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其《紀念劉和珍君》那篇作品中,女師校長楊蔭榆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魯迅在其《紀念劉和珍君》那篇作品中,女師校長楊蔭榆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10 個回答
刘愚愚
2019-07-30

知人實難呀,同樣一個人,在身邊不同筆下,竟然是可以絕然反差的。

知人實難呀,同樣一個人,在身邊不同筆下,竟然是可以絕然反差的。

(圖:網上疑似楊蔭榆的早年照片)

比如當年的北女師校長楊蔭榆,這位凡讀過中學語文課本的中國人大體都聽說過的女性,看時人的記錄,那種褒稱過實、毀敗逾惡,常讓我疑惑,民國文化圈是否有兩個楊蔭榆。

關於楊蔭榆,現存的的記載其實特別少。她畢竟不是那個時代,特別響噹噹的人物,是女強人,但說不上耀眼,又沒啥朋友,並沒多少人會關注到她,會特意去書寫她。如果不是鬧了那一出學朝,被周氏兄弟痛罵的狗血淋頭過,恐怕名氣都很難有人曉得。

她其實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楊絳曾嘆息,她大姐曾保存有幾張她的照片,可惜還是在亂離中譭棄了,楊家自己都找不到這位家屬的“玉照”了。後來我看魯迅研究專家陳漱渝某文說,他手頭有張楊的“標準照”可以“炫耀於人”,可也未見他公開過。現在網上流傳的那幾張,其實都是另一位民國女名人袁昌英的張冠李戴。

知人實難呀,同樣一個人,在身邊不同筆下,竟然是可以絕然反差的。

(圖:網上疑似楊蔭榆的早年照片)

比如當年的北女師校長楊蔭榆,這位凡讀過中學語文課本的中國人大體都聽說過的女性,看時人的記錄,那種褒稱過實、毀敗逾惡,常讓我疑惑,民國文化圈是否有兩個楊蔭榆。

關於楊蔭榆,現存的的記載其實特別少。她畢竟不是那個時代,特別響噹噹的人物,是女強人,但說不上耀眼,又沒啥朋友,並沒多少人會關注到她,會特意去書寫她。如果不是鬧了那一出學朝,被周氏兄弟痛罵的狗血淋頭過,恐怕名氣都很難有人曉得。

她其實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楊絳曾嘆息,她大姐曾保存有幾張她的照片,可惜還是在亂離中譭棄了,楊家自己都找不到這位家屬的“玉照”了。後來我看魯迅研究專家陳漱渝某文說,他手頭有張楊的“標準照”可以“炫耀於人”,可也未見他公開過。現在網上流傳的那幾張,其實都是另一位民國女名人袁昌英的張冠李戴。

某種程度上,楊蔭榆是因被罵而得名的,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滑稽。


我們現在所瞭解的楊蔭榆形象,主要是兩三位名人給她打造的“人設”,而且完全對立。

這兩三位記錄者,都是她的熟人。一位,是她的舊學生,也是魯迅遺孀的許廣平。一位,當時在北師大兼職做教員,可說她的前下屬,也就是大佬魯迅。他們是夫妻同心,是一對的,可視為一個說法。最後另一位,同樣有名,是她的侄女、名作家,嫁給一代文宗錢鍾書的楊絳。

她們分別寫過兩三篇文章,各執一詞,分別給楊蔭榆“定調”:魯迅罵她最多最狠,以其刀筆,連出數十篇,一線穿珠,累累不絕,讓楊蔭榆幾十年都難得翻身。1940年,許廣平寫“魯迅先生與女師大事件”,那是再踏上一腳。

知人實難呀,同樣一個人,在身邊不同筆下,竟然是可以絕然反差的。

(圖:網上疑似楊蔭榆的早年照片)

比如當年的北女師校長楊蔭榆,這位凡讀過中學語文課本的中國人大體都聽說過的女性,看時人的記錄,那種褒稱過實、毀敗逾惡,常讓我疑惑,民國文化圈是否有兩個楊蔭榆。

關於楊蔭榆,現存的的記載其實特別少。她畢竟不是那個時代,特別響噹噹的人物,是女強人,但說不上耀眼,又沒啥朋友,並沒多少人會關注到她,會特意去書寫她。如果不是鬧了那一出學朝,被周氏兄弟痛罵的狗血淋頭過,恐怕名氣都很難有人曉得。

她其實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楊絳曾嘆息,她大姐曾保存有幾張她的照片,可惜還是在亂離中譭棄了,楊家自己都找不到這位家屬的“玉照”了。後來我看魯迅研究專家陳漱渝某文說,他手頭有張楊的“標準照”可以“炫耀於人”,可也未見他公開過。現在網上流傳的那幾張,其實都是另一位民國女名人袁昌英的張冠李戴。

某種程度上,楊蔭榆是因被罵而得名的,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滑稽。


我們現在所瞭解的楊蔭榆形象,主要是兩三位名人給她打造的“人設”,而且完全對立。

這兩三位記錄者,都是她的熟人。一位,是她的舊學生,也是魯迅遺孀的許廣平。一位,當時在北師大兼職做教員,可說她的前下屬,也就是大佬魯迅。他們是夫妻同心,是一對的,可視為一個說法。最後另一位,同樣有名,是她的侄女、名作家,嫁給一代文宗錢鍾書的楊絳。

她們分別寫過兩三篇文章,各執一詞,分別給楊蔭榆“定調”:魯迅罵她最多最狠,以其刀筆,連出數十篇,一線穿珠,累累不絕,讓楊蔭榆幾十年都難得翻身。1940年,許廣平寫“魯迅先生與女師大事件”,那是再踏上一腳。

對楊蔭榆評價的鬆動,需要等到1980年末期了。1987年,楊絳卸下“隱身衣”,出版《將飲茶》一書,裡面有長文,題為《回憶我的姑母》,專寫楊蔭榆,寫出了完全不同於時論的另一個楊蔭榆。

這兩種評判完全針鋒相對的文字,個人感情特重,褒貶都很不客觀,專業研究者都很難去斷定誰是誰非,現如今卻也成了我們認識楊蔭榆的兩個窗口。 楊蔭榆的歷史形象很分裂,起因就是這些文字,涉及她的觀感就很分裂。


魯迅夫婦筆下的楊蔭榆,可怕也可厭。十足幽冥一般的“老處女”,宛然中世紀修道院中頂著“普薩爾德”的老巫婆。

知人實難呀,同樣一個人,在身邊不同筆下,竟然是可以絕然反差的。

(圖:網上疑似楊蔭榆的早年照片)

比如當年的北女師校長楊蔭榆,這位凡讀過中學語文課本的中國人大體都聽說過的女性,看時人的記錄,那種褒稱過實、毀敗逾惡,常讓我疑惑,民國文化圈是否有兩個楊蔭榆。

關於楊蔭榆,現存的的記載其實特別少。她畢竟不是那個時代,特別響噹噹的人物,是女強人,但說不上耀眼,又沒啥朋友,並沒多少人會關注到她,會特意去書寫她。如果不是鬧了那一出學朝,被周氏兄弟痛罵的狗血淋頭過,恐怕名氣都很難有人曉得。

她其實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楊絳曾嘆息,她大姐曾保存有幾張她的照片,可惜還是在亂離中譭棄了,楊家自己都找不到這位家屬的“玉照”了。後來我看魯迅研究專家陳漱渝某文說,他手頭有張楊的“標準照”可以“炫耀於人”,可也未見他公開過。現在網上流傳的那幾張,其實都是另一位民國女名人袁昌英的張冠李戴。

某種程度上,楊蔭榆是因被罵而得名的,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滑稽。


我們現在所瞭解的楊蔭榆形象,主要是兩三位名人給她打造的“人設”,而且完全對立。

這兩三位記錄者,都是她的熟人。一位,是她的舊學生,也是魯迅遺孀的許廣平。一位,當時在北師大兼職做教員,可說她的前下屬,也就是大佬魯迅。他們是夫妻同心,是一對的,可視為一個說法。最後另一位,同樣有名,是她的侄女、名作家,嫁給一代文宗錢鍾書的楊絳。

她們分別寫過兩三篇文章,各執一詞,分別給楊蔭榆“定調”:魯迅罵她最多最狠,以其刀筆,連出數十篇,一線穿珠,累累不絕,讓楊蔭榆幾十年都難得翻身。1940年,許廣平寫“魯迅先生與女師大事件”,那是再踏上一腳。

對楊蔭榆評價的鬆動,需要等到1980年末期了。1987年,楊絳卸下“隱身衣”,出版《將飲茶》一書,裡面有長文,題為《回憶我的姑母》,專寫楊蔭榆,寫出了完全不同於時論的另一個楊蔭榆。

這兩種評判完全針鋒相對的文字,個人感情特重,褒貶都很不客觀,專業研究者都很難去斷定誰是誰非,現如今卻也成了我們認識楊蔭榆的兩個窗口。 楊蔭榆的歷史形象很分裂,起因就是這些文字,涉及她的觀感就很分裂。


魯迅夫婦筆下的楊蔭榆,可怕也可厭。十足幽冥一般的“老處女”,宛然中世紀修道院中頂著“普薩爾德”的老巫婆。

(多被誤傳為楊蔭榆的袁昌英)

他們是真恨楊蔭榆,處處不惜人身攻擊。魯迅曾如此揶揄楊蔭榆,拿她終身未有正式婚嫁大做文章,沒啥緣由的道德棒槌一錘錘擊打下來,言辭不能不說是越界,甚至是惡毒了:

“至於因為不得已而過著獨身生活者,則無論男女,精神常不免發生變化,有著執拗猜疑陰險的性質者居多……看見有些天真歡樂的人,便生恨惡口尤其是因為壓抑性慾之故,所以對於別人的性底事件就敏感、多疑、欣羨,因而妒忌……”

