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灘上的百年古村,曾為戍邊官兵養馬備草,現僅剩一放羊人堅守
戈壁灘上的百年古村,曾為戍邊官兵養馬備草,現僅剩一放羊人堅守
戈壁灘上的百年古村,曾為戍邊官兵養馬備草,現僅剩一放羊人堅守
戈壁灘上的百年古村,曾為戍邊官兵養馬備草,現僅剩一放羊人堅守
戈壁灘上的百年古村,曾為戍邊官兵養馬備草,現僅剩一放羊人堅守
戈壁灘上的百年古村,曾為戍邊官兵養馬備草,現僅剩一放羊人堅守
戈壁灘上的百年古村,曾為戍邊官兵養馬備草,現僅剩一放羊人堅守
戈壁灘上的百年古村,曾為戍邊官兵養馬備草,現僅剩一放羊人堅守
戈壁灘上的百年古村,曾為戍邊官兵養馬備草,現僅剩一放羊人堅守
戈壁灘上的百年古村,曾為戍邊官兵養馬備草,現僅剩一放羊人堅守
戈壁灘上的百年古村,曾為戍邊官兵養馬備草,現僅剩一放羊人堅守
戈壁灘上的百年古村,曾為戍邊官兵養馬備草,現僅剩一放羊人堅守
戈壁灘上的百年古村,曾為戍邊官兵養馬備草,現僅剩一放羊人堅守
大河鄉土
1/12 在距離著名的永泰古城約2公里左右的祁連山下,有一個名字叫官草溝的小村莊,據當地人介紹,這個村子在明朝時就已存在,因為是當時的官馬牧場,既是兵又是民的村民們擔負著為戍邊官兵養馬備草的職責,所以慢慢的就被叫做了官草溝。8月4日,攝影師沿著戈壁灘上的一條砂石路,實地探訪了這個具有400年曆史的古村。圖為還沒有走進村子,映入眼簾的就是一片殘垣斷壁的空寂景象。
2/12 官草溝與永泰古城關係密切。永泰古城修築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是明政府為防禦北方少數民族入侵而修建的軍事要塞。當時,城內駐有士兵2000多人,馬隊500人,周邊附屬有火藥場、草料場、磨坊、馬場等機構,官草溝即是永泰古城的附屬機構之一。圖為航拍鏡頭下的永泰古城,狀如一隻烏龜,所以永泰古城又被稱為永泰龜城。
3/12 官草溝作為官方的養馬備草基地,從明朝開始,一直延續到清代。村中居民戰時為兵,平時則負責種草種地,一代代延續下來,就形成了一個擁有30多戶100多口人的自然村。解放後,由於村子地處戈壁荒灘,自然條件惡劣,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經歷斷斷續續的三期搬遷,村子徹底成為空村。圖為村子裡被荒草掩埋的老房子。
4/12 圖為村旁一棵枯樹和一對磨盤,顯示著這裡曾經有人生活過的痕跡。
5/12 官草溝村最高的建築,是一個黃土夯築的土墩臺,一旁的碑石顯示,這是一個烽火臺,也是明長城的一部分。當地人介紹,這樣的烽火臺自永泰古城東側的戈壁灘上開始,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個,沿途共有七十二個,一直通向蘭州。明清時期,一旦發現有敵軍入侵,便從永泰城的第一個烽火臺點火,依次傳遞,很快就將信號傳入蘭州。
6/12 經查詢資料,官草溝的這座烽火臺夯層厚12至16釐米,平面呈長方形,邊長12.7米,縱剖面呈梯形,頂邊長9米。外圍有墩院,長24.5米。南面則斬坡為半地穴式的溝槽,並有石砌的11間房屋。負責烽火臺的官兵平時居住在烽火臺下的房子內,遇到敵軍入侵的信號傳來,則從烽火臺內的通道登到臺上,點燃烽火向下一個烽火臺傳遞。
7/12 圖為距離烽火臺不遠的一戶人家,搬遷後殘留在村中的土坯院牆。
8/12 在準備離開官草溝的時候,攝影師偶遇一名在村旁放羊的男子,經搭訕聊天得知,男子叫範玉山,今年51歲,原來就是關草溝村民,現居住在距離官草溝約10裡地的一個村莊。“我養了480只羊,為了放羊方便,現在我就住在官草溝,可是說是官草溝目前唯一的住戶了。”被強烈紫外線常年照射的老範抬起黝黑的臉龐,笑呵呵地說。圖為範玉山在驅趕羊群。
9/12 為進一步瞭解官草溝的情況,攝影師提出去老範居住的地方看一看,老範很爽快地答應了。圖為老範抱著一把放羊途中折的雜草去他的住所。他說,這種草可以做成掃把,用來清掃羊圈。
10/12 “官草溝的搬遷從五幾年就開始,一共有三次,一直到2015年最後兩戶遷出,村子才徹底的沒了人。”範玉山坐在土炕上邊卷一支旱菸邊說,官草溝的人都是當年戍邊官兵的後代,一代代的養馬種草,後來這裡自然條件變得惡劣,雨水少,地都是旱地,不太適宜生活了才逐漸的遷了出去。
11/12 老範有三女一兒,除了三女兒在上學,其餘都參加了工作。“遷出後,人集中了,地也就少了,加上父母年齡大了,我沒出去打工,就養了幾百只羊,每年賣掉一二百隻,能夠收入20萬左右。現在放羊需要人時刻跟著,因為野狗多了,不看著就容易丟羊,為了方便,我開春就搬到了村裡。這裡空房子多,整理出一間住人,其他院子當做羊圈,省去了來來回回的很多麻煩。”老範站在院子中介紹。
12/12 老範說,進入秋天后,這裡的草乾枯,他就要趕著羊群回家,來年等草綠了再回來。“我是在這裡長大的,對村裡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所以我就特別願意在這裡放羊、在這裡住。住在這裡就感覺自己還沒有離開官草溝,還是這裡的人,這或許就是人們說的情感的堅守吧。”圖為荒草悽悽中的官草溝。
2019-08-08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