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10 個回答
翻出历史那一页
2019-04-17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秦始皇滅六國,一統中原,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並非一日之功,漢代賈誼《過秦論》裡,就有“奮六世之餘烈”這樣的話,說明秦始皇成就千秋偉業的背後,還有秦國幾代國君和臣民的努力。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六世,因為有前,才會有後,從秦孝公開始,秦國在六國中開始嶄露頭角,他重用商鞅,國內進行商鞅變法,從政治經濟到軍事法律,都制定了翔實有效的秦法。也從秦孝公開始,秦國開始復興,被列國欺負到幾乎無法生存至可以崛起,秦孝公君臣一心,功不可沒。秦惠文王即位後,殺商鞅不廢其法,既平息老秦人之怒,又進一步發展國力,用縱橫之術讓秦國一步步強大。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惠文王之後,繼位的秦武王繼續發展秦國,和影視劇裡不同的是,歷史上的秦武王是個表現還不錯的國君,或許沒有大功,但也沒有大過。到秦昭襄王手上,秦國在長期穩定的政治環境裡,繼續發展軍事力量,並與義渠互補,發展了被稱為“大秦鐵騎”的軍事力量,從此,秦國真正崛起,六國也在這個過程裡不斷被弱化。秦昭襄王在位56年,耗死了列國好幾個國君,在無形中,更是加大前進的步伐。這之後的秦莊襄王,也進一步發展秦國,或許能力不如其父,但秦國的發展水平已經在一個俯視群雄的段位上。秦始皇之父只做了三天秦王,但也是有所作為的。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至此,六世已經給出了交代,真正讓秦始皇建立帝業的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這三世勞苦功高,為秦國富強奠定了基礎,也為秦始皇接下來的東進之路指引了方向。

白话历史君
2019-04-18

秦始皇之所以能統一六國,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是因為他的先祖們在之前已經做了很多的事,所以到秦始皇時期已經形成了對六國的絕對優勢。統一六國只是時間問題。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那麼他的先祖到底做了什麼才最終讓嬴政能給順利統一六國呢?

秦孝公

秦國最先崛起的是從秦穆公時期,秦穆公啟用百里奚、蹇叔(shu第三聲)奪取了被西戎佔領的大片土地。才使得秦國有了立國之根本,成為春秋四大國之一,但後來進入到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相繼改革,秦國隨之落伍,飽受欺辱。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而秦孝公帶領秦國再度復興,秦孝公即位之初就廣招天下賢才,來自衛國的商鞅向秦孝公提出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孝公立即採納,尤其是獎勵軍功這條,讓秦國底層百姓看到了希望,在戰場上只要帶回敵人的人頭即可獲得爵位。所以打仗特別不要命,士兵被稱為“虎狼之師”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即位繼續實行商鞅變法,把商鞅變法實行得更加徹底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時期,六國看到了商鞅變法後秦國的強大,大家開始恐慌,於是縱橫家蘇秦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他遊說六國國君,提出合縱對抗秦國。使秦國15年不敢兵出函谷關。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惠文王時期秦國也有個著名的縱橫家“張儀”張儀也遊說各國諸侯使得各國由最開始對抗的合縱變為親秦的連橫。

連橫是秦國外交的重大勝利 軍事方面秦惠文東進攻打魏國佔領了魏國黃河以西的所有土地;位於南方的巴蜀國一直是秦國的心腹大患,秦惠文王用司馬錯之策攻蜀,破蜀軍於葭萌關滅蜀國。滅掉蜀國後秦國的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一片,秦國對六國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壓迫形勢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國在秦惠文王時期土地擴大了近一倍,亂世之中土地與城池是爭霸的前提,沒有土地其他的一切免談

秦武王

秦武王是惠文王的兒子,雖然在位只有3年,卻在有限時間內做出了萬世之功。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三晉之一的韓國一直是阻擋秦國東進的攔路虎。秦武王三年派甘茂攻打韓國重鎮宜陽,在攻打韓國期間發生了一件事把秦武王的魄力體現出來。剛剛開始甘茂的攻擊並不順利,五個月宜陽沒得攻下秦武王準備下令撤兵。甘茂上書秦武王說:“陛下最先答應我,將在外軍君命有所不受,無論我怎麼打您都會全力支持,現在怎麼下令撤兵呢”

秦武王看後不僅不撤兵反而增兵五萬,秦武王四年宜陽被攻下。攻下宜陽秦國的鐵騎才能兵出函谷關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對六國的優勢進一步明顯。昭襄王時期啟用白起為將,白起在長平大敗趙國,坑殺趙國45萬士兵。使趙國的軍事實力受到極大削弱。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趙國是三家分晉中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趙武靈王開始實行胡服騎射,國力大大增強,趙武靈王時期他甚至想從趙國北部帶兵偷襲秦國,想一舉滅掉秦國。

趙國在戰國後期成為中原地區唯一能與秦國單獨抗衡的國家。“長平之戰”之後趙國的實力一蹶不振。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趙國的削弱為嬴政統一六國掃清了一個大的障礙

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安國君)在位時間短得令人可惜,只在位3天就死了。昭襄王75歲才下世,在他的任內昭襄王的太子活不過他死了,太子死後孝文王即位。雖然他僅僅在位3天對秦國的建設肯定沒有的,但是對嬴政的貢獻就大了

安國君還沒當上秦國大王之前就非常寵愛他的一個妃子華陽夫人。美中不足的是華陽夫人雖然受寵但是沒孩子。這時大商人呂不韋就把還在趙國做人質的異人推薦給華陽夫人做兒子。異人就是秦始皇的親生父親。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換句話說如果安國君不寵愛華陽夫人或者華陽夫人有孩子那麼異人根本輪不上他當大王。安國君即位3天死了,異人登上秦王寶座是為“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

莊襄王時期派秦國的大將蒙敖攻打韓國,韓國被迫割讓成皋、鞏等地。秦國的地界延伸至大梁,初置三川郡;秦莊襄王二年和三年有派蒙敖進攻趙國,奪取了趙國37座城市,這下趙國的土地大大縮水。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莊襄王三年三月和四月魏國信陵君聯合燕、趙、韓、魏、楚攻打秦國,蒙敖戰敗。莊襄王立即撤兵,保存了秦國的實力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以上是秦國六位君主在任期所做的貢獻,所以秦始皇滅六國根本不是他自己想象的那樣,自己有多大的功勞。這就好像種田一樣,大人已經把田耕好了,肥料也灑上了,水也灌溉好了,就等稻子熟了。秦始皇只需要安安分分把穀子收了放回自家的糧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2019-04-17

