樣,更是清朝的遺民。自然到了北洋大舞臺,存在感會低於實力派的馮國璋、張作霖。

1、早年血戰

作為北洋三傑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為何在北洋政府露臉不多?

(王士珍)

王士珍也是炮兵出生。早年在淮軍系統,屬於宿將葉志超的部隊,參加了甲午戰爭,並掛了彩。

在戰後加入了小站,與袁世凱練兵。在練兵中,事無鉅細都會井井有條,其行政能力展露無遺,深受榮祿與袁世凱的喜歡。

作為北洋三傑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為何在北洋政府露臉不多?

(甲午中日戰爭)

2、軍伍升遷

北洋練兵,王士珍是核心成員;彰德秋操,王士珍依然是實際組織者。在秋操後,直接擔任陸軍部侍郎,進入高級官員行列。

作為北洋三傑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為何在北洋政府露臉不多?

(彰德秋操)

在1907年擔任江北提督,既治軍,也臨民,可見朝廷對其重視。當時江北提督也是顯赫一缺。

不過遺憾的是,王士珍的巔峰時期就在清末。到了袁世凱組閣,王士珍擔任陸軍大臣。

3、懷念清朝

北洋老人卻是清朝遺民,這種現象存在的較為普遍。但具體體現到一個人身上,就顯得很矛盾了。既要北洋團結,又要懷念大清。

作為北洋三傑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為何在北洋政府露臉不多?

(北洋三傑)

張勳在這上面很撕裂,王士珍也很撕裂。在溥儀退位中,王士珍努力為其爭取待遇。

在民國時期,堅定不為官,又要退隱;在袁世凱想任用蔡鍔的時候,又要以北洋大局為重。

在張勳復辟的時候,要江朝宗打開城門,擁戴皇帝。

之後常年做著北洋的參謀長、總理之類。直皖矛盾公開化後,逐步退隱京城,基本不過問是非。

作為北洋三傑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為何在北洋政府露臉不多?

(張勳復辟)

相對而言,王士珍為人低調、不結黨、對故國充滿懷念,是亂世難得的君子。憑他的威望、資歷與能力可以在亂世叱吒風雲,卻選擇了理性與良知,難得難得。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脑洞大开的历史
2018-11-07

這個問題也曾困擾我一段時間:王士珍既然是“北洋三傑”之首,而且還是“龍”,為什麼職務上沒有段祺瑞(虎)和馮國璋(狗)高,名氣也沒有段、馮大?

作為北洋三傑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為何在北洋政府露臉不多?

首先,大多數人對“龍”的理解有誤。乍一看,“龍”確實比“虎”和“狗”威風厲害高大上得多,但“龍”還有另一面——“隱”,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換句話說,王士珍“高開低走”,最開始高調露臉,可後面就不怎麼出來活動。這才是“北洋龍”之“龍”的真正含義。

其次,王士珍是“出世”的性格,“不求上進”。他性格隨和,人緣好,好說話,不管誰在臺上當老大,都喜歡拉他做和事佬。袁世凱東山再起官復原職,重組內閣的時候挑陸軍大臣,不是段祺瑞也不是馮國璋,而是王士珍;黎元洪與馮國璋鬧“府院之爭”,解了段祺瑞的職,北洋眾將要武力相向,黎元洪嚇得趕緊找王士珍出來鎮場面解急;到後來馮國璋做代總統,也和段祺瑞鬧彆扭,後者辭職後,馮國璋找來接替老段的,還是王士珍。

再次,王士珍低調,可能與他對清朝的深厚感情有關係。清帝退位後,他辭去一切職務回家休養,期間只要有誰來找他出山,他都穿著前清的朝服去見客。這也就罷了,他還讓人家先去拜清帝賜給他的“福”字。後來張勳鬧復辟,正合王士珍意,他上躥下跳幫襯十分積極,還說動自己門生張敬堯加入復辟陣營。復辟失敗,段祺瑞給了老朋友面子,說王士珍是“被裹挾”,無罪。

