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漂在北京的雄安人:一夜變身“富二代” 未來大多想回家發展
走近漂在北京的雄安人:一夜變身“富二代” 未來大多想回家發展
走近漂在北京的雄安人:一夜變身“富二代” 未來大多想回家發展
走近漂在北京的雄安人:一夜變身“富二代” 未來大多想回家發展
走近漂在北京的雄安人:一夜變身“富二代” 未來大多想回家發展
走近漂在北京的雄安人:一夜變身“富二代” 未來大多想回家發展
走近漂在北京的雄安人:一夜變身“富二代” 未來大多想回家發展
走近漂在北京的雄安人:一夜變身“富二代” 未來大多想回家發展
走近漂在北京的雄安人:一夜變身“富二代” 未來大多想回家發展
走近漂在北京的雄安人:一夜變身“富二代” 未來大多想回家發展
走近漂在北京的雄安人:一夜變身“富二代” 未來大多想回家發展
走近漂在北京的雄安人:一夜變身“富二代” 未來大多想回家發展
走近漂在北京的雄安人:一夜變身“富二代” 未來大多想回家發展
走近漂在北京的雄安人:一夜變身“富二代” 未來大多想回家發展
走近漂在北京的雄安人:一夜變身“富二代” 未來大多想回家發展
走近漂在北京的雄安人:一夜變身“富二代” 未來大多想回家發展
走近漂在北京的雄安人:一夜變身“富二代” 未來大多想回家發展
目客志
1/16 自4月1日宣佈設立河北雄安新區以來,雄縣、安新、容城三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縣城,受到了廣泛關注。一個月後,騰訊大燕網採訪了十幾位在北京的雄安人,他們或是繼續在北京奮鬥,或是想回家鄉發展,但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渴望家鄉變得越來越好。
2/16 唐紅娜,25歲,來自雄縣米家務鄉八東村。2016年7月剛剛畢業,上大學之前學了7年美術,但一直對人力資源行業感興趣,畢業後,也從事了這方面的工作,目前自己帶領12人的團隊。關於雄安新區,她自己感覺最大的變化是,“政策一出,突然覺得家鄉一下高大上了。”這位家有4套房的姑娘,現在單身,都在老家的父母希望她回家鄉發展,但她自己希望近10年內,能繼續在北京現在的公司發展、深耕。
3/16 李偉,29歲,目前處於離異狀態,2005年從雄縣雙堂鄉老崗村老家來京,現居住在大興區,目前是一名速運簽約司機,上下班時間比較自由,每週單休。父親在北京工作,母親帶著李偉5歲的兒子在老家生活。他和哥們兒在北京租了一個農家院一起居住,住的比較自在、清靜。關於未來,雖然目前沒有具體計劃,但回家發展也會提上他的日程,“離家近,照顧家庭還是方便些。”
4/16 國奎,30歲,來自雄縣張崗鄉開口村。2013年因為當時的女朋友、現在的愛人而來到北京,曾在天通苑住,後來和愛人搬到了大興,目前從事軟件銷售工作。在北京的4年間,他一直都覺得自己忙忙碌碌的,北京的教育和醫療資源是最讓他認可的,但北京並沒有給他“家”的感覺。他想等積累到一定資本基礎後,回老家做一些事,為自己家鄉建設做貢獻,“生活還是為了家人”,這是他一直追尋的。
5/16 李穎華,23歲,來自河北雄縣。朋友都叫她“花花”,設計藝術學研究生在讀,目前在互聯網公司做實習生。家裡挨著縣政府,個體經營戶。關於家鄉,因為家人、朋友都在那裡,所以對她來說,那裡總是一種很熟悉的感覺,但直到大學後,她便不怎麼經常回家,去年結了婚,嫁到內蒙古,現在回家頻率更少了。剛剛聽到雄安新區的消息時,花花在內蒙,她微信群裡的朋友“炸了鍋”。
6/16 趙鳳芹,25歲,來自雄縣雄州鎮馬蹄灣村,目前從事服裝設計工作,在北京將近6年時間。家鄉人多以種植梨樹為生。對於家鄉的變化,她目前感覺包括生活等方面還沒有很明顯的改變,只除了房價。對於未來的發展,她想等家庭更安定、家鄉也逐漸形成規模的時候,再回家。而父母想讓她回家發展,因為上學時一直遠離家鄉,家長還是願意有更多的時間與子女相處。
7/16 董國青,28歲,來自雄縣張崗鄉劉家鋪村,2011年7月21日來到北京,先後從事物流管理、金融等行業的工作。父母在老家務農。政策下來後,第一感覺是欣喜,但是之後會怎麼變化、發展,還是心存忐忑。如今讓他後悔的是結婚前在廊坊買了一套房,而現在卻想把房子賣出去。“誰也不願背井離鄉,都想守家在地”,如果家鄉有好的工作機會,他說自己還是想回家的。