《過秦論》中有這樣一段話:”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就是這段話裡的”奮六世之餘烈“近年來引起了一些爭議:過去傳統的解釋認為”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從秦孝公商鞅變法到秦始皇混一華夏之間的秦孝公嬴渠樑、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楚六位國君,近年來也有人提出”世“指的不是某個人而是指世代,如果照此理解而言:秦武王嬴蕩和秦昭襄王嬴稷實為一代。那麼要湊足六世就得再往上數一代——當時在位的秦國國君是秦獻公嬴師隰,所以近年來也有人提出所謂”奮六世之餘烈“是指秦獻公嬴師隰、秦孝公嬴渠樑、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楚六代七位國君。我個人的理解還是覺得傳統的說法更貼近於《過秦論》中的願義——畢竟《過秦論》從開篇就是從商鞅變法寫起的。不過如果要從推動秦國崛起的意義而言:秦獻公嬴師隰當之無愧是秦國崛起道路上的一代英傑。我個人以為:儘管傳統的解釋更符合《過秦論》中的願義,但就秦國崛起的戰略意義上我更傾向於將秦獻公嬴師隰、秦孝公嬴渠樑、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楚六代七位國君並列,需要指出的是:這六代七位國君均為秦國的崛起添磚加瓦,其中前五位都是對秦國的崛起有傑出貢獻者,至於秦孝文王嬴柱和秦莊襄王嬴楚則能力相對平庸,但也絕非昏君,他們對秦國崛起的貢獻儘管有限,但至少沒起過反作用。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公元前415年秦靈公逝世,本來太子嬴師隰理當繼承秦國君位,不料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靈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奪位自立為國君,即秦簡公。太子嬴師隰和母親一起被流放隴西河谷,這年嬴師隰只有五歲,他還不明白權力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他以為自己回和母親一起在隴西河谷平靜度過餘生。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隨著嬴師隰的日漸成長,秦簡公對他的擔憂也與日俱增,於是秦簡公決定派出殺手斬草除根,嬴師隰被迫隱姓埋名四處流亡。昔日的國君之子卻淪落為一個流亡者不能不令人感嘆世事無常。

嬴師隰十歲那年感覺自己在秦國再也待不下去了,因為他時刻都有生命危險,於是逃到東邊的鄰國魏國,此後他在魏國經歷了29年的流亡生涯。此時的魏國正是霸業鼎盛時期魏文侯重用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人,推行中央集權,以法治國,國力強盛,奠定此後魏國長達百年的霸業。魏國名將吳起打造了精銳的魏武卒並率領這支鐵軍於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擊敗秦軍,完全奪取秦國早在秦穆公時期佔有的河西之地(在今陝西境內,黃河與洛水之間的大片土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此時的秦國朝政被世家大族把持,甚至連國君的廢立也是由世家貴族做主。在被吳起重創後秦國只佔有隴山以東、洛河以西、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狹小。在魏國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秦國幾有滅亡的危險。

魏國變法後欣欣向榮的局面和秦國的亡國之危都沒能逃過嬴師隰那雙銳利的眼睛,也許在這段流亡歲月中他就已經開始思考秦國未來的出路了。魏國方面則將嬴師隰視為自己手中的一張好牌——畢竟他是秦國的前太子,這一身份如果運作得當將大大有利於魏國的霸業,因而魏國給嬴師隰的待遇很優厚。這使嬴師隰得以一方面研究學習魏國的強國經驗,一方面密切注視秦國國內的局勢。

秦簡公十六年(公元前400年)秦簡公去世,其子秦惠公即位。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其子秦出子即位。秦出子即位時年僅兩歲,故由其母主持朝政。由於秦出子的母親重用她的親戚和身邊的宦官,這使得她和秦國的世家大族勢力矛盾日深。秦出子的母親為籠絡人心,賞賜過多,使秦國的國庫空虛,不得不加重稅率以增加國庫收入,引起地主和自耕農的強烈不滿。一時之間秦國上上下下怨聲載道。

秦出公元年(公元前386年)魏國當時的國君魏武侯派人告訴嬴師隰:魏國要支持他歸國奪回本應屬於他的秦國君位。嬴師隰並沒對此事立即表態,因為他明確知道魏武侯支持自己歸國的用意:魏國善待自己將近三十年,此前一直沒有提出要送自己歸國,本意就是要把自己留在刀刃上使用。而此時魏國所處的國際環境險惡,正是要利用自己的時候。嬴師隰雖然有強烈的歸國執政願望,但他知道:秦國與魏國是死敵,如果是魏國送他回去,自己肯定不會受到秦國人的歡迎——弄不好秦國街頭會有人拉起橫幅,上書“打到魏帝國主義的傀儡走狗嬴師隰”。另一方面由於自己是在魏國支持下才取得政權的國君,必然要受到魏國的制約,而對秦國不利。

嬴師隰不願做有損於秦國利益的事,但與此同時他也知道自己不能拒絕魏武侯——否則他將永遠喪失回國執政的機會。甚至情況可能會演變得更糟:秦國和魏國本來就是死敵,魏國的反秦思潮一直有極大的市場,自己之所以受到魏國的禮遇,完全是因為自己對魏國而言有利用價值——這利用價值就是利用自己在秦國殘存的影響力擾亂秦國而使魏國坐收漁利;如果拒絕魏武侯,自己就成為對魏國沒有價值的人,那麼魏國很有可能會選擇將自己送給實際執掌秦國朝政的秦出子母子以緩和魏秦關係,而這對嬴師隰而言幾乎就意味著死亡,而且不僅僅只是他本人的死亡,連同他的家人和追隨者都會被斬草除根。嬴師隰思考再三後對魏武侯的使者說:“非常感謝貴國君侯和先君這些年來對我的照顧,我不願君侯再為我而分散力量。我打算自己獨自歸國,對魏國的護送之意我心領了。”