這就是王士珍,其實和張勳有點像,只是手裡沒兵。

青年史学家
2018-04-15

在晚清的政壇上面,王士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小站練兵時期,王士珍就開始跟隨袁世凱,在當時被視為北洋”龍虎狗“中的龍,地位和資格實際上不亞於段祺瑞和馮國璋,清末新政的時候王士珍曾經出任過陸軍大臣,不過清王朝滅亡後,王士珍則選擇了低調不作為,雖然曾經短暫出任過北洋政府的總理,但是為時並不長。在整個民國時期,王士珍實際上露臉不多,那麼為什麼王士珍在民國時期選擇了不作為呢?作為北洋三傑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為何在北洋政府露臉不多?

首先一個原因就在於王士珍雖然曾經參與練兵,但是王士珍在晚清民初複雜的情形之下並沒有掌握自己的軍隊,沒有形成自己的團隊和班底。所以在民國那個有槍就有話語權的時代裡,雖然王士珍擁有比較崇高的地位,但是無兵無槍的王士珍自然也就沒有什麼話語權。

其次,王士珍之所以在民國沒有怎麼露臉,與他自己的心態的變化也有很大關係。王士珍在當國務總理的時候曾經接受過一次記者的採訪,在採訪中王士珍曾經這樣解釋自己的心境的變化,他在年輕的時候也曾經以李鴻章為榜樣,意氣風發,想要做一番事業來建功立業,不過隨著閱歷的增長,王士珍越來越感覺到許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做就能做成功的,在多次碰壁之後,王士珍開始有點灰心喪氣,後來就乾脆不再過問政事。不過在看到民初的混亂政局後,王士珍還是希望天下能夠儘快恢復太平。作為北洋三傑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為何在北洋政府露臉不多?

當然,王士珍的例子只是一個個案,在晚清民初還有很多這樣的案例,王士珍是那些對民國政治失望後心境低落的晚清民國士人的一個縮影。

犁史
2018-11-22

北洋三傑“龍虎狗”,這個外號很多人的知道,狗是馮國璋,虎是段祺瑞,兩人都是可謂聲名遠揚的人物,在整個北洋時代都是影響力頗大。但位居三傑之首的這個人,卻少有人知道其名,他就是“北洋之龍”,王士珍。

作為北洋三傑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為何在北洋政府露臉不多?

王士珍是三個人裡年紀最大的,在甲午戰爭時就參與了清廷和日本在朝鮮地區的戰爭,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戰績。在總指揮官指揮失誤導致全線潰敗時,他獨自率領炮隊堅守進行鏖戰,給日軍造成重大傷亡,並最終突圍成功,安全撤退回國。

作為北洋三傑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為何在北洋政府露臉不多?

王士珍在袁世凱小站練兵期間得到袁賞識,對其十分信賴,多次與他商討軍中事宜。王士珍為報袁知遇之恩,努力訓練新兵。其訓練軍隊也有自己的方法,他對士兵少有體罰打罵,而多以德服人,重在培養士兵的絕對服從效忠的意識,所以他培養的新軍戰鬥力極強。袁世凱總是將王士珍比作自己的眼睛,說他是北洋第一軍事人才。袁也總是把重要的有外國人蔘加的軍演都交給王士珍負責,可見對其之器重。

作為北洋三傑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為何在北洋政府露臉不多?

在鎮壓安慶起義時,王士珍也是宛若先知一樣要有準備,使正在操練中的新軍迅速進去戰鬥狀態,大敗起義軍。就是這樣一位軍事奇才,卻有一顆淡泊名利的心。在溥儀宣佈退位後,他不願做新朝的官,於是就辭官退居老家正定。之後袁世凱任總理時,幾次三番才請他出山,授予上將軍銜。

作為北洋三傑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為何在北洋政府露臉不多?

