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南靖土樓.永定土樓有什麼區別,哪個更好玩?

3 個回答
潮旅人生
2019-07-15

南靖土樓和永定土樓都屬於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的一部分,雖然來廈門的遊客相當部分會去參加土樓一日遊,但這兩處土樓實際上都不屬於廈門管轄。南靖土樓和永定土樓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選擇參觀其中之一即可。

南靖土樓位於漳州市南靖縣,永定土樓則位於龍巖市永定區。

南靖土樓大多數分佈在書洋、梅林、奎洋這三個與閩西相鄰的山區鄉鎮,是客家人聚居較多的地區。就縣內而言,土樓分佈最多的是書洋鎮,全鎮共有古土樓92座,佔全縣古土樓41%。最著名的土樓即“四菜一湯”景區。

永定土樓千姿百態,種類繁多,分方樓圓樓兩大體系。永定被稱為一座沒有大門的中國客家土樓博物館。在眾多的土樓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鳳樓、大的方樓和圓樓。著名的有土樓之王-承啟樓。

南伯阳
2019-07-15

福建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夯土民居,即土樓。現存有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吊腳樓等各樣式,據說有30多種,23000多座。

現在大家聚焦的土樓,主要是圓樓,其次是方樓,其中有46座已列為世遺名錄,分佈在福建漳州市華安的仙都,漳州市南靖的書洋、梅林,和緊鄰南靖的龍巖市永定的高頭、湖坑、下洋等地。

土樓專家學者研究,福建土樓分佈的一個特點,主要密集在閩南漳州市南靖縣為中心,直線距離50公里上下的一個區域。

現在主要以廈門為出發點的土樓遊,主要遊的有3個點,即南靖的四菜一湯和雲水謠,永定土樓王承啟樓等,他們實際相距車程還不到30分鐘,旅遊好像設計成3條線?

土樓專家的研究,福建土樓從建築設計角度看,圓樓方樓都由二類人群所建,即閩南人建的土樓和客家人建的土樓,他們略有差別。

從外部結構看,閩南人的土樓特點是,從低層到頂層,一條下來,一區一戶,戶不相通。客家人的土樓,從上到下一條也是一戶一條,但它們是一層一圈,樓層共用樓梯和走廊。

從內部功能看,閩南人的土樓,每戶有樓梯(有的土樓每戶底層還有自己的一口水井),樓層上下自己貫通;樓下是起居,樓上是臥室,私密性很好。專家稱做單元式。

客家人的土樓,每一戶對應上下樓層,但樓上樓下每層是隔斷的,須經公共的樓梯和走廊連通。客家土樓處處體現公共功能性更強特點,專家叫做通廊式。

土樓專家另一個研究,顛覆我們三觀。他們認為土樓是因閩南人防倭防匪而始築,其中涉及到客家人跟閩南人的矛盾衝突。

他們研究發現,閩南人的土樓防禦功能更好,且建築時間可考。客家人的土樓,建築時間傳說更多,實際時間更晚…

福建土樓遊,上述3點都值得一看。像永定高北土樓群的承啟樓是體量最大的,如果有機會登樓鳥瞰,大圈套小圈很有氣勢。土樓一遊建議先遊南靖,因為土樓主要特色,基本都包括在南靖的四菜一湯和雲水謠。

回答一下幾個問題

旅遊一般時間受限,現在外地遊客多是以廈門為出發點的土樓遊。如果不做學術研究、不是特別興趣土樓,看二天土樓還能堅持,看三天土樓很難消化吧?一次土樓遊,以二天行程為宜。

福建土樓群申遺最多的在南靖和永定,它們分屬於二個市級行政區劃。為了利益把旅遊線路設計為3條,即三天遊,花錢費時還不討好。除非自駕遊,長於二日遊,才有時間去永定的振成樓等較遠點。

如果是自駕遊,按土樓專家建議,更要去看看漳州市華安縣的土樓群,那裡有最早的土樓齊雲樓,還有專家他們認為真正的福建土樓王二宜樓。

如果跟團二日遊,早去土樓,第二天晚回廈門,第一天住南靖,雲水謠(長教村)和塔下村需要可二選一。旅遊線路也會讓遊客選一個。

塔下村是遠近有名的長壽村,跟四菜一湯一條線,也是很值得住下一遊;住雲水謠(長教村)的好處,是這條線可看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的和貴樓、懷遠樓。

南靖和永定土樓遊的區別:南靖距離廈門更近,車子先到南靖;南靖土樓到永定土樓實際距離很近。南靖土樓有客家土樓,也有閩南單元式土樓,建的時間更早一點;永定土樓是客家土樓,通廊式,建的時間晚、有的很新、好看。

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對福建土樓起源有質疑,想了解更多真實的情況,可以買本書或畫冊,介紹都很具體。專家學者研究很透徹,包括土樓建築由來、時間、形制、風格成因等。

例如,客家籍教授、博導謝重光《土樓的起源和成因》,著名建築學家、福建土樓專家黃漢民《福建圓樓的根在漳州》等,有分量也說的更明白。

土樓專家學者研究的情況

福建土樓發現和研究時間其實很長。專家學者們質疑永定土樓為什麼都沒有明確紀年?現在說的建築時間,與研究得到的相差很大。土樓這麼大的建築項目,無論古今都是大事,有之不可能沒有記載。

土樓起源有一種流行說法,客家人從長汀先到永定,再把土樓帶到南靖。專家研究在南靖的客家土樓確認有這種情況,但考證客家土樓的建築時間均晚於閩南人。

謝重光教授《福建客家》研究了南靖縣書洋鎮塔下村張氏家族。張氏先從汀州移居廣東大埔,再到福建漳州南靖馬頭背及塔下。經過二十四代人,乾隆壬申歲以後做官發財,成為名門望族,前後經歷約500年,最後安居漳州市平和縣城。

永定縣高東村福聚樓,據江氏家譜記載,元至順元年世祖入閩居上杭三坪村,元末遷永定高頭村開基。經廿二世約430年奮發,家道中興,後有紙廠、菸廠。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1)建永鎮樓、永固樓。同治四年太平軍過境,永固樓頂層被焚燬,修復同時新建福聚樓。

