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10 個回答
历史三日谈
2019-02-27

以康熙年間甚至說民國年間的工程技術條件,要做到將這麼重的鐵索鏈橫跨在根本就停不住船的大渡河兩岸,除非發生什麼超自然的奇蹟,常識情況下的確想不出有什麼辦法能夠把鐵鎖鏈直接從河的一岸順到另一邊。(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但這也是古人智慧之所在,化不可能為可能,如果說直接把鐵索用船運到對岸,首先一個難處就是需要足夠大的渡船,再一個說能夠抵擋住大渡河湍急的水流,當年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樣的注意,但試了三次都以船覆結束。

也就是說用船運的方法肯定行不通,這時候工匠們就想其他辦法了,其實這樣的辦法,也就是在峽谷兩岸穿鐵索的法子早就有了,只不過是當局者迷,一時沒反應過來而已,那就是西南邊陲少數民族通過溜索為交通鏈接懸崖峭壁的兩岸。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溜索怎麼順到對岸的,肯定不是飛過去的,懸崖峭壁連船運的可能都沒有,不是更難嗎?看起來是比順鐵索難了點,但不得不說古人對於陰陽轉換運用的還是比較到位的,直接弄那麼重,肯定沒地方下手,那就是隻能變輕。

當然不是偷工減料,因為這些地區經常就是人跡罕至,唯一用到溜索的人也就是生活在當地的土著居民,這不可能自己修了害自己,而是先用繩子拴住溜索繩一端,把繩子的另一端甩到對岸,繫牢。這時候還不能直接把溜索繩拉過去,還是太重。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要做的是就地取材,像四川西部橫斷山區的話用竹子就比較多一點。沿著繩子把竹子覆在繩子上,形成桶狀,最後拉繩子一端,讓溜索繩順著竹筒到對岸,這也是瀘定橋鐵索的連接辦法!

围炉煮酒话春秋
2019-02-27

瀘定橋又被人叫做大渡橋、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建成於康熙年間的1706年。康熙當年有感於川藏地區交通不便,為了加強川藏地區的文化經濟交流,特意頒下諭旨修建了瀘定橋。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瀘定橋全長103米,橋寬3米,整座橋由9根鐵索為底,兩邊各2根鐵索作扶手,總計13根鐵索組成。這13根鐵索一共使用了12162個鐵環連接而成,總重量達到了四十多噸,平均每個鐵環的重量超過6.7市斤。如此重的鐵索,在那個工程器械並不發達的年代,工匠們是如何將鐵索拉過大渡河,將兩岸連接起來的呢?

當時建造的工匠們本來也為這個問題煩惱,但是後來有人提出一個方案,說先在兩邊建造橋墩,橋墩內設置轉盤,然後拉一根粗壯的繩子先連接兩邊,在繩子上套上一定數量的竹筒。接著把鐵索一節節地穿過竹筒,然後對面轉動轉盤,慢慢地將繩子拉過去,鐵索自然也就跟著過去了。鐵索到達對岸之後,再將鐵索固定在轉盤上,轉動轉盤,調整鐵索的弧度即可。

工匠們照著那個人說的做,果然成功了。瀘定橋建成之後,康熙皇帝還特意為它題了名,刻在石碑上,立於瀘定橋旁邊。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據說,由於這座橋是康熙皇帝親自下令建造的,所以當時負責督建這座橋的四川提督嶽升龍,對這座橋的質量把控很嚴格,他命令製造每個鐵環的工匠都必須將自己的名字刻在鐵環上,如果今後哪一個鐵環出現了質量問題,就要找哪個工匠問責,輕則處罰,重則處死。所以工匠們自然不敢怠慢,最後保質保量地打造好了每一個鐵環。這也是為什麼瀘定橋經歷了三百多年的風雨,至今依然能夠使用的原因之一。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與瀘定橋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也有很多。

