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為什麼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10 個回答
大风历史观
2019-05-28

秦國沒讓孔子入境,反而統一六國?秦始皇:此書是帝王的不傳之祕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思想和文化高度繁榮的時代,出現的諸子百家及其流派,更是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為先驅的墨家最為燦爛。各路諸侯對此,也是紛紛尋求一種思想,作為治國之策。據《東周列國志》記載,孔子曾帶著學生周遊列國,以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有趣的是,秦國沒讓孔子入境,反而統一了六國。

為什麼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那秦國為什麼能統一六國呢?難道是孔子的思想不適用當時的大環境?顯然是的。孔子帶著學生,冒著生命危險周遊列國,路過的人民,以及各國的君王,對他的思想,無不佩服地五體投地,然而,周遊的結果卻是,“為權貴當事所忌,竟無能用之者。”對於當時的大環境來說,孔子的理論顯然有些“不實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反而統一六國?秦始皇:此書是帝王的不傳之祕。這本書是《商君書》,也是法家。

為什麼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儒家思想,強調君主要“仁政”,以及“民本”,然而,對於當時的大環境而言,統一才是第一要義的。即便“仁政”,也要等完全統一之後,才能徹底施行。戰國後期,各個國家的實力,已經有很多的懸殊了。其中,最有能力統一六國的就屬齊國和秦國。哪個國家搶佔先機,哪個國家就能統一六國。事實證明,秦國成為了時代的寵兒。

為什麼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秦國能統一六國,主要和《商君書》有關,也就是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依法治國,並且這個“法”,是由“君”定的。也就是說,人民對君王的命令要絕對服從,一旦違反,或者不聽從,就要受到嚴峻的懲罰。正是依靠這一體系,秦國才能從一個蠻夷之地,迅速壯大實力,實現一統六國的願望。其中,軍隊中的“人頭獎勵政策”,以及毀商與弱民,都是秦國迅速崛起的最大支柱!

為什麼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二十二場大戰,斬首一百八十一萬人,秦國不強大都難。反觀儒家,則沒有這種實用性。對於,秦國而言,統一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考慮百姓的感受,等到統一之後也不遲。所以,秦國拒絕儒家思想,也是不難理解的。儒家不是不夠好,而是不適用於當時的大環境罷了。值得一提的是,秦國統一六國之後,仍舊採用法家思想,一味地追求“苛政”,最後也一度導致國家覆滅。

為什麼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作為法家的代表作,秦國靠《商君書》得到了全天下,同時,秦國也被這本書斷了前程。正所謂,成也法家,敗也法家。中國曆代皇帝,雖然多是在儒家思想的加持下,統治國家和人民的,其實,都是外儒內法。畢竟,於統治者而言,“統一”才是第一要義,“仁政”才是穩定之後該考慮的事情。

為什麼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秦國沒讓孔子入境,反而統一六國?秦始皇:此書是帝王的不傳之祕。以上就是全部內容了,此外,法家的《商君書》,因為記載的都是帝王之術,所以,也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禁書”。帝王的不傳之祕,《商君書》一直被作為歷代皇帝的教科書。根據裡面的思想,恐怕老百姓也能“統一六國”吧!

94310417小云
2019-05-29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立者,海納百川,包羅萬象,對文人雅士墨客和君王的行為舉止進行了規劃,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理論令人感動,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禮義廉恥克己復禮,他所處的春秋晚期,天下紛亂,王室衰危,禮崩樂壞,民不聊生,君要象君,臣要象臣,人盡其責,物盡其用,各司其職,才能成為天下大義。但當時剩下的戰國七雄中,都在尋求一條自強自立的途徑,唯強是舉,以強軍練軍,變法為主,大秦帝國始於西周未年的周幽王逢🔥戲諸侯,經過了上百年的拼博和創業大秦帝國以是錚錚鐵骨,如日中天,勢不可擋,自古秦人尚武有血性,開彊拓土,大氣磅礴,決不會允許孔夫子宣傳他的綿羊🐑政策,以弱秦人秦心,文化和堅定的娛論導向,可以強國富民,大秦帝國所以統天下,如狼似虎,大氣磅礴就再於文武兼備,文化底蘊尚武精神深重。中國二千多的儒家思想禁祵綁架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開拓力。是將惡虎變成喜羊羊的檜子手。據之門外,理所當然。