永定的歷史傳世文獻,從南宋《臨汀志》到明清的《汀州府志》、《上杭縣誌》和《永定縣誌》,還有民國《永定縣誌》,專家一直查到1949年,都沒有發現永定有明確的土樓記載,這種現實只能做一種推斷。

專家學者查找到唯一的道光本《永定縣誌》,其中僅提到一句有關的,乾隆四十年(1775)以後,“產煙漸多”,“居多樓堡,高者四五層,屋不逾三堂五室七架”。這究竟是大夫第、五鳳樓,還是九廳十三井的樓堡說不清。

永定是明成化十四年設縣,弘治七年(1494)建城,十年工竣。成化十八年(1482)編審戶口,全縣2256戶,11129人,即每平方人口密度5人。專家質疑崇禎十七年(1644)以前,永定地曠人稀,且不論財力,可能像永定旅遊宣傳“土樓建於清朝以前的八千多座”?

專家的研究,包括考證了永定一些土樓建築年代作偽。如高北村承啟樓建築時間,1994年縣誌說康熙四十八年建,此後又說嘉靖廿一年建,2003年出現崇禎末年所建的新說,時間越說越早。

專家考證了承啟樓江氏家族江集成(明崇禎-清康熙)五代男丁。發現乾隆十九年(1753)前,高北村不存在承啟樓世澤樓五雲樓,且1931年夏天,樓內小混混江應生為洩私憤,勾結外人放火燒燬了承啟樓世澤樓。經樓長江駕軒先生牽頭重建,1947年才竣工。

專家研究福建最早的土樓文字記載,是明萬曆元年(1573)《漳州府志》。漳州及各縣方誌對土樓記載很具體、詳盡,與專家學者研究可以對應,如史書、方誌、族譜、紀年、石刻,田野調查等,難以質疑,更難否認。

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引錄《漳州府志》土樓文字:龍溪縣土城二,土樓十八,土圍六,土寨一;海澄縣土城三,土堡九,土樓三……(見《四部叢刊》《福建備錄》十七冊)。

專家研究福建直徑70米以上的大型圓形土樓,漳州華安的二宜樓,原汁原味狀態,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龍巖永定八卦外環的振成樓、體量最大的承啟樓等,都有損焚破壞,後來做了修復或重建。

《大明律》不準庶民建樓:庶民樓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飾彩色。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福建沿海倭寇山賊禍害,地方黃冊裡甲制瓦解,軍隊蛻變,民急求保。福建中丞下令民間築堡防禦,閩南沿海尤其漳南,富戶率眾而起。所以,福建土樓時間不可能更早。

專家研究閩南人築土樓,最初是土堡。原因如康熙《漳浦縣誌》光緒《漳州府志》記載,明季民罹內賊外寇之苦,有力者率里人築堡防害。這能解釋時間更早的閩南人土樓,如二宜樓等,為何防禦功能更強。

福建土樓建築時間最早、最珍貴的圓樓,專家研究結論是漳州市華安縣沙建鎮上坪村的齊雲樓,建於萬曆十八年(1590),是座橢圓土樓,且清代被左宗棠部下大軍包圍,洋槍洋炮轟擊過。

齊雲樓有明確的紀年,裝飾有鮮明的伊斯蘭風格圖案,如石拱門、木窗框等。專家考證了郭姓樓主從漳州海澄遷徙而來華安的路線、家族色目漢化史等。閩南人稱這些人為回回蕃,通俗說就是漢化回民。這類人在閩南泉州早有記載。

簡單說最早建造的福建圓形土樓,是在閩南人居住的漳州地區,但最早建土樓的人,並不是地道的閩南人,而是有伊斯蘭血統的回民。閩南人在100年(專家研究是93年)之後才接受這種圓形建築形式。

專家研究福建土樓建築形式是先方後圓。現存年代最早的方樓,在漳州市漳浦綏安鎮的一德樓。它也是有明確的石匾紀年,建於嘉靖戊午三十七年(1558)。

土樓專家學者特別強調,閩南人建的土樓不僅時間更早,還有精美裝飾,如一些閩南人的土樓,外牆用石塊包裹,把土牆裝飾起來。明代以來漳州月港是中國唯一對外口岸,海上貿易活躍,閩南人富甲一方,有資本這麼做。

現代社會穩定之後,閩南人陸續遷出土樓生活。現在福建荒廢的土樓,閩南人的不少;現居住在土樓的,客家人居多。這無形中產生一個錯覺,認為土樓就是客家土樓。


福建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夯土民居,即土樓。現存有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吊腳樓等各樣式,據說有30多種,23000多座。

現在大家聚焦的土樓,主要是圓樓,其次是方樓,其中有46座已列為世遺名錄,分佈在福建漳州市華安的仙都,漳州市南靖的書洋、梅林,和緊鄰南靖的龍巖市永定的高頭、湖坑、下洋等地。

土樓專家學者研究,福建土樓分佈的一個特點,主要密集在閩南漳州市南靖縣為中心,直線距離50公里上下的一個區域。

現在主要以廈門為出發點的土樓遊,主要遊的有3個點,即南靖的四菜一湯和雲水謠,永定土樓王承啟樓等,他們實際相距車程還不到30分鐘,旅遊好像設計成3條線?