太平天國時期,石達開曾今在大渡河率領三萬將士與清軍在此交戰一個多月,最終石達開沒能趕到瀘定橋就被清軍圍困,導致全軍覆沒。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1935年5月29日,以毛主席為首的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途經大渡河,面對國民黨的前後追堵,毛主席下令強渡大渡河。這個時候,22位英勇的士兵自願組成突擊隊,成為飛奪瀘定橋的排頭兵。後來,紅軍成功渡過大渡河,而那22位英雄大多數都葬身在了大渡河。由於當時事發緊急,參入突擊隊的人員名冊都沒來得及記錄下來。時至今日,我們也只能知道他們其中8個人的名字。其餘14人我們連他們是誰,來自哪裡都不知道。8個英雄的名字分別是:

廖大珠、王海雲、李友林、劉金山、劉梓華、趙長髮、楊田銘、雲貴川

瀘定橋除了保留了我國古代精湛的製造技藝之外,也記載了我國革命的發展歷史,它不僅僅是一座橋,也是一種不屈服精神的傳承!

亮仔学史
2019-02-28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毛澤東主席的一首《長征》可謂是膾炙人口,家喻戶曉,詩中所說的橋就是橫跨大渡河的瀘定橋,許多小夥伴也許也是因為毛主席的詩而瞭解瀘定橋的吧。

瀘定橋是由於清朝康熙年間,朝廷為了加強漢族與藏區的文化經濟交流而建造,康熙皇帝特地下了聖旨,由四川提督嶽升龍親自督辦此事,也算得上是當時的國家項目。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瀘定橋由9根鐵索做底,兩側各有2條鐵索作為把手,共計13根,全長103米,寬3米,13根鐵索共有12162個鐵環交相連接而成,總重量達到了40噸。這在古代科技欠發達的時代,能完成這一工程簡直令人匪夷所思。

這一工程的最大難度就是如何把鐵索順利拉到對岸,當時有人提出用船在一岸接住鐵索,然後運到對岸,但由於鐵索過於沉重,加之大渡河水流湍急,連續壓翻了幾條船都沒能實現這一目標。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正當人們一籌莫展的時候,有個神祕人物提出了一個方案,大家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沒成想竟然真的成功了。

這個方案提出,在河的兩岸分別建造兩個橋墩,並且設兩個大轉盤,找來一根粗壯結實的繩子,拉過河的兩岸,拴在轉盤上。再找來若干竹筒,套在繩子上,讓一根鐵索穿過竹筒,人在河的對岸轉動轉盤,利用槓桿原理把繩子連同鐵索拉到對岸,這樣往復13次之後,所有的鐵索就全部拉到對岸,再根據需要調整下弧度即可。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創造能力,以及兢兢業業的工匠精神,據說12162塊鐵環上都刻著製作鐵匠的名字,哪一環出了問題就會嚴厲的追責,輕則流放,重則處斬,所以每個人都不敢玩忽懈怠,這也是瀘定橋能橫跨大渡河三百餘年的另一個原因。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密探零零发
2019-03-06

瀘定橋全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橫貫兩岸,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餘噸。像這樣一個鐵索橋並非近現代的產物,它修建於300多年的康熙年間,在當時可沒有什麼機械,基本全靠人力。那麼,300多年前的工匠們到底是如何在大渡河上修建的瀘定橋呢?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瀘定橋又稱大渡橋、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據史書記載,瀘定橋建於清康熙44年(1705年),康熙皇帝之所以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這偏遠的地方修建這個鐵索橋,並非是什麼民生建設,而是因為此處是進入西藏的要道,為了方便運兵,平定準噶爾之亂而修建。因此,在修建完成後,康熙皇帝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橫批為“一統河山”。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瀘定橋的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重達40多噸,在古代修建這樣一個鐵索橋簡直是難於上青天。在當地相傳,在修建鐵索橋的時候,用了很多方法,一直都無法將13根鐵鏈牽到對岸。於是乎,有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鏈乘船渡江安裝,但當他運完13根鐵鏈後,他因為勞累過度而不幸死亡。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據史料記載,上面關於大力士渡江安裝鐵鏈的說法只是一個傳說而已。歷史的真相是300多年前,古代的工匠們在修建鐵索橋的時候,的確是遇到了13根鐵鏈牽鏈渡江的大難題。為此,能工巧匠們召開研討會,最後採用了索渡的原理,就是以粗竹索繫於兩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了對岸。解決了這個大難題後,工匠們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將這座40多噸的鐵索橋給修建完成了,堪稱神速。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這座有300多歲高齡的鐵索橋,有太多的故事,它見證了很多歷史事件。1935年5月29日,紅軍長征途經這裡,當時瀘定橋已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為了搶渡大渡河。紅軍以22位勇士為先導的突擊隊,他們身掛衝鋒槍,背插馬刀,腰纏十來顆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索鏈向東橋頭猛撲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一舉消滅橋頭守衛,奪取了瀘定橋。飛奪瀘定橋打開了紅軍長征北上抗日的通道,對於我軍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從修建到現在已經使用了300多年,並且至今服務於當地的百姓,這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代的橋樑質量,不像現在的一些剛修建成的大橋風一吹就倒了,豆腐渣工程,簡直就是在開玩笑呀!

