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10 個回答
观棋76171854
2017-06-06

秦能統一,功在商鞅,秦孝公在山河支離破碎的時候大膽啟用商鞅,改革舊制度,若想變革,唯有大破大立,制度的確立有兩點比較突出,獎勵農耕,獎勵軍銜,使秦國在二十年之內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而孔子之說在亂世並不受用,亂世之中,唯強者而立,與霸道相反,所以霸道統一天下,儒家被後世漢武帝推上歷史舞臺,孔子才被重新確立為儒家之祖!

麦报的大大
2017-05-05

感謝邀請,其實這個問題包含了兩個內容,一是秦國為什麼沒有讓孔子入境,二是孔子存在與六國統一的關係。首先,這應該不是秦不讓孔子入境,而是雙方都沒有聯繫結合的意願。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時天下格局是晉楚越齊四分天下之勢,而魯國宋國和周王幾是文化中心。秦國雖然是西方大國,當時正在走下坡路,對外不僅被晉國國帥十二國聯軍打得差點滅國,還被義渠甚至蜀國欺負,自己又內亂不止。當時秦國不僅窮且封閉落後,被中原各國疏遠,秦在文化上也被排擠。孔子沒去秦國,一則是秦國相對過於偏遠,二則作為重禮法的孔子自然也不願先去一個當時被認為蠻夷貧弱的國家去遊說傳教。三是秦國當時仍然是貴族世家當政,問會讓外來客卿掌權。四是孔子當時主張並不符合諸侯爭霸統一的國策。其次,孔子與天下統一沒有什麼直接關係,秦國統一六國靠的是以徹底的法家改革而成的制度優勢,靠的的關中四川的地利優勢和經濟優勢,靠的是破合縱,立橫強以及遠交近攻的正確外交戰略國策,靠的是歷代君王的勵精圖治以及不拘一格吸納人才政策,靠的是層出不窮的良相和名將的輔佐。秦統一天下是一個綜合命題。這跟孔子沒多大關係,要知道孔子在魯國時連三桓都沒搞定,最後被排擠出門。孔子出遊也是被迫無奈,就是因為自己主張得不到重用才四處傳教遊說。要是孔子在統一天下,那為什麼還要等到兩百多年後秦國統一呢?

无所事事161773009
2017-06-05

這個問題很有趣,孔子出生的時候是春秋末期,他年老編寫春秋的時候正值晉國準備分裂,以三家分晉為標誌春秋結束,戰國開始。

孔子活著的時候是無法想象周朝最後隕落的。中國歷史上一共有兩次這種事件。第一次就是三家分晉,他告訴人們大夫可以把諸侯拿開自己玩。並且以此為界限,戰國初期數十個效果只用了不到百年就被劃分為七個大國。第二次是曹丕稱帝,這告訴人們即使是皇帝也是可以隨便換的。以後的歷史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再是主流,群雄逐鹿才是真性情。

孔子和秦國統一沒有任何關係。孔子的主張是恢復禮法,何為禮法,就是你的作為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你是諸侯,就去做諸侯的事,你是大夫,就去做大夫的事。諸侯做了大夫的事,是失禮,大夫做了諸侯的事,是偕禮。對於孔子來說,秦國統一明顯是失禮的。目前認為,秦國的強大,來源於商鞅變法,商鞅是法家的,雖然法家和儒家一脈相承,但明顯是兩碼事。

孔子還活著還能遊歷的時候,秦國不過是西方小國,不說晉國這龐然大物可以隨便欺負他,即使是北方的義渠南方的巴蜀也可以欺負他。孔子游歷目的是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兩國很強大,然所為失禮。他孔子主要的路線在齊,魯,晉,楚之間,基本沒有出中原。秦國變強要到戰國中期和魏國交戰並獲得河西之地。成為最強要到函谷關之戰。離孔子活著的年代太過久遠。

孔子的功績一般認為有二,一是編寫春秋,二是有教無類。重要的是後面一個。何為有教無類,即無論你出身如何,收入如何,只要想學我就教你。這也是他被尊稱為聖人的原因。孔子一生傳說有七十二個弟子。記得沒錯的話,其中有個弟子的再傳弟子是後來法家的祖師爺,這也是我前面說儒法一脈相承的原因。

當然,儒家是不斷變化的,漢代的,唐代單位,宋代的,明代的,清代的,現代的都完全不一樣。對理論和現實的解釋也完全不一樣,因於問題無關,不做贅述。

至於說秦國統一,不是幾年,而是花了上百年時間才做到的。從秦穆公開始,到秦始皇結束。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核心只有一條,無論你出身如何,即使是奴隸,主要上戰場殺敵,拿到人頭,回來就有功可賞。so,想當官嗎,想發財嗎,想娶老婆嗎,去打仗吧,只要有功勳上述一切都是現實。可以看出,耕戰制度極大的壓榨了秦國的戰爭潛力。這是其一。