而許廣平呢,恩怨都過去快20年了,楊蔭榆這位前老師,不說墓木已拱,連屍骨都不見不見好幾年了,還是不肯放過。

她的追憶,簡略也陰毒,說楊蔭榆當年作校長時,老女人了,就愛扎著白頭繩臭美,穿著陰森的黑花緞旗袍,“像陰影似的在校園內移來移去”。


楊蔭榆留下這等罵名,當然是因為與他們夫婦結惡。但現在看來,引得雙方勢如水火的那場學朝,似乎本可以沒那麼嚴重的。

知人實難呀,同樣一個人,在身邊不同筆下,竟然是可以絕然反差的。

(圖:網上疑似楊蔭榆的早年照片)

比如當年的北女師校長楊蔭榆,這位凡讀過中學語文課本的中國人大體都聽說過的女性,看時人的記錄,那種褒稱過實、毀敗逾惡,常讓我疑惑,民國文化圈是否有兩個楊蔭榆。

關於楊蔭榆,現存的的記載其實特別少。她畢竟不是那個時代,特別響噹噹的人物,是女強人,但說不上耀眼,又沒啥朋友,並沒多少人會關注到她,會特意去書寫她。如果不是鬧了那一出學朝,被周氏兄弟痛罵的狗血淋頭過,恐怕名氣都很難有人曉得。

她其實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楊絳曾嘆息,她大姐曾保存有幾張她的照片,可惜還是在亂離中譭棄了,楊家自己都找不到這位家屬的“玉照”了。後來我看魯迅研究專家陳漱渝某文說,他手頭有張楊的“標準照”可以“炫耀於人”,可也未見他公開過。現在網上流傳的那幾張,其實都是另一位民國女名人袁昌英的張冠李戴。

某種程度上,楊蔭榆是因被罵而得名的,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滑稽。


我們現在所瞭解的楊蔭榆形象,主要是兩三位名人給她打造的“人設”,而且完全對立。

這兩三位記錄者,都是她的熟人。一位,是她的舊學生,也是魯迅遺孀的許廣平。一位,當時在北師大兼職做教員,可說她的前下屬,也就是大佬魯迅。他們是夫妻同心,是一對的,可視為一個說法。最後另一位,同樣有名,是她的侄女、名作家,嫁給一代文宗錢鍾書的楊絳。

她們分別寫過兩三篇文章,各執一詞,分別給楊蔭榆“定調”:魯迅罵她最多最狠,以其刀筆,連出數十篇,一線穿珠,累累不絕,讓楊蔭榆幾十年都難得翻身。1940年,許廣平寫“魯迅先生與女師大事件”,那是再踏上一腳。

對楊蔭榆評價的鬆動,需要等到1980年末期了。1987年,楊絳卸下“隱身衣”,出版《將飲茶》一書,裡面有長文,題為《回憶我的姑母》,專寫楊蔭榆,寫出了完全不同於時論的另一個楊蔭榆。

這兩種評判完全針鋒相對的文字,個人感情特重,褒貶都很不客觀,專業研究者都很難去斷定誰是誰非,現如今卻也成了我們認識楊蔭榆的兩個窗口。 楊蔭榆的歷史形象很分裂,起因就是這些文字,涉及她的觀感就很分裂。


魯迅夫婦筆下的楊蔭榆,可怕也可厭。十足幽冥一般的“老處女”,宛然中世紀修道院中頂著“普薩爾德”的老巫婆。

(多被誤傳為楊蔭榆的袁昌英)

他們是真恨楊蔭榆,處處不惜人身攻擊。魯迅曾如此揶揄楊蔭榆,拿她終身未有正式婚嫁大做文章,沒啥緣由的道德棒槌一錘錘擊打下來,言辭不能不說是越界,甚至是惡毒了:

“至於因為不得已而過著獨身生活者,則無論男女,精神常不免發生變化,有著執拗猜疑陰險的性質者居多……看見有些天真歡樂的人,便生恨惡口尤其是因為壓抑性慾之故,所以對於別人的性底事件就敏感、多疑、欣羨,因而妒忌……”

而許廣平呢,恩怨都過去快20年了,楊蔭榆這位前老師,不說墓木已拱,連屍骨都不見不見好幾年了,還是不肯放過。

她的追憶,簡略也陰毒,說楊蔭榆當年作校長時,老女人了,就愛扎著白頭繩臭美,穿著陰森的黑花緞旗袍,“像陰影似的在校園內移來移去”。


楊蔭榆留下這等罵名,當然是因為與他們夫婦結惡。但現在看來,引得雙方勢如水火的那場學朝,似乎本可以沒那麼嚴重的。

雙方可說是理念之爭。具體來說,是彼此對大學的施政方針有分歧,各不相下,導致一發不可收拾。本來,楊蔭榆1924年就任女師大校長,是深受歡迎的。推舉她擔任這一職務的,還是魯迅的好基友許壽裳。

她畢竟是難得的女強人,又是民國女性中罕有的學霸:年紀輕輕,官費考取日本留學,還是以得金質獎章畢業,1918年的教育部首次選派教授赴歐美留學,她又以特出應選,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攻習教育專業。她的為人、學問、學歷,都經得起考驗,所以出任中國教育史上的首位國立大學女校長,是眾望所歸。

她其實辦教育很成功,是很有威望的這麼一位女校長。這一點,連許廣平都沒法去否認,會如實說:

“關於她的德政,零碎聽來,就是辦事認真、樸實,至於學識方面,並未聽到過分的推許或攻擊,論資格,總算夠當校長的了。”


可楊蔭榆的問題,當在於性格確實不好相處,過於威嚴,更過於強勢。

知人實難呀,同樣一個人,在身邊不同筆下,竟然是可以絕然反差的。

(圖:網上疑似楊蔭榆的早年照片)

比如當年的北女師校長楊蔭榆,這位凡讀過中學語文課本的中國人大體都聽說過的女性,看時人的記錄,那種褒稱過實、毀敗逾惡,常讓我疑惑,民國文化圈是否有兩個楊蔭榆。

關於楊蔭榆,現存的的記載其實特別少。她畢竟不是那個時代,特別響噹噹的人物,是女強人,但說不上耀眼,又沒啥朋友,並沒多少人會關注到她,會特意去書寫她。如果不是鬧了那一出學朝,被周氏兄弟痛罵的狗血淋頭過,恐怕名氣都很難有人曉得。

她其實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楊絳曾嘆息,她大姐曾保存有幾張她的照片,可惜還是在亂離中譭棄了,楊家自己都找不到這位家屬的“玉照”了。後來我看魯迅研究專家陳漱渝某文說,他手頭有張楊的“標準照”可以“炫耀於人”,可也未見他公開過。現在網上流傳的那幾張,其實都是另一位民國女名人袁昌英的張冠李戴。

某種程度上,楊蔭榆是因被罵而得名的,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滑稽。


我們現在所瞭解的楊蔭榆形象,主要是兩三位名人給她打造的“人設”,而且完全對立。

這兩三位記錄者,都是她的熟人。一位,是她的舊學生,也是魯迅遺孀的許廣平。一位,當時在北師大兼職做教員,可說她的前下屬,也就是大佬魯迅。他們是夫妻同心,是一對的,可視為一個說法。最後另一位,同樣有名,是她的侄女、名作家,嫁給一代文宗錢鍾書的楊絳。

她們分別寫過兩三篇文章,各執一詞,分別給楊蔭榆“定調”:魯迅罵她最多最狠,以其刀筆,連出數十篇,一線穿珠,累累不絕,讓楊蔭榆幾十年都難得翻身。1940年,許廣平寫“魯迅先生與女師大事件”,那是再踏上一腳。

對楊蔭榆評價的鬆動,需要等到1980年末期了。1987年,楊絳卸下“隱身衣”,出版《將飲茶》一書,裡面有長文,題為《回憶我的姑母》,專寫楊蔭榆,寫出了完全不同於時論的另一個楊蔭榆。

這兩種評判完全針鋒相對的文字,個人感情特重,褒貶都很不客觀,專業研究者都很難去斷定誰是誰非,現如今卻也成了我們認識楊蔭榆的兩個窗口。 楊蔭榆的歷史形象很分裂,起因就是這些文字,涉及她的觀感就很分裂。


魯迅夫婦筆下的楊蔭榆,可怕也可厭。十足幽冥一般的“老處女”,宛然中世紀修道院中頂著“普薩爾德”的老巫婆。

(多被誤傳為楊蔭榆的袁昌英)

他們是真恨楊蔭榆,處處不惜人身攻擊。魯迅曾如此揶揄楊蔭榆,拿她終身未有正式婚嫁大做文章,沒啥緣由的道德棒槌一錘錘擊打下來,言辭不能不說是越界,甚至是惡毒了:

“至於因為不得已而過著獨身生活者,則無論男女,精神常不免發生變化,有著執拗猜疑陰險的性質者居多……看見有些天真歡樂的人,便生恨惡口尤其是因為壓抑性慾之故,所以對於別人的性底事件就敏感、多疑、欣羨,因而妒忌……”

而許廣平呢,恩怨都過去快20年了,楊蔭榆這位前老師,不說墓木已拱,連屍骨都不見不見好幾年了,還是不肯放過。

她的追憶,簡略也陰毒,說楊蔭榆當年作校長時,老女人了,就愛扎著白頭繩臭美,穿著陰森的黑花緞旗袍,“像陰影似的在校園內移來移去”。


楊蔭榆留下這等罵名,當然是因為與他們夫婦結惡。但現在看來,引得雙方勢如水火的那場學朝,似乎本可以沒那麼嚴重的。

雙方可說是理念之爭。具體來說,是彼此對大學的施政方針有分歧,各不相下,導致一發不可收拾。本來,楊蔭榆1924年就任女師大校長,是深受歡迎的。推舉她擔任這一職務的,還是魯迅的好基友許壽裳。

她畢竟是難得的女強人,又是民國女性中罕有的學霸:年紀輕輕,官費考取日本留學,還是以得金質獎章畢業,1918年的教育部首次選派教授赴歐美留學,她又以特出應選,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攻習教育專業。她的為人、學問、學歷,都經得起考驗,所以出任中國教育史上的首位國立大學女校長,是眾望所歸。

她其實辦教育很成功,是很有威望的這麼一位女校長。這一點,連許廣平都沒法去否認,會如實說:

