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新華網客戶端
1/21 海上蛟龍2019年6月5日12時6分,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將技術試驗衛星捕風一號A、B星及五顆商業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試驗取得成功。這是我國首次在海上實施運載火箭發射技術試驗。 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2/21 小“國寶”,歡迎來到這個世界6月6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工作人員幫新生大熊貓排便。 當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對外公佈,5日1時22分,該研究基地的大熊貓“績麗”平安產下一隻雌性大熊貓 ,初生體重166.8g。 新華社記者薛玉斌攝
3/21 5G時代6月6日,在江蘇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科研人員在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的微波暗室內工作。目前,紫金山實驗室已經宣佈成功研發5G移動通信核心的毫米波芯片。 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4/21 9歲女孩的兒童節願望:“我想讓爸爸站起來!”在江蘇金湖縣前鋒鎮鄭圩村,姜妍摘一朵花放在爸爸面前(5月9日攝)。“爸爸站起來,媽媽就不用天天這麼辛苦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要像堂哥一樣去上海讀大學,要把爸爸的病看好。” 這是江蘇金湖縣前鋒鎮鄭圩村9歲女孩姜妍的兒童節願望。 姜妍是金湖縣前鋒鎮白馬湖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她的父親姜春友現年50歲,8年前因一場交通事故癱瘓在床,生活無法自理,言語表達含糊不清。 在姜妍的記憶裡,爸爸就是一個不會講話、躺在床上需要照顧的人。“我好想爸爸能抱著我,陪我一起玩。”姜妍說。 過去,姜妍的父親姜春友在村裡開一座排澇泵站,有一份固定收入,加上種田的收入,全家人生活無憂。然而,姐姐生病就醫期間就花費了鉅額醫療費,父親又因車禍癱瘓喪失了勞動力,更是讓一家人的生活雪上加霜。現在家裡靠母親鄭先玉種田、飼養雞鴨維持,親戚們也不時幫襯。 家庭遭遇的不幸讓姜妍早早懂得生活不易,柔弱的雙肩開始幫助媽媽一起扛起生活重擔。每到農忙時節,母親要忙地裡的活,只能把家交給姜妍,打掃衛生、餵豬養雞、生火做飯、照料父親,姜妍樣樣都幹。“她就是我生活的希望,我只希望她健健康康的,好好學習,考一個好學校,將來能有出息。”母親鄭先玉說。 新華社記者 李雨澤 攝
5/21 衝上雲霄6月3日,在第十一屆安陽航空運動文化旅遊節開幕式上,航空愛好者在進行特技飛行表演。 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6/21 “半江碧水半江渾”6月2日,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劉家峽水庫,一艘快艇在洮河和黃河的匯合水域行駛。 洮河是黃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流經隴西黃土高原時裹挾了大量泥沙,較為渾濁,在甘肅省永靖縣匯入黃河劉家峽水庫時,與庫區中清澈的黃河水對比強烈,形成“半江碧水半江渾”的景觀。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7/21 戲曲慶“六一”5月30日,在江蘇南通海安市城東鎮西場小學“和潤京韻”藝術節上,準備上臺表演的孩子在練習動作。 新華社發(徐勁柏 攝)