8/16 唐園園,25歲,來自雄縣亞古城鎮。2011年來北京上學,15年畢業後在北京上班一直到現在。目前從事互聯網行業,“雄安新區的新聞出來後,很多人調侃稱我拆二代,其實現在家裡面還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這個時候回去也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我家裡從事的是塑料產業鏈中的一個小螺絲釘,即將面臨失業狀態。
9/16 周朝昭,28歲,來自雄縣雙堂鄉宮崗村。2007年第一次來到北京,是為了參加美術類考試,但沒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學校,便選擇復讀,直到2011年,終於考入清華美院,目前在《世界知識畫報》任藝術總監。雄安新區成立後,“已經有人管我叫‘富二代’了,但我對這個名稱不感冒,更喜歡自己奮鬥、創業”,這位28歲的年輕人及身邊老鄉都覺得未來的雄縣,對年輕人來說有創業機會。
10/16 石小龍,28歲,保定雄縣人,愛人與自己是同鄉,育有兩兒。2008年來北京工作,至今已有9年之久,目前在一家工程裝修公司擔任品牌項目經理一職,平時的主要工作要到全國各地監督店面的裝修進度,最短的出差時間也要有半個月之久,每個週末小龍都要開一個多小時的車回家陪兒子。談到雄安新政,小龍說自己既興奮又期待,過去的10年間,家鄉的變化不是很大,但是小龍堅信未來的前景一定十分美好。
11/16 楊航,大四學生,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實習,來自雄縣大營鎮後營村,現居住在立水橋附近,房租每月1700元。“之前一直希望在北京掙點錢回老家買個房子,現在感覺這個夢想可能要破滅了,當時新聞出來後沒認真看,兩天之後朋友圈就刷屏了,我感覺家裡並不像新聞上說得那麼誇張,和原來差不多。”楊航前幾天回學校,同學們都稱他為新區人民,他暫時還不想回家鄉發展,希望先在北京打拼幾年,之後考個教師資格證回家當個體育老師。
12/16 胡書傑,23歲,14年7月份來到北京,現居住在望京,房租每月2000元。老家在雄縣米北鄉米黃莊,父母在老家做殯葬行業。她目前從事軟件測試工作,雄安新區政策出來後,同事們調侃她為胡半城。“對於我來講,我是真的很希望可以回去工作,很期待有一些互聯網相關產業可以搬過去,在自己家鄉工作的話歸屬感還是很強的,最主要是也不用發愁在北京買房子了。”
13/16 孫常春,來自雄縣北沙鄉東留官營村,從最近一次來北京算起已有7年,目前和幾個朋友合夥在做數碼噴印。妻子和孩子都在老家,他每週末都會回家。“家鄉挺好的,就是有點亂”,他說未來還是想回家發展。雄安新區設立後,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清明掃墓後堵車都回不了家,“我跟警察說,我不是買房,我得回家啊。”他說1號當晚新聞聯播播出後,從夜晚12點到清晨,家裡小區門口就沒斷過人,全是炒房的。
14/16 張靜,來自雄縣雙堂鄉宮崗村,05年和丈夫來到北京打拼至今12年。之前從事建材實體行業,近一兩年不太好乾,改做電商。兩個孩子在老家上小學,夫妻倆大概半個月回家一次,忙起來一個月回一次。她說新政出來之後,她終於可以自豪的說自己是雄安人了。“以前跟別人說雄縣,都沒人知道。”她說她還是喜歡家鄉,如果今後新區建設完善,還是要回家。
15/16 付立勇,90後,來自雄縣大營鎮付家營村,2013年高中畢業便來了北京,將近四年,一直在一家網絡公司裡做“搬磚工”。高中認識的女友和他一起來的北京,起初在新東方任教。兩個人相處了四、五年,去年11月11日領了證,今年即將迎來他們的寶寶。“還有3個月就要出世了。”他激動地說自己也從小屁孩變成了男人。“我是一個戀家的人。”除了工作只要是節假日,他都會回家,他說即使沒有新政,在北京打拼幾年後也還是會回去。
16/16 張孟,今年28歲,家在雄縣縣城。去年從北京師範大學國畫研究生畢業,在北師大附屬小學任美術教師。從4月1日以來,張孟每天都關注雄安的新聞,也有注意到將會有一些教育、醫療和事業單位會搬到雄安,也包括她老公所在單位。父母在家裡做建材生意,家裡人對這一政策都比較期待,將來孩子在家鄉也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當時非常渴望在北京發展,如今已經在北京買房落戶。聽到這個政策後,也有一點點後悔。
2017-04-29

相關推薦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