“關於她的德政,零碎聽來,就是辦事認真、樸實,至於學識方面,並未聽到過分的推許或攻擊,論資格,總算夠當校長的了。”


可楊蔭榆的問題,當在於性格確實不好相處,過於威嚴,更過於強勢。

在楊絳的筆下,這位姑姑皮膚黝黑黑的,雙眼皮,雙目精光四射,有時也愛笑,牙齒潔白整齊,眼角還有細酒窩,是很可敬的親人。但是,也許因為早年婚姻不幸的緣故——很小就給包辦嫁給一個傻公子,她抓破那位少爺的臉皮逃出婆家,寧頂著“滅門婦”的惡名也不願為男方生兒育女,心理太過“傷殘”了。楊絳說,此後的她,給外界的觀感,確實不大好相處。

楊蔭榆由此自立自強。她後來主政女師大,也有著“婆婆”式的的治校理念,認為學生就該好好呆在課堂上認真學習,別瞎鼓搗什麼學生運動。所以呢,一旦有人不聽話,還要反抗,她就受不了,感覺被冒犯了,“以整頓學紀為己任”,甚至不惜招來軍警驅除抗爭的女學生。

知人實難呀,同樣一個人,在身邊不同筆下,竟然是可以絕然反差的。

(圖:網上疑似楊蔭榆的早年照片)

比如當年的北女師校長楊蔭榆,這位凡讀過中學語文課本的中國人大體都聽說過的女性,看時人的記錄,那種褒稱過實、毀敗逾惡,常讓我疑惑,民國文化圈是否有兩個楊蔭榆。

關於楊蔭榆,現存的的記載其實特別少。她畢竟不是那個時代,特別響噹噹的人物,是女強人,但說不上耀眼,又沒啥朋友,並沒多少人會關注到她,會特意去書寫她。如果不是鬧了那一出學朝,被周氏兄弟痛罵的狗血淋頭過,恐怕名氣都很難有人曉得。

她其實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楊絳曾嘆息,她大姐曾保存有幾張她的照片,可惜還是在亂離中譭棄了,楊家自己都找不到這位家屬的“玉照”了。後來我看魯迅研究專家陳漱渝某文說,他手頭有張楊的“標準照”可以“炫耀於人”,可也未見他公開過。現在網上流傳的那幾張,其實都是另一位民國女名人袁昌英的張冠李戴。

某種程度上,楊蔭榆是因被罵而得名的,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滑稽。


我們現在所瞭解的楊蔭榆形象,主要是兩三位名人給她打造的“人設”,而且完全對立。

這兩三位記錄者,都是她的熟人。一位,是她的舊學生,也是魯迅遺孀的許廣平。一位,當時在北師大兼職做教員,可說她的前下屬,也就是大佬魯迅。他們是夫妻同心,是一對的,可視為一個說法。最後另一位,同樣有名,是她的侄女、名作家,嫁給一代文宗錢鍾書的楊絳。

她們分別寫過兩三篇文章,各執一詞,分別給楊蔭榆“定調”:魯迅罵她最多最狠,以其刀筆,連出數十篇,一線穿珠,累累不絕,讓楊蔭榆幾十年都難得翻身。1940年,許廣平寫“魯迅先生與女師大事件”,那是再踏上一腳。

對楊蔭榆評價的鬆動,需要等到1980年末期了。1987年,楊絳卸下“隱身衣”,出版《將飲茶》一書,裡面有長文,題為《回憶我的姑母》,專寫楊蔭榆,寫出了完全不同於時論的另一個楊蔭榆。

這兩種評判完全針鋒相對的文字,個人感情特重,褒貶都很不客觀,專業研究者都很難去斷定誰是誰非,現如今卻也成了我們認識楊蔭榆的兩個窗口。 楊蔭榆的歷史形象很分裂,起因就是這些文字,涉及她的觀感就很分裂。


魯迅夫婦筆下的楊蔭榆,可怕也可厭。十足幽冥一般的“老處女”,宛然中世紀修道院中頂著“普薩爾德”的老巫婆。

(多被誤傳為楊蔭榆的袁昌英)

他們是真恨楊蔭榆,處處不惜人身攻擊。魯迅曾如此揶揄楊蔭榆,拿她終身未有正式婚嫁大做文章,沒啥緣由的道德棒槌一錘錘擊打下來,言辭不能不說是越界,甚至是惡毒了:

“至於因為不得已而過著獨身生活者,則無論男女,精神常不免發生變化,有著執拗猜疑陰險的性質者居多……看見有些天真歡樂的人,便生恨惡口尤其是因為壓抑性慾之故,所以對於別人的性底事件就敏感、多疑、欣羨,因而妒忌……”

而許廣平呢,恩怨都過去快20年了,楊蔭榆這位前老師,不說墓木已拱,連屍骨都不見不見好幾年了,還是不肯放過。

她的追憶,簡略也陰毒,說楊蔭榆當年作校長時,老女人了,就愛扎著白頭繩臭美,穿著陰森的黑花緞旗袍,“像陰影似的在校園內移來移去”。


楊蔭榆留下這等罵名,當然是因為與他們夫婦結惡。但現在看來,引得雙方勢如水火的那場學朝,似乎本可以沒那麼嚴重的。

雙方可說是理念之爭。具體來說,是彼此對大學的施政方針有分歧,各不相下,導致一發不可收拾。本來,楊蔭榆1924年就任女師大校長,是深受歡迎的。推舉她擔任這一職務的,還是魯迅的好基友許壽裳。

她畢竟是難得的女強人,又是民國女性中罕有的學霸:年紀輕輕,官費考取日本留學,還是以得金質獎章畢業,1918年的教育部首次選派教授赴歐美留學,她又以特出應選,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攻習教育專業。她的為人、學問、學歷,都經得起考驗,所以出任中國教育史上的首位國立大學女校長,是眾望所歸。

她其實辦教育很成功,是很有威望的這麼一位女校長。這一點,連許廣平都沒法去否認,會如實說:

“關於她的德政,零碎聽來,就是辦事認真、樸實,至於學識方面,並未聽到過分的推許或攻擊,論資格,總算夠當校長的了。”


可楊蔭榆的問題,當在於性格確實不好相處,過於威嚴,更過於強勢。

在楊絳的筆下,這位姑姑皮膚黝黑黑的,雙眼皮,雙目精光四射,有時也愛笑,牙齒潔白整齊,眼角還有細酒窩,是很可敬的親人。但是,也許因為早年婚姻不幸的緣故——很小就給包辦嫁給一個傻公子,她抓破那位少爺的臉皮逃出婆家,寧頂著“滅門婦”的惡名也不願為男方生兒育女,心理太過“傷殘”了。楊絳說,此後的她,給外界的觀感,確實不大好相處。

楊蔭榆由此自立自強。她後來主政女師大,也有著“婆婆”式的的治校理念,認為學生就該好好呆在課堂上認真學習,別瞎鼓搗什麼學生運動。所以呢,一旦有人不聽話,還要反抗,她就受不了,感覺被冒犯了,“以整頓學紀為己任”,甚至不惜招來軍警驅除抗爭的女學生。

從此,這個事就沒法收場。在魯迅等人的鼓吹下,就此“身敗名裂”:校長職務被免,回到來家蘇州,一度賦閒。後來在蘇州中學教英文和數學,直到1938年元旦那天慘死在日本人屠刀之下。


說到這裡,其實還有一件“遺聞軼事”,就是關於楊蔭榆的死因,是最應該說說的。

現在的通行說法,是說她在蘇州淪陷期間,因為憤怒於日本人的姦殺擄掠,不懼當面責備痛罵,故此得罪鬼子,被他們擊斃,並且拋屍蘇州河中。因為這種說法,表現出來的楊蔭榆,是如此深明大義,如此家國情懷,如此正義凜然,也使得她如今的形象又突然無比高大起來,同時也襯托的魯迅與許廣平不免“矮小”、無理取鬧了。

知人實難呀,同樣一個人,在身邊不同筆下,竟然是可以絕然反差的。

(圖:網上疑似楊蔭榆的早年照片)

比如當年的北女師校長楊蔭榆,這位凡讀過中學語文課本的中國人大體都聽說過的女性,看時人的記錄,那種褒稱過實、毀敗逾惡,常讓我疑惑,民國文化圈是否有兩個楊蔭榆。

關於楊蔭榆,現存的的記載其實特別少。她畢竟不是那個時代,特別響噹噹的人物,是女強人,但說不上耀眼,又沒啥朋友,並沒多少人會關注到她,會特意去書寫她。如果不是鬧了那一出學朝,被周氏兄弟痛罵的狗血淋頭過,恐怕名氣都很難有人曉得。

她其實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楊絳曾嘆息,她大姐曾保存有幾張她的照片,可惜還是在亂離中譭棄了,楊家自己都找不到這位家屬的“玉照”了。後來我看魯迅研究專家陳漱渝某文說,他手頭有張楊的“標準照”可以“炫耀於人”,可也未見他公開過。現在網上流傳的那幾張,其實都是另一位民國女名人袁昌英的張冠李戴。

某種程度上,楊蔭榆是因被罵而得名的,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滑稽。


我們現在所瞭解的楊蔭榆形象,主要是兩三位名人給她打造的“人設”,而且完全對立。

這兩三位記錄者,都是她的熟人。一位,是她的舊學生,也是魯迅遺孀的許廣平。一位,當時在北師大兼職做教員,可說她的前下屬,也就是大佬魯迅。他們是夫妻同心,是一對的,可視為一個說法。最後另一位,同樣有名,是她的侄女、名作家,嫁給一代文宗錢鍾書的楊絳。

她們分別寫過兩三篇文章,各執一詞,分別給楊蔭榆“定調”:魯迅罵她最多最狠,以其刀筆,連出數十篇,一線穿珠,累累不絕,讓楊蔭榆幾十年都難得翻身。1940年,許廣平寫“魯迅先生與女師大事件”,那是再踏上一腳。