土樓專家的研究,福建土樓從建築設計角度看,圓樓方樓都由二類人群所建,即閩南人建的土樓和客家人建的土樓,他們略有差別。

從外部結構看,閩南人的土樓特點是,從低層到頂層,一條下來,一區一戶,戶不相通。客家人的土樓,從上到下一條也是一戶一條,但它們是一層一圈,樓層共用樓梯和走廊。

從內部功能看,閩南人的土樓,每戶有樓梯(有的土樓每戶底層還有自己的一口水井),樓層上下自己貫通;樓下是起居,樓上是臥室,私密性很好。專家稱做單元式。

客家人的土樓,每一戶對應上下樓層,但樓上樓下每層是隔斷的,須經公共的樓梯和走廊連通。客家土樓處處體現公共功能性更強特點,專家叫做通廊式。

土樓專家另一個研究,顛覆我們三觀。他們認為土樓是因閩南人防倭防匪而始築,其中涉及到客家人跟閩南人的矛盾衝突。

他們研究發現,閩南人的土樓防禦功能更好,且建築時間可考。客家人的土樓,建築時間傳說更多,實際時間更晚…

福建土樓遊,上述3點都值得一看。像永定高北土樓群的承啟樓是體量最大的,如果有機會登樓鳥瞰,大圈套小圈很有氣勢。土樓一遊建議先遊南靖,因為土樓主要特色,基本都包括在南靖的四菜一湯和雲水謠。

回答一下幾個問題

旅遊一般時間受限,現在外地遊客多是以廈門為出發點的土樓遊。如果不做學術研究、不是特別興趣土樓,看二天土樓還能堅持,看三天土樓很難消化吧?一次土樓遊,以二天行程為宜。

福建土樓群申遺最多的在南靖和永定,它們分屬於二個市級行政區劃。為了利益把旅遊線路設計為3條,即三天遊,花錢費時還不討好。除非自駕遊,長於二日遊,才有時間去永定的振成樓等較遠點。

如果是自駕遊,按土樓專家建議,更要去看看漳州市華安縣的土樓群,那裡有最早的土樓齊雲樓,還有專家他們認為真正的福建土樓王二宜樓。

如果跟團二日遊,早去土樓,第二天晚回廈門,第一天住南靖,雲水謠(長教村)和塔下村需要可二選一。旅遊線路也會讓遊客選一個。

塔下村是遠近有名的長壽村,跟四菜一湯一條線,也是很值得住下一遊;住雲水謠(長教村)的好處,是這條線可看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的和貴樓、懷遠樓。

南靖和永定土樓遊的區別:南靖距離廈門更近,車子先到南靖;南靖土樓到永定土樓實際距離很近。南靖土樓有客家土樓,也有閩南單元式土樓,建的時間更早一點;永定土樓是客家土樓,通廊式,建的時間晚、有的很新、好看。

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對福建土樓起源有質疑,想了解更多真實的情況,可以買本書或畫冊,介紹都很具體。專家學者研究很透徹,包括土樓建築由來、時間、形制、風格成因等。

例如,客家籍教授、博導謝重光《土樓的起源和成因》,著名建築學家、福建土樓專家黃漢民《福建圓樓的根在漳州》等,有分量也說的更明白。

土樓專家學者研究的情況

福建土樓發現和研究時間其實很長。專家學者們質疑永定土樓為什麼都沒有明確紀年?現在說的建築時間,與研究得到的相差很大。土樓這麼大的建築項目,無論古今都是大事,有之不可能沒有記載。

土樓起源有一種流行說法,客家人從長汀先到永定,再把土樓帶到南靖。專家研究在南靖的客家土樓確認有這種情況,但考證客家土樓的建築時間均晚於閩南人。

謝重光教授《福建客家》研究了南靖縣書洋鎮塔下村張氏家族。張氏先從汀州移居廣東大埔,再到福建漳州南靖馬頭背及塔下。經過二十四代人,乾隆壬申歲以後做官發財,成為名門望族,前後經歷約500年,最後安居漳州市平和縣城。

永定縣高東村福聚樓,據江氏家譜記載,元至順元年世祖入閩居上杭三坪村,元末遷永定高頭村開基。經廿二世約430年奮發,家道中興,後有紙廠、菸廠。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1)建永鎮樓、永固樓。同治四年太平軍過境,永固樓頂層被焚燬,修復同時新建福聚樓。

永定的歷史傳世文獻,從南宋《臨汀志》到明清的《汀州府志》、《上杭縣誌》和《永定縣誌》,還有民國《永定縣誌》,專家一直查到1949年,都沒有發現永定有明確的土樓記載,這種現實只能做一種推斷。

專家學者查找到唯一的道光本《永定縣誌》,其中僅提到一句有關的,乾隆四十年(1775)以後,“產煙漸多”,“居多樓堡,高者四五層,屋不逾三堂五室七架”。這究竟是大夫第、五鳳樓,還是九廳十三井的樓堡說不清。

永定是明成化十四年設縣,弘治七年(1494)建城,十年工竣。成化十八年(1482)編審戶口,全縣2256戶,11129人,即每平方人口密度5人。專家質疑崇禎十七年(1644)以前,永定地曠人稀,且不論財力,可能像永定旅遊宣傳“土樓建於清朝以前的八千多座”?

專家的研究,包括考證了永定一些土樓建築年代作偽。如高北村承啟樓建築時間,1994年縣誌說康熙四十八年建,此後又說嘉靖廿一年建,2003年出現崇禎末年所建的新說,時間越說越早。

專家考證了承啟樓江氏家族江集成(明崇禎-清康熙)五代男丁。發現乾隆十九年(1753)前,高北村不存在承啟樓世澤樓五雲樓,且1931年夏天,樓內小混混江應生為洩私憤,勾結外人放火燒燬了承啟樓世澤樓。經樓長江駕軒先生牽頭重建,1947年才竣工。

專家研究福建最早的土樓文字記載,是明萬曆元年(1573)《漳州府志》。漳州及各縣方誌對土樓記載很具體、詳盡,與專家學者研究可以對應,如史書、方誌、族譜、紀年、石刻,田野調查等,難以質疑,更難否認。

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引錄《漳州府志》土樓文字:龍溪縣土城二,土樓十八,土圍六,土寨一;海澄縣土城三,土堡九,土樓三……(見《四部叢刊》《福建備錄》十七冊)。

專家研究福建直徑70米以上的大型圓形土樓,漳州華安的二宜樓,原汁原味狀態,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龍巖永定八卦外環的振成樓、體量最大的承啟樓等,都有損焚破壞,後來做了修復或重建。

《大明律》不準庶民建樓:庶民樓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飾彩色。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福建沿海倭寇山賊禍害,地方黃冊裡甲制瓦解,軍隊蛻變,民急求保。福建中丞下令民間築堡防禦,閩南沿海尤其漳南,富戶率眾而起。所以,福建土樓時間不可能更早。

