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敬業的小鮮肉成為眾矢之的,影視圈亂象究竟誰之過?

如今的影視圈已經不能用半壁江山來形容小鮮肉了,而是大行其道。感覺現在是個電影都必須要有一兩個小鮮肉的影子,是個導演都會啟用一兩個小鮮肉來撐場子,這已經變成一種影視製造的標配,彷彿中國電影中沒了小鮮肉的加盟票房便沒了保障。一部電影要上映離不開投資人,但大部分投資人在乎的都只是這部電影能給自己賺到多少錢。現如今的中國電影賺錢靠的不是劇情,不是好的內容故事,不是演員的精湛的演技,而是全屏刷臉,誰的粉絲多就用誰,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的電影基本上都是明星扎堆各種串場,然後每個明星振臂一揮大批粉絲蜂擁而至。通過明星效應、粉絲效應,一部片子的票房就已經有了一個保底。隨後投資人樂了、粉絲笑了、觀眾怒了、導演哭了,於是這種趨勢在小鮮肉叢生的年代愈演愈烈,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為了票房、為了電影快速圈錢,不少導演也只能拋棄情懷跟風而上,最後釀成了電影離不開小鮮肉,小鮮肉漫天要價還不給你好好拍戲的苦果。隨著編劇宋方金的一篇文章以及陳道明和宋丹丹等眾多老戲骨就這一現象相繼發聲,再次刷新了人們對這一群體的認知,國內影視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在激烈競爭下,不少製片方靠當紅的年輕藝人來吸睛搶收視
7 個回答

不敬業小鮮肉的確存在,但把娛樂圈亂像完全歸因於小鮮肉是說不過去的。

眾所周知,為了影視作品的收視和票房,用小鮮肉高顏值演員有什麼不對呢,從主要觀眾的年齡層來看,小鮮肉顯然更受歡迎,舉個例子,韓劇裡有那麼多小鮮肉,為什麼口碑不差,還以此為固定風格大肆拍攝,所以說到底,爛片橫行很大程度因為,電影太過依賴小鮮肉效應,忽略了電影質量本身的提高。

當然,作為觀眾,對於老戲骨批評小鮮肉演戲不用心,我還是非常認同的,因為他們的不敬業不僅是會一部影視作品的失敗,也是對社會大眾的不負責。

不過如果觀眾們能逼這些投資人制片方一把,偶像派慢慢打磨是有可能成實力派的,讓他們用心做電影拍影視劇,中國影視圈的爛片爛劇風也會減輕不少,奈何現在鮮肉粉們,又是刷票房,又是衝收視率,讓影視人真以為迎合了市場口味,那今後的影視圈只會誠意越來越少,撈錢目的越來越明顯了

感覺現在的影視圈是個電影都必須要有一兩個小鮮肉的影子,是個導演都會啟用一兩個小鮮肉來撐場子,這已經變成一種影視製造的標配,彷彿中國電影中沒了小鮮肉的加盟票房便沒了保障。一部電影要上映離不開投資人,但大部分投資人在乎的都只是這部電影能給自己賺到多少錢。

不敬業的小鮮肉成為眾矢之的,影視圈亂象究竟誰之過?

小鮮肉歪風席捲影視圈

國內影視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在激烈競爭下,不少製片方靠當紅的年輕藝人來吸睛搶收視。而部分年紀輕輕便一夜爆紅的“小鮮肉”,也有些迷失自我,拿高價片酬卻拍戲不認真、不敬業,引起圈內多方不滿。

編劇宋方金臥底橫店帶回一線實錄中太多影視行業特別是表演領域的亂象。演員對著空氣演戲,一場30多人的戲全部是替身在演、年輕演員大多不背臺詞、演戲就是在演一些表情包、劇組小鮮肉中心制、導演基本不說戲。

不止是編劇宋方金,在今年兩會期間,政協委員宋丹丹,導演陳凱歌、編劇高滿堂也談到了小鮮肉的種種問題。宋丹丹說,現在很多青年演員只是因為一首歌,一部戲甚至顏值高便一夜成名,一下子就幾千萬粉絲且回報豐厚。