在馮國璋,段祺瑞的勢力增強,漸漸出現矛盾時,袁世凱也隨時讓局外之人王士珍來調和自己與二者間的關係。在袁世凱稱帝時,王士珍十分清醒,不為所動,不聞不問,但當袁的帝制面臨奔潰時,也最願意找王士珍商討退位之法。袁死後,即使王士珍曾經和張勳一起支持過清帝復辟,但在失敗後段祺瑞非但沒有問他的罪,反而邀請其做北洋政府的陸軍總長。當時馮國璋是總統,段祺瑞是總理,北洋三傑把持朝政,一時讓北洋政府人心大振。

作為北洋三傑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為何在北洋政府露臉不多?

再後來時局變化,王士珍也不願參與段馮的權利鬥爭,於是再次辭官還鄉,結交名人雅士,研究黃老之術,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但其並非不問政事,他也以北洋元老身份成功調停數次軍閥戰爭,維護社會秩序,並多次主持保護文物和慈善募捐等活動,擔任京城治安會和救濟會的會長,留下了許多親民助民的事例,深受百姓愛戴。王士珍也最終在1930年因為癌症去世,享年70歲。

作為北洋三傑之一且位居其首,王士珍為何在北洋政府露臉不多?

王士珍一生雲淡風輕,在政界軍界社會各級都有著別人無法比擬的影響力,而其時隱時現見首不見尾,局裡局外遊刃又有餘的姿態也讓其不像一個軍閥而更像一位名士。

民国年间那些事
2018-09-29

清朝末年,清廷為了維護其搖搖欲墜的統治,派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編陸軍,由此形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一個封建軍事集團北洋軍閥。清廷滅亡後,北洋軍閥取得了統治地位,前後統治中國共16年。如果從袁世凱小站練兵算起,到張學良東北易幟為止,北洋集團實際存在的時間則長達30餘年。

至於題目中提到的北洋三傑,指的是北洋大將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這個稱呼還有一個小小的故事。

1899年,袁世凱率部到山東德州舉行秋操,手下心腹大將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隨行。一天,德國駐膠州總督來營中觀操,見王、段、馮三人率領本部士兵操練,行軍佈陣,有條不紊,於是用馬鞭遙指他們的背影,誇獎道:“此三人者,真北洋軍中之傑也!”因為這個緣故,北洋三傑的稱呼便在軍中傳開,隨之聞名全國。

在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三人中,段祺瑞後來為皖系之首,在北京政壇呼風喚雨,擔任多年北洋政府總理;馮國璋是直系龍頭,還當過北京政府大總統。兩人都是赫赫有名,唯獨三傑之首王士珍卻默默無聞,以至於今天許多讀者甚至不知此人是誰。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原來王士珍並不是他的本名,其本名已不可考,姑且稱之為假王士珍吧。當時其上司向聶士成推薦軍事人才,其中有守備王士珍,但這位王士珍年事已高,要解甲歸田,不願應徵。於是上司便讓假王士珍冒名頂替,他到了聶士成賬下後,勤勉能幹,受到聶士成的器重,被推薦到天津武備學堂深造。後來袁世凱訓練新軍,諳熟近代軍事知識的這位假王士珍便被袁網羅去了小站。

假王士珍冒名頂替一說,在小站時期已沒有人相信,等到他聲名遠播,被譽為北洋三傑之首時,更是無人提及。那位真的王士珍,解甲歸田後聽說其替身已成新貴,也只好一笑了之。

王士珍自跟隨袁世凱小站練兵起,就深受袁氏賞識,以至於袁世凱死後,有被推為北洋派首領之說。但王士珍其人,一生淡泊寧靜,並不將功名利祿看得很重,他胸中深藏城府而不露,善於謀略而不爭權勢,在政治舞臺上時隱時現,滑若蛟龍。因此,北洋集團把北洋三傑形象化時,將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比擬為龍、虎、狗,之所以將王士珍稱為龍,就是取其“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意。

謝謝閱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