專家研究閩南人築土樓,最初是土堡。原因如康熙《漳浦縣誌》光緒《漳州府志》記載,明季民罹內賊外寇之苦,有力者率里人築堡防害。這能解釋時間更早的閩南人土樓,如二宜樓等,為何防禦功能更強。

福建土樓建築時間最早、最珍貴的圓樓,專家研究結論是漳州市華安縣沙建鎮上坪村的齊雲樓,建於萬曆十八年(1590),是座橢圓土樓,且清代被左宗棠部下大軍包圍,洋槍洋炮轟擊過。

齊雲樓有明確的紀年,裝飾有鮮明的伊斯蘭風格圖案,如石拱門、木窗框等。專家考證了郭姓樓主從漳州海澄遷徙而來華安的路線、家族色目漢化史等。閩南人稱這些人為回回蕃,通俗說就是漢化回民。這類人在閩南泉州早有記載。

簡單說最早建造的福建圓形土樓,是在閩南人居住的漳州地區,但最早建土樓的人,並不是地道的閩南人,而是有伊斯蘭血統的回民。閩南人在100年(專家研究是93年)之後才接受這種圓形建築形式。

專家研究福建土樓建築形式是先方後圓。現存年代最早的方樓,在漳州市漳浦綏安鎮的一德樓。它也是有明確的石匾紀年,建於嘉靖戊午三十七年(1558)。

土樓專家學者特別強調,閩南人建的土樓不僅時間更早,還有精美裝飾,如一些閩南人的土樓,外牆用石塊包裹,把土牆裝飾起來。明代以來漳州月港是中國唯一對外口岸,海上貿易活躍,閩南人富甲一方,有資本這麼做。

現代社會穩定之後,閩南人陸續遷出土樓生活。現在福建荒廢的土樓,閩南人的不少;現居住在土樓的,客家人居多。這無形中產生一個錯覺,認為土樓就是客家土樓。



福建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夯土民居,即土樓。現存有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吊腳樓等各樣式,據說有30多種,23000多座。

現在大家聚焦的土樓,主要是圓樓,其次是方樓,其中有46座已列為世遺名錄,分佈在福建漳州市華安的仙都,漳州市南靖的書洋、梅林,和緊鄰南靖的龍巖市永定的高頭、湖坑、下洋等地。

土樓專家學者研究,福建土樓分佈的一個特點,主要密集在閩南漳州市南靖縣為中心,直線距離50公里上下的一個區域。

現在主要以廈門為出發點的土樓遊,主要遊的有3個點,即南靖的四菜一湯和雲水謠,永定土樓王承啟樓等,他們實際相距車程還不到30分鐘,旅遊好像設計成3條線?

土樓專家的研究,福建土樓從建築設計角度看,圓樓方樓都由二類人群所建,即閩南人建的土樓和客家人建的土樓,他們略有差別。

從外部結構看,閩南人的土樓特點是,從低層到頂層,一條下來,一區一戶,戶不相通。客家人的土樓,從上到下一條也是一戶一條,但它們是一層一圈,樓層共用樓梯和走廊。

從內部功能看,閩南人的土樓,每戶有樓梯(有的土樓每戶底層還有自己的一口水井),樓層上下自己貫通;樓下是起居,樓上是臥室,私密性很好。專家稱做單元式。

客家人的土樓,每一戶對應上下樓層,但樓上樓下每層是隔斷的,須經公共的樓梯和走廊連通。客家土樓處處體現公共功能性更強特點,專家叫做通廊式。

土樓專家另一個研究,顛覆我們三觀。他們認為土樓是因閩南人防倭防匪而始築,其中涉及到客家人跟閩南人的矛盾衝突。

他們研究發現,閩南人的土樓防禦功能更好,且建築時間可考。客家人的土樓,建築時間傳說更多,實際時間更晚…

福建土樓遊,上述3點都值得一看。像永定高北土樓群的承啟樓是體量最大的,如果有機會登樓鳥瞰,大圈套小圈很有氣勢。土樓一遊建議先遊南靖,因為土樓主要特色,基本都包括在南靖的四菜一湯和雲水謠。

回答一下幾個問題

旅遊一般時間受限,現在外地遊客多是以廈門為出發點的土樓遊。如果不做學術研究、不是特別興趣土樓,看二天土樓還能堅持,看三天土樓很難消化吧?一次土樓遊,以二天行程為宜。

福建土樓群申遺最多的在南靖和永定,它們分屬於二個市級行政區劃。為了利益把旅遊線路設計為3條,即三天遊,花錢費時還不討好。除非自駕遊,長於二日遊,才有時間去永定的振成樓等較遠點。

如果是自駕遊,按土樓專家建議,更要去看看漳州市華安縣的土樓群,那裡有最早的土樓齊雲樓,還有專家他們認為真正的福建土樓王二宜樓。

如果跟團二日遊,早去土樓,第二天晚回廈門,第一天住南靖,雲水謠(長教村)和塔下村需要可二選一。旅遊線路也會讓遊客選一個。

塔下村是遠近有名的長壽村,跟四菜一湯一條線,也是很值得住下一遊;住雲水謠(長教村)的好處,是這條線可看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的和貴樓、懷遠樓。

南靖和永定土樓遊的區別:南靖距離廈門更近,車子先到南靖;南靖土樓到永定土樓實際距離很近。南靖土樓有客家土樓,也有閩南單元式土樓,建的時間更早一點;永定土樓是客家土樓,通廊式,建的時間晚、有的很新、好看。

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對福建土樓起源有質疑,想了解更多真實的情況,可以買本書或畫冊,介紹都很具體。專家學者研究很透徹,包括土樓建築由來、時間、形制、風格成因等。

例如,客家籍教授、博導謝重光《土樓的起源和成因》,著名建築學家、福建土樓專家黃漢民《福建圓樓的根在漳州》等,有分量也說的更明白。

土樓專家學者研究的情況

福建土樓發現和研究時間其實很長。專家學者們質疑永定土樓為什麼都沒有明確紀年?現在說的建築時間,與研究得到的相差很大。土樓這麼大的建築項目,無論古今都是大事,有之不可能沒有記載。