宋丹丹列舉了兩種現象:例如,小鮮肉攀比化妝師和助理人數。還有一種是兩個小鮮肉一起拍戲,早到的在停車場等著,非要別人先進去。理由是據說後進去的人顯得腕比較大。陳凱歌也表示,小鮮肉高價酬勞等現象是絕對存在的,不是他們做的怎麼不對,而是沒有人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藝人不能吸毒,不做違反社會公德的事,是一個基本要求。

越來越多關於小鮮肉的說法似乎正在驗證,一時間有關年輕藝人職業觀的話題充斥著中國影視製作環境,一些不敬業的小鮮肉儼然已成行業“禍害”,而由小鮮肉牽出來的天價片酬、演技等問題,也正在將影視行業朝著慢性自殺的方向發展。

很多老一輩藝術家對於不敬業的小鮮肉提出批評,我覺得是很正確的事情,因為這種現象看似不是很嚴重,其實這類現象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著社會的風氣,很多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質的下滑,放棄學業前程的也大有人在。

此類年輕藝人雖學藝不精但對於吸引人眼球的炒作十分在行,炒作會引起大家一波波的關注,其實無非就是一些花邊消息和小道新聞,卻能避重就輕的將人們對錶演技藝的關注轉向了其它方面,久而久之造就了這些一身惰性的小鮮肉。

亂象叢生 最可怕的還不是天價片酬

鉅額的片酬當道,帶來的是影視作品不得不在製作上節省開支,從而帶來作品質量的下降、觀眾的口誅筆伐等後果。對此,著名金牌編劇高滿堂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吐槽:一部劇投資1個億,小鮮肉佔5000萬元,更高的佔7000萬元,剩下3000萬元包括導演、製作等各項費用,這並不是聳人聽聞而是赤裸裸的現實。在此前的媒體報道中,曾公佈出一個鮮肉的電視劇報價單。其中,吳亦凡的報價已經達到了1.2億,鹿晗的報價在8000萬到1億之間,楊洋報價7000萬元。在高滿堂看來,改變現狀的方式除了靠行政命令遏制高片酬外,更重要的還需要市場調節,當觀眾、電視臺對小鮮肉的熱度降下來,片酬也就恢復正常狀態。

當然如果這些小鮮肉的演技真的不錯,高額的片酬也拿的理所應當,可偏偏這些小鮮肉的演技也是渣到了一定程度。在最近一項關於對年輕演員演技差的調查排名中,當紅的幾位小鮮肉皆榜上有名,尤其是幾乎承包了今年賀歲檔喜劇片以及去年暑期檔青春片的某位小鮮肉高居榜首,看來小鮮肉演技差已成為觀眾的共識,調查的結果也顯露出觀眾對小鮮肉作品多質量低的不滿。

仔細分析,現在小鮮肉的演技差不難理解,他們大多並非科班出身,為了突出顏值,電影的燈光、攝像等都會做出調整,比如大量的特寫,柔光,不必要的移動鏡頭,追求MV般華麗的視覺。在表現人物外貌上用力過猛,必然很難觸及人物內心世界。尤其是非專業演員不成熟不到位的表演,更容易破壞電影藝術層面的完整性,觀眾的觀影感受往往非常尷尬。

但小鮮肉的演技差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如今的各種綜藝節目給害的,只要稍微有點小名氣就馬上各種綜藝串場。綜藝這玩意曝光度高、吸粉快還好玩,哪像電影還要記臺詞、練演技,最後演不好還要被觀眾罵。如此一來,很多明星都如法炮製,然後綜藝為王影視劇為輔,一年的檔期排的連蒼蠅都飛不進來,如何還能抽出時間揣摩電影角色。

其實與上面相比最可惡的還不是高片酬和演技差,不敬業才是讓這麼多老戲骨看不慣的根本原因。2016年10月正值諜戰劇《麻雀》熱播,李易峰在劇中多處使用替身的細節都被網友一一扒出。2016年12月8日,編劇汪啟楠的一則“某小鮮肉用倒模加人皮面具當替身拍戲”的微博爆料,最終使網友將焦點放在了嫌疑人楊洋身上。