魏武侯得到嬴師隰的答覆後很是高興:嬴師隰只要一回秦國,自己擾亂秦國朝政以便渾水摸魚的目的就實現了,至於秦出子母子和嬴師隰之間的政治鬥爭誰勝誰敗與魏國都沒多大瓜葛——如果秦出子母子得勝就說嬴師隰是被魏國驅逐回秦國的,藉以緩和魏秦關係;如果嬴師隰獲勝就以魏國曾收留過嬴師隰為名進行領土和政治上的訛詐。高興之餘的魏武侯贈給嬴師隰車馬和大量金銀珠寶並問他何時啟程,到時好為他餞行。嬴師隰說至少得需要一年,到時定向魏武侯辭別。魏武侯雖然不是很高興,但還是禮貌地與嬴師隰道別。此前嬴師隰也曾想過利用秦國的內政不穩奪回君位,但他不願意接受魏國的幫助,受魏武侯的擺佈。魏武侯的建議讓嬴師隰既不能接受,也不能拒絕,反倒迫使他立即開始奪權的準備活動——因為再不行動,一旦自己對魏武侯失去利用價值,難保魏武侯不會扶植秦國的其他公子建立一個親魏國的傀儡政權。

嬴師隰即使在落難流亡之際身邊也一直有一群忠實的部下跟隨。在追隨嬴師隰的人當中不乏能力傑出的,嬴師隰讓他們悄悄潛入秦國聯繫與秦出子母親不和的大臣,在民間散佈公子連(聯繫與秦出子母親不和的大臣,在民間散佈公子連(嬴師隰離秦之前的小名叫連,他是秦國公子,所以秦國人一般管他叫公子連)要回國實行新政的消息要回國實行新政的消息。然而光散佈消息是沒用的,任憑你空口白牙說得天花亂墜也收買不到能為自己賣命之人。事實上嬴師隰對魏武侯那番虛與委蛇成功對其進行了戰略忽悠,在收到魏武侯送來的資金後嬴師隰一點也沒浪費——全部用來交接豪傑義士,暗中爭取秦軍的將領。我們要知道魏武侯何許人也?那可是當時的天下霸主,打得秦國幾乎亡國的主,能沒兩把刷子嗎?嬴師隰能成功對其進行戰略忽悠,也算是老謀深算的老狐狸了。

很快嬴師隰派到秦國的間諜們傳回消息:秦國人對當年公子連君位遭叔祖秦簡公奪走的遭遇都很同情。秦簡公在位期間秦國朝政腐敗,國力羸弱,丟掉河西地,秦人對秦簡公都很有怨言。秦簡公之子秦惠公在位期間秦國沒有什麼作為,只能自保。秦惠公死後兩歲的兒子秦出子即位,秦國更是進入到秦出子母親執政的混亂局面。秦人對秦國的這種危險狀況都很擔憂,希望秦國能夠出現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帶領大家走出困境,重現春秋時代穆公稱霸時的強盛。秦國許多大臣不滿秦出子母親重用本家親屬的做法,願意配合公子連推翻秦出子母親的統治。秦國的自耕農和地主在聽說公子連要回國實行新政後都盼著公子連的早日歸來。

經過一年的籌劃嬴師隰覺得時機成熟,便準備動身。在與魏武侯辭別時公子連與魏武侯盟誓:嬴師隰感謝三十年來魏國對自己的盛情款待,如果自己成功地奪回君位,秦國保證在魏武侯在世之時不與魏國為敵。這個誓言讓魏武侯很不舒服。秦出子二年(公元前385年)秦國庶長改在河西迎立嬴師隰為君,是為秦獻公。秦出子母親得知後命令軍隊前去消滅秦獻公一夥。這支軍隊的將領早已被秦獻公收買,在路上說服手下人,前去迎接秦獻公。沿途聞訊而來迎接秦獻公的秦國百姓很多,秦獻公在這些人的簇擁下進入秦國的都城雍城(今陝西省寶雞市),殺死秦出子和他的母親,奪回君位。

就這樣秦獻公這個輾轉流亡三十餘年的老太子終於回國繼承國君之位,然而他所面對的局勢是無比凶險的:秦國在失去河西之地後實際上東部天險關隘盡失,這意味著魏軍隨時可以再打進來。而秦國的世家大族勢力既然能擁立秦獻公推翻秦出子母子,自然也有實力推翻秦獻公。與此同時由於被魏國死死封鎖,秦國失去了和中原各國交流的渠道,日漸被中原諸侯視為西戎蠻夷,被排斥於諸侯會盟體系之外。這一切在秦獻公看來:都是應當改變,也必須改變的。

流亡在外三十餘年的秦獻公終於得以回國繼位,然而他面對的是一個內憂外患的局面,他必須思考破局之道——破局之道說起來簡單做起了難,那就是變法改革。這點早在他還在魏國流亡時就已看得一清二楚:身處變革的時代如果拒絕變革就只會被時代淘汰。客觀而言:秦國的改革並非始於秦獻公,而是始於他的政治對手——昔日的秦簡公,只不過秦簡公的改革涉及的領域並不廣泛,也沒起什麼效果。

秦簡公六年(公元前409年)簡公令官吏帶劍以防身,這是秦國革新禮制的一大措施;次年又允許百姓帶劍。在此之前的秦國只有貴族才有佩劍的資格,簡公希望以此塑造秦國百姓的尚武風氣,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項改革措施對打造後來秦國那支虎狼之師起到了一定作用,不過至少在簡公在世時看不出有多少成效。秦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開始“初租禾”改革——上承認了土地佔有者對所佔土地擁有所有權,使大批佔有私墾田地的地主和自耕農成為土地的合法主人。對這兩項改革秦獻公不僅進行了繼承,而且更加深化。

此前秦國的土地都是世家貴族的封地,農民其實都是為世家大族耕種的農奴,隨著“初租禾”改革的推行,在秦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小地主和自耕農。在秦獻公看來:這些人就是自己和世家貴族勢力抗衡的最強有力的工具。於是“初租禾”制度得到進一步貫徹:秦國以法律形式鼓勵百姓開墾荒地並保障百姓對自己所開墾土地的所有權,這對當時的老百姓而言絕對是一項親民政策——畢竟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秦獻公利用這一政策既獲得了小地主和自耕農的支持,又削弱了世家貴族的勢力。公元前378年秦獻公又開始推動市場管理的改革——對工商業徵收新稅,推動秦國商品市場的發育,同時也為秦國的財政收入開闢了新稅源。

