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八旬老太培養出兩代“梨王”,建合作社年產值超2000萬
農村八旬老太培養出兩代“梨王”,建合作社年產值超2000萬
農村八旬老太培養出兩代“梨王”,建合作社年產值超2000萬
農村八旬老太培養出兩代“梨王”,建合作社年產值超2000萬
農村八旬老太培養出兩代“梨王”,建合作社年產值超2000萬
農村八旬老太培養出兩代“梨王”,建合作社年產值超2000萬
農村八旬老太培養出兩代“梨王”,建合作社年產值超2000萬
農村八旬老太培養出兩代“梨王”,建合作社年產值超2000萬
農村八旬老太培養出兩代“梨王”,建合作社年產值超2000萬
農村八旬老太培養出兩代“梨王”,建合作社年產值超2000萬
黑土影像
1/9 在安徽、江蘇、山東、河南四省交界處,即安徽省碭山縣良梨鎮黃河故道旁,住著一戶梨農世家,祖上姓樊,現在的戶主樊唐氏,今年86歲了,但家裡種植的梨樹比樊唐氏的年齡還要大。“老頭子在世的時候,我們就把所有種植技術傳給了兒子,後來孫子大學畢業後也回來幫忙,我走不動了,現在就靠他們,我只告訴他們一句話:不要忘本,不要丟老祖宗的臉。”樊唐氏雖然腿腳不太方便但是思路非常清晰。
2/9 “小時候的記憶裡祖祖輩輩都靠種梨為生我的父母也不例外,安徽碭山梨栽培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在唐宋期間得以發展,明清時期大面積栽培,成為當地的特產,明萬曆,清乾隆年間均被列為貢品。”大兒子樊慶洪介紹說。現如今,能靜心專注做事的人已經越來越少,而樊唐氏一家用了幾輩子的時間,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用心把梨種好。
3/9 “老一輩的種植方式顯然已經落後了,我接手家裡的梨園後發現諸多問題:產量不高、品種單一、口感不好、銷售不暢等等,同時也發現自身技術薄弱,這個年頭沒有技術做支撐真的是什麼也幹不好了。”樊慶洪告訴筆者他為了學習技術,掌握新的種植方式參加了很多培訓班,參加農技師等自學考試,直至拿到現在擁有的本科學歷和國家高級農技師的證書。
4/9 2008年樊慶洪決定改變目前種植現狀,決定響應政策號召成立自己的水果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以水果的種植,營銷和水果生產技術服務為主,有生產基地3300畝,社員目前達到320人,年產優質水果8000餘噸,年產值2000餘萬元。圖為樊利偉作為家裡的第三代種植人已經開始參與管理合作社的管理和經營了。
5/9 “隨著攤子鋪的越來越大,我深深的感受到壓力越來越大,由於吸收的種植戶開始逐漸增多,各家的技術水平和梨樹現狀也參差不齊,十分讓人頭疼。”老樊說,就在老樊和兒子一籌莫展的時候,中化農業MAP走進了他們身邊。中化農業MAP幫助老樊的合作社引入新技術、新材料開展示範種植,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和老樊的合作社一起帶領農戶致富。
6/9 “我們都要感謝老樊一家啊,老樊和他兒子我們都習慣叫他們爺倆梨王,我們幾輩子沒敢做的事情他們做到了,現在我們把梨樹交給合作社統一打理我們放心,每個月坐著數錢就行了,以前想都不敢想哪有這樣的好事啊!”正在合作社“打工”的趙大娘提起現在合作社的經營情況就高興的合不攏嘴。據老樊介紹,目前新銷售最好的還是“天地生”酥梨,品質高、口感好。
7/9 “我沒事啊就想讓孩子們帶著我到梨園裡看看,現在和以前大不一樣了,人不用那麼辛苦收入卻還增加了,後生可畏啊!”樊唐氏始終還惦記著她家的梨園,但她不知道現在的碭山酥梨產銷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這些百年老樹都是自己的祖輩們遺留下來的,自己一輩子都在和果樹打交道,這些果子一天天成熟,長大,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一樣……”樊唐氏感慨的說到。
8/9 樊慶洪介紹說:“碭山縣最好吃,也最有歷史的梨就位於黃河故道兩旁。其它也有好多區域的梨樹,但都是後期栽培種植的,口感和老梨樹上結的梨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百年老梨樹上結的果子個大核小,外表光亮,皮薄汁濃,果肉是白色的,肉質更酥,還沒走進果園,便能聞到淡淡的梨香。據樊慶洪介紹,他們合作社大多為百年老梨樹。
9/9 據瞭解,良梨村脫貧攻堅依託合作社+基地+電商+貧困戶發展模式,帶動貧困戶70多戶141人實現脫貧人口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提高貧困戶自身的造血功能,貧困戶由被動脫貧變成主動脫貧致富,這一切樊唐氏祖孫三代做到了,並做的正一天比一天好。
201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