以前拍戲不可能說演員不來現場,即便是一些危險戲份,不少資深演員都更願意親力親為,一來大多數替身終歸不如自己能使角色塑造的更飽滿,二來身為演員只要與本職工作有關,親自上陣對自己也是種難得技能提高的機會。

現在有的演員是有臺詞功底的,並不是他們沒有臺詞功底,而是他們沒有時間去背臺詞。比如說用替身這個事情,他只是因為時間不夠製作方做出的策略,這其實是一個市場流程化下造成的惡性循環。

把中國電影拖下泥潭的不僅僅是小鮮肉

現在不光是演員,很多導演的職業操守也出現了不少問題。不少劇組現在是小鮮肉中心制,一切都圍著不敬業的小鮮肉轉,小鮮肉演戲基本靠替身,連臺詞也不用背,一天片酬竟高達55.6萬元,猶如在搶錢。這與老一輩的陳寶國、陳道明、張國立等演技派演員的敬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那麼,一定有人會問:既然這樣,你導演可以不用這樣的演員啊!對此,張國立老師給出了迴應,導演沒有不用這些小鮮肉的權利,因為他的背後是資本方的強硬。但資本方為何會強硬?問題就在於投資人想借助小鮮肉的名氣和粉絲打開市場,這就涉及到產業鏈了。

拿影視劇來說,有了小鮮肉,就可吸引廣告、吸引粉絲、吸引眼球,以拉動票房、提升收視。可見,整個影視圈看中的是小鮮肉可能會帶來的商業利益。當整個行業都在瘋狂追逐金錢時,小鮮肉就成了影視界嬌寵和追逐的對象,怪相也由此產生了。

就拿人氣導演張藝謀的《長城》為例,這部電影中啟用了TFboys的王俊凱,可以說王俊凱在這部劇中完全沒有存在感。不要跟我扯什麼演技,科班出身學藝術表演的小孩多了去了。但啟用王俊凱就是看中了TFboys的人氣,想以此來為《長城》增加票房。

雖然某些不敬業小鮮肉的問題的確存在,但是把影視行業的種種亂象都歸因到他們身上,也並不公平。小鮮肉的橫行,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投資方和製作方的偏愛。比起老戲骨,小鮮肉有著更為龐大的粉絲基礎。投資方邀請他們擔綱主角,不但有了流量保證,也有了話題度和關注度。

站在“鮮肉”背後的粉絲,不需要偶像發出號令,也會自發為偶像的影視作品進行宣傳。就連周星馳和徐克兩位名導推出的《西遊伏妖篇》,也邀請了吳亦凡和林更新擔綱主角。如果說他們並不在意票房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如果僅僅是年輕演員擔綱主角,對影視作品本身不一定會有傷害。如今影視行業走偏的原因是,罔顧影視作品的質量,只想通過賣顏值和賣粉絲來賺快錢。在投資方和製作方看來,只要請到了人氣偶像主演,其他製作環節都可以從簡。劇本可以有硬傷,臺詞可以注水,摳圖痕跡可以不管,演員怎麼演也不太重要,反正觀眾看的只是臉。

如此來看,不是投資方和製片方鍾愛鮮肉,觀眾也難辭其咎。實際上,影視行業存在的種種問題,是多個因素共同左右作用的結果。鮮肉並不是萬惡之源,觀眾也並不是罪魁禍首。投資人、製作方的投機取巧,鮮肉的不思進取,觀眾對顏值的追求,共同造就了這樣一個浮躁的市場環境。

扭曲化的職業觀將會徹底毀了中國影視劇

從小鮮肉成為新的時尚,成為影視劇演員搭建的首選要素時,它對於影視劇劇情的傷害就隨之發生了,當下的劇情空心化便是其一。誠然,有些類型劇如果有小鮮肉元素的加入會起到加分作用,比如武俠以及一些青春偶像劇。武俠劇本身就是作者編織的一個超越現實的想象力豐富的作品,青春偶像劇因為偶像的因素適當添加花美男也是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這些我認為是合適的。