破迷开悟13
2019-05-29

我不知道秦國拒絕孔子的事情,但是卻知道秦統一中國以後很快覆滅,它的覆滅也是有原因的,我們不妨分析來看。秦國因為法家而迅速強大,正是讓民眾統一思想一致對外的結果,因為秦國兵員統一民眾統一,所以最後勝出統一全國。秦不讓孔子入秦國說明秦完全的拒絕儒家思想,它重視的是法家,用嚴刑和嚴苛的法律來統治人民。結果就是胡亥和李斯不仁用詭計逼死本該接皇位的哥哥扶蘇,扶蘇口碑很好為人仁義卻被害,這是邪道勝正義的第一步。而後就是胡亥坐天下繼續推行法家,搞得民不聊生無法喘氣,最後導致陳勝吳廣起義造反,然後秦朝從一個帝國衰敗的要倒閉。這段歷史很奇怪,一個鼎盛的王朝怎麼幾十年就馬上覆滅,是什麼原因促使它衰敗的如此之快?原因就在於它拒絕了儒家思想,用嚴厲代替寬容,用陰險代替仁義,本來該大公子扶蘇接班,卻被老二胡亥陰謀奪位,這就是陰險。在其次執政沒有推行仁政而逼得老百姓大規模造反,也是沒有推行仁政的結果。往後的歷朝歷代正是接受了這次教訓而不敢用法家治理天下。清朝屬於外族入侵,但是這幫人來了很會治理,馬上和漢人通婚,並學習漢文化,推崇儒家思想,那康熙帝去孔子墓前祭拜也是有記載的,所以清朝穩穩的坐天下三百年。儒家思想的精髓在於仁義,為人者仁義上能報效國家社會,中能孝父母領導,下能仁愛妻兒晚輩,仁的文化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愛的文化,一個愛國家愛人民愛父母愛妻兒的人,出門當的了好領導,回家當的了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實在是妙處多多。

至乐无如读书
2019-05-28

秦最終一統天下,依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與孔子沒入秦沒什麼關係!

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但他的思想是倒退的思想,反動的思想。春秋時代已經禮崩樂壞,也就是說分封制、禮樂制等西周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已經不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需要,甚至成為了社會發展的桎梏。而這些正是孔子想要恢復的,“鬱郁乎文哉,吾從周”,這就是孔子的心理寫照。孔子的這一今不如昔的倒退思想,別說在秦國,就是在東方六國也無人理睬,他周遊列國(其實就是在山東河南轉了一圈),一心求做官,實施自己的克己復禮抱負,但最終落的如喪家之犬回到家裡,整理詩書去了(肯定把好多東西刪掉了,如同焚書)

秦國是個新興國家。秦國是打出來的強國,把“槍桿子裡面出政權”詮釋的淋漓盡致。當初秦避處西戎,不打就得死,所以歷代秦公,特別是秦穆公招賢納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三置晉君,成為春秋五霸一一。戰國時代,六國也曾圖強,無奈舊勢力強大,朝政腐朽,變法一一失敗。秦處天下之上游的陝甘,關中平疇沃野,金城千里;四關雄峙,易守難攻。而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再次成為天下強國。天下大勢趨於統一,秦始皇帝奮六世一餘烈,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所以說,孔子入不入秦,與秦一統天下無關。六國不理孔不入,秦更不可能實行孔子那套過氣的腐論!