對楊蔭榆評價的鬆動,需要等到1980年末期了。1987年,楊絳卸下“隱身衣”,出版《將飲茶》一書,裡面有長文,題為《回憶我的姑母》,專寫楊蔭榆,寫出了完全不同於時論的另一個楊蔭榆。

這兩種評判完全針鋒相對的文字,個人感情特重,褒貶都很不客觀,專業研究者都很難去斷定誰是誰非,現如今卻也成了我們認識楊蔭榆的兩個窗口。 楊蔭榆的歷史形象很分裂,起因就是這些文字,涉及她的觀感就很分裂。


魯迅夫婦筆下的楊蔭榆,可怕也可厭。十足幽冥一般的“老處女”,宛然中世紀修道院中頂著“普薩爾德”的老巫婆。

(多被誤傳為楊蔭榆的袁昌英)

他們是真恨楊蔭榆,處處不惜人身攻擊。魯迅曾如此揶揄楊蔭榆,拿她終身未有正式婚嫁大做文章,沒啥緣由的道德棒槌一錘錘擊打下來,言辭不能不說是越界,甚至是惡毒了:

“至於因為不得已而過著獨身生活者,則無論男女,精神常不免發生變化,有著執拗猜疑陰險的性質者居多……看見有些天真歡樂的人,便生恨惡口尤其是因為壓抑性慾之故,所以對於別人的性底事件就敏感、多疑、欣羨,因而妒忌……”

而許廣平呢,恩怨都過去快20年了,楊蔭榆這位前老師,不說墓木已拱,連屍骨都不見不見好幾年了,還是不肯放過。

她的追憶,簡略也陰毒,說楊蔭榆當年作校長時,老女人了,就愛扎著白頭繩臭美,穿著陰森的黑花緞旗袍,“像陰影似的在校園內移來移去”。


楊蔭榆留下這等罵名,當然是因為與他們夫婦結惡。但現在看來,引得雙方勢如水火的那場學朝,似乎本可以沒那麼嚴重的。

雙方可說是理念之爭。具體來說,是彼此對大學的施政方針有分歧,各不相下,導致一發不可收拾。本來,楊蔭榆1924年就任女師大校長,是深受歡迎的。推舉她擔任這一職務的,還是魯迅的好基友許壽裳。

她畢竟是難得的女強人,又是民國女性中罕有的學霸:年紀輕輕,官費考取日本留學,還是以得金質獎章畢業,1918年的教育部首次選派教授赴歐美留學,她又以特出應選,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攻習教育專業。她的為人、學問、學歷,都經得起考驗,所以出任中國教育史上的首位國立大學女校長,是眾望所歸。

她其實辦教育很成功,是很有威望的這麼一位女校長。這一點,連許廣平都沒法去否認,會如實說:

“關於她的德政,零碎聽來,就是辦事認真、樸實,至於學識方面,並未聽到過分的推許或攻擊,論資格,總算夠當校長的了。”


可楊蔭榆的問題,當在於性格確實不好相處,過於威嚴,更過於強勢。

在楊絳的筆下,這位姑姑皮膚黝黑黑的,雙眼皮,雙目精光四射,有時也愛笑,牙齒潔白整齊,眼角還有細酒窩,是很可敬的親人。但是,也許因為早年婚姻不幸的緣故——很小就給包辦嫁給一個傻公子,她抓破那位少爺的臉皮逃出婆家,寧頂著“滅門婦”的惡名也不願為男方生兒育女,心理太過“傷殘”了。楊絳說,此後的她,給外界的觀感,確實不大好相處。

楊蔭榆由此自立自強。她後來主政女師大,也有著“婆婆”式的的治校理念,認為學生就該好好呆在課堂上認真學習,別瞎鼓搗什麼學生運動。所以呢,一旦有人不聽話,還要反抗,她就受不了,感覺被冒犯了,“以整頓學紀為己任”,甚至不惜招來軍警驅除抗爭的女學生。

從此,這個事就沒法收場。在魯迅等人的鼓吹下,就此“身敗名裂”:校長職務被免,回到來家蘇州,一度賦閒。後來在蘇州中學教英文和數學,直到1938年元旦那天慘死在日本人屠刀之下。


說到這裡,其實還有一件“遺聞軼事”,就是關於楊蔭榆的死因,是最應該說說的。

現在的通行說法,是說她在蘇州淪陷期間,因為憤怒於日本人的姦殺擄掠,不懼當面責備痛罵,故此得罪鬼子,被他們擊斃,並且拋屍蘇州河中。因為這種說法,表現出來的楊蔭榆,是如此深明大義,如此家國情懷,如此正義凜然,也使得她如今的形象又突然無比高大起來,同時也襯托的魯迅與許廣平不免“矮小”、無理取鬧了。

可是,這種說法,可能並不是事實。蘇州大學中文系徐斯年教授,解放後曾經專門調查過此事原委,諮詢過當年楊家的鄰居,獲悉的情況是:當初日軍佔領蘇州,到處搶劫,楊宅也也不能倖免,被搶走了幾張傢俱。

楊血性人,聽聞氣不過,就專門跑到蘇州盤門外日本領事館討要。她留學過日本,日語流利,那軍官挺尊重,責令部下歸還傢俱。可士兵拿不出,因為早已私下變賣了,只要另找了一套魚目混珠。

不想,楊蔭榆還是不願意。再次出去交涉,那些士兵受到了處罰。由此記恨在心,以請她當翻譯為藉口,誘騙她出門,暗地裡擊斃,為了毀屍滅跡,還拋屍蘇州河中。

知人實難呀,同樣一個人,在身邊不同筆下,竟然是可以絕然反差的。

(圖:網上疑似楊蔭榆的早年照片)

比如當年的北女師校長楊蔭榆,這位凡讀過中學語文課本的中國人大體都聽說過的女性,看時人的記錄,那種褒稱過實、毀敗逾惡,常讓我疑惑,民國文化圈是否有兩個楊蔭榆。

關於楊蔭榆,現存的的記載其實特別少。她畢竟不是那個時代,特別響噹噹的人物,是女強人,但說不上耀眼,又沒啥朋友,並沒多少人會關注到她,會特意去書寫她。如果不是鬧了那一出學朝,被周氏兄弟痛罵的狗血淋頭過,恐怕名氣都很難有人曉得。

她其實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楊絳曾嘆息,她大姐曾保存有幾張她的照片,可惜還是在亂離中譭棄了,楊家自己都找不到這位家屬的“玉照”了。後來我看魯迅研究專家陳漱渝某文說,他手頭有張楊的“標準照”可以“炫耀於人”,可也未見他公開過。現在網上流傳的那幾張,其實都是另一位民國女名人袁昌英的張冠李戴。

某種程度上,楊蔭榆是因被罵而得名的,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滑稽。


我們現在所瞭解的楊蔭榆形象,主要是兩三位名人給她打造的“人設”,而且完全對立。

這兩三位記錄者,都是她的熟人。一位,是她的舊學生,也是魯迅遺孀的許廣平。一位,當時在北師大兼職做教員,可說她的前下屬,也就是大佬魯迅。他們是夫妻同心,是一對的,可視為一個說法。最後另一位,同樣有名,是她的侄女、名作家,嫁給一代文宗錢鍾書的楊絳。

她們分別寫過兩三篇文章,各執一詞,分別給楊蔭榆“定調”:魯迅罵她最多最狠,以其刀筆,連出數十篇,一線穿珠,累累不絕,讓楊蔭榆幾十年都難得翻身。1940年,許廣平寫“魯迅先生與女師大事件”,那是再踏上一腳。

對楊蔭榆評價的鬆動,需要等到1980年末期了。1987年,楊絳卸下“隱身衣”,出版《將飲茶》一書,裡面有長文,題為《回憶我的姑母》,專寫楊蔭榆,寫出了完全不同於時論的另一個楊蔭榆。

這兩種評判完全針鋒相對的文字,個人感情特重,褒貶都很不客觀,專業研究者都很難去斷定誰是誰非,現如今卻也成了我們認識楊蔭榆的兩個窗口。 楊蔭榆的歷史形象很分裂,起因就是這些文字,涉及她的觀感就很分裂。


魯迅夫婦筆下的楊蔭榆,可怕也可厭。十足幽冥一般的“老處女”,宛然中世紀修道院中頂著“普薩爾德”的老巫婆。

(多被誤傳為楊蔭榆的袁昌英)

他們是真恨楊蔭榆,處處不惜人身攻擊。魯迅曾如此揶揄楊蔭榆,拿她終身未有正式婚嫁大做文章,沒啥緣由的道德棒槌一錘錘擊打下來,言辭不能不說是越界,甚至是惡毒了:

“至於因為不得已而過著獨身生活者,則無論男女,精神常不免發生變化,有著執拗猜疑陰險的性質者居多……看見有些天真歡樂的人,便生恨惡口尤其是因為壓抑性慾之故,所以對於別人的性底事件就敏感、多疑、欣羨,因而妒忌……”

而許廣平呢,恩怨都過去快20年了,楊蔭榆這位前老師,不說墓木已拱,連屍骨都不見不見好幾年了,還是不肯放過。

她的追憶,簡略也陰毒,說楊蔭榆當年作校長時,老女人了,就愛扎著白頭繩臭美,穿著陰森的黑花緞旗袍,“像陰影似的在校園內移來移去”。


楊蔭榆留下這等罵名,當然是因為與他們夫婦結惡。但現在看來,引得雙方勢如水火的那場學朝,似乎本可以沒那麼嚴重的。

雙方可說是理念之爭。具體來說,是彼此對大學的施政方針有分歧,各不相下,導致一發不可收拾。本來,楊蔭榆1924年就任女師大校長,是深受歡迎的。推舉她擔任這一職務的,還是魯迅的好基友許壽裳。

她畢竟是難得的女強人,又是民國女性中罕有的學霸:年紀輕輕,官費考取日本留學,還是以得金質獎章畢業,1918年的教育部首次選派教授赴歐美留學,她又以特出應選,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攻習教育專業。她的為人、學問、學歷,都經得起考驗,所以出任中國教育史上的首位國立大學女校長,是眾望所歸。