但是很多類型劇是真的不適合的,比如年代傳奇,抗戰劇甚至諜戰劇等更多類型的作品。合適的演員出演合適的角色本來應該是通用的行業規則,而在風行之下依然不能阻止許多製作人和製作機構提到主演必然考慮小鮮肉,竟然完全不顧及劇本角色的需要。

此風歪吹還要持續多久我也沒有答案,但是必然會有很多公司和項目因此倒斃在路上。在日常的審片過程中經常遇到這種不用腦子選取演員的電視劇,非常好的劇情以及故事情節因為用了不能勝任的人選,人物被架空了,情節被弱化了,劇情隨即出現大面積的坍塌。

有人一定會說,你不能把劇情空心化這個罪過歸於小鮮肉這種現象,也許可能是編劇在創作時就已經如此了,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編劇創作的初衷應該是反對這個的,但是再好的編劇也抵不住製作方和資方的特殊要求,不信你問問編劇們,是否被要求一定要創作符合小鮮肉特徵的劇情來適應市場?

一般來說這樣的劇情一出,基本是使得整部劇的走向與格調迅速下滑,其實對於這樣的劇來說這無異於就是災難。我想這種情況不能百分百是小鮮肉的問題,但是因為小鮮肉而糟蹋掉的劇情絕對不在少數。許多小鮮肉的崛起都是些選秀、歌唱比賽等,像鹿晗、吳亦凡,但無論是唱歌起家的,模特出身的,還是綜藝捧紅的,舞蹈選中的,總之大多缺少男子的陽剛之氣。當陰柔充斥熒屏的時候似乎正好戳中女性的興奮點,她們消費起來還真的是高潮連連。

審美的差異化是可以普遍接受的,但是一定要在電視劇還算相對嚴肅的領域裡出演角色就實在不敢恭維了,只重視小鮮肉明星最大的危險在於對電影本體乃至整個電影生態的危害。在電影與金融與市場深度捆綁的時候,電影藝術本體實際上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這樣傷害的是電影藝術的整體質量,包括劇本、表演等。

如果用一個小鮮肉就能有市場票房保證,那劇本就難以被重視。製片方不會對劇本反覆打磨,因為熱門IP與小鮮肉結合的模式比原創更有安全感,而且操作方便,但這無疑是惡性循環,只會讓電影質量越來越差。

另外,小鮮肉並非全部都是科班出身,因為超高的人氣而涉足演藝圈,他們起點非常高,市場的旺盛需求讓原本需要苦苦等待的機會變得輕而易舉。一方面,凸顯了小鮮肉的稀缺性,另一方面,小鮮肉們則要利用保鮮期實現自我價值最大化。除了唱歌、表演,還要上綜藝、拍廣告,留給他們揣摩角色、磨練演技的時間非常有限,這對演員的長期發展實際也非常不利。

心病還須心藥醫 影視劇也是如此

小鮮肉的出現讓影視劇亂象叢生,當然心病還須心藥醫,想讓國產影視劇重新走上正軌,還是要從行業自我淨化。很多製片方只求短期內迅速變現,對藝術質量的追求退居其次;投資方將大IP、小鮮肉”和高收視、高流量進行捆綁。

長此以往,這類爛劇就成了市場主流,而真正靠品質說話的作品,反而因為被虛假收視率和數據打壓,變成了所謂的冷門。真正要解決表演崩壞這個問題,首先還是得從杜絕收視率造假做起,只有評價體系恢復正常,市場才可能實現好作品好收視、爛作品爛收視的正向反饋機制,才可能實現行業的自我淨化。

當然除了行業自我淨化之外,小鮮肉的自我反省也是十分重要,不誇張的說,如果小鮮肉還想吃這碗飯幹這一行,早晚要轉型的,因為畢竟小鮮肉總有一天會老去,如果不在自己的演技上下功夫同樣也會被這個行業所淘汰。所以小鮮肉更應該利用每一部電影去提升演技畢竟作為一名演員,質量過硬的演技才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

