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魏蜀吳的軍隊是不是真像電視劇那樣用不同顏色的鎧甲分辨敵我?

5 個回答
狐史首丘
2019-05-15

日本光榮三國系列,把魏蜀吳三國的顏色設定為藍、綠、紅三色,但這是為了讓玩家分辨而已。

而在真實戰場上,製造一副鎧甲已經需要不小的花費,又怎麼可能大規模地去製造不同顏色的鎧甲呢?
三國時魏蜀吳的軍隊是不是真像電視劇那樣用不同顏色的鎧甲分辨敵我?

古代戰場上,士兵應該如何分辨敵我雙方呢?

以三國前期為例,諸侯混戰頻繁,今天打仗,明天結盟,後天被吞併的情況屢見不鮮。像袁紹、袁術這些有錢的,還能打造一兩支特殊部隊的鎧甲,那像一些小軍閥呢?他們可沒錢沒時間來處理如此複雜的事情。

像電視劇裡那樣,主要是以布的顏色來分辨敵我雙方,比如董卓軍是黑色的、袁紹軍是黃色的、孫策是深紅色的等等。但實際上的戰場,是不可能用如此鮮豔的顏色來為士兵做戰甲的,一般都是用暗色:黑、灰、棕色等等。

那麼問題來了,暗色總共就那麼幾樣,大家都可以用,在戰場上,如果相同顏色,但不同陣營的士兵碰到一起,他們應該如何分辨敵我雙方呢?
三國時魏蜀吳的軍隊是不是真像電視劇那樣用不同顏色的鎧甲分辨敵我?
首先是軍旗,軍旗是一軍之重,甚至有規定即使全軍覆滅,軍旗都不能被砍倒。有了軍旗,士兵就有了目標,只要軍旗往哪移動,士兵就往哪衝擊,也就可以避免“撞衫”這樣的尷尬了。

其次是標誌,像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看到“某將率本部兵”這一說法,本部兵就是將領從家鄉招募而來的,這些人平時生活在一起都熟悉了。要幹架了自然看得清自己人和敵人,不過有自己軍隊的人還是少數,皇帝也不放心將領和兵太熟了。

所以此時就需要另一種標誌了,比如在戰甲上綁上標誌物布條什麼的,或者戴不一樣的頭盔,畢竟一副戰甲難做,一個統一的頭盔還是負擔得起的。要不就是像黃巾軍一樣,在頭上戴黃巾;像八字軍一樣,在臉上刻字來辨別。

所以古代辨別敵我雙方的辦法很多,雖然誤殺也不少,但專門地去製作一副戰甲來分辨,卻是需要土豪帝國才能享有的福利,不適合三國亂世。
三國時魏蜀吳的軍隊是不是真像電視劇那樣用不同顏色的鎧甲分辨敵我?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餘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白话历史君
2019-05-16

這個問題倒是問著了,我以前看古代戰爭片的時候,也老是有這樣的疑問,在戰場上那麼混亂的情況下,那些士兵是如何區分敵我的?

三國時魏蜀吳的軍隊是不是真像電視劇那樣用不同顏色的鎧甲分辨敵我?

對於題中所說得那樣,三國時期的影片裡,魏蜀吳的軍隊穿著不同顏色得鎧甲,他們肯定就是通過敵我雙方這不同顏色,或者不同款式的鎧甲,來分清敵我。這個當然是沒問題的。

乍一看這其實沒有什麼問題的,這是戰場上最通用的一種區分敵我雙方的方式,因為盔甲作為士兵們的保命裝備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作為正規軍,就算是沒有盔甲,制式統一軍裝是有的。而且古代打仗肯定是在兩個國家或兩個民族之間,他們由於風俗等原因,盔甲顏色或樣式,肯定是不一樣的。

但是那是在軍閥混戰的三國時代啊,物資匱乏,糧食匱乏,很難做到所有的軍隊都配有統一的鎧甲,這時候就很難區分敵我了。而且人員流動極快。有可能今天是一個軍閥的軍隊,明天就是另一個軍閥的軍隊了,不可能每次都能有新衣服換裝。

三國時魏蜀吳的軍隊是不是真像電視劇那樣用不同顏色的鎧甲分辨敵我?

電視劇裡面之所以會有明顯的顏色區分,主要是方便觀眾區分,使他們能夠分清誰是誰。其實不僅僅是三國,很多古代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都是這樣處理的,這倒是可以理解。

那如果是在真實的歷史中該怎麼辦?