她其實辦教育很成功,是很有威望的這麼一位女校長。這一點,連許廣平都沒法去否認,會如實說:

“關於她的德政,零碎聽來,就是辦事認真、樸實,至於學識方面,並未聽到過分的推許或攻擊,論資格,總算夠當校長的了。”


可楊蔭榆的問題,當在於性格確實不好相處,過於威嚴,更過於強勢。

在楊絳的筆下,這位姑姑皮膚黝黑黑的,雙眼皮,雙目精光四射,有時也愛笑,牙齒潔白整齊,眼角還有細酒窩,是很可敬的親人。但是,也許因為早年婚姻不幸的緣故——很小就給包辦嫁給一個傻公子,她抓破那位少爺的臉皮逃出婆家,寧頂著“滅門婦”的惡名也不願為男方生兒育女,心理太過“傷殘”了。楊絳說,此後的她,給外界的觀感,確實不大好相處。

楊蔭榆由此自立自強。她後來主政女師大,也有著“婆婆”式的的治校理念,認為學生就該好好呆在課堂上認真學習,別瞎鼓搗什麼學生運動。所以呢,一旦有人不聽話,還要反抗,她就受不了,感覺被冒犯了,“以整頓學紀為己任”,甚至不惜招來軍警驅除抗爭的女學生。

從此,這個事就沒法收場。在魯迅等人的鼓吹下,就此“身敗名裂”:校長職務被免,回到來家蘇州,一度賦閒。後來在蘇州中學教英文和數學,直到1938年元旦那天慘死在日本人屠刀之下。


說到這裡,其實還有一件“遺聞軼事”,就是關於楊蔭榆的死因,是最應該說說的。

現在的通行說法,是說她在蘇州淪陷期間,因為憤怒於日本人的姦殺擄掠,不懼當面責備痛罵,故此得罪鬼子,被他們擊斃,並且拋屍蘇州河中。因為這種說法,表現出來的楊蔭榆,是如此深明大義,如此家國情懷,如此正義凜然,也使得她如今的形象又突然無比高大起來,同時也襯托的魯迅與許廣平不免“矮小”、無理取鬧了。

可是,這種說法,可能並不是事實。蘇州大學中文系徐斯年教授,解放後曾經專門調查過此事原委,諮詢過當年楊家的鄰居,獲悉的情況是:當初日軍佔領蘇州,到處搶劫,楊宅也也不能倖免,被搶走了幾張傢俱。

楊血性人,聽聞氣不過,就專門跑到蘇州盤門外日本領事館討要。她留學過日本,日語流利,那軍官挺尊重,責令部下歸還傢俱。可士兵拿不出,因為早已私下變賣了,只要另找了一套魚目混珠。

不想,楊蔭榆還是不願意。再次出去交涉,那些士兵受到了處罰。由此記恨在心,以請她當翻譯為藉口,誘騙她出門,暗地裡擊斃,為了毀屍滅跡,還拋屍蘇州河中。

所以,有人說,楊蔭榆晚年,是“罵敵身死,晚節彪炳”,是民族英雄式的女性。這個說法現如今也逐漸成為流行意見。可事實真相到底如何呢,似乎也跟當初她和魯迅夫婦爭鬥一樣,到底該如何判斷為好,好像也不好說呀!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19-08-01

楊蔭榆是民國時期名氣很大的女子。不過,她之所以名氣大,卻是拜魯迅所賜。為什麼這樣說呢?

楊蔭榆是民國時期名氣很大的女子。不過,她之所以名氣大,卻是拜魯迅所賜。為什麼這樣說呢?

(楊蔭榆劇照)

1924年,楊蔭榆受北洋政府教育部的邀請,接替許壽裳,出任北京女師大校長的職務。

說起來,教書育人一直是楊蔭榆的人生理想。

早在擔任校長之前,楊蔭榆已經在江蘇第二女子師範和北京國立女子高等師範分別擔任過教務主任和學兼。

在教學中,她淵博的學識和德政得到了學生們的愛戴,同時她工作上嚴謹認真的態度也得到教育部門的讚許。因此在1918年,她被教育部選派到歐美留學,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

學成歸來後的楊蔭榆,成為教育部眼中的教育大才。破格將她提拔為北京女師大校長,而她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校長。

楊蔭榆由於久在國外留學,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知之甚少。她認為學風和秩序,是學校能不能辦好的重要標杆。再加上她對北洋政府有感激之意,因此她非常不贊成學校在她管理的時期,學生參與到政治運動中去。

在楊蔭榆看來,學生的本職就是學習,參與政治運動就是不務正業,會壞了學風。所以,她曾在一篇關於教育的文章中表示:“竊念好教育為國民之母,本校則是國民之母之母。”

然而,受“五四運動”影響的女學生們,正處於對專制獨裁深惡痛絕,一心渴望民主自由之中。因此,對楊蔭榆這種專制的舊式家長教育理論,根本不買賬。再加上楊蔭榆屢次打壓限制學生們的自由,並對意見相左的老師多有排擠,因此楊蔭榆和學生之間的矛盾劍拔弩張。

楊蔭榆是民國時期名氣很大的女子。不過,她之所以名氣大,卻是拜魯迅所賜。為什麼這樣說呢?

(楊蔭榆劇照)

1924年,楊蔭榆受北洋政府教育部的邀請,接替許壽裳,出任北京女師大校長的職務。

說起來,教書育人一直是楊蔭榆的人生理想。

早在擔任校長之前,楊蔭榆已經在江蘇第二女子師範和北京國立女子高等師範分別擔任過教務主任和學兼。

在教學中,她淵博的學識和德政得到了學生們的愛戴,同時她工作上嚴謹認真的態度也得到教育部門的讚許。因此在1918年,她被教育部選派到歐美留學,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

學成歸來後的楊蔭榆,成為教育部眼中的教育大才。破格將她提拔為北京女師大校長,而她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校長。

楊蔭榆由於久在國外留學,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知之甚少。她認為學風和秩序,是學校能不能辦好的重要標杆。再加上她對北洋政府有感激之意,因此她非常不贊成學校在她管理的時期,學生參與到政治運動中去。

在楊蔭榆看來,學生的本職就是學習,參與政治運動就是不務正業,會壞了學風。所以,她曾在一篇關於教育的文章中表示:“竊念好教育為國民之母,本校則是國民之母之母。”

然而,受“五四運動”影響的女學生們,正處於對專制獨裁深惡痛絕,一心渴望民主自由之中。因此,對楊蔭榆這種專制的舊式家長教育理論,根本不買賬。再加上楊蔭榆屢次打壓限制學生們的自由,並對意見相左的老師多有排擠,因此楊蔭榆和學生之間的矛盾劍拔弩張。

(魯迅舊照)

1924年秋天,一些學生由於參加政治運動,遲遲沒有抵校報到。

楊蔭榆為了整頓校風,將幾名平時鬧學潮鬧得最厲害的學生開除,如此矛盾更加激化。

1925年1月,學生們不光聯名給教育部遞交了要求辭退楊蔭榆校長職務的宣言,並數次到教育部痛斥楊蔭榆在教學中對學生施行的種種高壓手段。

然而,楊蔭榆由於有北洋政府做後盾,且教育部也明文表示支持她的做法,所以楊蔭榆在5月9日又以“整頓校風”的名義,勒令劉和珍、許廣平等幾名帶頭鬧事的學生退學。

這下,楊蔭榆真的捅了馬蜂窩。

很快報紙上就連篇累牘地出現了批評她的文章。這些文章痛斥她推行的是“寡婦教育”,並稱她是“迫害學生,廣有羽翼的校長”。

這些文章,很多都出於一個人的手筆,那就是魯迅。

當時的魯迅,不僅在教育部任職,還在女師大擔任教授。

由於魯迅是“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同時他對楊榆蔭的教學理念和粗暴的教學態度極不贊同,所以他堅定地站到了學生們的一邊,並以筆為槍,對楊蔭榆大肆批判。

在聲勢浩大的反對聲中,北洋政府迫於壓力,最終撤銷了楊蔭榆的職務。

一個被學生們趕下臺的人,名聲自然就壞掉了。可是楊蔭榆卻對教育的熱情絲毫沒有減少,雖然名聲大受損害,但她在休整一年後,便迫不及待投入到教學中去了。

楊蔭榆是民國時期名氣很大的女子。不過,她之所以名氣大,卻是拜魯迅所賜。為什麼這樣說呢?

(楊蔭榆劇照)

1924年,楊蔭榆受北洋政府教育部的邀請,接替許壽裳,出任北京女師大校長的職務。

說起來,教書育人一直是楊蔭榆的人生理想。

早在擔任校長之前,楊蔭榆已經在江蘇第二女子師範和北京國立女子高等師範分別擔任過教務主任和學兼。

在教學中,她淵博的學識和德政得到了學生們的愛戴,同時她工作上嚴謹認真的態度也得到教育部門的讚許。因此在1918年,她被教育部選派到歐美留學,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

學成歸來後的楊蔭榆,成為教育部眼中的教育大才。破格將她提拔為北京女師大校長,而她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校長。

楊蔭榆由於久在國外留學,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知之甚少。她認為學風和秩序,是學校能不能辦好的重要標杆。再加上她對北洋政府有感激之意,因此她非常不贊成學校在她管理的時期,學生參與到政治運動中去。

在楊蔭榆看來,學生的本職就是學習,參與政治運動就是不務正業,會壞了學風。所以,她曾在一篇關於教育的文章中表示:“竊念好教育為國民之母,本校則是國民之母之母。”

然而,受“五四運動”影響的女學生們,正處於對專制獨裁深惡痛絕,一心渴望民主自由之中。因此,對楊蔭榆這種專制的舊式家長教育理論,根本不買賬。再加上楊蔭榆屢次打壓限制學生們的自由,並對意見相左的老師多有排擠,因此楊蔭榆和學生之間的矛盾劍拔弩張。

(魯迅舊照)