另一項改革措施也直接令下層人民歡欣鼓舞: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廢除自秦武公起秦國實行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殉葬制度應該是人類歷史上最殘暴最無恥最不人道的制度(沒有之一),當然客觀的說:秦獻公之所以廢除殉葬制度不是因為他對殉葬的奴隸有多少同情之心,而是出於他變法強秦的整體規劃——春秋戰國爭霸其實說穿了就是要做到以下四點“地盡其利,貨盡其流,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所謂地盡其利就是土地得到最大的利用——用單位面積的土地獲得更高的糧食產量;所謂貨盡其流就是貨物在市場上自由流通交換;物盡其用就是物品的使用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而沒有一絲一毫的閒置浪費;所謂人盡其才就是各種各樣的人都能在適合自己的位置上發揮自己的才能,沒有人才被埋沒的現象。這其中人是最寶貴的,因為任何事都必須由人來完成。但無論其出自何種目的,廢除殉葬制度總歸是歷史的進步——對秦國的底層民眾而言:僅僅憑藉下放土地、廢除殉葬這兩項制度秦獻公就應該是他們心目中最傑出的統治者;齊桓、晉文雖是一代霸主,可說到底和百姓有何干系?與廢除殉葬同時進行的還有鼓勵生育的措施,藉以增加秦國的青壯年勞動力和兵源。

第三項改革措施其實也是大大有利於秦國民眾的——《大秦帝國》中告訴我們: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是由世家貴族把持的,平民子弟即使立下功勳也無法晉升。其實秦國曆史上真正第一個提拔平民子弟入朝為官的是秦獻公。秦獻公敏銳意識到:隨著土地所有權的下放,新興的小地主和自耕農階層的實力將日益壯大並將逐漸成長為自己和世家貴族抗衡的有力工具。遺憾的是秦獻公時代世家貴族勢力依然強大,他只能憑藉自己作為國君的權力提拔一部分自己中意的平民子弟,還沒能像商鞅變法之後那樣建立完全以軍功授予爵位的制度體系。

第四項改革措施是於公元前379年效仿楚、魏等國早已實行的縣制——把蒲、藍田、善、明氏等邊境地區改建成縣,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進行管理。武王伐紂創建西周王朝之後實行分封制:當時實際上是進行層層遞進的分封——周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諸侯國君,諸侯們的封地稱之為國;在諸侯國內部又將國內土地分封給本國的貴族大夫,稱之為家,也就是說這個時代只有貴族才有家,生活在貴族封地上的百姓都隨貴族一個姓,至於奴隸本身就是主人的私有財產,談什麼家呢?春秋時代楚武王率先打破這一慣例——在楚國境內設立由國君直接通知的縣,而不是貴族封地,這實際上日後秦始皇推行郡縣制的雛形。到秦獻公時期楚、魏等國早已實行縣制多年,秦國卻依然還是各家貴族勢力割據的狀態。除了設立由自己直接統治的縣之外,秦獻公又放出了一個打擊貴族勢力的大招:秦獻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獻公對秦國的基層管理單位進行重新編制——把把五戶人家編為一伍,農忙時互相幫助,農閒時進行軍事訓練。如果有人犯法,實行連坐。因而人人自危,互相監督,秦國的社會治安明顯好轉。然而秦獻公的著眼點並非完全是為了維護秦國的社會治安,更重要的是讓這些百姓牢牢樹立起國法的概念,讓他們明白:自己首先是國君臣子,而不是哪家貴族的家奴。

秦獻公取得政權後就埋頭改革、勵精圖治,不參與其它國家之間的爭鬥,秦國的國力漸強,人口也增加不少,軍隊的軍事素質有很大的提高,秦人對恢復秦穆公時的榮耀也越來越強烈。對於秦獻公的一系列改革,秦國的新興地主十分支持,而奴隸主卻越來越有意見。奴隸主獲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國君的封賞,地主獲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開墾荒地和購買。秦獻公的政策無疑是支持地主經濟,而秦獻公本人很少將土地賞給貴族。秦國的奴隸主們受到很大的抑制,其中一部分人轉化為地主,採取地主經濟的生產方式,秦獻公對這些人的做法很支持。但畢竟秦國的奴隸主勢力是一個傳統勢力,尤其是在秦人早期活動的中心——秦國的西部依然很強大。奴隸主控制的西部與新興地主控制的東部的矛盾越來越大。這主要是因為秦國的土地數量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而使他們對現有土地進行爭奪。當然還有對權力的爭奪。儘管對於土地和莊園的經營,奴隸主明顯不如地主在行,但他們對土地的渴望卻是同樣強烈的。秦獻公決定用戰爭來轉移緊張的國內矛盾,搶奪鄰國的土地來緩解國內對土地的強烈需求。秦人對與中原的交流有著強烈的願望,這也是秦獻公一直就有的夢想。實際上此時的秦獻公並不打算完全拋棄秦國舊日奴隸主貴族階層,而完全依賴於新興的小地主和自耕農階層,而是希望在兩派之間搞平衡以維持自己的統治——畢竟他主要是靠奴隸主貴族奪得政權,卻在奪取政權後又要靠地主和自耕農的支持來變法圖強,所以他也不希望奴隸主和新興的地主、農民之間徹底撕破臉。然而秦國國內的土地開墾已近飽和狀態,在那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年代秦獻公沒有多餘的土地來安撫兩派了,那就只有把目光轉向國外——靠奪取別國土地來緩和國內矛盾。

秦獻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秦獻公見韓、魏兩國威脅周天子,便決定以此為藉口,起兵勤王。秦軍在洛陽打敗韓、魏兩軍,得到周天子的讚賞,秦國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秦人彷彿看到往昔的榮耀,國內的注意力轉向外戰。秦國開始參與中原的事務。這場戰役的勝利大大鼓舞了秦國人的士氣,在此之前秦國與魏國交手就從沒戰勝過,如今居然打敗了天下霸主魏國及其盟友韓國組成的聯軍,況且此戰是以匡扶周室為旗號,可謂師出有名。在亂世之中要想成就大業就必須同時具備實力和大義——經過秦獻公的改革,秦國國力已有提升;如今獲得了周天子的讚賞使秦國擁有了一面在當時的話語邏輯下正義的大旗。受到這次勝利的鼓舞,秦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獻公下令秦軍攻打魏國,奪取秦國的故土河西之地,一直打過黃河,深入魏國境內到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斬首六萬人,取得秦國前所未有的大勝利。秦獻公把這些土地賞給地主和貴族,國內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緩解。周天子向秦獻公祝賀這一勝利,秦獻公被賜予與秦穆公一樣“伯”(是霸主的意思)的稱號。秦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軍在少樑(今陝西韓城西南)大敗魏軍,俘虜魏國將領公叔痤,攻取龐城(今韓城東南)。公叔痤早年在魏國對秦獻公不薄,秦獻公在盛情款待一番後將公叔痤放回魏國。《大秦帝國》中將這段改成了獻公死後孝公嬴渠樑將公叔痤放回屬於藝術加工,與史實有出入;另外獻公在少樑之戰中也沒中魏軍的毒箭,少樑之戰其實是以秦軍獲勝告終。