8/21 匠心傳承的彩虹藏刀易貢藏刀第六代傳承人、50歲的牛瓊在打製易貢藏刀(5月30日攝)。 易貢藏刀制刀工藝是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打製一把易貢藏刀,完成所有傳統工序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在制刀過程中刀背上能形成彩虹、火焰和水波等紋理。 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9/21 你就是我的“唯一”5月8日,王北海(左)在教室內為陳威宇講解“打電話”的流程。江西省瑞金市大柏地鄉三河小學坐落於大山深處,四周林木青翠,泉水叮咚。一個個日夜晨昏,老師王北海陪伴著他唯一的學生陳威宇。 陳威宇今年9歲,家庭貧困,父母平日不在身邊,長期和爺爺生活在一起。2018年,剛上小學的陳威宇每天早晨上學和傍晚放學回家,都得在爺爺的拖拉機上來回奔波20多公里,十分不便。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當地政府決定,大柏地中心小學從2019年2月起恢復陳威宇家附近三河小學的辦學工作,學校也迎來唯一的老師——今年46歲的王北海。 為了更好地照料陳威宇的學習和生活,王北海放棄了下班回家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選擇和陳威宇一起常駐學校。從週一至週五,王北海幾乎每天24小時陪伴在陳威宇身旁,既當老師教他學習,也當“家長”照料他的生活。 “他這個年齡段該有的課程一門都不能少,我會一遍遍手把手地教。”王北海說,“孩子平時沒有父母陪在身邊,我和他有時既像父子,也像兄弟,這裡早已成了我的第二個家。”王北海說。 拼音識字、加減乘除、品德教育……雖然只有一位老師,但陳威宇的課表卻被安排得滿滿當當。下課後,師生二人玩起了乒乓球、羽毛球、籃球……雙方你來我往,儼然是親密無間的“小夥伴兒”。 晚飯時間,為了給陳威宇張羅一桌飯菜,王北海在廚房忙碌起來。不到半個小時,他已汗流浹背。看見孩子在飯桌上吃得香甜的模樣,王北海的嘴角揚起一絲微笑。 大山裡沒有“夜生活”,飯後散步幾乎成了師生倆最大的樂趣。看到寫有漢字的石碑,陳威宇好奇地停下來駐足觀望;遇見路邊的野花,王老師會陪著陳威宇聞一聞鮮花的香味,給他介紹植物的相關特性…… 如今,在大柏地鄉還有兩個像三河小學這樣的“一個人的課堂”,這些學校的學生或是家庭貧困,或是身患殘疾。大柏地鄉中心小學安排了專職教師保障教學工作,還針對重度殘疾行動不便的學生安排了專門的“送教到家”工作。 當夜幕降臨,三河小學唯一一間臥室的燈光,在窗外深藍色的天空下顯得格外安寧。王北海拿著紙筆陪在陳威宇的身邊,重溫一天的課程。待夜深人靜,幫助陳威宇洗漱完畢並等他入睡後,王北海才有時間在手機上和自己的家人短暫相聚。 窗外,繁星點點;遠方,蛙聲綿綿。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10/21 一顆小麥的千年之旅這是距今3800年的小麥種子的超景深三維顯微鏡照片(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崔銀秋提供)。 中國科學家近期成功測定並分析了首例距今約3800年的小麥全基因組序列,證明了古代小麥與中國西南地區現存的普通小麥地方品種的密切關係,提出普通小麥從青藏高原邊緣到長江流域的擴散路線。 新華社發
11/21 高考6月4日,在湖南省衡陽縣第一中學,一名高三學生自習間隙伸腰活動。 新華社發(曹正平攝)
12/21 孤貧兒童有個“家”5月31日,在山東臨沂市羅莊區褚墩鎮舉行的孤貧兒童志願者服務團心靈家園開園儀式現場,志願者(右)和幫扶兒童道別。 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13/21 趕著“驢的”奔上致富路5月29日,尚可棟在黃河石林景區趕“驢的”。 68歲的尚可棟是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中泉鎮龍灣村村民,因為龍灣村毗鄰著名的黃河石林景區,十多年來,通過給前來旅遊的中外遊客當“驢的”司機,尚可棟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據他介紹,在旅遊旺季,他每天能帶4趟遊客,收入可達300多元。 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14/21 靈秀姑蘇醉江南5月22日,崑劇演員在江蘇省蘇州網師園排練。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15/21 屈原扮演者的詩意人生6月5日,王群海(左三)與音樂愛好者在三峽大壩前演奏。 今年64歲的王群海是屈原故里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人,是當地家喻戶曉的屈原扮演者。 1989年,王群海進入秭歸縣屈原紀念館工作,從此與屈原結下不解之緣。他精讀背誦屈原作品,為各地遊客講解屈原文化,為後來扮演屈原角色埋下伏筆。2000年,王群海第一次登上龍船扮演屈原。自此以後,“傳播屈原文化、弘揚屈原精神”就成了王群海生活的主旋律。他孜孜不倦地學屈原、講屈原、演屈原,與團隊共同打造《離騷》《涉江》《橘頌》等民俗文化劇目10多部,參與扮演屈原5000多場次。 如今,王群海已從工作崗位退休,教兒孫讀屈原詩作、參與詩社活動、參加民俗演出仍是他生活主要內容。他說:“讀了幾十年屈原的詩,做了幾十年屈原文化傳播者,哪還能放得下呢?” 新華社發(鄭家裕 攝)