1924年秋天,一些學生由於參加政治運動,遲遲沒有抵校報到。

楊蔭榆為了整頓校風,將幾名平時鬧學潮鬧得最厲害的學生開除,如此矛盾更加激化。

1925年1月,學生們不光聯名給教育部遞交了要求辭退楊蔭榆校長職務的宣言,並數次到教育部痛斥楊蔭榆在教學中對學生施行的種種高壓手段。

然而,楊蔭榆由於有北洋政府做後盾,且教育部也明文表示支持她的做法,所以楊蔭榆在5月9日又以“整頓校風”的名義,勒令劉和珍、許廣平等幾名帶頭鬧事的學生退學。

這下,楊蔭榆真的捅了馬蜂窩。

很快報紙上就連篇累牘地出現了批評她的文章。這些文章痛斥她推行的是“寡婦教育”,並稱她是“迫害學生,廣有羽翼的校長”。

這些文章,很多都出於一個人的手筆,那就是魯迅。

當時的魯迅,不僅在教育部任職,還在女師大擔任教授。

由於魯迅是“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同時他對楊榆蔭的教學理念和粗暴的教學態度極不贊同,所以他堅定地站到了學生們的一邊,並以筆為槍,對楊蔭榆大肆批判。

在聲勢浩大的反對聲中,北洋政府迫於壓力,最終撤銷了楊蔭榆的職務。

一個被學生們趕下臺的人,名聲自然就壞掉了。可是楊蔭榆卻對教育的熱情絲毫沒有減少,雖然名聲大受損害,但她在休整一年後,便迫不及待投入到教學中去了。

(楊蔭榆劇照)

遺憾的是,楊蔭榆在蘇州女子師範和東吳大學教學期間,學生對她很不待見。學校方面也不能給予她該有的尊重,逼得她最後只得做了逃兵。

無奈之下,楊蔭榆在家裡開設私學——二樂女子學社。她自任社長,招收一些願意讀書的女學生。

1937年,抗戰爆發,蘇州很快成為淪陷區。

日本人找到楊蔭榆,希望她能出任偽職,但遭到楊蔭榆的回絕。

楊蔭榆對日本人犯下的滔天罪行怒不可遏,她向日本軍官遞交了用日文撰寫的抗議書,並數次到日本軍營抗議,要求日本軍官約束那些四處姦淫擄掠的日本兵。

同時,楊榆蔭為了保護婦女們不受到日本人的傷害,拿出所有的積蓄,把二樂女子學社進行了擴建,以此當作她們的安全庇護所。

日本人見楊蔭榆不光不配合,還處處唱反調,於是將她槍殺於吳門橋上,並將屍體棄於冰冷的河中。

從楊蔭榆一生的言行來看,她其實始終是保護女學生的。當初她反對女學生參與政治運動,其實也是一種保護女學生的表現。而最後,她更是為了保護女學生不受傷害,慘死在敵人的屠刀之下。從這一點來說,楊蔭榆雖然觀念與時代脫離,但是作為一個教育者,她其實本性是很善良的。

(參考史料:《偶爾遇見的傳奇——民國才女寫真》)

梦里蓬山路
2019-07-21

為救百姓而犧牲的女校長楊蔭榆

楊蔭榆女士是中國第一個女性大學校長,她是民國時期的名門閨秀,江蘇無錫人,1884年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她的親侄女就是著名學者錢鍾書的夫人楊絳。

楊蔭榆早年婚姻不幸,被偏執的母親嫁給一個弱智少爺,她勇敢逃出封建包辦婚姻,之後終生不再嫁,致力於學術。她曾赴美留學,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獲教育學碩士學位。學成歸國後,她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學校長。

雖然楊蔭榆女士有文化,但是她思想刻板,要求學生只讀書不要參與政治,曾開除過魯迅的愛人許廣平等進步學生,所以被魯迅猛批痛罵,並寫了《寡婦主義》這章文章諷刺她(拿人家的不幸婚姻開涮是不是不厚道?)後來楊蔭榆被廣大學生轟下校長寶座。

但楊蔭榆女士的死卻那麼英勇壯烈,那些批評她的人都沒有象她死得那麼偉大。

辭去校長職務的楊蔭榆女士移居蘇州,抗戰爆發後,日本侵佔者侵佔了蘇州,要求楊蔭榆出任偽職,遭到她的嚴詞拒絕。日本兵在蘇州燒殺淫掠,楊蔭榆很氣憤,還曾幾次到日軍司令部提出抗議,要求司令官管束自己的部下,不要騷擾侵害老百姓。

楊蔭榆面對日本兵是非常勇敢的。被日本兵追逐的婦女逃至盤門新橋巷的楊蔭榆家時,楊蔭榆立即站出來用日語同日本兵交涉,當眾斥責日本兵的暴行,保護了這些中國婦女。

可是挺身而出保護自己的同胞的楊蔭榆,大義凜然地斥責敵酋的楊蔭榆,最終命喪日寇之手。

日本司令官雖然敬畏楊蔭榆,但日本兵把楊蔭榆看作眼中釘。1938年1月1日,兩名日本兵以司令部傳見為藉口,把楊蔭榆誘出家門,走到盤門外吳門橋突然開槍擊楊蔭榆,並把年邁的楊蔭榆拋入河中,楊蔭榆當時還掙扎游泳,殘酷的日本兵又開數槍將她射殺,鮮血染紅了蘇州河。

很敬佩楊蔭榆女士很值得敬佩,她學有所成,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大學校長,她不畏死亡,用自己的生命去保護自己的弱小同胞。試問,哪一個文人可以做到?

雖然她思想呆板,遵從當局,反對學生運動。但據她的親侄女楊絳女士說,她三姑楊蔭榆是書呆子,在生活裡極糊塗,認不清當時的局勢。

認為學生只能專心讀書的楊蔭榆並不是壞人,站在另一方面看,她的想法也不算錯。學生應該致力於學業,不要參加政治運動。哪個時代都不會出現當局任命的校長支持學生遊行反對當時的當局。以前不會,以後出不會,現在也不會。

楊蔭榆女士是令人敬重的歷史文化人物,她能活得有成就,死得壯烈,是個值得尊重的女校長。

一只为信仰而唱的公鸡
2019-07-31

我一直納悶錢鍾書先生對魯迅先生評價為什麼會那麼刻薄。現在算明白了,因為魯迅先生罵了她愛人楊絳先生的親姑姑,原北師大校長楊蔭榆女士。或許錢鍾書先生有其它更多厭惡魯迅先生的證據。

且看錢鍾書先生怎麼說魯迅先生。據汪榮祖、錢學新《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言,上世紀八十年代,鍾書先生曾兩次對汪榮祖談及與胡適的三次見面的情形,曾言:統言之,胡適之品格絕高於魯迅,蔡元培等。一九八五年,錢鍾書先生在給李國強的信中說:“三年前魯迅紀念時出版之傳記,即出敝所人撰著,中間隻字不道其原配夫人,國內外皆有私議而無聲言者。”錢先生這裡指的是魯迅先生原配朱安女士的事,是錢先生對魯先生異議的一個原因吧。文學研究圈子裡,錢鍾書和楊絳先生避談魯迅先生,似乎是一個公開的祕密,不是什麼新聞。

錢鍾書和楊絳先生夫婦是楊蔭榆校長的侄女和侄女婿,自然看著親切,而魯迅先生是被鬧學潮開除許廣平先生的先生和未來夫君,自然同氣相和。論史者將此一攪和,吃瓜者贊成者心悅口服,自然成正統之說,大行其道了。

百年前女師大鬧學潮是北洋政府專制背景下教育黑的一個縮影,亡國和列強環伺下,救國圖強的青年的靈魂和專制下的暴力衝突,總是有大是大非的原則在裡面,魯迅先生,楊蔭榆校長,包括旁觀的錢鍾書,楊絳先生都身在其時,立場不同,發聲自然不同。這種公案,再加上家事,國事,天下事,非大原則,何以辨出是非。

就個體而言,都有善良之心。就當時時局而言,必須有大是大非的分別。不幸,楊蔭榆校長站錯了隊。至於後來的表現,另當別論。

北洋和民國,就是一個亂局。挾洋甚至引狼入室的軍閥混鬥,自保其利的大資本,大地主,掙扎在炭火之中的貧民,前途何去的中國,胡適,楊蔭榆,梁實秋,還有錢鍾書先生,和魯迅先生,他們的立場,格局,家國情懷有幾,都在他們的文字裡,普通民眾在他們心中的位置,都在他們的文字裡。

所以,魯迅的偉大,歲月日久,光輝愈著。

論史,當有立場。

民国年间那些事
2019-07-30

楊蔭榆(前排中)與同事合影

魯迅在其《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猛烈抨擊了劉和珍、許廣平就讀的北京女師大校長楊蔭榆,楊蔭榆是魯迅筆下的“寡婦”和“廣有羽翼的校長”,一個鎮壓學生運動的學閥,一個北洋軍閥的幫凶,面目猙獰,令人厭惡。

其實真實的楊蔭榆與魯迅筆下的這個形象有所不同,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學校長,一生從事教育事業,抗戰期間因保護女性姐妹不受日寇蹂躪,在蘇州慘遭日本兵槍殺。

  關於楊蔭榆的身世及後來的情況,目前留下來的資料不多,比較全面的只有楊蔭榆侄女楊絳撰寫的《回憶我的姑母》一文。1979年冬,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為調查同盟會等革命團體的情況,致信楊絳要她寫一寫她的父親楊蔭杭的簡歷及傳記資料,同時還提出了另一個要求:“令姑母楊蔭榆先生也是人們熟知的人物,我們也想了解她的生平。蔭榆先生在日寇陷蘇州時罵敵遇害,但許多研究者只知道她在女師大事件中的作為,而不瞭解她晚節彪炳,這點是需要糾正的。如果您有意寫補塘先生(楊蔭杭字補塘)的傳記,可一併寫入其中。”

  與那個時代的大部分女性命運相同,楊蔭榆遵父母之命與同鄉蔣家少爺訂了婚,當時只求門當戶對,並不知對方的底細———婚後才發現新姑爺竟然是個傻子。對於這段往事,楊絳在文章說:

  據我父親的形容,那位姑爺老嘻著嘴,露出一顆顆紫紅的牙肉,嘴角流著哈拉子。……我不知道三姑母在蔣家的日子是怎麼過的。聽說她把那位傻爺的臉皮都抓破了,想必是為自衛。據我大姐轉述我母親的話,她回了孃家就不肯到夫家去,從此就和夫家斷絕了。

  已成自由身的楊蔭榆先後到蘇州和上海的女中讀書,畢業後獲江蘇官費留學資格,進入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習。

  1914年,楊蔭榆到北京擔任國立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學監兼講習科主任。當時楊絳正在女高師附小讀一年級,她說高師的學生經常帶她去大學部打鞦韆,還領她去演戲,讓她扮演戲裡的花神。大姐姐們把楊絳的小牛角辮盤在頭頂上,插了滿頭的花,衣服上也貼滿了金花。後來楊絳才明白,學生們之所以如此,原來是看姑母的面子,因為那時楊蔭榆在學校裡威信很高,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她。

  1918年,教育部選派教授赴歐美留學,楊蔭榆應選赴美,進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專業。對於三姑母赴美時的情景,楊絳記憶猶新:“那天我跟著大姐到火車站,看見三姑母有好些學生送行。其中有我的老師。一位老師和幾個我不認識的大學生哭得抽抽噎噎,使我很驚奇。三姑母站在火車盡頭一個小陽臺似的地方,也只顧拭淚。火車叫了兩聲,慢慢開走。三姑母頻頻揮手,頻頻拭淚。月臺上除了大哭的幾人,很多人也在擦眼淚。”

  到美國後,楊蔭榆受到杜威等學術大師的指導,深受他們薰染,1922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後來她回蘇州探望兄長楊蔭杭時,常後悔自己沒能讀得博士回來,哥哥笑著勸她說:“別‘博士’了,頭髮都白了,越讀越不合時宜了。”從這個細節上可以看出,楊蔭榆是個好強的人。

  1924年2月,楊蔭榆接替許壽裳出任女高師校長。同年,女高師更名為“國立女子師範大學”,楊蔭榆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性大學校長。

  楊蔭榆擔任女師大校長期間發生了赫赫有名的“女師大風潮”,她也由此遭到魯迅等人的猛烈抨擊。魯迅在《寡婦主義》中辛辣地諷刺說:“用了她多年練就的眼光觀察一切,見了一封信,疑心是情書了;聞一聲笑,以為是懷春了;只要男人來訪,就是情夫;為什麼上公園呢?總該是赴密約。”其實魯迅的這些話,都是不確定的推測,與楊蔭榆所涉無多,顯然是有失公平的。

林海
2019-11-01

建議大家讀楊絳《回憶我的姑母》,可以看到一個可能更真實的楊蔭榆。這裡講幾個細節,供參考。

一是從舊式婚姻裡出走。她被指給一個富貴人家的傻兒子。經受了家暴,反抗,被抓回去,最終決斷出走。隨後,她去蘇州景海女中上學。上學期間,還有一件趣聞。有位不明就裡的同學對她議論蔣家的新娘子:“有什麼好看呀!狠巴巴的,小腳鞋子拿來一剁兩段。”楊絳評價說:

“那時候的三姑母還很有幽默,只笑著聽她講,也不點破,也不申辯。過了些時候,那姑娘回家弄清底裡,就對三姑母罵自己:‘開蓋貨!原來就是你們!’我記得三姑母講的時候,細酒渦兒一隱一顯,樂得不得了。”

建議大家讀楊絳《回憶我的姑母》,可以看到一個可能更真實的楊蔭榆。這裡講幾個細節,供參考。

一是從舊式婚姻裡出走。她被指給一個富貴人家的傻兒子。經受了家暴,反抗,被抓回去,最終決斷出走。隨後,她去蘇州景海女中上學。上學期間,還有一件趣聞。有位不明就裡的同學對她議論蔣家的新娘子:“有什麼好看呀!狠巴巴的,小腳鞋子拿來一剁兩段。”楊絳評價說:

“那時候的三姑母還很有幽默,只笑著聽她講,也不點破,也不申辯。過了些時候,那姑娘回家弄清底裡,就對三姑母罵自己:‘開蓋貨!原來就是你們!’我記得三姑母講的時候,細酒渦兒一隱一顯,樂得不得了。”



二是曾為蘇州租界事務,與日本人交涉過。1929年左右,蘇州市為了青陽地日本租界的事,請她和日本人交涉。楊絳評價說:

“好像雙方對她都很滿意。那年春天三姑母和我們姐妹同到青陽地去看櫻花,路過一個日本小學校,校內正開運動會。我們在短籬外略一逗留,觀看小學生賽跑,不料貴賓臺上有人認識三姑母,立即派人把我們一夥人都請上貴賓臺。我看見三姑母和那些日本人彼此頻頻躬身行禮的樣兒,覺得自己成了挺胸凸肚的野蠻人。”

三是,她是中國第一位大學女校長。1918年,楊蔭榆再赴美國留學,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1924年回國後任北京女師大校長。她是第一位大學女校長。關於就任的原因,有人分析,主要出於兩點考慮,一是她與女高師素有淵源,曾擔任過舍監的職務,頗具威信且深得學生喜愛;二是以女子出任校長,開女界之先聲,符合女權論的潮流。

建議大家讀楊絳《回憶我的姑母》,可以看到一個可能更真實的楊蔭榆。這裡講幾個細節,供參考。

一是從舊式婚姻裡出走。她被指給一個富貴人家的傻兒子。經受了家暴,反抗,被抓回去,最終決斷出走。隨後,她去蘇州景海女中上學。上學期間,還有一件趣聞。有位不明就裡的同學對她議論蔣家的新娘子:“有什麼好看呀!狠巴巴的,小腳鞋子拿來一剁兩段。”楊絳評價說:

“那時候的三姑母還很有幽默,只笑著聽她講,也不點破,也不申辯。過了些時候,那姑娘回家弄清底裡,就對三姑母罵自己:‘開蓋貨!原來就是你們!’我記得三姑母講的時候,細酒渦兒一隱一顯,樂得不得了。”



二是曾為蘇州租界事務,與日本人交涉過。1929年左右,蘇州市為了青陽地日本租界的事,請她和日本人交涉。楊絳評價說:

“好像雙方對她都很滿意。那年春天三姑母和我們姐妹同到青陽地去看櫻花,路過一個日本小學校,校內正開運動會。我們在短籬外略一逗留,觀看小學生賽跑,不料貴賓臺上有人認識三姑母,立即派人把我們一夥人都請上貴賓臺。我看見三姑母和那些日本人彼此頻頻躬身行禮的樣兒,覺得自己成了挺胸凸肚的野蠻人。”

三是,她是中國第一位大學女校長。1918年,楊蔭榆再赴美國留學,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1924年回國後任北京女師大校長。她是第一位大學女校長。關於就任的原因,有人分析,主要出於兩點考慮,一是她與女高師素有淵源,曾擔任過舍監的職務,頗具威信且深得學生喜愛;二是以女子出任校長,開女界之先聲,符合女權論的潮流。



即使許廣平也承認:

“關於她的德政,零碎的聽來,就是辦事認真、樸實,至於學識方面,並未聽到過分的推許或攻擊,論資格,總算夠當校長了,而且又是破天荒的第一次的女子做大學校長,是多麼榮耀呀!”

四是晚節彪炳。抗戰爆發後,日軍曾希望楊蔭榆出任偽職,遭到她的嚴詞拒絕。期間日軍在蘇州燒殺姦淫,無惡不作。當時,楊蔭榆開辦的二樂女子學術社是女學生集中的地方,經常有女學生被日軍非禮騷擾。楊蔭榆忍無可忍,多次跑去日本軍營,遞交用日文撰寫的抗議書,並當面斥責日本軍官縱容部下姦淫擄掠,肆意違反國際公法。

日本幾名高級軍官十分敬重楊蔭榆,斥責了士兵,勒令部下退還了財物。如此一來,街坊婦女都將二樂女子學術社視為安全庇護所。楊蔭榆都悉數庇佑。日本兵對她恨之入骨,於1938年元旦殺害了她。

建議大家讀楊絳《回憶我的姑母》,可以看到一個可能更真實的楊蔭榆。這裡講幾個細節,供參考。

一是從舊式婚姻裡出走。她被指給一個富貴人家的傻兒子。經受了家暴,反抗,被抓回去,最終決斷出走。隨後,她去蘇州景海女中上學。上學期間,還有一件趣聞。有位不明就裡的同學對她議論蔣家的新娘子:“有什麼好看呀!狠巴巴的,小腳鞋子拿來一剁兩段。”楊絳評價說:

“那時候的三姑母還很有幽默,只笑著聽她講,也不點破,也不申辯。過了些時候,那姑娘回家弄清底裡,就對三姑母罵自己:‘開蓋貨!原來就是你們!’我記得三姑母講的時候,細酒渦兒一隱一顯,樂得不得了。”



二是曾為蘇州租界事務,與日本人交涉過。1929年左右,蘇州市為了青陽地日本租界的事,請她和日本人交涉。楊絳評價說:

“好像雙方對她都很滿意。那年春天三姑母和我們姐妹同到青陽地去看櫻花,路過一個日本小學校,校內正開運動會。我們在短籬外略一逗留,觀看小學生賽跑,不料貴賓臺上有人認識三姑母,立即派人把我們一夥人都請上貴賓臺。我看見三姑母和那些日本人彼此頻頻躬身行禮的樣兒,覺得自己成了挺胸凸肚的野蠻人。”

三是,她是中國第一位大學女校長。1918年,楊蔭榆再赴美國留學,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1924年回國後任北京女師大校長。她是第一位大學女校長。關於就任的原因,有人分析,主要出於兩點考慮,一是她與女高師素有淵源,曾擔任過舍監的職務,頗具威信且深得學生喜愛;二是以女子出任校長,開女界之先聲,符合女權論的潮流。



即使許廣平也承認:

“關於她的德政,零碎的聽來,就是辦事認真、樸實,至於學識方面,並未聽到過分的推許或攻擊,論資格,總算夠當校長了,而且又是破天荒的第一次的女子做大學校長,是多麼榮耀呀!”