秦獻公的時期的改革雖然不徹底,但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電視劇中為襯托秦孝公繼位時秦國的艱難處境,將少樑之戰描寫成致使秦獻公喪命的原因,又繪聲繪色地描寫魏國趁秦獻公新喪聯合五國圖謀分秦。其實秦孝公繼位時秦國的處境的確艱難,不過已不似其父秦獻公即位時那般岌岌可危——畢竟剛剛經歷石門、少樑兩次大捷,其實魏國已對秦國有所忌憚。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獻公死後時年21歲的太子嬴渠樑繼承君位,是為秦孝公。孝公繼位後對內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論功行賞的法令;對外招募各國賢才以為己用。剛一登基的秦孝公就向東圍攻陝城(今陝西省韓城市),向西進攻西戎,斬殺西戎獂王。秦孝公二年(公元前360年)周顯王派使臣送來祭肉,秦國在列國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在他的強力支持下商鞅得以在秦國推行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統一度量衡、建立縣制等一系列變法措施。商鞅變法後秦國打破了貴族與庶民之間的階級壁壘,確立了以軍功晉升的制度,中央集權得到強化,糧食產量大為提升。公元前358年秦國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擊敗韓國。公元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來迎娶秦孝公的女兒,與秦國聯姻。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今陝西省澄城縣東)會盟,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局面。秦孝公以鐵腕手段維護新法,為此他不惜與國內的老貴族階層為敵,甚至在變法觸及到太子時也斷然予以處置。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將這裡作為日後秦國東出的基地,正是在這裡他命商鞅進行第二次變法,使秦國的軍力、生產力和政治凝聚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在經過商鞅兩次變法後國力日漸強大的秦國已具備了收復河西地區的能力。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趙國入侵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漆及富丘(均在今河南省長垣縣)兩地。 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出兵助衛,包圍趙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秦孝公趁魏軍主力出擊之機派軍隊偷襲魏國,進攻魏河西長城重要據點元裡(今陝西省澄城縣南),大敗魏軍,殲滅守軍七千人並佔領少樑。同年秦孝公命公孫壯率軍攻打韓國,包圍焦城(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但沒有攻克,佔領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縣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鄭市東北)並築城,插入魏、韓兩國交界地區。秦孝公九年(公元前353年)齊軍與宋國景敵、衛國公孫倉所率部隊會合後圍攻魏國的襄陵(今河南省睢縣)。此時魏軍主力已攻破趙國首都邯鄲,但在桂陵之戰被前來救援趙國的齊國軍隊擊敗,楚宣王也派大將景舍率兵救援趙國,奪取了魏國睢水、濊水之間的土地。秦孝公趁魏國國內空虛之機於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率兵長驅直入包圍魏國並佔領魏國舊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魏惠王急忙派軍隊在上郡要地固陽(即定陽,今陝西省延安市東)以東修建崤山長城(東南起崤山,西北至黃河)以阻止秦軍的進攻。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圍並佔領固陽。

儘管秦國在經過商鞅的兩次變法後國力得以提升,儘管秦國趁魏國與他國交鋒之機取得了對魏國的幾次軍事勝利,然而這時的魏國仍是秦國最大的外部威脅。因此秦孝公在審時度勢之後於公元前350年與魏惠王在彤地(今陝西省華縣西南)會盟修好,緩和了兩國緊張的關係。然而不久之後魏惠王就準備以朝見周天子為名,召集許多小國舉行會盟,圖謀攻秦,然後以秦國之地為根據地爭奪天下。秦孝公和商鞅認為:以秦國之力難以與魏國抗衡,於是打算用尊魏為王的辦法來改變魏惠王的意圖。公元前三四四年商鞅去向魏惠王遊說,商鞅指出:魏國的盟國多為小國,不足以王天下。建議魏國除了號令宋、衛、鄒、魯等小國外,北面爭取燕國,西面爭取秦國,先行稱王,然後圖謀齊楚,如此可謂名正言順。事實上這時魏惠王尚未稱王,我們先暫稱其本名魏罃。魏罃聽從了商鞅的建議:“乘夏車,稱夏王,朝為天子”後世因此稱魏罃為魏惠王。魏惠王稱王后召集逢澤之會(逢澤在今河南開封南),由宋、衛、鄒、魯等國國君及秦公子少官來參加會盟。然而這樣做的後果是得罪了齊、楚兩個大國,與此同時戰國七雄之外的小國也日益意識到魏國的野心,轉而紛紛投奔齊國。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秦國在武城(今陝西省華縣東)築城。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遭受齊國重創,主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同年秦國聯合齊、趙兩國攻打魏國。九月秦孝公派商鞅進攻魏河東,魏派公子卬迎戰。商鞅設計俘虜了公子卬,迫使魏惠王割讓河西部分土地。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國再次攻魏,在岸門(今山西省河津市南)擊敗魏軍,俘其主將魏錯。同年秦國聯合大荔戎包圍了魏國的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惠文王嬴駟繼位之初車裂商鞅既報復了當年自己當太子時被商鞅責罰的羞辱,又藉以安撫朝中的保守派舊貴族。但在秦國朝政穩定之後秦惠文王嬴駟始終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商鞅之法並開始起用公孫衍、張儀、司馬錯等人以連橫之策分化瓦解東方六國。公元前330年秦國完全收復了被魏國奪佔的河西之地;公元前325年嬴駟稱王,使秦國在名號上得以和楚、魏、齊平起平坐;公元前318年秦惠文王嬴駟用張儀之計打敗了韓、趙、燕、楚、魏五國合縱聯盟,後又拆散齊、楚聯盟並出兵佔領楚國的漢中;此後秦國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從義渠和巴蜀獲得的土地為秦國的進一步擴張提供了廣闊的戰略縱深和富饒的糧食產地。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武王嬴蕩重武好戰: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在外交方面連橫衛、齊,又聯絡越國以制衡楚國,結盟魏國以伐韓。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嬴蕩起兵向周王室示威並在周王室的都城洛陽和大力士比賽舉鼎,結果不幸被鼎所砸,後氣絕身亡,年僅23歲,沒有子嗣。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昭襄王嬴稷繼位之初由其母宣太后攝政掌權,其舅父魏冉擔任丞相。後來隨著秦昭襄王的日益成長,逐漸收回了太后和魏冉的權力。親政後的昭襄王任用范雎,正式確立遠交近攻的國策;徹底滅亡義渠國;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在伊闕之戰中斬殺24萬魏韓聯軍;公元前278年貢獻楚國郢都;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秦國擊敗了統一天下道路上的最後一個勁敵趙國;公元前256年秦滅西周國,標誌著秦以天下霸主取代周天子的權威進而一統天下的大勢已不可逆轉。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孝文王嬴柱由於父王嬴稷在位時期實在太長,等到他繼位僅僅三天就告駕崩。由於在位時間太短,關於他的歷史記載很少,唯一還可稱道的成就是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元年)秦孝文王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厚賜宗室親戚,開放苑囿遊樂。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莊襄王嬴楚又名嬴子楚、嬴異人。他登基元年宣佈大赦天下,施德布惠於人民。同年秦莊襄王命蒙驁伐韓,韓國被迫割讓成皋、鞏等地。秦國的地界延伸至大梁,初置三川郡。還是在這一年東周文公與諸侯密謀攻打秦國,秦莊襄王獲悉後命呂不韋率軍攻滅東周國,遷東周公於陽人聚(今河南省臨汝縣西),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至此周王朝最後殘餘的勢力被剷除。接著秦軍繼續蠶食三晉,又攻佔大片土地。秦莊襄王二年和三年莊襄王連續命令蒙驁攻打趙國,秦莊襄王命蒙驁攻打趙國,奪取了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榆次(今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新城(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西南)、狼孟(今山西省陽曲縣東北)等三十七座城池。同年三月蒙驁又攻取了魏國的高都(今山西省晉城市東北)和汲(今河南省衛輝市西南)。秦莊襄王三年三月和四月莊襄王還命令蒙驁攻取了魏國的高都和汲,王齕攻打上黨郡,設立太原郡。魏公子信陵君合縱燕、趙、韓、魏、楚五國聯軍在黃河以南擊敗秦軍,蒙驁敗退。聯軍乘勝追擊至函谷關,秦軍閉關不出,此戰過後信陵君名震天下。而秦莊襄王怒於此戰的失利,想要囚禁在秦國為質子的魏太子增,經人勸說後秦莊襄王才打消此念頭。

