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重慶,拆除前的城牆與通遠門
清末民初的重慶,拆除前的城牆與通遠門
清末民初的重慶,拆除前的城牆與通遠門
清末民初的重慶,拆除前的城牆與通遠門
清末民初的重慶,拆除前的城牆與通遠門
清末民初的重慶,拆除前的城牆與通遠門
清末民初的重慶,拆除前的城牆與通遠門
清末民初的重慶,拆除前的城牆與通遠門
清末民初的重慶,拆除前的城牆與通遠門
清末民初的重慶,拆除前的城牆與通遠門
舊影閣
1/9 【江邊吊腳樓】這種建設方式節省了土地,是當地人因地制宜,依山靠水就勢而建。傳統的樓是木結構,以當地產的木材、竹子為建築材料,建築牆體材料多采用竹笆夾泥,中間是竹子,外邊敷上泥巴,很少使用磚石牆體,屋頂多使用小青瓦。
2/9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中英簽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重慶開為商埠。光緒十七年(1891年)3月,重慶海關在朝天門附近設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根據當年4月簽訂的《馬關條約》中規定,重慶成為第一批向日本開放的內陸通商口岸。
3/9 【教堂】外國傳教士進入重慶,大約要早於鴉片戰爭二百年。明末崇禎年間,意大利籍神父利類思,和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思先到成都。然後到重慶傳教、定居。據1937年的資料顯示,僅現今的渝中區、江北區、南岸區,即有教會12所,有中外教徒3897人。其中,外國教徒 85人。
4/9 【教會學校】外國傳教士的進入,帶來了西方宗教,也帶來了某些西方文明。自鳴鐘、照相機、牙刷、牙粉、洋布、洋服、洋火、洋鹼等等,都是封閉的重慶人當時所未見。不少傳教士本身就是教師、醫生,他們立穩腳跟之後,購置地產,興建廣廈,也開辦醫院推行西醫,開辦學校推行新學。
5/9 【江邊停泊的外國船隻】重慶的主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阿蓬江、酉水河等。藉助長江水運,重慶向東可直達湖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省市,並通聯於世界各地;向西又可通過長江、嘉陵江及其眾多的支流,溝通與四川其他各地以及貴州、雲南、陝南、甘南等地的聯繫。
6/9 【南岸】南岸,先秦時期,屬巴國。秦漢時期,屬巴郡江州縣。南北朝時期,南齊永明五年(487年)隸墊江縣,北周武成三年(561年)隸巴縣。隋、唐、宋、元、明、清,建制未變。民國時期,1929年重慶建市,在玄壇廟設南岸市政管理處。
7/9 【城牆】蜀漢建興4年(公元226年),江州都護李嚴父子在重慶築城。規模達到了明清時期重慶城的大小。為防守所需,李嚴還在如今的佛圖關修築了衛城,扼守其身後的重慶城。1240年,南宋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慶府彭大雅為抗擊元兵,在重慶築城。南宋時期的重慶城由此成為了面積最大的重慶古城。
8/9 明代,時任重慶衛指揮使戴鼎,在今址築城,並設有17座城門。清朝康熙二年,四川總督李國英補築城牆。清代的重慶城功能齊備,城牆外的兩江灘塗,是碼頭運輸、下層勞工、民間宗教建築區。1929年重慶建市,城牆開始拆除。
9/9 【通遠門】通遠門建於明洪武初年,在重慶老城的正西方,甕門東北向。正門橫書“克壯千秋”四字;其甕城門上書“通遠門”三字。因通遠門是古代重慶通往四川其它地區等地的起點,故名之曰“通遠”(即通向遠方)。舊時城門上有門樓,惜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修建公路時拆毀。【清末民初,重慶。資料:Yale University】
2018-12-31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