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照片首次出現,我用P30手機拍攝麥積山石窟,鋼絲網形同虛設
這組照片首次出現,我用P30手機拍攝麥積山石窟,鋼絲網形同虛設
這組照片首次出現,我用P30手機拍攝麥積山石窟,鋼絲網形同虛設
這組照片首次出現,我用P30手機拍攝麥積山石窟,鋼絲網形同虛設
這組照片首次出現,我用P30手機拍攝麥積山石窟,鋼絲網形同虛設
這組照片首次出現,我用P30手機拍攝麥積山石窟,鋼絲網形同虛設
這組照片首次出現,我用P30手機拍攝麥積山石窟,鋼絲網形同虛設
這組照片首次出現,我用P30手機拍攝麥積山石窟,鋼絲網形同虛設
這組照片首次出現,我用P30手機拍攝麥積山石窟,鋼絲網形同虛設
這組照片首次出現,我用P30手機拍攝麥積山石窟,鋼絲網形同虛設
這組照片首次出現,我用P30手機拍攝麥積山石窟,鋼絲網形同虛設
這組照片首次出現,我用P30手機拍攝麥積山石窟,鋼絲網形同虛設
這組照片首次出現,我用P30手機拍攝麥積山石窟,鋼絲網形同虛設
這組照片首次出現,我用P30手機拍攝麥積山石窟,鋼絲網形同虛設
這組照片首次出現,我用P30手機拍攝麥積山石窟,鋼絲網形同虛設
這組照片首次出現,我用P30手機拍攝麥積山石窟,鋼絲網形同虛設
這組照片首次出現,我用P30手機拍攝麥積山石窟,鋼絲網形同虛設
文藝蜀黍看世界
1/16 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形式有所不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以石刻造像出名,敦煌莫高窟以壁畫著名,麥積山石窟以泥塑石像富有特色。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山體岩石為紅色砂岩、礫岩,麥積山沒辦法像龍門石窟和雲岡石窟那樣雕鑿大型石像,它是以獨特的、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的,這一次我們是慕名而來......
2/16 說句實話,我們雖然是慕名而來,實則麥積山知名度遠不及中國其他幾處石窟聞名。因為,麥積山石窟地處偏僻深山老林、過去交通極為不便、棧道損毀無法通行,長期無法登臨進入窟龕,因而近代以來很少能有人涉足,只有附近的山民、香客等偶爾到這裡拜祭。截至上世紀四十年代,麥積山腳下寺院的宗教活動也只是由數名僧人勉強維持。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棧道是1977年以後陸續修繕後的樣子......
3/16 麥積山石窟建於峭壁之上,僅靠狹窄棧道相連,因此遊覽線路東上西下,不走回頭路。這些棧道本為木製,後在1977至1985年的大型加固工程中被替換為鋼筋混凝土棧道,一直沿用至今。據說1600年前開鑿石窟,先堆積木材至80米高處,由高至低建造棧道。古人曾傳頌:“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百姓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諺語......
4/16 麥積山石窟能保存到現在絕對是一個奇蹟。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發生了隴右大地震,麥積山石窟崖面中部塌毀,窟群被分隔成了東崖、西崖兩部分。宋代發生多次大地震及戰亂,棧道一度被毀。明清又有匪禍,交通閉塞、攀援不便等因素,麥積山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免遭劫掠。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才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國家開始了對麥積山石窟的研究和保護......
5/16 我們現在看到的第9窟,建於北周,後經宋明清歷代重修,屬大型崖閣式建築,現在的木廊結構為近代修建。第9窟龕廊長20米,正壁窟開七龕,每龕均為一佛二菩薩。因其所在位置,又被稱為“中七佛閣”。第9窟壁畫、佛像彩繪基本上都被後世重繪,因顏料氧化,導致個別塑像呈現色彩極為詭異的情況......
6/16 我們循38-31窟棧道拾階而上,至第13龕之下的棧道。此龕為摩崖大佛,開鑿於隋代,經宋代重修。主佛身高15.7米,是麥積山最大的塑像。我們看得到龕周圍留下了大量的方洞,據說早期可能外部亦建有遮蔽物,所以會有方洞。據資料介紹,在1982年修復時,從主佛右臉內發現《金光明經》抄本一卷和寫有“紹興二十七年”(1157)墨書題記的白瓷碗一件,發現的文物表明,南宋時期確實曾對大佛進行過修復......
