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明朝施寧和施珪墓
安慶|明朝施寧和施珪墓
安慶|明朝施寧和施珪墓
安慶|明朝施寧和施珪墓
安慶|明朝施寧和施珪墓
安慶|明朝施寧和施珪墓
安慶|明朝施寧和施珪墓
安慶|明朝施寧和施珪墓
安慶|明朝施寧和施珪墓
安慶|明朝施寧和施珪墓
安慶|明朝施寧和施珪墓
安慶|明朝施寧和施珪墓
安慶|明朝施寧和施珪墓
安慶|明朝施寧和施珪墓
安慶卒子
1/13 “卒子游記”1656篇,本文作為地方文史資料的民間部分,得到越來越多朋友的關注,感謝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紹的是安徽省原安慶市樅陽縣浮山鎮浮山村明朝施寧和施土珪墓。您的支持就是給予評論!
2/13 施姓,在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三位。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施姓於先秦時期就在山東、安徽一帶生存,據《姓氏紀略》的記載,早在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一個以施為國名的諸侯,後來他們的國亡,子孫就以國為氏,姓了施。
3/13 施姓起源於媯姓,出自夏王朝時期諸侯國施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夏王朝時期諸侯中有施氏,建施氏國,其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縣一帶。
4/13 商湯滅夏桀之後,施氏國亦隨之滅亡,其後,施氏國的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氏,稱施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5/13 施姓由安徽古施國南下一支是移民中最重要的,唐朝時在浙江湖州吳興郡已經形成了施姓望族。到唐、宋時期,施姓已經散播到江南各地。宋朝時期,施姓大約近13萬人,排在第九十三位。
6/13 明朝時期,施姓大約近25萬人,安徽為施姓主要集聚地區。宋、元、明六百餘年間,施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地區遷移,蘇、浙、贛、閩為當時的施姓聚集中一心。
7/13 今天介紹的二棺明朝施姓的墓葬,位於浮山鎮浮山村,它位於原安慶市樅陽縣北部,白蕩湖後梢,東與白柳、項鋪兩鎮隔湖相對,南與會宮鎮毗連,西和義津鎮接壤,北與錢橋鎮為鄰。
8/13 據瞭解,安徽原安慶市樅陽縣浮山施姓始祖仲璉公原住在婺源地區。宋末,仲璉公隨軍駐守桐城,後因感覺浮山的秀美,萌生退隱。當時時局動盪,仲璉公帶著子女武一公和武二公落戶浮山,開創基業。
9/13 武一公和武二公後遷居車津一帶,繁衍後代。它的輩份分別是:伯仲於爾、天嗣國應,允世啟昌、長髮其祥。所以,今天,我們看到九世祖施寧墓時,其子為應星,就是應字輩。
10/13 施寧墓,位於浮山山腳的一個小土坡間,墓較簡陋,面積約四個平方左右,墓碑較厚,文字簡單,上書施公寧墓,九世祖。
11/13 施珪墓,位於浮山另一個山窪之間的草叢間,同樣比較簡陋,面積約四個平方左右,墓碑為圓卷氏,上書施公珪墓,夫人黃氏,孤哀等字樣。
12/13 施寧與施珪,分別是施氏遷入安慶之後的第九代,同屬國字輩,兩座墓應屬明朝景泰年間至明朝弘治年間,此段時間,安慶人口較多,經濟和社會發展比較快速。
13/13 浮山,又名浮渡山,古名符度山,亦作浮度山。它與黃山、九華、天柱、琅琊、齊雲並列,為安徽省歷史名山。它位於皖中偏西南、長江北岸的白蕩湖濱,南距樅陽縣城,北與廬江縣交界。
2018-11-28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