土樓起源有一種流行說法,客家人從長汀先到永定,再把土樓帶到南靖。專家研究在南靖的客家土樓確認有這種情況,但考證客家土樓的建築時間均晚於閩南人。

謝重光教授《福建客家》研究了南靖縣書洋鎮塔下村張氏家族。張氏先從汀州移居廣東大埔,再到福建漳州南靖馬頭背及塔下。經過二十四代人,乾隆壬申歲以後做官發財,成為名門望族,前後經歷約500年,最後安居漳州市平和縣城。

永定縣高東村福聚樓,據江氏家譜記載,元至順元年世祖入閩居上杭三坪村,元末遷永定高頭村開基。經廿二世約430年奮發,家道中興,後有紙廠、菸廠。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1)建永鎮樓、永固樓。同治四年太平軍過境,永固樓頂層被焚燬,修復同時新建福聚樓。

永定的歷史傳世文獻,從南宋《臨汀志》到明清的《汀州府志》、《上杭縣誌》和《永定縣誌》,還有民國《永定縣誌》,專家一直查到1949年,都沒有發現永定有明確的土樓記載,這種現實只能做一種推斷。

專家學者查找到唯一的道光本《永定縣誌》,其中僅提到一句有關的,乾隆四十年(1775)以後,“產煙漸多”,“居多樓堡,高者四五層,屋不逾三堂五室七架”。這究竟是大夫第、五鳳樓,還是九廳十三井的樓堡說不清。

永定是明成化十四年設縣,弘治七年(1494)建城,十年工竣。成化十八年(1482)編審戶口,全縣2256戶,11129人,即每平方人口密度5人。專家質疑崇禎十七年(1644)以前,永定地曠人稀,且不論財力,可能像永定旅遊宣傳“土樓建於清朝以前的八千多座”?

專家的研究,包括考證了永定一些土樓建築年代作偽。如高北村承啟樓建築時間,1994年縣誌說康熙四十八年建,此後又說嘉靖廿一年建,2003年出現崇禎末年所建的新說,時間越說越早。

專家考證了承啟樓江氏家族江集成(明崇禎-清康熙)五代男丁。發現乾隆十九年(1753)前,高北村不存在承啟樓世澤樓五雲樓,且1931年夏天,樓內小混混江應生為洩私憤,勾結外人放火燒燬了承啟樓世澤樓。經樓長江駕軒先生牽頭重建,1947年才竣工。

專家研究福建最早的土樓文字記載,是明萬曆元年(1573)《漳州府志》。漳州及各縣方誌對土樓記載很具體、詳盡,與專家學者研究可以對應,如史書、方誌、族譜、紀年、石刻,田野調查等,難以質疑,更難否認。

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引錄《漳州府志》土樓文字:龍溪縣土城二,土樓十八,土圍六,土寨一;海澄縣土城三,土堡九,土樓三……(見《四部叢刊》《福建備錄》十七冊)。

專家研究福建直徑70米以上的大型圓形土樓,漳州華安的二宜樓,原汁原味狀態,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龍巖永定八卦外環的振成樓、體量最大的承啟樓等,都有損焚破壞,後來做了修復或重建。

《大明律》不準庶民建樓:庶民樓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飾彩色。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福建沿海倭寇山賊禍害,地方黃冊裡甲制瓦解,軍隊蛻變,民急求保。福建中丞下令民間築堡防禦,閩南沿海尤其漳南,富戶率眾而起。所以,福建土樓時間不可能更早。

專家研究閩南人築土樓,最初是土堡。原因如康熙《漳浦縣誌》光緒《漳州府志》記載,明季民罹內賊外寇之苦,有力者率里人築堡防害。這能解釋時間更早的閩南人土樓,如二宜樓等,為何防禦功能更強。

福建土樓建築時間最早、最珍貴的圓樓,專家研究結論是漳州市華安縣沙建鎮上坪村的齊雲樓,建於萬曆十八年(1590),是座橢圓土樓,且清代被左宗棠部下大軍包圍,洋槍洋炮轟擊過。

齊雲樓有明確的紀年,裝飾有鮮明的伊斯蘭風格圖案,如石拱門、木窗框等。專家考證了郭姓樓主從漳州海澄遷徙而來華安的路線、家族色目漢化史等。閩南人稱這些人為回回蕃,通俗說就是漢化回民。這類人在閩南泉州早有記載。

簡單說最早建造的福建圓形土樓,是在閩南人居住的漳州地區,但最早建土樓的人,並不是地道的閩南人,而是有伊斯蘭血統的回民。閩南人在100年(專家研究是93年)之後才接受這種圓形建築形式。

專家研究福建土樓建築形式是先方後圓。現存年代最早的方樓,在漳州市漳浦綏安鎮的一德樓。它也是有明確的石匾紀年,建於嘉靖戊午三十七年(1558)。

土樓專家學者特別強調,閩南人建的土樓不僅時間更早,還有精美裝飾,如一些閩南人的土樓,外牆用石塊包裹,把土牆裝飾起來。明代以來漳州月港是中國唯一對外口岸,海上貿易活躍,閩南人富甲一方,有資本這麼做。

現代社會穩定之後,閩南人陸續遷出土樓生活。現在福建荒廢的土樓,閩南人的不少;現居住在土樓的,客家人居多。這無形中產生一個錯覺,認為土樓就是客家土樓。




福建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夯土民居,即土樓。現存有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吊腳樓等各樣式,據說有30多種,23000多座。

現在大家聚焦的土樓,主要是圓樓,其次是方樓,其中有46座已列為世遺名錄,分佈在福建漳州市華安的仙都,漳州市南靖的書洋、梅林,和緊鄰南靖的龍巖市永定的高頭、湖坑、下洋等地。

土樓專家學者研究,福建土樓分佈的一個特點,主要密集在閩南漳州市南靖縣為中心,直線距離50公里上下的一個區域。

現在主要以廈門為出發點的土樓遊,主要遊的有3個點,即南靖的四菜一湯和雲水謠,永定土樓王承啟樓等,他們實際相距車程還不到30分鐘,旅遊好像設計成3條線?