另外粉絲也是改變影視劇亂象的關鍵,粉絲的盲目追星會害了眾多小鮮肉。其實中國足球就是個明顯的例子,曾經的中國足球有不少腦殘球迷喊過勝也愛你、敗也愛你的口號,這個口號就毀了中國足球,既然無論輸贏你都支持,必然會讓人失去前進的動力。影視圈也是如此,如果無論小鮮肉演的電影、電視劇再爛都有粉絲買單的話,明星也自然失去了想要提升自己演技的動力。

雖然在國內明星效應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還是產業的固有模式,但這種潮流下的小鮮肉導致的行業亂象的改變卻是首要目標。以前,我們以演技高超、自身修養良好的人為偶像,為學習的對象,可是現在呢?現在看的確實只有一張臉的小鮮肉。這是現在的事實。

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實施。首次把“德藝雙馨”寫入法律,要求從業人員加強自律,樹立良好社會形象。這一條文,無疑讓整個娛樂圈為之一振。不少演員也在《電影法》正式實施之後紛紛作出迴應先學做人再從藝,這樣的方式也直接的可以稍微改變一下影視界的亂象。

當然想徹底改變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但迫在眉睫的是眾多的老演員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如果等到了這些老演員都退居幕後了,我們在銀幕上還能看到什麼?畢竟現如今的小鮮肉基本都在自我膨脹的過程,根本不會考慮粉絲經濟下成就鉅額回報的同時,為以文化藝術為核心的影視界輸出了什麼。

在當前的影視圈小鮮肉不是我們人人都離不開的主食,他只不過是一道甜的發膩的甜品,小鮮肉也不是做菜必不可少的鹽,他只不過是調味的味精。如果我們吃的東西只剩下甜品和味精了,那麼毫無疑問這個東西一定是垃圾食品。那麼我們在生活中人人都知道為了健康遠離垃圾食品。同理在影視圈也是一樣,影視作品同樣是我們精神世界上的糧食,因此我們更應該遠離垃圾食品。

當我們都以身作則的抵制影視圈的垃圾食品,才能讓國內的影視圈淨化的更快。

完全沒必要!要他們糟蹋經典?沒有群眾基礎的,還可以用一兩個來炒作,但是一些經典要他們幹嘛,比如現在最火的網絡小說改編電影電視劇,有必要嗎?本來他的粉絲就很多,無論誰演都有很多人看,用小鮮肉只能讓人感覺反感,只要把效果做出來,把錢用在觀眾想看的節點,高潮部分,自然就能火遍全國,甚至捧紅一群人都夠了,省下多少片酬?然而用了小鮮肉,馬上便會讓很多人感到厭惡,不想看,還不如去讀書,所以他們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

傳統文化是弱勢文化,弱勢文化的通病就是通俗易懂,容易接受。講簡單一點就是,大眾接受的無非是表面的光鮮和靚麗。其實說白了,撕掉表面的光鮮,背後入目的會是什麼?又能是什麼?



小鮮肉的眾矢之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認知的普遍降低。這不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人們追求物質愉悅跨越精神愉悅的背後是一味的模仿和傳播低俗文化,而拋棄了傳統文化正確發展的必然。



一次次偶然的投機和盈利讓製作方選擇了這條道路,這是因為歷史的走向偏離了原先的軌道。


香港電影的今天和美國好萊塢的今天,誰又知道它們是否經歷過變遷式的改革呢?所以說,中國電影的未來走向堪憂,而我無非是碼幾行字說道說道罷了。改變現狀的不是你我一言兩語可以決定和左右的。



影視圈的亂象源於生活快節奏,快節奏下的今天,影視圈習慣用西方模式那種盈利模式來塑造熒幕光鮮。背後的過程能簡則簡,能省則省。抬高身價的一個人兩個人逐漸演變成大牌用不起。導演的痛誰又知道?片場,除了演員本身,導演和替身一樣說換就換。隨意更改劇本,隨心情拿捏幾句臺詞的時代已經遠離太久了。觀眾心中的印象需要時間來解釋。可導演,編劇,替身奴隸般的工作誰又來買單。這不是個別現象。也不會是長久現象。