三國時魏蜀吳的軍隊是不是真像電視劇那樣用不同顏色的鎧甲分辨敵我?

別急,咱們還有辦法。比如可以通過鎧甲上的盔纓區分,盔甲是由貴重的金屬或者皮革製作的非常昂貴,壞的話不容易製作,但是盔纓不一樣,它很便宜,每個士兵都可以配備。換個盔纓還是沒問題的!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通過口音和髮髻來區分敵我雙方!

三國時魏蜀吳的軍隊是不是真像電視劇那樣用不同顏色的鎧甲分辨敵我?

即使是在現在,我們也有很多的方言,在古代,兩方語言十分明顯,一聽就知道不是本方人,會通過方言來區分敵我雙方。由於各個民族他們的風俗習慣不一樣,導致穿著和留的髮式也不一樣,因此在戰場上也可以通過髮髻來區分敵我雙方,就像清朝,他們是在身後留一個長辮子。而明朝是把頭髮束起來,立在頭頂,一眼就能區別。

再加上軍中還有口令,進軍營之前必須先報口令,通過口令也是一種區分敵我雙方的方式。還有一種更明顯的區分方式,那就是通過軍旗。敵我雙方他們的軍旗肯定是不一樣的,每個軍隊裡面有一個掌旗人,這個人的任務就是保證軍旗不倒,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在電視劇中經常看到,掌旗人即使是自己死也要把軍旗給立起來。


三國時魏蜀吳的軍隊是不是真像電視劇那樣用不同顏色的鎧甲分辨敵我?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的區分方式,像抹頭就是在額頭處抹上顏色,以此來區分敵我雙方。

三國時魏蜀吳的軍隊是不是真像電視劇那樣用不同顏色的鎧甲分辨敵我?

通過以上的介紹,古代戰場上的區分敵我雙方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通過鎧甲的顏色,或者是盔纓的顏色來區分;第二種,通過敵我雙方的口音和髮髻來區分;第三種通過敵我雙方的軍旗,或者是抹頭來區分。

木子君读史
2019-05-15

影視作品中,對於三國時期各國軍隊的鎧甲顏色是有區分的。

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方便觀眾區分。否則成百上千人的混戰,觀眾都分不清誰是誰,哪邊的軍隊正處在優勢。

這不單單體現在《三國演義》這個作品中,很多古代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都是這樣處理的。這點小編覺著很正常,影視作品嘛,一切應該以觀眾的觀影體驗為主。

但是真實的歷史是怎樣的呢?魏蜀吳三國的軍隊鎧甲真的顏色涇渭分明嗎?小編有些不同的看法,且聽我一一道來。三國時魏蜀吳的軍隊是不是真像電視劇那樣用不同顏色的鎧甲分辨敵我?

受當時條件所限,軍隊制式很難統一

以古代的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很難做到軍隊制式統一。

大將有自己專屬的套裝很正常。比如說白馬將軍公孫瓚喜歡穿一身白,小編私以為有些不太吉利,下場不太好;關羽呢喜歡穿綠的,如果不考慮帽子的話還是很好看的;呂布喜歡穿的花裡胡哨的,把自己都浪死了等等。

三國時魏蜀吳的軍隊是不是真像電視劇那樣用不同顏色的鎧甲分辨敵我?

但大家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穿上套裝的。這是人民幣玩家和普通玩家的區別。

如果僅僅是簡單的顏色裝飾是可以做到的,比如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弄幾塊黃布包頭上以表明身份沒問題,但是不可能全身都穿黃色的制服。因為他們買不起。

雜牌軍是這樣,正規軍呢?也好不到哪去。

除了君主直屬的精銳部隊,一般的部隊武器、裝備都很難統一,往往都是繳獲甚至自備的武器,所以雜七雜八。東漢末年頻繁的戰亂,哪有條件給普通的士兵裝備起統一的盔甲,因此各國之間的區別多表現在旗幟或者一些特殊的標誌上,制式統一的盔甲小編認為還是很難湊齊的。三國時魏蜀吳的軍隊是不是真像電視劇那樣用不同顏色的鎧甲分辨敵我?

鮮豔的顏色不符合戰爭常識

古代戰爭不像現在,管你穿什麼裝備,一通炮火齊發就夠了。那時候都是有嚴明的組織紀律和戰術配合的:騎兵跟步兵不一樣,甲兵和弓箭手也不一樣......