7/16 麥積山石窟的雕塑大的高約15米左右,小的僅20多釐米,麥積山石窟中數千尊塑像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徵,非常系統的反映出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因此麥積山石窟也被人們稱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我們能有幸一睹這麼多精美的泥塑,真是三生有幸......
8/16 第3窟通稱“千佛廊”,始建於北周,後經宋明重修。棧道長約36.5米,平均一佛約0.9米高。以石棧道為界,上下共六排千佛,共297身。上部二排,計96身,為宋明重修,似神清、衣著各有差異;下部四排,計201身,可能由於當時維修困難,仍是北周原作。下部千佛上靠第3窟棧道,下靠第9窟屋頂,需要在8、7、6窟棧道仔細觀察。這一處也是我們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
9/16 麥積山石窟凡是不開放的窟龕,均用帶鋼絲網的木門鎖閉保護起來,因此我們只能隔著鋼絲網依稀觀看到窟內塑像。由於光線及本人視力不佳,隔著鋼網很難能看得清楚。由於麥積山石窟絕大多數窟龕是允許拍照的,我也只是偶然把P30手機貼在鋼絲網上,隨手那麼一拍,卻得來意想不到的驚喜,隔著網竟然可以拍攝到極為清晰的畫面,於是就有了下文那些精美的照片......
10/16 我們看到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個鮮明的特徵: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趨勢。除了早期塑像外,從北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體態都是俯首下視的,面容都極為和藹可親,雖是佛,卻如凡人般的隨和。我們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感受到隨著歷史的變遷,人們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越發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
11/16 我們再來科普一番,麥積山位於天水市東南45公里秦嶺山脈西端的叢山之中,道路險峻、交通不便、土匪橫行、治安混亂。再由於窟龕開鑿於險峻的斷崖上,連通窟龕的木棧道極易損毀,致使人們無法攀登到達,尤其西崖上部石窟,長達數百年無人登臨。這也是麥積山石窟能得以保護下來的部分原因......
12/16 如上文所述,也正是這些現在看來眾多的不利條件,使得它躲過了歷史上的多次劫難。在北魏之後的兩次滅佛運動中,是上文那些理由才保住了麥積山的佛像。時至近代,西歐的探險家們,大肆盜掠其他三大石窟,尤以敦煌的壁畫和經卷損失最為慘重,可是他們卻未發現隴上還有麥積山石窟的存在......
13/16 在整個遊歷過程中,我們看到很多塑像損毀、氧化、消失,約兩千年前的人們,也沒曾想到,當初驚豔了整個王朝的壁畫、佛像會衰敗成了這個樣子。大概連這些泥塑金身的菩薩們,也逃不過時間的摧殘吧。我們瞭解到,因為修建的時候是從下往上修建的緣故,越往上走,越接近現代,塑像做工也就越精緻,佛像的保存也更加的完整......
14/16 前文有提及,從北魏開始,大多數佛像變成了俯首下視的姿態,面容也變得和藹可親了起來,雖是天上的菩薩,卻像世間的凡人,這才是所謂的普度眾生吧。您看,我隨手用手機拍攝的這尊佛像,栩栩如生......
15/16 遊覽麥積山石窟,像讀一部史書,這座記錄了十多個王朝的文化歷史,承載了太多的辛酸與榮耀的石窟,留給我們的是讀也讀不完的故事、看也看不夠的藝術精華,實在是太珍貴了!我們參觀遊覽麥積山石窟的過程,就是一場與歷史交談的過程,隨便一眼都是千年......
16/16 我真的不是刻意瞭解了第147號窯,才拍攝這張照片的,這是在遊覽麥積山石窟以後,翻看手機相冊,再加上翻閱一些史實資料,才知道147號窯如此的珍貴。這尊佛臉龐呈長圓形,額頭較寬,眉眼細長,面容俊逸清秀,極具秀骨清像的韻味,是麥積山石窟雕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圖文原創:文藝蜀黍看世界,歡迎關注!
2019-09-10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