纯叔无聊
2019-03-28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在我國古代,建造技術還是比較先進的,應縣木塔,是現存最高的木塔,塔高67.31米,放在現在,修這麼高的木塔,也需要一定的技術,在近千年前,我們的先人辦到了。說明那時候的施工技術是比較先進的。

這個瀘定橋,建造的時間就晚了,是在1706年建成,這個時候,在中國大地上,也有很多鐵索橋了,只不過沒有瀘定橋這樣出名。凡是讀過書的,都知道一棟樓,遵義會議,都知道一條河,赤水河,都知道一座橋,瀘定橋。所以,瀘定橋是在中國歷史上很出名的一座橋,它的有名,並不在於它跨度有多大,也不在於它歷史有多長,而是在於它是中國革命史中的特殊地位。

這個修建技術應該是很簡單的。先修錨錠,等錨錠可以用後,把細一點的鐵索用手動絞車拖到對岸,然後用這細的鐵索做導索,把護欄的四根鐵索拖過江後,再用護欄的鐵索作導索就可以把這十三根鐵索拖過江安裝完畢。

這是我在現場觀察後,想象得出的辦法,如果你有興趣,請留言一同討論,互相關注。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咸鱼闲聊
2019-02-27

瀘定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於康熙45年,當年康熙皇帝為了促進漢藏交流,進而促進國家統一穩定而下令修建此橋。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瀘定橋橋長103米,寬3米,由13根鐵鏈固定而成,其中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這13根鐵鏈共由12164個鐵環相扣而成,總重量達到21噸,而算上瀘定橋其餘鐵件,那麼該橋總重可達40餘噸,所以今天的我們很難想象如此如此粗重的鐵索(平均一根鐵鏈重1.6噸)在當年是如何被架設起來的。

可能很多人覺得用渡船將鐵索拉到對岸不就解決了嗎?然而事情真的有那麼簡單嗎?古人其實也不傻,當年鐵索被運到河邊後,就曾嘗試過用渡船將鐵索的一端牽引到河對岸,但先後嘗試了幾次都不成功,因為鐵索太重了,渡船幾次還沒到達對岸就被掀翻了,所以這種辦法行不通。

後來有一位僧人提出了利用“索渡”原理將鐵索送到對岸,於是人們便想出了一下辦法:

首先是用一根粗繩連接兩岸,其次再將帶有長繩的短竹筒套在粗繩上,然後將鐵索依次送入短竹筒內並,以上工作做完後,那麼河對面的人便開始拉動長繩使鐵索沿著粗繩滑到對岸。

雖然鐵索被拉到了對岸,但如何將鐵索拉緊固定住成了下一個要解決的難題,用以固定住鐵索的工具是2個直徑5-6米的木輥,這兩個木輥表面上有很多孔,人們就把木棒插入這些孔中然後轉動木輥,當人們將鐵索的這一端繞在木輥上幾圈後便可以開始扳動木棒使木輥滾動了。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隨著木輥的滾動,鐵索就一點一點被拉緊了,雖然看似簡單,但這個工作是需要消耗很大勞動力的,而且具體過程也並非我所說的這麼簡單,這裡我也只講個大概。