盔甲顏色的區分多是體現在頭盔上,也就是在頭盔上弄些顏色不同的羽毛或者布條,這樣比較方便可行。

而且最重要的是顏色不可能太鮮豔。三國時期各國的軍隊主要還是以原來的漢軍為主。而漢朝的色調比較簡單,跟秦朝一樣都是屬於那種古樸大氣的,也就是以黑白為主,象徵天地。三國時魏蜀吳的軍隊是不是真像電視劇那樣用不同顏色的鎧甲分辨敵我?

另外,顏色過於鮮豔不符合常識。比如紅色,這麼扎眼的顏色如果穿上,估計諸葛亮又能借好多箭了。古代軍隊穿著多是暗色為主。只有某些大將才會有鮮豔的盔甲,但也多是面聖或者誇功的時候穿,平常打仗是絕對不會穿的。

不過三國時期,各個國家確實有自己崇尚的顏色,比如曹魏,因漢朝屬火,曹魏自以為承襲漢祚,五行講究火生土,因此崇尚土德,乃是黃色;孫吳認為自己也是承漢祚,也崇尚黃色,孫權為此還專門弄了個年號,叫“黃龍”;蜀漢則是覺著自己就是漢朝正統,因此崇尚火德,也就是紅色。

不過正如我前面所說,這些顏色也多是表現在旗幟和一些特殊標誌上,或者是主將的一些盔甲裝飾上。將整個軍隊的盔甲都弄成一樣的顏色,有點不大現實。三國時魏蜀吳的軍隊是不是真像電視劇那樣用不同顏色的鎧甲分辨敵我?


以上就是木子君的一些淺見,不當之處還請見諒,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感興趣的話可以關注,謝謝!

陶短房
2019-05-16

古代軍隊主要是靠旗號來進行識別,旗號主要用顏色(包括正色、邊色和飄帶色)來標明自己的屬性和番號序列,士兵個人則靠戎服中袍、帶、緣的顏色來區分軍隊歸屬。

蜀漢和漢一樣,士兵穿絳紅色戰袍,或在戰袍邊緣縫綴絳紅色邊飾,因為西漢最初以自己為火德,色尚紅,漢武帝時雖有火德、土德之爭,但旗號服飾之類仍然是尚紅的,所以劉秀起兵時穿著“絳袍大袖”,自稱“漢兵”的赤眉會用紅色塗抹眉毛(王莽色尚黃),劉備以漢為號召,必然會沿用漢、尤其東漢慣用的軍戎識別色——絳紅色。

三國時魏蜀吳的軍隊是不是真像電視劇那樣用不同顏色的鎧甲分辨敵我?

曹魏為了掩飾自己篡奪東漢之醜,所以刻意修飾了當時流行的五德終始,並未採用和漢的火德相剋的水德(黑色),而是用“代火者土”的解讀(漢末親曹的太史令王立,語見《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張璠《漢紀》),土色尚黃,因此曹魏軍戎服飾的顏色,包括旗號、戎服,都應該是黃色或黃色修飾的。

三國時魏蜀吳的軍隊是不是真像電視劇那樣用不同顏色的鎧甲分辨敵我?

孫吳在孫權未稱帝前使用和東漢一樣的紅色,呂蒙曾“蒙陰賒貰,為兵作絳衣行滕,及簡日,陳列赫然,兵人練習,權見之大悅”,這段話表明了幾個三國時軍戎服色的關鍵詞:首先,孫權時吳兵和漢兵一樣,以絳紅為識別色;其次,呂蒙這支部曲使用絳紅色識別色的包括戰袍(絳衣)和裹腿(行滕);第三,孫權的軍隊大多數連戰袍、裹腿統一使用絳紅色識別色都做不到,所以呂蒙靠借錢做到這一點就能在閱兵(簡日)時脫穎而出。孫權軍隊人數有限,江東又素號富庶,他的軍隊服飾統一隻能做到這個地步,同時代的魏、蜀漢軍隊應該差不多也是這個水平,像電視劇裡表現的那樣整齊劃一,尤其盔甲也用同樣顏色,是不可能的。孫權稱帝后有沒有改變識別色,史料沒有記載。

三國時魏蜀吳的軍隊是不是真像電視劇那樣用不同顏色的鎧甲分辨敵我?