西岳顽石
2019-04-23

謝邀。這問題問的驢頭不對馬嘴,秦國統一天下,跟孔子的儒家思想根本沒有因果關係。搞得儒家思想好像是絕世武學,誰能盡得真傳誰就能天下無敵似的,孔子的那一套理論,在當時沒多少人重視,不然他也不會周遊列國苦口婆心的四處宣傳了。

儒家思想真正登堂入室,始於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秦國最終能統一天下,最應該感謝的是法家思想。

為什麼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一言以蔽之,法家思想說白了就是實用主義,只要能達到目的,不必受那些條條框框的約束。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富國強兵,核心只有一條——不管你出身如何,你想榮華富貴,想娶個漂亮老婆,改變世代貧困的命運,OK,完全可以,去戰場上一刀一槍,多砍幾個人頭回來,封妻廕子沒問題。

看起來簡單粗暴,完全摒棄了儒家那一套金字塔式的禮制,可卻收效頗豐,秦國的戰鬥力與日俱增,最終完全碾壓山東六國,以摧枯拉朽之勢統一天下。

商鞅認為,每個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商人日夜兼程,千里迢迢的趕路依然不覺得遠,不覺得累,是因為前面有利益吸引著他。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之有好惡,故民之可治也。

為什麼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而儒家思想主張仁義禮智信,強調道德約束。法家造就實幹家,儒家孕育道德楷模,一個適用於對外擴張,一個適用於內部治理。

如此一來,法家思想與霸權主義堪稱黃金搭檔。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到秦始皇完成終極絕殺,每一代君主都以問鼎中原為己任,法家思想彰顯昭著,功不可沒。

法家思想與秦國的現狀嚴絲合縫,而儒家卻格格不入,秦國當時首先富國強兵,儒家的那一套條條框框反而使其作繭自縛,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商鞅變法對症下藥,摸清了秦國的病因。

為什麼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富國強兵後,對外擴張勢在必行,那法家思想就變得尤為重要,這也是秦惠文王殺商鞅而不廢商法的原因。秦國若要吞併六國,必須奉行霸權主義,必須要以法家思想為著力點,這是自秦孝公以來歷代秦國國君遵循的基本國策。

其實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儒家思想才有了用武之地,可統治者一條道走到黑,認為法家思想完美無瑕,此時如果著手由法家向儒家轉變,秦朝至少不會那麼短命,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碼字不易,請關注我。

明德山人6998
2019-04-25

為什麼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在戰國時期,儒學並非治國顯學,相反的儘管孔子、孟子周遊列國,費盡口舌,儒學都沒有進入各國國君的法眼,反而弄的惶惶如喪家之犬(孔子自語)。
為什麼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在戰國那種列強爭雄的亂世,儒學給各國君的感覺是一門耍嘴皮子和裝點門面的學問,因為儒家崇禮,發端於周禮,崇尚周禮,顯得自己近古,像一個文明人。
為什麼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實際上戰國時期的經世致用之學是法家學說,除了秦國其餘各國基本上都有變法經歷,而且都是法家變法,凡是變法的國家都有立竿見影的成效,只不過因為各種原因,只有秦國變法成功並得以代代傳承而已。
為什麼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儒學的真正發展和成為治國顯學是在漢武帝劉徹時代,具有一些陰陽學背景的大儒董仲舒被武帝賞識,開啟了罷拙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從此,儒學成了歷代君王的治國圭臬。
為什麼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其實後世治國的儒學,已經不是單純的儒學了,實際上他是糅合了儒學與法家、兵家甚至是諸子百家學說的綜合體。只不過都被歷代儒生通學之後,歸於了儒學而已。儒學主禮,法學主刑,兵學治軍,歷代宰輔,有誰能在治國時僅靠一禮安天下?
為什麼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所以當代為什麼說是國學而不說儒學?因為實際上儒學只是國學這棵參天大樹的一個小小枝椏而已,歷史上所說的儒學治國只是一個寬泛的說法,再說國家要一種文化、精神象徵,也不可能把諸子百家都供著,那樣反而失去了凝聚力,最後就獨尊孔孟一家了。