當鐵索被拉緊後便可以將其固定住,然後就可以鋪設橋面了。

不得不說,古代雖然沒有如今那麼發達的技術和設備,但古人卻是充滿智慧的。

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通過當年的一篇課文《飛奪瀘定橋》和毛主席的七律詩裡的“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兩句詩而認識瀘定橋的吧,不管是課文還是詩句說的都是一件事,那就是1935年5月29日,紅軍戰士在長征途中勇奪瀘定橋的光輝事蹟,當年主攻瀘定橋的是紅一方面軍紅四團2連的包括連長在內的22名戰士。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原谅帽世界地区总裁
2019-02-26

瀘定橋,又名鐵鎖橋,現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大渡河上面。它於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年)建成,全長有103米,寬有3米,13根鐵鏈固定,共12164個鐵環,重有40餘噸。它是古代橋樑建築傑出的作品,也是我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瀘定橋十分的險峻。150多年前,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在這裡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畫面,石達開帶領3萬將士在這裡浴血奮戰,苦苦支撐了一月有餘卻始終沒能渡河,最後遭遇清軍的殘殺,全軍覆沒。當年紅軍在長征途中被困,前有堵截,後有追兵,天上有飛機轟炸,因此不得不強渡大渡河,這便是著名的飛奪瀘定橋戰役。

大渡河上的這座鐵索瀘定橋修建於康熙晚年。距今已有300餘年。全部採用鐵鏈加鐵鎖環環相扣而成。在當時便是中國最大的鐵索橋。因此瀘定橋修成之日。康熙皇帝曾親筆題寫瀘定橋三個字,可見瀘定橋在當時的地位和影響。當時負責修建這座鐵索橋的四川提督嶽升龍。

當時康熙皇帝剛剛平定了西南的叛亂。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康熙皇帝深深的感覺到了蜀中地區交通不便。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落後,因此便萌生了修建一座橋樑,打通當地的地理隔閡,連接兩岸的百姓。促進當地與其他地區文化經濟的交流。四川提督嶽升龍便召集能工巧匠,根據康熙皇帝的旨意修建了這座鐵索橋。

當時為了將鐵鎖一環一環相扣。並且飛架兩岸。當時的工匠們採用繩索先連接兩岸,然後在繩索上套上許多短的竹筒。將做好的鐵環一節一節的穿進竹筒之中,循循前進。直至將整個鐵鏈連接到對岸。然後在對岸修建了一座橋墩,將鐵鏈穿過橋墩之後,用驢推磨的原理方式拉緊鐵索,一環一環扣緊。直到整個鐵鏈中部下垂的弧度滿足鋪設橋板和通行的要求。

為了保證工程的質量,每個工匠都將自己的名字刻在每一個鐵環上。這便促使每一個工匠在製作和安裝鐵環是不敢有絲毫的差錯。否則等待他的便是性命之憂和牢獄之災。就這樣13根鐵鏈才一一固定在了險峻的大渡河兩岸。然後便是在鐵鏈之間鋪設橫鏈。因此這才構成了一座鐵索橋。在這樣嚴格的監督下,這座鐵橋用了300多年依舊嶄新如初。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甜甜向上314159
2019-02-27

對瀘定橋的認識,最早來自毛主席那首膾炙人口的詩篇《長征》,大渡橋橫鐵索寒,至於連接兩岸的鐵鎖鏈是怎麼拉上的還真沒想過。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今天看到題主的問題,想了想,突然想到一種小動物——蜘蛛。十幾年前看過一本科普讀物,少兒版的,其中有一篇介紹蜘蛛結網的方法。

大家也都見過,蜘蛛可以在相隔一段距離的樹或房屋之間結網,那麼,第一根蛛絲是如何拉上的呢?書中描述,蜘蛛先吐出一段蛛絲並固定在一邊的樹或房屋上,然後一邊吐絲一邊順著蛛絲下降。達到地面以後,將尾部翹起,並一邊吐絲一邊向對面的樹或房屋爬行,到樹下或牆角再沿著樹或牆向上爬。到適當位置後將蛛絲拉緊固定,第一根蛛絲就拉好啦。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當時讀完,實在驚歎這種小動物的生存能力。今天轉述於此,就想修建瀘定橋的地方雖然兩岸山石陡峭,中間水流湍急,困難確實不小。但在兩岸拉上鐵鎖鏈,對當時的能工巧匠而言,其難度不會比蜘蛛在兩樹之間拉第一根蛛絲難多少。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40噸,在三百年前的條件下,如何建造?