16/21 唱秦腔有了“新戲臺”5月29日,強有雷在家中拉胡琴(5月29日攝)。66歲的強有雷生在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強灣鄉強灣村,與傳統秦腔結緣已有50多年。強有雷說,當年沒戲臺時,人們唱秦腔就是在窯洞口吼上兩嗓子;20世紀70年代,村裡搭起土臺,算是唱秦腔的固定戲臺。幾十年間,村裡對這個土臺子不斷進行修繕,戲臺逐漸有了模樣。 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金溝河成為城市排汙和洩洪的通道,而村裡的戲臺就建在河邊不遠處。對喜愛秦腔的強灣村人來說,金溝河成了困擾。 近些年來,金溝河不斷得到治理,沿岸環境慢慢改善。2018年起,白銀市決定利用三年時間對金溝河開展生態綜合治理,金溝河和強灣村的環境發生很大變化。2018年6月,在村裡原來的老戲臺之外,秦腔愛好者們多了一個新去處——金溝河畔花海中的涼亭成了強灣村的“新戲臺”。強灣村的秦腔原先只在年節才演,是在老戲臺上演給本村人聽;現在只要想演,隨時可以喊上幾個人到涼亭去,還常引來遊客和村民一起欣賞體驗。 如今,強灣村正打造鄉村文化旅遊區和鄉村特色產業區。古老的秦腔,嶄新的戲臺。生命的綿長韻律,在綠水青山間迴盪。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17/21 龍舟競渡慶端午6月5日,人們在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錦江河上參加龍舟巡遊活動(無人機拍攝),迎接端午節的到來。 新華社發(伍衛東攝)
18/21 河上龍舟競6月5日,人們在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錦江河上參加龍舟巡遊活動,迎接端午節的到來。 新華社發(龍元彬攝)
19/21 旖旎九寨這是九寨溝景區的犀牛海景點(6月5日攝)。 初夏時節,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九寨溝風景如畫,風光旖旎。 新華社記者孟鼎博攝
20/21 愛你,不放棄5月30日,韓紅曉幫助丈夫賈洪濤在院子裡行走鍛鍊。“看著你每天忙碌,真很想替替你;看著你下班一邊洗著衣服一邊做著飯,真的想幫幫你;看著你家裡地裡班上忙,真的很想分擔責任,你是我的恩人,感謝你的不放棄。”這是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村民賈洪濤寫的一篇日記,也是他與妻子韓紅曉之間生活和感情的真實寫照。 2006年的一場車禍讓賈洪濤顱腦損傷,全身癱瘓。一時間,照顧丈夫和撫育子女的責任全落在韓紅曉身上。 餵飯、翻身、擦拭、按摩、說話聊天,十多年來,在韓紅曉的精心照料下,賈洪濤一年一年好轉起來,不僅可以進行簡單的對話溝通,左側身體也有了活動能力。為了幫助丈夫鍛鍊,韓紅曉要求他堅持用左手寫字。每天的寫字練習也成了賈洪濤向韓紅曉表達心意的紐帶:“好想在來世,仍和你做夫妻,把今生欠下的情,在來世償還。” 在最困難的時候,有人勸韓紅曉放棄,是愛和責任讓韓紅曉堅持下來。如今,賈洪濤身體狀況穩定,韓紅曉也找到服裝店銷售員的工作,曾經由於缺乏勞動力成為貧困戶的小家,在2016年底實現脫貧。 愛你,不放棄!韓紅曉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愛的真諦。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21/21 “一百歲”的兒童節禮物5月31日,百歲兒科醫生、北京兒童醫院張金哲(前右)在北京開展的關愛惡性實體腫瘤患兒公益活動上向住院的孩子贈送兒童節禮物。 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2019-06-10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