為什麼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平说客
2019-05-28

秦國不讓孔子入境,是因為秦國不想做什麼禮儀之邦。它心想,咱是西北狼啊,怎麼能學羊呢?於是,它就挺起大牙向東方,左砍右剁若癲狂。結果呢,它就“一統天下”了。

按說,這豐功偉績該萬世景仰啊。可是大家不買賬,還是把魏呀吳呀晉呀那些“老字號”掛在嘴上。而且焚書坑儒都沒有實現洗腦大計,大家很快就把秦國弄倒了。

把羊逼成吃狼羊,是狼的錯。

後來的漢朝就反其道而行之,外飾獨尊儒術,內懷雜家之道,才苟且了兩百年。

只講禮不成,不講禮更不成。沒有哪個不講人性只講獸性的國家、民族能長久呆在人世的。

零点智慧
2019-04-20

為什麼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秦國沒讓孔子入境,卻成就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壯舉!

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就是在天下禮法正統倫桑,進而採取法家思想進行有條不紊的大改革,才使得秦國上下凝聚成一股強有力的霸氣。這種霸氣只有經過法治的形式才能展現的淋漓盡致。

天下大亂使得儒學在應用上有點華而不實,有譁眾取寵的意味

儒學並非不好,只是相對於受禮教束縛,在天下大亂的情況下還在維持自己的忠孝禮儀為第一準則,就會使得自己容易挫失良機,或者有點如同“刻舟求劍”的寓意在裡面。天下都分崩離析,還如何在一個關節點上來尋根溯源進行開花結果呢?

天下一法,法立則萬物皆應,效法存禮才是治亂世之道

每一種思想都有他們的可取之處,就在於如何運用,在什麼時機進行運用,而儒家適合治理的是安平盛世,亂世用儒反而會深受其害。這也是各個學派之間產生很大分歧的主要因素之一。

簡而言之,每種學派都有各自的優長之處,諸如墨家講究的就是以守帶攻,並且以求天下大同為己任。但是也隨著歷史朝代的變遷,逐漸變的只剩下一套思想。而原本的那些墨門中人也不得不慎重看待時代發展的潮流來選擇進退。

旅读欧洲
2019-04-21

秦始皇統一六國,用的是法家,而非儒家。

所以問題實際上應該是,為什麼法家能統一六國,而非儒家?

這實際上關乎法家和儒家的根本理念。

儒家比法家早出現了200年,而韓非子還是儒家學者荀子的學生,從某種意義上講儒家和法家有一定一脈相承的關係,而他們的功用卻大相徑庭。

孔子的儒家,適用於對內政的治理,卻解決不了外憂,他擔任的是政委的職責。

孔子認為,政治和社會的和諧來自於人們之間和諧的關係。在官僚機構還不完善的時期,孔子就已經認識到,一個好政府需要品行高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來建立。

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國最集中實現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後,孔子的儒家思想延續和統治了中國幾千年。因為只有儒傢俱有完整的思維體系,和對國家發展的宏觀把握。

而法家,則更加實用主義。

法家是比儒家更加具體化的治國思想。它認為國家的根基在於農業和軍隊。這不僅在當時,甚至在現代,都是毋庸置疑的根本。中國曆朝歷代的改朝換代,無一不是產生於土地問題,終結于軍隊的的強大與否,為了從硬實力方面保證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一定要先解決吃飽飯問題,並且要加強國防。

正因為如此,在春秋戰國群雄並起,天下大亂的時代,儒家思想還遠遠佔不了統治地位,與法家的實用主義相比,儒家只能說是用來錦上添花的。

一個健康的社會,既要有法家的硬支撐,也要有儒家的軟支撐。

二者其實並沒有什麼優劣之分,只有特定時期重要性和緊迫性不同之分。這兩件事,如同我們現在所說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互相纏繞,缺一不可。

用户6274678177235
2019-05-29

這個問題問的好,也值得大家去思考……孔子就是一個大忽悠,把魯國國君忽悠暈了,差點讓人給滅了,後期就不得用老二了,到魯二世的時候,果斷流放老二,讓它滾球了……他的思想就是讓老百姓去“仁”,你得讓當權者去“仁”才對呢……忽悠的最終結果就是百姓對當局失去信任……哈哈,流放它是對的……千年老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