无法超越的足迹
2019-02-27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工程,而中國在橋樑建設方面也是首屈一指的,雖然到了今天做為基建狂魔的我們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面的確非常的凶猛,但是現在的許多基建都在質量上面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問題,可見在質量把控上我們還有一些做的不夠好的地方,這些地方屬於人為問題導致的。

而在古時候的中國,在基礎建設上面也是非常厲害的,先不說萬里長城,而說說秦始皇為了應對北方匈奴,從都城咸陽修了一條古代高速公路到邊境,這條古代高速公路就是秦道,兩千年過去了,這條路現在依然還在還可以使用,並且在很多路段上面經歷了兩千年的風雨都不長一顆草,可見工程質量有多好。

還有歷史名橋趙州橋,跨越河上面上千年依然屹立不倒,足以說明了在工程質量上面的確過硬,而中國還有一座橋有好幾百年曆史的名橋,橫跨波濤洶湧的河面上,經歷了多次戰火依然沒有被毀壞,現在還可以正常使用,這就是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大家對這個橋應該都比較熟悉,在反圍剿後進行的紅軍長征中就有飛奪瀘定橋的英雄戰例。

在清朝時期此橋還經歷過一次大規模的戰火,石達開就在這個橋和清軍作戰爭奪這座橋,最終石達開以戰敗告終,而這座橋經歷了三百多年的風雨,至今仍然可以使用,這座橋是康熙在位的時候親自下令建造的橋樑,康熙為什麼要在地勢險惡的地方建橋呢,最主要的是康熙年間,他常年對外征戰闊大中國的版圖,而當時的西藏屬於歸順不久的偏遠地區,康熙為了發展當地經濟安撫民心所以就下令建造這座橋用於方便給當地藏民出行。

這座橋由十二條粗大的鐵鏈為主體,橫跨大渡河,在大渡河上三百多年都沒有損壞,只是上面的木板腐朽,而鐵鏈卻完全沒有受到腐蝕的現象,在我們今天看來真的是非常的不可思議,到底是什麼樣能讓這座橋堅固不朽的呢,原因在於康熙對這座橋的重視,命令製做十二條大鐵鏈的工匠把自己的名字刻在鏈條的每一個釦環上,如果在使用中發現其中某一根鏈條出問題就直接按照名字追究製做鐵鏈工匠的責任,可想而知工匠也不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來冒險所以在細節上面質量十足。

而這十二根鏈條加起來超過四十噸,以當時的技術水平是怎麼把兩邊連接到一起拉直的呢,通過研究發現鏈條是通過用繩索把鏈條運到另一頭,然後在兩岸製做了兩個大的輪盤用來把鏈條拉直固定,所以才有了現在我們看到鐵索橋,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那樣的條件下能做出來這樣含金量十足的工程,這樣的工程質量非常的厲害,在潮溼的空氣中三百年不跨不生鏽,現在的技術能做到嗎,也許可以做到,但是問題是想不想做那麼好那麼堅固那麼負責任而已。

怵怵2
2019-03-03

我認為繩子和鐵索不會是從竹筒芯裡穿過去的,因為進了水的竹筒浮力太小了。應該是先用兩根繩子綁著竹筒,做成小竹排,一節一節的放到河裡,竹筒的兩端是密封的,浮力就足夠大了,再把這個竹排的兩端與橋墩固定住,形成一條跨河的小浮橋。最後用第三根繩子栓住鐵索的一頭,用絞盤拽拉這根繩子,鐵索也就跟著它從浮橋上溜過河去了,再用大力拉緊整條鐵索,用橋墩固定鐵索的兩端,一條鐵索也就定位了,然後再順著浮橋拉另一根鐵索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