土樓專家的研究,福建土樓從建築設計角度看,圓樓方樓都由二類人群所建,即閩南人建的土樓和客家人建的土樓,他們略有差別。

從外部結構看,閩南人的土樓特點是,從低層到頂層,一條下來,一區一戶,戶不相通。客家人的土樓,從上到下一條也是一戶一條,但它們是一層一圈,樓層共用樓梯和走廊。

從內部功能看,閩南人的土樓,每戶有樓梯(有的土樓每戶底層還有自己的一口水井),樓層上下自己貫通;樓下是起居,樓上是臥室,私密性很好。專家稱做單元式。

客家人的土樓,每一戶對應上下樓層,但樓上樓下每層是隔斷的,須經公共的樓梯和走廊連通。客家土樓處處體現公共功能性更強特點,專家叫做通廊式。

土樓專家另一個研究,顛覆我們三觀。他們認為土樓是因閩南人防倭防匪而始築,其中涉及到客家人跟閩南人的矛盾衝突。

他們研究發現,閩南人的土樓防禦功能更好,且建築時間可考。客家人的土樓,建築時間傳說更多,實際時間更晚…

福建土樓遊,上述3點都值得一看。像永定高北土樓群的承啟樓是體量最大的,如果有機會登樓鳥瞰,大圈套小圈很有氣勢。土樓一遊建議先遊南靖,因為土樓主要特色,基本都包括在南靖的四菜一湯和雲水謠。

回答一下幾個問題

旅遊一般時間受限,現在外地遊客多是以廈門為出發點的土樓遊。如果不做學術研究、不是特別興趣土樓,看二天土樓還能堅持,看三天土樓很難消化吧?一次土樓遊,以二天行程為宜。

福建土樓群申遺最多的在南靖和永定,它們分屬於二個市級行政區劃。為了利益把旅遊線路設計為3條,即三天遊,花錢費時還不討好。除非自駕遊,長於二日遊,才有時間去永定的振成樓等較遠點。

如果是自駕遊,按土樓專家建議,更要去看看漳州市華安縣的土樓群,那裡有最早的土樓齊雲樓,還有專家他們認為真正的福建土樓王二宜樓。

如果跟團二日遊,早去土樓,第二天晚回廈門,第一天住南靖,雲水謠(長教村)和塔下村需要可二選一。旅遊線路也會讓遊客選一個。

塔下村是遠近有名的長壽村,跟四菜一湯一條線,也是很值得住下一遊;住雲水謠(長教村)的好處,是這條線可看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的和貴樓、懷遠樓。

南靖和永定土樓遊的區別:南靖距離廈門更近,車子先到南靖;南靖土樓到永定土樓實際距離很近。南靖土樓有客家土樓,也有閩南單元式土樓,建的時間更早一點;永定土樓是客家土樓,通廊式,建的時間晚、有的很新、好看。

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對福建土樓起源有質疑,想了解更多真實的情況,可以買本書或畫冊,介紹都很具體。專家學者研究很透徹,包括土樓建築由來、時間、形制、風格成因等。

例如,客家籍教授、博導謝重光《土樓的起源和成因》,著名建築學家、福建土樓專家黃漢民《福建圓樓的根在漳州》等,有分量也說的更明白。

土樓專家學者研究的情況

福建土樓發現和研究時間其實很長。專家學者們質疑永定土樓為什麼都沒有明確紀年?現在說的建築時間,與研究得到的相差很大。土樓這麼大的建築項目,無論古今都是大事,有之不可能沒有記載。

土樓起源有一種流行說法,客家人從長汀先到永定,再把土樓帶到南靖。專家研究在南靖的客家土樓確認有這種情況,但考證客家土樓的建築時間均晚於閩南人。

謝重光教授《福建客家》研究了南靖縣書洋鎮塔下村張氏家族。張氏先從汀州移居廣東大埔,再到福建漳州南靖馬頭背及塔下。經過二十四代人,乾隆壬申歲以後做官發財,成為名門望族,前後經歷約500年,最後安居漳州市平和縣城。

永定縣高東村福聚樓,據江氏家譜記載,元至順元年世祖入閩居上杭三坪村,元末遷永定高頭村開基。經廿二世約430年奮發,家道中興,後有紙廠、菸廠。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1)建永鎮樓、永固樓。同治四年太平軍過境,永固樓頂層被焚燬,修復同時新建福聚樓。

永定的歷史傳世文獻,從南宋《臨汀志》到明清的《汀州府志》、《上杭縣誌》和《永定縣誌》,還有民國《永定縣誌》,專家一直查到1949年,都沒有發現永定有明確的土樓記載,這種現實只能做一種推斷。

專家學者查找到唯一的道光本《永定縣誌》,其中僅提到一句有關的,乾隆四十年(1775)以後,“產煙漸多”,“居多樓堡,高者四五層,屋不逾三堂五室七架”。這究竟是大夫第、五鳳樓,還是九廳十三井的樓堡說不清。

永定是明成化十四年設縣,弘治七年(1494)建城,十年工竣。成化十八年(1482)編審戶口,全縣2256戶,11129人,即每平方人口密度5人。專家質疑崇禎十七年(1644)以前,永定地曠人稀,且不論財力,可能像永定旅遊宣傳“土樓建於清朝以前的八千多座”?

