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6年鑿萬米水渠,如今作價3000萬入股旅遊公司,5年可望增收5億
花36年鑿萬米水渠,如今作價3000萬入股旅遊公司,5年可望增收5億
花36年鑿萬米水渠,如今作價3000萬入股旅遊公司,5年可望增收5億
花36年鑿萬米水渠,如今作價3000萬入股旅遊公司,5年可望增收5億
花36年鑿萬米水渠,如今作價3000萬入股旅遊公司,5年可望增收5億
花36年鑿萬米水渠,如今作價3000萬入股旅遊公司,5年可望增收5億
花36年鑿萬米水渠,如今作價3000萬入股旅遊公司,5年可望增收5億
花36年鑿萬米水渠,如今作價3000萬入股旅遊公司,5年可望增收5億
城鄉掃描
1/7 這位老人名叫黃大發,出生於1935年11月,今年83歲,家住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20世紀60年代起,身為生產大隊大隊長的黃大發帶領群眾,歷時36年,靠著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結束了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鄉親們親切地把這條渠稱為\大發渠\。(圖片來自東方IC)
2/7 沒有“大發渠”之前,草王壩村一直嚴重缺水,人畜飲水全靠一口枯井,每天24個小時全村人不間斷排隊挑水,等水一點點從枯井滲出,接滿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上一個小時。連吃水都成問題的地方更談不上灌溉農田。加之地處坡地,良田不多。草王壩人只能終年吃包穀沙飯。“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這首歌謠真實反映著當地生活狀況。圖為懸崖絕壁上的“大發渠”。(圖片來自東方IC)
3/7 1958年,黃大發當選草王壩大隊大隊長。他許下承諾“一定要想方設法通上水,讓大家吃上米飯”。這句話成了黃大發的人生信條。由人民公社牽頭,村裡組成施工隊,黃大發任指揮長,開始了修建水渠的工作。黃大發帶領鄉親們克服重重困難,與天鬥,與地鬥,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勞。圖為黃大發帶領村民巡查水渠。(圖片來自東方IC)
4/7 那時的草王壩還沒有通電,只能用最簡陋的設備:炸藥、鋤頭、鋼釺、錘子和雙手;沒有通路,只能用馬駝用肩扛;沒有設備,遇到懸崖峭壁攔路,只能將人用繩子綁住腰,從山頂吊下來施工。就這樣,30多年時間裡,黃大發和草王壩村民們,硬生生在大山絕壁間開鑿出一條總長9400米的“天外來渠”。到1994年,水渠的主渠貫通,河水第一次滿滿當當地流進草王壩村。群眾以黃大發的名字給這條渠命名為\大發渠\。(圖片來自東方IC)
5/7 水渠竣工後,清水奔湧而至,草王壩翌年糧食產量由原來的6萬斤一躍增產至80萬斤,村民們的糧倉充實起來。渠通了,水來了,草王壩也開始稻花香裡說豐年。然而黃大發並沒有歇下來,他繼續帶領村民拉電、修路、建學校。“我這一生就是做好工作,有一口氣就要幹一天,為人民奮鬥一輩子。”黃大發說。如今,即使已經卸任村幹部十多年,黃大發老人依然沒有停止腳步。(圖片來自東方IC)
6/7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精神財富也是物質財富。在上級政府的支持下,2017年上半年,黃大發和團結村創造性地以渠為媒引來社會資金,用金融活水來澆灌鄉村振興夢想:將團結村的天然稟賦和大發渠的精神力量有機結合在一起,打造一個自然景觀、人為景觀和諧共生的旅遊區及一個綠色有機生態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大發渠的功能不再光是灌溉,而成為了一個旅遊景點。圖為大發渠一角的樣子。(圖片來自東方IC)
7/7 黃大發信心十足地說:“我們已將大發渠作價3000萬元入股,撬動了上億元的投資,成立旅遊公司和農業公司,將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大發渠也由此煥發出新的生機。”5年內將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村民可望增收近5億元,到時將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圖景。2018年已初見成效。(想看更多有溫度、有深度、有態度的人文故事,敬請關注頭條號:城鄉掃描!)(圖片來自東方IC)
2018-10-26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