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夫妻6歲定親,形影不離81年,兩幅籠套見證不凡之愛
百歲夫妻6歲定親,形影不離81年,兩幅籠套見證不凡之愛
百歲夫妻6歲定親,形影不離81年,兩幅籠套見證不凡之愛
百歲夫妻6歲定親,形影不離81年,兩幅籠套見證不凡之愛
百歲夫妻6歲定親,形影不離81年,兩幅籠套見證不凡之愛
百歲夫妻6歲定親,形影不離81年,兩幅籠套見證不凡之愛
百歲夫妻6歲定親,形影不離81年,兩幅籠套見證不凡之愛
百歲夫妻6歲定親,形影不離81年,兩幅籠套見證不凡之愛
百歲夫妻6歲定親,形影不離81年,兩幅籠套見證不凡之愛
百歲夫妻6歲定親,形影不離81年,兩幅籠套見證不凡之愛
百歲夫妻6歲定親,形影不離81年,兩幅籠套見證不凡之愛
百歲夫妻6歲定親,形影不離81年,兩幅籠套見證不凡之愛
百歲夫妻6歲定親,形影不離81年,兩幅籠套見證不凡之愛
新圖視野
1/12 在重慶市奉節縣馮坪鄉皁角村,100歲的向永山(左)和101歲的吳喜安(右)正在吃飯,吳喜安習慣性的夾菜給老伴吃。老兩口結婚後,相親相愛,執手相伴81年,從未分開過一天,成為愛情的“活化石”。(拍攝於2017年3月)(圖片來自東方IC)
2/12 吳喜安3歲時纏足,剛滿6歲,父母為他們定下親事。他們的父輩是世交。向家世代養騾子從事運輸,主要是運鹽、糧食等雜貨,生活不太富足,但有十塊水田。山那邊是吳家做販賣糧食的小買賣,勉強能吃飽飯。向家有運輸工具、吳家有貨,一來二往,兩家熟悉起來。(圖片來自東方IC)
3/12 吳喜安19歲那年,在家人的陪伴下,騎著馬走了60裡山路,來到了向家,兩個生長在大山裡的年輕人組成了一個家庭,沒有什麼彩禮,隨馬陪嫁的還有8對牲口籠套銅鈴,這是他們定情信物,其中有兩個,夫妻保存到了至今。(圖片來自東方IC)
4/12 婚後的向永山承擔起了養家的責任。他子承父業加入馬幫,山上山下運貨,賺點油鹽錢。每一次牽騾馬出門,向永山都要把銅鈴套在騾子身上。妻子則在家裡聽著銅鈴的聲音,期盼著丈夫平安出山,平安歸來。(圖片來自東方IC)
5/12 老兩口一生共生育過九個孩子,但由於過去醫療條件差,加上吃不飽飯,只養大了最後兩個。現在一家人五世同堂,最小的第五代玄外孫已經3歲。每年過年,50多口人的大家庭都要聚在一起,其樂融融。 (圖片來自東方IC)
6/12 吳喜安老人從沒上過學,卻認識自己和老伴的名字,不會寫字。但是老人會用毛筆在布上一些花草及花紋圖案,老人和刺繡手藝很好。(圖片來自東方IC)
7/12 吳喜安老人出嫁時,陪嫁的蚊帳帳簾和枕套上面有刺繡就是她自己繡的,有牡丹花、蝴蝶及鳳凰,還得到了丈夫的誇獎。老人說:“這是那個年代我畫給他的情書。”(圖片來自東方IC)
8/12 在沒有出嫁前,吳喜安的母親告訴她,女人不識字沒關係,但是得會刺繡的針線活兒。在母親的指導下,她練得了一手好針線活,婚後丈夫的鞋子、鞋墊、帳簾、枕套等一些家用物品上,都曾老人自己親手縫製。(圖片來自東方IC)
9/12 吳喜安和老伴向永山拿出珍藏了80多年的一對牲口籠套,小心翼翼地展開,雖然套繩變色有點老化,鐵鉤生鏽厲害,但是銅鈴仍然聲音悠揚,老兩口一直猶如寶貝般的珍藏著。當年,向永山牽騾子出門,早出很遠回頭都還能看到老伴吳喜安站家門,依依不捨目送他。(圖片來自東方IC)
10/12 向永山說,當年有時貨多路險,牽騾子就變成跟騾走,他必須肩扛一些貨,跟在騾子後邊走,騾子身上的銅鈴響,他就感覺妻子在身邊,他無論如何都會在天黑前平安回家。(圖片來自東方IC)
11/12 據老人的後輩講,老兩口心態很好,從不亂髮脾氣。心腸也好,積善助人,就連走路時看見路上的石頭歪了,都會把石頭挪好,怕別人絆倒摔跤。逢年過節,兒孫們會聚集在老人身旁,一起吃飯,共享天倫之樂。(圖片來自東方IC)
12/12 吳喜安身體硬朗但聽力不好,老伴向永山便成了她的“傳聲器”;向永山耳聰目明但腿腳不太好使,吳喜安便成了他的另一支“柺杖”。“老頭子一直對我很好很用心,我感覺很幸福。”吳喜安說。牽過81年的手,來生再陪你一起走。(圖片來自東方IC)
2018-11-27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