社會需要一個統籌規劃的機構,需要不摻雜任何人情世故,阿諛奉承的機構來評判娛樂影視的不當行為。誰又能站起來呢?沒有人,文化影視傳媒的意義在於所詮釋的含義和另類的教育。可是,現實影視的今天沒有詮釋,沒有教育。千篇一律的更改歷史,抗戰片。紅極一時的宮鬥劇,還有各種莫名上映的網絡劇。豆瓣的影評也不那麼中規中矩了,網絡評價和點贊滿天飛的今天,誰又能保證所謂票房沒有虛假呢?所以這個時代給予我們的認知,不會是結束,更加不會是開始。



小鮮肉的眾矢之的是必然還是偶然,無關結果。所以與其討論如何這樣?不如討論誰來改變。

影視娛樂圈需要一個機構或者某個人的強力干涉亦或是干預,來對亂象進行整改,還民眾一片天空,蔚藍潔白的天空。

在錯誤的路上走的遠了,惡果就集壘的越大,從而反過頭去治療它就不那麼容易,但又不能不理它,否則性命悠關。電視等媒體在巨大利益的面前腐敗了、變質了,只要有錢賺,什麼廣告都敢放,什麼電視劇都是黃金檔,什麼人都敢用,假唱默許,電視臺淪為那幾個、那一小撮人賺錢的工具,忘掉了精神文明宣傳與導向,社會價值觀長期導向錯誤!辦錯事必須付出代價來彌補,那些一旦被抓住把柄的不勞而獲愚弄人民的“小鮮肉",下場極其悲慘,我想後面更猛烈的暴風雨即將來臨,文化惡毒太大了,不得不整了。

1,粉絲的錯。

現在的粉絲只迷戀一張臉,然後他的所有都理所當然成了最好。粉絲對偶像的要求越來越低。

粉絲不再要求偶像要三觀正,喪失理智的追星。甚至為了自家偶像各種辱罵別人。

自己沒學著偶像身上的任何一點好,變得張牙舞爪,失去所有教養,沒了基本判斷能力。

2,偶像的錯。

人最難的就是保持初心,也許剛剛出道的時候你善良你努力。可是在娛樂圈裡經歷了鮮花和掌聲,習慣了沒有質量的靠一張臉刷存在感,於是忘了自己一開始追求的是什麼。

我相信每個小鮮肉,他們以前也有著最高尚的理想,想著給粉絲更多的好作品。可是當他們習慣了快餐文化,習慣了靠一張臉或者一個故事就可以贏得喪失理智的追尋者。

他們覺得自己時間有限,覺得自己體力有限,於是忘記最初他們心裡最高尚的夢想。忘記了,一個演員最基本的修養。

因著龐大的粉絲團,開始各種沾惹電影電視作品,然而他們始終是他們,沒有一個深入人心的角色,這是演員的悲哀,可在他們的眼裡不在乎,因為,演員太累,他們自我定位很精準,他們是偶像。

3,導演的錯。

現在的導演導出一個作品,最重要的先是收視率,是作品的商業價值。其次才考慮到作品本身傳達的思想,作品角色的演繹。

其實夢想這東西很可怕,因為你隨時會為了他冒著被餓死的危險。

我其實理解導演選角定人的無奈,作品要存活,自己要存活。於是沒了自己原則。當然也不乏為了出名故意用有爭議熱度大的偶像。

4,中國人的錯。

上一代沒好好教育下一代,導致孩子素質不行,隨便一個故事一個出身再加上一張好臉,恰恰好讓孩子遇見,然後就擔起了偶像的名頭。

家人養得太好,養出了一個個聖母體質的孩子。他們操心著別人同情著別人以為全世界都要她們來守護。

5,追星沒錯,但我希望大家都理智追星。而偶像,既然你擔著偶像的名,那你受的壓力都是自找的,你就得受著,別動不動就出來博眼球博同情。

最後,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善良,能寬容,都能保持初心。

粉絲的錯。

現在的粉絲只迷戀一張臉,然後他的所有都理所當然成了最好。粉絲對偶像的要求越來越低。

粉絲不再要求偶像要三觀正,喪失理智的追星。甚至為了自家偶像各種辱罵別人。

自己沒學著偶像身上的任何一點好,變得張牙舞爪,失去所有教養,沒了基本判斷能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