專家的研究,包括考證了永定一些土樓建築年代作偽。如高北村承啟樓建築時間,1994年縣誌說康熙四十八年建,此後又說嘉靖廿一年建,2003年出現崇禎末年所建的新說,時間越說越早。

專家考證了承啟樓江氏家族江集成(明崇禎-清康熙)五代男丁。發現乾隆十九年(1753)前,高北村不存在承啟樓世澤樓五雲樓,且1931年夏天,樓內小混混江應生為洩私憤,勾結外人放火燒燬了承啟樓世澤樓。經樓長江駕軒先生牽頭重建,1947年才竣工。

專家研究福建最早的土樓文字記載,是明萬曆元年(1573)《漳州府志》。漳州及各縣方誌對土樓記載很具體、詳盡,與專家學者研究可以對應,如史書、方誌、族譜、紀年、石刻,田野調查等,難以質疑,更難否認。

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引錄《漳州府志》土樓文字:龍溪縣土城二,土樓十八,土圍六,土寨一;海澄縣土城三,土堡九,土樓三……(見《四部叢刊》《福建備錄》十七冊)。

專家研究福建直徑70米以上的大型圓形土樓,漳州華安的二宜樓,原汁原味狀態,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龍巖永定八卦外環的振成樓、體量最大的承啟樓等,都有損焚破壞,後來做了修復或重建。

《大明律》不準庶民建樓:庶民樓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飾彩色。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福建沿海倭寇山賊禍害,地方黃冊裡甲制瓦解,軍隊蛻變,民急求保。福建中丞下令民間築堡防禦,閩南沿海尤其漳南,富戶率眾而起。所以,福建土樓時間不可能更早。

專家研究閩南人築土樓,最初是土堡。原因如康熙《漳浦縣誌》光緒《漳州府志》記載,明季民罹內賊外寇之苦,有力者率里人築堡防害。這能解釋時間更早的閩南人土樓,如二宜樓等,為何防禦功能更強。

福建土樓建築時間最早、最珍貴的圓樓,專家研究結論是漳州市華安縣沙建鎮上坪村的齊雲樓,建於萬曆十八年(1590),是座橢圓土樓,且清代被左宗棠部下大軍包圍,洋槍洋炮轟擊過。

齊雲樓有明確的紀年,裝飾有鮮明的伊斯蘭風格圖案,如石拱門、木窗框等。專家考證了郭姓樓主從漳州海澄遷徙而來華安的路線、家族色目漢化史等。閩南人稱這些人為回回蕃,通俗說就是漢化回民。這類人在閩南泉州早有記載。

簡單說最早建造的福建圓形土樓,是在閩南人居住的漳州地區,但最早建土樓的人,並不是地道的閩南人,而是有伊斯蘭血統的回民。閩南人在100年(專家研究是93年)之後才接受這種圓形建築形式。

專家研究福建土樓建築形式是先方後圓。現存年代最早的方樓,在漳州市漳浦綏安鎮的一德樓。它也是有明確的石匾紀年,建於嘉靖戊午三十七年(1558)。

土樓專家學者特別強調,閩南人建的土樓不僅時間更早,還有精美裝飾,如一些閩南人的土樓,外牆用石塊包裹,把土牆裝飾起來。明代以來漳州月港是中國唯一對外口岸,海上貿易活躍,閩南人富甲一方,有資本這麼做。

現代社會穩定之後,閩南人陸續遷出土樓生活。現在福建荒廢的土樓,閩南人的不少;現居住在土樓的,客家人居多。這無形中產生一個錯覺,認為土樓就是客家土樓。





福建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夯土民居,即土樓。現存有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吊腳樓等各樣式,據說有30多種,23000多座。

現在大家聚焦的土樓,主要是圓樓,其次是方樓,其中有46座已列為世遺名錄,分佈在福建漳州市華安的仙都,漳州市南靖的書洋、梅林,和緊鄰南靖的龍巖市永定的高頭、湖坑、下洋等地。

土樓專家學者研究,福建土樓分佈的一個特點,主要密集在閩南漳州市南靖縣為中心,直線距離50公里上下的一個區域。

現在主要以廈門為出發點的土樓遊,主要遊的有3個點,即南靖的四菜一湯和雲水謠,永定土樓王承啟樓等,他們實際相距車程還不到30分鐘,旅遊好像設計成3條線?

土樓專家的研究,福建土樓從建築設計角度看,圓樓方樓都由二類人群所建,即閩南人建的土樓和客家人建的土樓,他們略有差別。

從外部結構看,閩南人的土樓特點是,從低層到頂層,一條下來,一區一戶,戶不相通。客家人的土樓,從上到下一條也是一戶一條,但它們是一層一圈,樓層共用樓梯和走廊。

從內部功能看,閩南人的土樓,每戶有樓梯(有的土樓每戶底層還有自己的一口水井),樓層上下自己貫通;樓下是起居,樓上是臥室,私密性很好。專家稱做單元式。

客家人的土樓,每一戶對應上下樓層,但樓上樓下每層是隔斷的,須經公共的樓梯和走廊連通。客家土樓處處體現公共功能性更強特點,專家叫做通廊式。

土樓專家另一個研究,顛覆我們三觀。他們認為土樓是因閩南人防倭防匪而始築,其中涉及到客家人跟閩南人的矛盾衝突。

他們研究發現,閩南人的土樓防禦功能更好,且建築時間可考。客家人的土樓,建築時間傳說更多,實際時間更晚…

福建土樓遊,上述3點都值得一看。像永定高北土樓群的承啟樓是體量最大的,如果有機會登樓鳥瞰,大圈套小圈很有氣勢。土樓一遊建議先遊南靖,因為土樓主要特色,基本都包括在南靖的四菜一湯和雲水謠。

回答一下幾個問題

旅遊一般時間受限,現在外地遊客多是以廈門為出發點的土樓遊。如果不做學術研究、不是特別興趣土樓,看二天土樓還能堅持,看三天土樓很難消化吧?一次土樓遊,以二天行程為宜。

福建土樓群申遺最多的在南靖和永定,它們分屬於二個市級行政區劃。為了利益把旅遊線路設計為3條,即三天遊,花錢費時還不討好。除非自駕遊,長於二日遊,才有時間去永定的振成樓等較遠點。

如果是自駕遊,按土樓專家建議,更要去看看漳州市華安縣的土樓群,那裡有最早的土樓齊雲樓,還有專家他們認為真正的福建土樓王二宜樓。

如果跟團二日遊,早去土樓,第二天晚回廈門,第一天住南靖,雲水謠(長教村)和塔下村需要可二選一。旅遊線路也會讓遊客選一個。

塔下村是遠近有名的長壽村,跟四菜一湯一條線,也是很值得住下一遊;住雲水謠(長教村)的好處,是這條線可看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的和貴樓、懷遠樓。