進入戰國的時候,晉國三分,一般認為秦國東進的最大障礙至此消失。到秦穆公年代,因變法秦國國力增強。先打一起,再打魏國,後並巴蜀。修整之後沿著黃河東進,在秦始皇即位前,秦國的疆域,往南佔據了整個巴蜀,擁有糧食產地,往西佔據河套,有戰馬產地,往東和齊國接壤,在太行山附近,佔據交通要地。統一前最重要一仗是秦昭襄王時的長平之戰,贏了,秦國統一,輸了,想統一在等百年。據說長平之戰時秦國的動員率基本達到了第一次世界大站時期列強的標準。最後白起出騎兵斷絕糧道,活生生坑殺了趙國四十萬大軍,至此,山東六國再也沒有能力阻擋秦國東進了。

所以看看,這些和孔子沒有任何關係,即使有,也是秦國使用了孔子弟子的弟子的傳了不知道多少代變質又變味的理論。

看到很多人提到儒家,這裡多說幾句。一般提到儒家第一提到的就是孔子,覺得孔子多麼多麼壞,禁錮思想之類的。其實,儒家只是後世的稱呼,孔子是被迫的放了儒家創始人。就好像管仲被妓女當成祖師爺,關羽被黑社會當成二哥一樣。孔子的學生很多,成名的有七十二人,這個數據見於論語。把孔子的理論傳下去的是個不出名的人,叫曾子。曾子傳了兩代之後出了個學生,叫孟子,後來又有個學生,叫荀子。到這裡,儒家的早起創始人就全出場了。把儒家第一個變味的是董仲舒,他搞的天人感應,君臣父子一套,漢武帝看了,挺高興。以後儒家的主要思想就變了。這一次一直到宋代時期,出了個朱熹,他重新解釋了儒家的理論,叫程朱理學。我們現在知道的絕大多數關於儒家的反面新聞都是在程朱理學的範疇內的。比如寡婦要守節不能再嫁,女人不能被男性接觸,否則就要嫁給對方。嫂子溺水了,不能救。等等等等。當然孔子是說過事急從權的,舉得例子就是嫂子溺水。

程朱理學出現之後,只不過是很多流派的一支,把程朱理學當成國家首要教育思想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可能是因為他和朱熹的姓氏一樣。據說朱元璋編洪武實錄的時候有想法認朱熹為祖宗,可惜年代太近不好騙,作罷。到明代中期,由於文官勢力的愈發龐大,想當官的途徑變成唯一的,科舉。在那之前還有舉薦制之類的,明朝前期的內閣首輔極少是科舉出身。隨著嘉靖皇帝登基,科舉成為唯一途徑,不然你就是出身不好。並且一直延續到1906年八股文消失。

兜率闪辉光小兜
2017-06-08

建國前需要的是雞血,建國後才用得上鴉片。如果秦國先期引入儒式病毒,不用說秦國不能擔當統一六國的角色,甚至會被別的某國所滅。所以說孔聖人那套說教教化出來的儒生乾點兒偷人騙人,為虎作倀的勾當還是綽綽有餘的。讓他們抵禦外敵,開疆拓土,那只有腦殘的人亡國之君主才會做。當時真正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的是蘇秦張儀,以及真正能夠征戰沙場的名將名帥。孔子以及他培養出來的一幫人等,對別人說三道四,假仁假義地害害功臣還行,指望他們幹正事,大事,就不要做夢了。

孔丘和王詡比,是兩類人,有鬼谷子的勢力在,他和他那幫人能活著就萬幸了。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手机用户4142248477七王
2017-05-09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首先說明一下,孔子周遊列國不是唯獨沒去秦國,而是號稱春秋五霸的五大國都沒去過,孔老夫子當時周遊的,衛、曹、宋、鄭、陳、蔡、楚諸國。說起來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時期的蕞爾小國。楚算是大國,但孔子只到了楚國的邊境。孔子還打算西去晉國,但由於時局不好,結果只是在黃河邊上感慨了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命也夫!”最終連黃河也沒過。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現在來回答本題,一句話,秦統一六國其實和孔夫子沒一點關係,這要從儒家學說的本質說起。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諸子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個學派最為著名。而儒家在先秦時,和諸子地位平等,並不立於一尊的地位。

孔子除了倡導君臣禮義外,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這種屬道德和意識形態的範疇,當然不能被"諸侯稱雄立霸,兼併擴土優先"的年代所接受!墨家批評孔子是“述而不作”,"繁瑣禮儀"。而法家更為一針見血,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認為孔子學說與法家農戰思想對立,致使國家“必貧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認為孔子學說為五蠹之首,且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

以上評論雖然過激,但從另一面說明儒家只是指出一個目標,而沒有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辦法措施,儒學是講"應該怎樣",手段只能教化、引導,而規範人們"這樣去做"的只有法家能辦到,而身處東周列國的"五霸七雄"要的是稱雄之妙策、治世之方略,而不是不知何日能實現的"大同社會"。從這點來看墨家批評儒學"述而不作"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定的目標高遠,就是找不到辦法!事實上後來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已經岀現"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景象!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其實,在統一大業中起至關重要的諸子百家首推法家和縱橫家!也可以說秦能一統天下正是張儀"連橫破縱"的外交策略和商鞅重農尚武的內部秦制有機結合的結果!