文史刘砖家
2019-04-22

在秦國的發家致富歷史上有幾個關鍵事件和人物值得注意:

一、大費。這是秦的先祖,從這代開始舜賜姓嬴氏。

二、秦仲。護駕有功,被封為大夫。《史記》記載: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

三、秦襄公。互送周平王東遷洛邑有功,被正式分分封為諸侯,秦人的身份有了質的變化,終於能和其他諸侯國平起平坐。《史記》中記載: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

四、秦穆公。齊、鄭、晉、楚稱霸期間秦國國力尚弱,到了穆公時期,秦國打敗晉國,稱霸西戎,做了一代霸主。《史記》記載:“秦繆公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

五、秦孝公。任用商鞅,大興變法之道,使秦國國力不斷強大,得以與東方六國相抗衡。

六、秦惠文王:滅巴蜀,給秦國獲得後方基地,讓秦國國土面積幾近增長一倍。

七、秦武王:攻韓問鼎。

八、秦昭襄王:在位期間,國力鼎盛的齊國玩火自焚、被本應該坑秦國的合縱給坑了。然後秦國的強敵就只剩了外強中乾的老大帝國楚國和改革後復甦晉國之盛的趙國,然後秦國捅破了楚國這個紙老虎,血戰打贏了趙國。面對六國時,一邊倒的局勢完全定型了。

九、秦孝文王:功績一般。

十、秦莊襄王:在位期間拔掉了周朝殘餘。

所以,六世餘烈當從秦孝公算起。

林屋公子
2019-04-01

“奮六世之餘烈”說的是秦始皇繼承了六代秦君的功業和遺志,最終統一了天下。這六代秦君分別是:

秦孝公(前381-前338),名渠樑。孝公於前361年即位,當時東方諸侯都以夷狄視秦國。秦孝公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奮發圖強,任用商鞅變法,內務耕織,外立軍法。十二年,秦國從櫟陽遷都到咸陽,再次任用商鞅變法,置四十一縣,開封疆阡陌。十四年,初為賦,開始按照戶和丁收稅。十九年,周天子承認孝公為霸主。二十年,諸侯來朝。秦孝公在位被認為是秦國崛起的關鍵時期。

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名駟,孝公子。惠文王於前337年即位,殺商鞅但繼承了商鞅之法。八年,大良造公孫衍破魏軍於雕陰,取得魏國河西之地。十年,秦以張儀為相邦,推行連橫之策。十三年稱王。更元后九年,用司馬錯之策滅巴蜀。十三年,魏章破楚軍于丹陽,取得楚國漢中之地。

秦悼武王(前328-前307),名蕩,惠文王子。悼武王於前310年即位,驅除張儀,以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四年,甘茂破韓軍於宜陽。秦武王有窺周室之志,當年與力士孟說等人舉鼎,折斷腿骨而死。

秦昭襄王(前324-前251),名稷,又名則,武王異母弟。武王無子,昭襄王於前306年即位,即位後長期由其母宣太后執政,舅父魏冉任相。四十一年以范雎代魏冉為相,四十七年白起大敗趙軍於長平,並坑殺趙軍四十萬。五十一年滅西周,同年周赧王病逝,東周王朝滅亡。在位期間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秦孝文王(前302-前250),名柱,昭襄王子。孝文王於前265年被立為太子,前250年即位,當年去世,在位期間無顯著成就。

秦莊襄王(前280-前247),名異人,又名子楚,孝文王子。本來在趙國作人質,呂不韋認為他奇貨可居,遊說孝文王正妻華陽夫人以異人為嗣。莊襄王於前249年即位,以呂不韋為相國,滅東周,伐三晉,置三川、太原郡。

感謝閱讀!

