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因600年老營生而得名,家家戶戶都有個天然空調房,冬暖夏涼
小村因600年老營生而得名,家家戶戶都有個天然空調房,冬暖夏涼
小村因600年老營生而得名,家家戶戶都有個天然空調房,冬暖夏涼
小村因600年老營生而得名,家家戶戶都有個天然空調房,冬暖夏涼
小村因600年老營生而得名,家家戶戶都有個天然空調房,冬暖夏涼
小村因600年老營生而得名,家家戶戶都有個天然空調房,冬暖夏涼
小村因600年老營生而得名,家家戶戶都有個天然空調房,冬暖夏涼
小村因600年老營生而得名,家家戶戶都有個天然空調房,冬暖夏涼
小村因600年老營生而得名,家家戶戶都有個天然空調房,冬暖夏涼
小村因600年老營生而得名,家家戶戶都有個天然空調房,冬暖夏涼
小村因600年老營生而得名,家家戶戶都有個天然空調房,冬暖夏涼
小村因600年老營生而得名,家家戶戶都有個天然空調房,冬暖夏涼
鄉土風物誌
1/11 山東惠民柳編彭,一個僅有百多戶村民的小村,這裡的農民除了種地,世代還流傳著一門手藝,那就是柳編,小村也是因著這門手藝而得名。時過境遷,這個已經傳承了600年的手藝,如今卻慢慢的淡出村民的生活,只有幾位老人還在堅守,年齡最小的也已60歲左右。
2/11 北方天氣乾燥,在每一戶柳編匠人院中,都有著一個在底下深挖兩米的地窖,當地人稱其為“地窨子”,手藝人就是在這裡邊年復一年的重複著手中的活計。院門雖敞開,但不熟悉這裡的人,還真不容易找到他們。
3/11 地窨子中,年已七旬的彭方文正在和他多年的搭檔忙著編織簸籮,簸籮是農民家中必備的器物之一。相比之下,柳編簸籮更耐用,尤其是出自老手藝人之手的簸籮,只要愛惜用,一用就是幾十年。
4/11 兩位老人忙著手中的活計,不時還要拉上幾句家常,地下的空間雖然狹窄陰暗,但卻不失熱鬧。地窨子中冬暖夏涼,就像一個純天然的空調房,唯一不好處就是溼氣有些重,腰痠腿疼以及關節炎是這群老手藝人的通病。彭方文說,只有在這種環境下編出來的柳編制品才更加結實耐用。
5/11 柳編所用柳條為簸箕柳,當地人稱其為白柳。白柳枝條堅韌易彎,粗細均勻,經過簡單處理,就可以編織成樸實自然、造型美觀、輕便耐用且實用的工藝品。
6/11 一件完美的柳編制品,起型永遠是最重要的一部。彭方文打了個比方,柳編起型就如房子的地基,基礎都打不好,做出來的東西肯定不會耐用。從十幾歲開始跟著父輩學習柳編,雖有幾十年的功底,但彭方文在起型時依舊小心翼翼,蒼勁變形的老手動作緩慢而有力。
7/11 一把鐮刀磨了又磨,已經只剩下原來的一半大小。兩位老人手中的鐮刀差異很大,彭方文說,鐮刀是他們根據自己的習慣自己改造,有長有短有寬有窄,傢伙什兒趁手,幹起活來才利索。
8/11 幾乎每一個手藝人,蒼勁的手上都會佈滿老繭,一看就是常年用力的結果。彭方文說,別看他已經七十多歲,手勁卻絲毫不輸年輕人。“手勁小幹不了這一行。”彭方文說。
9/11 曾以柳編而聞名周邊,如今時過境遷,村裡從事這門手藝的人已經寥寥無幾。“沒出息,忙活一年掙不了幾個錢,姑娘們都一聽是柳編彭的男人,都不肯往這裡嫁,慢慢的,就只剩下我們這些老人。”彭方文說。
10/11 即將老去的人,即將消失的手藝,面對這一切,彭方文有些失落。“哎!老嘍。”手中的一個簸籮即將完成,彭方文的搭檔嘆了口氣,原本一天就能完成的簸籮,如今卻要花兩天時間。
11/11 “這樣一個小箢子20塊錢,簸籮60塊錢,到集上能賣一百多哩,莊鄉們都認咱柳編彭的東西,結實,用一輩子,可惜就剩俺們幾個了!”看著滿屋的柳編制品,滿臉皺紋的彭方文一聲嘆氣。
2019-04-03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