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時代的事,袁世凱葬禮國喪規格,張勳的辮子軍行進在北京街上
北洋時代的事,袁世凱葬禮國喪規格,張勳的辮子軍行進在北京街上
北洋時代的事,袁世凱葬禮國喪規格,張勳的辮子軍行進在北京街上
北洋時代的事,袁世凱葬禮國喪規格,張勳的辮子軍行進在北京街上
北洋時代的事,袁世凱葬禮國喪規格,張勳的辮子軍行進在北京街上
北洋時代的事,袁世凱葬禮國喪規格,張勳的辮子軍行進在北京街上
北洋時代的事,袁世凱葬禮國喪規格,張勳的辮子軍行進在北京街上
北洋時代的事,袁世凱葬禮國喪規格,張勳的辮子軍行進在北京街上
北洋時代的事,袁世凱葬禮國喪規格,張勳的辮子軍行進在北京街上
北洋時代的事,袁世凱葬禮國喪規格,張勳的辮子軍行進在北京街上
北洋時代的事,袁世凱葬禮國喪規格,張勳的辮子軍行進在北京街上
北洋時代的事,袁世凱葬禮國喪規格,張勳的辮子軍行進在北京街上
北洋時代的事,袁世凱葬禮國喪規格,張勳的辮子軍行進在北京街上
直鉤釣史
1/12
2/12 袁世凱1916年6月6日病逝後,經過21天的停靈,按計劃要將靈柩運往河南安陽的洹水之濱安葬。
3/12 從背後看這支北洋新軍的部隊,單兵除了步槍和刺刀,還揹著被褥,兩邊彆著備用的鞋子,被褥頂端的小盒子是金屬飯盒,可以盛食物,也可以作為炊具使用。
4/12 時任北洋政府大總統的徐世昌在錢能訓、靳雲鵬等人的陪同下正走向太和殿,準備在太和殿前廣場檢閱戰勝國部隊,一旁的外國軍官抽出指揮刀以示敬意。
5/12 東華門附近是辮子軍和討逆軍交戰最激烈的地方,這裡是通往南池子張勳宅的重要關口,辮子軍曾在這裡架築沙包工事,用德國造的快速機槍壓制圍攻的討逆軍。從照片上看,儘管戰事已經結束,設在門洞內的工事也已經拆除,但從城門上密佈的彈孔仍可想見當時戰鬥的激烈程度。
6/12 北洋政府時期,尤其是五四以後,革新的思想有了實質的體現。在教育部的推動下,初、中、高級教育機構的標準水平有了提高,入學人數也增多了,更大的進步是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得到了重視。1920年北京大學首次招收女生,之後南京高師也招收女生,一些進步的中學開始男女同校,甚至同班。照片中的十四位女學生穿著統一的服裝,手握文憑,意氣風發,展現出一種與傳統的中國女性截然不同的精神風貌。
7/12 出殯隊伍經過的地方,從懷仁堂到前門車站,路兩旁均有士兵列隊,並在左臂佩以黑紗。袁世凱的葬禮規格不僅是國葬,而且是一次中西合璧的形式。
8/12 袁的棺槨由80人扛,確實比清朝皇帝出殯的規模小了一些。照片裡中華門外聚集了很多圍觀的人群,其中不乏外國人。
9/12 北洋新軍軍官的裝束要比士兵繁複的多,長長的上衣,插著櫻束的帽子。袁世凱編練新軍時,在《練兵處奏定陸軍營制餉章》中,專設“軍服制略”一項,明確提出改革軍服的方案,其中第一條就是“窄小適體,靈便適宜”,但是顯然高級軍官的服飾不受此種限制。當軍官經過,兩旁的警察都立正行禮。
10/12 張勳是北洋軍閥中最頑固和守舊的一位,儘管已經進入民國時代,他和他的部隊還是保留象徵大清朝的辮子,以示對清廷的感念。照片中背槍跨馬,耀武揚威的士兵乍看都是新軍打扮,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腦後挽起的髮髻。
11/12 張勳本來是作為調停黎元洪、段祺瑞之間的矛盾而受邀入京,沒想到他卻帶了辮子軍步、馬、炮兵共10個營約5000人,還有隨員148人浩浩蕩蕩地開進京城來。這支部隊由徐州乘火車出發,於6月14日下午抵京。從前門車站到南河沿的張宅,一路都有辮子軍士兵持槍守衛,沿途行人都被驅趕。這張照片是張的車隊正從前門車站離開,近處這個士兵就是挽起髮辮的辮子軍。
12/12 張勳的車隊正通過公安街,內層的守衛由辮子軍擔任,外層的守衛則由黎元洪的部隊負責。張勳行進的路線一路都有黃土墊道,堪比當年皇帝出行,所有行人迴避,外國人卻可以自由通行,正是因此才留下了這些珍貴的歷史照片。
2019-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