成都东站
2019-08-22

賈誼的一篇《過秦論》天下聞名,其中有一句“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這六世之餘烈具體指的是哪六世?他們又有哪些“餘烈”留於秦始皇呢?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孝公嬴渠樑,公元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在內重用商鞅實行變法,富國強兵,並遷都於咸陽,對外和親楚國,盟約韓國,聯合齊、趙攻打魏國,將戰國七雄中最強一國魏國削弱,自此魏國一蹶不振,開疆拓土為秦國統一打下基礎。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惠文王贏駟,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贏駟繼位之初為平息宗室仇怨車裂商鞅,但卻沿用商鞅之法制,公元前325年始稱秦王。當政期間重用各國來投人才,掃義渠,滅巴蜀,出函谷,下商於,為秦國打下巴蜀這個富庶的後勤糧倉,擴大了秦國土地,使秦國進一步強盛。

秦武王嬴蕩,惠文王之子,公元前310年至公元前307年在位,時間很短了,在位期間平定蜀亂,攻克宜陽,設置丞相,這位武王是舉重愛好者,公元前307年與大力士孟說比試舉鼎,結果“絕臏而亡”。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昭襄王贏稷,惠文王之子,武王異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歷史上長命君主之一,在位早年其母宣太后掌權,外戚魏冉執政,先後戰勝齊、楚、趙等國,取得河東、南陽、黔中等大片土地,迫使楚國遷都,從此再無強盛起來;後期任用范雎為相遠交近攻,公元前公元前260年,秦名將武安君白起在長平一戰滅趙軍45萬,徹底打殘強敵趙國,並於公元前256年滅亡周朝和西周國,奠定了秦國統一戰爭的勝利之基礎。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孝文王嬴柱,昭襄王之子,公元前250年在位,正式在位時間僅僅三天(主要是昭襄王活的太久了,公元前251年其父死後嬴柱為其守孝,守孝期滿後繼位三天去世)以致功績不顯,屬於打醬油的角色。最大功績可能是立對了太子嬴子楚(秦始皇之父)。

秦莊襄王嬴子楚,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公元前249年至公元前247年在位,在為期間攻滅東周國,併吞並韓趙魏三國大片土地。雖也屬於打醬油的角色,但他結交了一個有眼光的政商呂不韋,生下了一個好兒子嬴政。死後其子嬴政繼位,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統一全國後,稱始皇帝,並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其實我感覺秦孝公之父,秦獻公嬴師隰功績也很大,至少比那兩個打醬油的秦王功勞要大的,但是不知賈誼為什麼不說是“奮七世之餘烈”?

江雪寒
2019-10-09

原文《過秦論》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前361年,秦獻公壽終正寢,其子渠樑立,是為秦孝公.

孝公即位之初,對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衛國人衛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術,孝公甚喜,力排眾議,以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秦國之盛由此開始.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孝公 ( 前361—前338年)

秦惠文王 ( 前337—前311年)

秦武王 ( 前310—前307年)

秦昭襄王 ( 前306—前251年)

秦孝文王 ( 前250年)

秦莊襄王 ( 前250—前247年)

六世之餘烈。

一点理念
2019-02-01

“六世之餘烈”一語出自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賈誼的千古名篇《過秦論》中的”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一句。意思是說"到了秦始皇的時候,繼承了之前六代君王所建立的功業,奮發圖強。不斷髮展,制定了統御四海的長遠戰略並付諸實施,滅亡了西周、東周及各諸侯國,吞併了它們的疆土,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而對國家實行集權統治,應用嚴苛的法律來約束天下百姓,可謂是威震四海。“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賈誼在《過秦論》中對秦始皇之前的六代君王為實現統一中國而建立的功勳做了詳盡的分析。這六代君王就是秦孝公嬴渠樑,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子楚。

這六代秦國君王到底為秦始皇一統天下做了哪些鋪墊,建立了哪些不世功勳呢?

首先是秦孝公。孝公之前的歷代秦國君主除了昏庸無能之輩而外,具有進取之心而又稍有作為的也只是努力固守秦國疆土,為了生存而戰。到了孝公之時”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此時的秦國已經定下東出崤函,問鼎中原之策,並在國內進行了深刻的變法,以圖增強國力。”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此時的秦國已經雄起為戰國之強國,令山東六國再也不敢小覷了。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其次是秦惠文王、武王和昭襄王。他們都繼承了孝公"東出崤函,問鼎中原"的戰略,並且消滅了反對商鞅變法的舊貴族勢力,進而”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不僅穩固了後方,使秦國可以專心面對東方六國,同時也獲得了東出作戰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資源的保障,使國力進一步增強。到了昭襄王的時候,通過與六國的幾次較大戰役,最大限度地消滅了各國的精銳兵力,極大地削弱了六國與秦國較量爭霸的實力,使得“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為後來的秦始皇掃清六國,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國從公元前362年孝公繼位到公元前221年始皇滅六國,歷時140餘年,歷經七代君王的嘔心瀝血,勵精圖治,終於實現了一統華夏的願望。正如賈誼在《過秦論》中所說,山東六國無論是人力、物力、財力都要強於秦國,也不乏忠臣良將鼎力相助,但是最終卻都被秦國各個擊破,一一消滅了。究其原因,除了“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的背信棄義,各為私利以外,最主要的還是孝公與商鞅所進行的變法,為秦國的國內治理模式制定了一個有法可依的制度,這個制度使秦國得以不受君王是否賢明所左右,而是使各類人才不斷獲得重用。上到文臣武將,下到一般士卒、工匠,但凡有才,皆有施展機會,並能建功立業。這一套制度是其他六國所沒有的。雖然秦國廟堂之上也如其他六國的宮廷一樣,不斷上演爭權奪利的鬧劇,但都因為有這個制度的存在而都止於上層,並沒有向下擴展而動搖秦國的根基-----軍隊領導及其戰鬥力,以及手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所以即使出現一兩代沒有作為的君王,秦國的國力非但沒有減弱,反而由於休養生息而獲得不斷提高。一旦有作為 的明君面世,頃刻之間就平定六國,一統天下了。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分享一點理念,共創美好生活!