順便說,最喜歡用顏色識別的中世紀日本,其服飾統一程度甚至還不如中國三國時,因為除了少數貼身侍衛大多數武士都要裝備自備,大多數武士很窮,哪能置辦整齊劃一的服飾,大河劇裡清一色的衣甲、背旗,是黑澤明電影開始的一種藝術虛構(早期大河劇如《毛利元就》就不是這樣),也正因如此,織田信長的黑、紅母衣(貼身衛隊),武田和後來德川的赤備,才會因為服色較整齊而惹人注目

烟酒阁大学士
2019-05-16

菸酒閣大學士文章:三國時期各軍閥如何戰場區別敵我?

東漢末年,群雄四起,曹操、董卓、袁紹、袁術、呂布、劉備、劉表等各種勢力割據一方,相互混戰。但在官職、官服、軍服、旗號、禮儀上還是維持原樣。

漢代的軍服顏色款式等是高祖劉邦所定,私自更改軍服款式顏色是非常嚴重的違制,形同謀反。三國諸侯理論上還是漢臣,所以不敢公開改變漢軍禮制。

唯一敢稱帝改號、新建禮制的袁術,被群起而攻之,瞬間被滅。那麼各路諸侯軍隊在編制、軍服盔甲、鼓樂旗幟,甚至武器都是統一的,交戰雙方是如何戰場識別?
三國時魏蜀吳的軍隊是不是真像電視劇那樣用不同顏色的鎧甲分辨敵我?

漢代是歷史上第一個統一軍服的王朝。鎧甲、軍服、武器、頭巾等裝備有明確標準。

曹植在曹操去世後寫了《先帝賜臣鎧表》:“先帝賜臣鎧,黑光、明光各一具,兩當鎧一領,環鎖鎧一領,馬鎧一領,今世以昇平,兵革無事,乞悉以付鎧曹。

文章提到曹操曾賜給他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和環鎖鎧。三國時期有札甲、魚鱗甲、盆領鎧、襦鎧、筒袖鎧等,沒有影視劇中造型複雜頭盔和複合甲。

戰場上最容易識別的是旗幟、武器、頭盔和顏色,三國軍旗是統一的,但是帥旗、將旗本身就不同,這個比較容易識別。

秦屬水德,故秦軍鎧甲、旗幟為黑色。漢滅秦,漢屬火德,漢軍軍服、旗幟為紅色。漢軍士兵沒有有頭盔,統一紮紅色頭巾,外戴武冠。

漢軍將、兵統一著紅色禪衣,外罩皮甲、半身甲,腰間扎皮帶及絹帶。戰場上紅黑一片,非常容易識別。

三國時期諸侯軍隊臨時佩戴標誌以區別敵我。

三國前期混戰,除了孫策白衣黑甲的江東軍、披頭散髮的西涼軍比較容易識別外,各路諸侯軍隊身著同樣制式軍服,使用相同武器,甚至旗幟號令也是一樣,那麼戰場上如何識別敵我?

妙用頭巾:漢代士兵還沒有裝備頭盔,用頭巾包裹。頭巾有多種用法,可以包裹頭部;也可包紮在額頭成為額巾;圍在脖子上成為圍巾;紮在胳膊上成為臂巾。

巾是古代內亂、內戰採用最多的識別方式,簡單易用。特別是白巾,士兵隨身攜帶,平時作為腰巾束甲;冬日禦寒、傷時拭血、死時裹屍。

黃巾之亂時,農民軍為了區別官軍,頭扎黃色頭巾,故名黃巾軍。同樣元末農民軍造反,頭扎紅巾,史稱紅巾軍。武昌起義時,起義軍脖子系紅巾用來識別敵我。

在夜襲、肉搏時需要快速識別敵我,需要有明顯特徵,出現了很多簡單有效的辦法。

中國古代經常發生大規模的兩村械鬥,雙方都是布衣百姓,如何識別敵我呢?最簡單的辦法:用鍋灰塗臉,系白色額巾等等。日軍在戰前會系白色額巾,意味決死一戰和區別敵我,其實都是中國的老傳統。

也有軍隊以臉上作標誌用來識別,如漢代赤眉軍,將眉毛染紅;宋代八字軍,在臉上刺字,來表現抗金決心和識別敵我。

菸酒閣大學士文章,感謝點贊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