历史侠想
2017-05-05

孔子是有選擇性的,

首先選擇的是有按照他的規劃改革的可能的國家,具有禮文化傳統的國家,這樣,秦楚吳越之類當時蠻夷未開化國家就被排除了。

而且孔子相信危邦不入,亂邦莫居。秦國那時候正在忙於向西擴張領土,和西戎打仗,而且相對來說,對於一個六十歲的老人來說,秦國太遠了。(孔子出發時候55歲,遊歷十四年)

秦國統一依靠的是商鞅變法的法家思想。儒家思想適合管理國家!每一個國家統一後,都會獨尊儒術!但是打天下!儒家思想並不可靠!

金简爱
2017-06-08

孔子不是沒來秦國,而是來了不敢入秦境。根據潼關縣誌記述,孔子來到秦邊境快入潼關城時侯,有幾個小孩在那玩磊城牆,當在路中央,車伕讓小孩讓路小孩不讓問車上是誰呀?車伕得意的說,是孔子趕快讓路,這小孩一聽是孔子更不讓了說,都聽說孔子有學問,我要看看他有啥學問,問啥給他讓路。車伕趕快把孔子請來。孔子下車後看到一群娃娃正在玩土牆就問,問啥不讓路呀?小孩答,你沒看見我在磊城牆嗎?那有牆給車讓路的!都是車繞城牆走,那有牆給車讓道。厲害!孔子不能答,秦人小孩都如此能辯,何呼長者!隨吊車返回。

花无缺2017415
2017-06-06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孔子儒家,利於治世愚民。商鞅法家,利於亂世強國。外(表面)儒內(實質)法,是大一統的漢武“摸著石頭過河”找到的真理。孔子在死後四百年被尊為聖人。

欧拉故事
2017-05-11

其實秦能統一六國和孔子提倡的仁政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戰國時代,如果一個國家拘泥於所謂的“仁政”,崇尚“君子”人格的,都被戰國時代的殘酷叢林法則淘汰掉了。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孔子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證明他的理想不在於幫助君主變革圖強,他倡導的是溫情默默的周禮,即禮樂制度,用禮去規範社會的行為準則,但是在一個禮樂文化崩壞的戰國時代,這個準則是行不通,過分點說,是頑固不化的,儒家不著眼於土地改革,土地的重新分配和發展戰爭機器,他們在於的是統治者施政是否符合“仁”,人也分的過分簡單,不是“君子”,就是“庸人”,品行惡劣些,就是“小人”。但是戰國才不管這一套,只要你有用就行,只要你能幫助我適應這個時代,把土地的從屬重新分配好以代替周的井田制度,讓新生的地主階級發揮出他們潛在的生產力,再則把軍備提上去,以適應戰國的“殺人盈城,殺人盈野”,“率獸食人”的社會現狀。這才是最吼的。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法家應時代的要求站了出來,他們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是能發揮最大的價值的,他們拋棄了溫情默默的禮,把這個遮羞布撕爛,他們內製定嚴酷的法度,打壓舊權貴,任用新生的地主階級,改革以前的主要由貴族組成的軍隊,大量填入平民,改革軍隊的賞罰制度,對外著眼於外交的周旋。

這方面做到極致的是秦國,他們甚至啟用了軍功制,在戰爭中,如果你能多殺敵,就能獲得爵位,得到土地。在土地面前,他們把農民分為專門耕種的而不需要抽壯丁去參軍,而另一部分則專門為戰爭機器服務,他們拋棄井田制度,土地私有化開始成型。制定戶籍制度,核算人口,這樣帶來的的生產力和戰鬥力是東邊的六國歎為觀止的。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所以戰國的成敗在於法家,而和儒家關係不大,其實儒家有一個巨大的優點就是守成,守成是儒家的最大的優點,它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嚴防犯上。這是太平時代的的主旋律,但戰國不是太平時代。

出於怎樣的時代,就會刮怎樣的風,以上與諸君共勉。

待我成长长成另一个人
2017-05-06

我就好奇了!是你的歷史觀出問題還是我的歷史觀出問題了!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知道他死都沒有形成七雄爭霸吧?只是有些國家稍微強大一點而已,春秋時期就秦,齊,楚,晉,燕,衛,宋,吳,越,徐,中山,蜀,蔡,鄭算大一點的國家,小國家前後統計過了500多個小國。

你就一句孔子沒去過秦,然後導致秦統一了六國那該多片面!就像你買馬,100個數,你從1買到20,結果它出了21。你能得出什麼經驗?

還有,秦國勝在戶籍制度(之前是大原因),焚書坑儒的儒並不是你統稱的儒家,而是一些儒士!如果儒家思想不好早就被歷代祖先淘汰了,能保存至今至少價值體系不一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