歡迎關注:一點理念

布细特
2019-11-28

賈誼《過秦論》的六世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他們為秦國完成統一做了啥?這個應該大家都比較好奇。

任何事物發展都是量變到質變,秦始皇能統一中國,除了他自己的能力,更有前人留下的牛逼功績。他不可能biu一聲,中國就統一了。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從六世的第一位說起,秦孝公

《史記索隱》記載名為渠樑。他在位期間戰國六雄已經形成,秦國在山卡拉的地方,和中原強大諸侯關係不太好,於是秦孝公很不爽,力圖要回復秦穆公時候的霸業(沒想到一不小心就幫秦始皇打下了統一的基礎),他廣納賢才,在那個時候誰的人才多,誰會用人才,贏到機會就大。剛剛好,秦孝公遇到了商鞅,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啊!哈哈開玩笑。總之商鞅變法為秦國打下了堅實的經濟軍事基礎,沒有他後面根本沒法玩。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接下來,是秦惠文王,名駟

當年商鞅得罪了他,於是他上位以後把商鞅殺了。但是你覺得他就是昏君嘛?並不是,他在位期間,先後攻打義渠,滅蜀敗楚。你看,要不是商鞅能有實力幹這些事?

秦惠文王在位期間,秦國已經是實力比較強的,周圍六國就很不爽啊,本來大家可以相互制衡,結果你一家獨大了,得想辦法。於是六國搞了個合縱,聯合起來搞死秦國。但是秦國也不是吃素的,秦惠文王重用張儀,用連橫破合縱。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接下來是秦武王

沒錯,就是那個舉鼎而死的武王嬴蕩。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好戰。這個好戰也為秦國奪下不少利益,比如打下了函谷關,秦國進隊軍隊可以直接進出洛陽。可惜他在位才短短三年,兒子都沒有生。

再來就是秦昭襄王

她媽就是羋月傳裡的羋月。誘殺楚懷王和義渠王,幫秦昭襄王滅了最大的威脅。秦昭襄王獲得大權後,聽范雎的話,採用遠交近攻的方式,又有大將白起,可以說在當時的環境下實力最強了,後來的長平之戰,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反正沒搞出么蛾子,算是給嬴政留下了穩定的環境吧。

秦莊襄王,在位三年

他最大的功績就是生下嬴政。噗哈哈,其實別看他只在為三年,也做了很多事。比如建立了東郡,還施德布惠於人民,另外奪了趙國的城池,趙國真是慘嘞。總之事為兒子嬴政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

秦始皇繼承了這六代人努力的成果,加上自己的努力,biubiubiu,就吞併了六國。

南朝游侠
2019-08-22

以下是我2016年發表在微信公眾“煮酒論青史”上的文章的節選,如今這個公眾號已改為“新民學盟”。貼出來分享一下,大致能回答這個問題。如果對完整版有興趣可以去看2016年1月19日的歷史文章《鐵血大秦之六世餘烈》,結尾結尾有一個小視頻。

西漢政論家賈誼有一篇著名的文章《過秦論》,文中有一句話將敘述推向了高潮,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這句話便是“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賈誼這句話的大意是說秦王掃六合是在秦始皇與他之前的六代秦王前赴後繼的努力下才實現的。而這“六世餘烈”實際上就肇始於羋月的公公秦孝公以及他的老公秦惠文王時期。

那麼,文中所說的“六世餘烈”分別指的是哪六世呢?

按照賈誼在《過秦論》中的說法,他們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

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老師在百家講壇中沿用了賈誼的說法。

賈太傅和王教授都是古今大家,賈誼是《過秦論》的作者,自不必說,王教授也完全是按照《過秦論》的意思來解讀的。所以,肯定是沒問題的。我只是想換個標準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我想把“六世餘烈”的“世”按照“代”來理解。因此,按照我的標準,六世餘烈中的“六世”指的是秦國曆史上的其中六代七位國君。即把秦孝公的前任國君秦獻公也算上,同時,把秦武王和秦昭襄王看做同一“世”。因為他們倆是同一代人,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之所以想加上秦獻公,是我覺得他在秦國崛起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他的貢獻卻常常被後人忽視。

秦國能夠統一天下,是由於包括秦獻公在內的秦國六代七位國君都完成了各自的歷史使命。

秦國自從秦穆公稱霸西戎之後,其後繼的多任國君都不似穆公那麼英明能幹,故而國勢日漸衰落,導致了列國卑秦的現象。這時候迫切需要有一位國君帶領秦國終止衰落的趨勢。秦獻公就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獻公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嬴渠樑即位。他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孝公。孝公的使命是復興秦國,使秦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他無疑完成了這一使命,孝公在位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使得秦國迅速崛起。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孝公去世後,他的兒子嬴駟即位,他就是秦惠文王,也就是羋八子的老公。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山東各國的警惕,他們意欲合縱攻秦。因此,擺在秦惠文王面前的任務就是打破六國合縱。他採納了張儀的連橫之策,拆散六國合縱,很好地完成了他的使命。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惠文王去世後,由他的嫡子嬴蕩即位。嬴蕩正是秦武王,他不僅個性張揚,而且是個大力士,經常找武士與自己比武。有一次,他率領大軍到東周的首都洛邑耀武揚威,仗著自己天生神力,試圖舉鼎,結果被砸斷脊樑骨而死,在位僅僅三年時間。即便是這樣一位國君,依舊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那就是不失時機地兵出函谷關,開啟統一之戰的序幕。他攻佔了韓國的重鎮宜陽。從此,韓國天險喪失,秦國要滅韓國易如反掌。事實上,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時第一個攻滅的國家正是韓國。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武王無子早逝,經過激烈的奪位戰爭,最終在羋八子,魏冉等人的運籌下,羋八子的兒子,秦武王的異母弟嬴稷登上秦王寶座,他就是鼎鼎大名、威震列國的秦昭襄王,也稱秦昭王。他在位前期由他的目前宣太后(羋八子)和四貴掌權。後期在范雎的建議及幫助下收回大權,並且運用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之策與六國周旋。他在位期間摧毀了六國的主力,其中最著名的一戰便是秦趙長平之戰。在這場大戰中,四十萬趙軍被活埋,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秦國統一天下的最大勁敵被打趴下了。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昭襄王在位56年,比漢武帝還長兩年,比康熙也只短5年。因此,他的兒子秦孝文王即位時年紀已經很大了,結果在位僅3天就死了。由於在位時間過短,沒來得及大展宏圖,但至少沒有犯錯誤。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孝文王之後即位的是他的兒子子楚(異人),即秦莊襄王,他就是統一天下的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是在商人呂不韋的運籌下登上秦王寶座的。他完成的歷史使命就是進一步摧毀六國的有生力量。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秦國的哪六位君主?
秦莊襄王去世後即位的嬴政就是秦始皇。他在他之前六代七位國君功績的基礎上攻滅六國,統一了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