四是晚節彪炳。抗戰爆發後,日軍曾希望楊蔭榆出任偽職,遭到她的嚴詞拒絕。期間日軍在蘇州燒殺姦淫,無惡不作。當時,楊蔭榆開辦的二樂女子學術社是女學生集中的地方,經常有女學生被日軍非禮騷擾。楊蔭榆忍無可忍,多次跑去日本軍營,遞交用日文撰寫的抗議書,並當面斥責日本軍官縱容部下姦淫擄掠,肆意違反國際公法。

日本幾名高級軍官十分敬重楊蔭榆,斥責了士兵,勒令部下退還了財物。如此一來,街坊婦女都將二樂女子學術社視為安全庇護所。楊蔭榆都悉數庇佑。日本兵對她恨之入骨,於1938年元旦殺害了她。



以上幾點細節,是我們不知道的、中學課本外的楊蔭榆,供題主參考。

小二喝口茶
2019-08-26

楊蔭榆1884年出生於江蘇無錫的一個書香門第,她的哥哥楊蔭杭為著名的文學家,她的侄女楊絳更是鼎鼎大名的翻譯家。她從小接受西式教育,立志要走一條教育救國的道路。然而18歲時,她的父母按門當戶對的標準把她嫁給一個世家子弟。過了門才發現,那個公子哥容貌醜陋,智力低下。楊蔭榆無法忍受這種封建舊式婚姻,在成親的第二天就毅然決然的回到孃家。後來婆婆親自上門,要求楊蔭榆跟自己回去,楊蔭榆態度強硬,始終不為所動。最終這場風波以離婚收場,而楊蔭榆的感情世界也因此留下了陰影,從此終身未嫁。

1907年,楊蔭榆考取赴日公費留學生,先後就讀於青山女子學院,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1913年,她回國擔任江蘇省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教務主任,從此開始了二十餘年的教育生涯。1914年,楊蔭榆到北京擔任國立高等女子師範學校的學監。1918年,因工作出色,她被教育部公派出國留學,1922年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碩士。1924年,她就任國立女子師範大學校長,成為了中國第一位女性大學校長,她的人生也於此時到達了巔峰。

從楊蔭榆的教育生涯可以看到,她常常擔任教學監督,教務管理方面的職務,因此她管理學生也主要從嚴肅校規校紀,保障教學秩序的角度出發。加之婚姻不順、出國留學多年等經歷,形成了她過於刻板嚴肅,不熟悉國內政治形勢,不善於應對複雜局面的性格特徵。她的教育理念和行事作風,與當時國內高漲的革命情緒和激進的政治形勢顯得格格不入。1925年五卅運動前,她力主嚴肅校規校紀,開除了幾名因參與政治活動而未及時報到的學生,並解聘了魯迅等一批支持聲援學生的教員,由此被置於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魯迅當時寫了一系列雜文,對楊蔭榆進行諷刺和批評,學校內的“倒楊運動”也是越演越烈。1925年8月,楊蔭榆迫於輿論壓力,辭去國立女子師範大學校長一職。

1926年3.18慘案發生後,魯迅寫下了《紀念劉和珍君》一文。在該文中,魯迅不僅痛斥了北洋政府,同時也不忘打一打“落水狗”,把楊蔭榆寫成迫害進步學生的軍閥爪牙。其實這時楊蔭榆已經被迫辭職達半年之久。平心而論,楊蔭榆出於維護學校正常教學秩序,保護學生人身安全的角度,禁止學生參與政治活動,雖有背於時代的革命精神,但只是教育理念不同,處事方式不妥,並非如魯迅所指責的那樣,是軍閥政府的爪牙,迫害進步學生的凶手。但由於魯迅巨大的影響力,以及輿論對於進步學生的同情,楊蔭榆的名字就這樣無可奈何的被釘上了恥辱柱。

1927年,楊蔭榆離開北京赴蘇州女子師範學校任教。由於她聲名狼藉,蘇州女子師範學校的學生並不待見她,更談不上應有的尊重。當時《蘇州日報》文藝副刊總編是魯迅的學生,多次在報紙上重提女師大舊事,指斥楊蔭榆為“專制魔君”、“反革命分子”,弄得楊蔭榆在蘇州的處境極為狼狽,整日如坐鍼氈。1935年,楊蔭榆再次辭去教職,但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情絲毫未減。不久,她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在蘇州盤門小新橋巷11號創辦女子補習學校——二樂女子學術社,自任社長,招收女生。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不久,蘇州淪陷,日本兵在蘇州大街小巷燒殺搶掠。一天,日本兵追趕幾個年輕婦女到楊蔭榆住所附近。楊蔭榆挺身上前,將幾名女子護衛在身後,用流利的日語怒斥日本兵的無恥暴行。日本兵見楊蔭榆衣著出眾,談吐不凡,猜測她是一位大人物,竟不敢侵犯,灰溜溜的退走了。後來街坊四鄰凡遭日軍騷擾,都跑到楊蔭榆家尋求庇護,楊蔭榆來者不拒,在日寇鐵蹄下以脆弱之軀撐起一方庇護所。日軍指揮官得知此消息,上門邀請楊蔭榆出任偽職,“維持”地方治安。楊蔭榆嚴詞拒絕,並怒斥日寇,要求他們停止暴行,歸還搶奪的財物。日寇勃然大怒,遂生一毒計,假稱司令部邀楊蔭榆商討事宜,將她誘騙至一無名小橋上,開槍殺害。

縱觀楊蔭榆的一生,她勇於打破封建婚姻束縛,終生獻身國民教育事業,最後面對日寇英勇不屈,殺身成仁,是一位值得我們尊敬和紀念的英雄人物。然而由於歷史原因,她至今還是以一個反面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是非曲直,只能留待後人評說了

又是乌鸦的杂酱面
2019-10-18

才發現楊蔭榆和胡適都是師從美國實驗主義大師杜威先生的,因此二人的政見比較相似。

胡適在五四運動中面對激進的學生運動時,就比較清醒,不同於陳獨秀、李大釗的激進,從電影《建黨偉業》中業不難看到。胡適的“多研究問題,少談論主義”也為人詬病,後來與民國時期的梁啟超一樣被視為落後老人。

在楊沫的《青春之歌》中,作者以張中行為原型,刻畫了一個胡適先生的死忠,整天沉醉於書本之中,不問國事。楊校長開除學生同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學校是學習的園地,你要革命,可以請便。這也是對大部分學生學習權利的保證。

魯迅對楊的痛斥,將她一輩子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確實有失公允,這與他一向的多疑有關,更兼以許廣平是當時學生運動的領袖,比較左。《紀念劉和珍君》與他的部分雜文加重了公眾對楊刻板形象的認知,反之,楊絳的那篇翻案文章在歷史的長河中激不起半點浪花,太輕飄飄了。

楊基於對學生的保護最後死於日寇手上,死狀極慘,讓人唏噓不已。這樣的被遺忘者,歷史上的失蹤者,可以說數不勝數。是非今人很難說清,即使當時的親歷者也只能追憶、反省。

臺灣齊邦媛女士的《巨流河》與清華學者何兆武的《上學記》均對當年的學生運動有微詞。當時的學校,左派、中間派和右派與建國後並無差異。部分學生堅持中立則被孤立。其中,左派的學生力量當時很大。在宗璞的《野葫蘆引》中,當時不願意參加遠征軍的汪曾祺老人同意被黑了一把。歷史是由勝利者所寫,今人應該多保持一份警惕。

周宗明217
2019-07-31

女師大風潮,誰代表了先進,誰代表了革命?劉和珍楊德群先期喋血,楊蔭榆,李四光洗得乾淨褲襠嗎?流氓和軍警施暴女學生,事實具在,三、一八慘案令魯迅出離憤怒,給了人生最嚴重詛咒。賃屋授課的教授不明不白,拖架學生出校門卻成了精,這叫那門子理?一個"婆理"勾出楊氏畫像,點睛之筆千古獨絕。楊蔭榆李四光後來的亊,能例證以前?縱是好人,先期不做錯事?學潮當家事處置,也是昏人。楊蔭榆縱為民族大義而死,不說她偏執咬死理㦬難,也是為人的底線問題。周作人千古罵名,不如死難。歷史的,客觀的看問題,魯迅夫婦錯在哪裡?

大悔忆智冰
2019-08-01

謝邀!“民國年間那些事”已回答得比較詳盡,其觀點我也十分贊同。第一位女大學校長、抗戰烈士是對楊蔭榆先生恰當的定位。魯迅抨擊她,有一點私心,有一點罵街了。痛悼劉和珍,是對的,因為劉和珍畢竟是學生,並且滿腔熱血為自己的國家民族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並且如魯迅所描述,是慘死!但魯迅當天是私下阻止了許廣平參加學生請願的且許廣平也真的沒有去。校長又為什麼不可以從安全角度考慮,阻止自己學校的學生參與政治活動?一阻止就是“寡婦主義”?不幸楊蔭榆真是“寡婦”,魯迅這樣罵就屬於人身攻擊了。校長要學生好好讀書,這是對學生的愛護,也是盡職盡責。正因為有這樣的思想基礎,楊蔭榆先生後來才親赴敵營,抗議日軍騷擾女學生,被幾個日本兵抬起來扔到河裡,活活淹死!

魯迅的文學天才和成就,從民國至今,尚無人可以超越,在世界一流作家中,他也是傑出的,他的《故事新編》的寫作方法,價值解構、惡搞,超前先鋒到今日後現代,世界上很多作家今天才開始像他近一個世紀前那樣寫。他的思想和思想方法,由於國家的推廣,影響了民族個性,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魯迅對人性和世界的認識,目光是那樣犀利,在一些私事上,在個人恩怨方面,卻是那麼不智,不止對楊蔭榆先生實施人身攻擊,對別的論敵,也有采取罵街的方法,比如還罵過顧頡剛的紅鼻頭等等。文學家往往被感情支配,魯迅為一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