南靖和永定土樓遊的區別:南靖距離廈門更近,車子先到南靖;南靖土樓到永定土樓實際距離很近。南靖土樓有客家土樓,也有閩南單元式土樓,建的時間更早一點;永定土樓是客家土樓,通廊式,建的時間晚、有的很新、好看。

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對福建土樓起源有質疑,想了解更多真實的情況,可以買本書或畫冊,介紹都很具體。專家學者研究很透徹,包括土樓建築由來、時間、形制、風格成因等。

例如,客家籍教授、博導謝重光《土樓的起源和成因》,著名建築學家、福建土樓專家黃漢民《福建圓樓的根在漳州》等,有分量也說的更明白。

土樓專家學者研究的情況

福建土樓發現和研究時間其實很長。專家學者們質疑永定土樓為什麼都沒有明確紀年?現在說的建築時間,與研究得到的相差很大。土樓這麼大的建築項目,無論古今都是大事,有之不可能沒有記載。

土樓起源有一種流行說法,客家人從長汀先到永定,再把土樓帶到南靖。專家研究在南靖的客家土樓確認有這種情況,但考證客家土樓的建築時間均晚於閩南人。

謝重光教授《福建客家》研究了南靖縣書洋鎮塔下村張氏家族。張氏先從汀州移居廣東大埔,再到福建漳州南靖馬頭背及塔下。經過二十四代人,乾隆壬申歲以後做官發財,成為名門望族,前後經歷約500年,最後安居漳州市平和縣城。

永定縣高東村福聚樓,據江氏家譜記載,元至順元年世祖入閩居上杭三坪村,元末遷永定高頭村開基。經廿二世約430年奮發,家道中興,後有紙廠、菸廠。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1)建永鎮樓、永固樓。同治四年太平軍過境,永固樓頂層被焚燬,修復同時新建福聚樓。

永定的歷史傳世文獻,從南宋《臨汀志》到明清的《汀州府志》、《上杭縣誌》和《永定縣誌》,還有民國《永定縣誌》,專家一直查到1949年,都沒有發現永定有明確的土樓記載,這種現實只能做一種推斷。

專家學者查找到唯一的道光本《永定縣誌》,其中僅提到一句有關的,乾隆四十年(1775)以後,“產煙漸多”,“居多樓堡,高者四五層,屋不逾三堂五室七架”。這究竟是大夫第、五鳳樓,還是九廳十三井的樓堡說不清。

永定是明成化十四年設縣,弘治七年(1494)建城,十年工竣。成化十八年(1482)編審戶口,全縣2256戶,11129人,即每平方人口密度5人。專家質疑崇禎十七年(1644)以前,永定地曠人稀,且不論財力,可能像永定旅遊宣傳“土樓建於清朝以前的八千多座”?

專家的研究,包括考證了永定一些土樓建築年代作偽。如高北村承啟樓建築時間,1994年縣誌說康熙四十八年建,此後又說嘉靖廿一年建,2003年出現崇禎末年所建的新說,時間越說越早。

專家考證了承啟樓江氏家族江集成(明崇禎-清康熙)五代男丁。發現乾隆十九年(1753)前,高北村不存在承啟樓世澤樓五雲樓,且1931年夏天,樓內小混混江應生為洩私憤,勾結外人放火燒燬了承啟樓世澤樓。經樓長江駕軒先生牽頭重建,1947年才竣工。

專家研究福建最早的土樓文字記載,是明萬曆元年(1573)《漳州府志》。漳州及各縣方誌對土樓記載很具體、詳盡,與專家學者研究可以對應,如史書、方誌、族譜、紀年、石刻,田野調查等,難以質疑,更難否認。

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引錄《漳州府志》土樓文字:龍溪縣土城二,土樓十八,土圍六,土寨一;海澄縣土城三,土堡九,土樓三……(見《四部叢刊》《福建備錄》十七冊)。

專家研究福建直徑70米以上的大型圓形土樓,漳州華安的二宜樓,原汁原味狀態,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龍巖永定八卦外環的振成樓、體量最大的承啟樓等,都有損焚破壞,後來做了修復或重建。

《大明律》不準庶民建樓:庶民樓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飾彩色。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福建沿海倭寇山賊禍害,地方黃冊裡甲制瓦解,軍隊蛻變,民急求保。福建中丞下令民間築堡防禦,閩南沿海尤其漳南,富戶率眾而起。所以,福建土樓時間不可能更早。

專家研究閩南人築土樓,最初是土堡。原因如康熙《漳浦縣誌》光緒《漳州府志》記載,明季民罹內賊外寇之苦,有力者率里人築堡防害。這能解釋時間更早的閩南人土樓,如二宜樓等,為何防禦功能更強。

福建土樓建築時間最早、最珍貴的圓樓,專家研究結論是漳州市華安縣沙建鎮上坪村的齊雲樓,建於萬曆十八年(1590),是座橢圓土樓,且清代被左宗棠部下大軍包圍,洋槍洋炮轟擊過。

齊雲樓有明確的紀年,裝飾有鮮明的伊斯蘭風格圖案,如石拱門、木窗框等。專家考證了郭姓樓主從漳州海澄遷徙而來華安的路線、家族色目漢化史等。閩南人稱這些人為回回蕃,通俗說就是漢化回民。這類人在閩南泉州早有記載。

簡單說最早建造的福建圓形土樓,是在閩南人居住的漳州地區,但最早建土樓的人,並不是地道的閩南人,而是有伊斯蘭血統的回民。閩南人在100年(專家研究是93年)之後才接受這種圓形建築形式。

專家研究福建土樓建築形式是先方後圓。現存年代最早的方樓,在漳州市漳浦綏安鎮的一德樓。它也是有明確的石匾紀年,建於嘉靖戊午三十七年(1558)。

土樓專家學者特別強調,閩南人建的土樓不僅時間更早,還有精美裝飾,如一些閩南人的土樓,外牆用石塊包裹,把土牆裝飾起來。明代以來漳州月港是中國唯一對外口岸,海上貿易活躍,閩南人富甲一方,有資本這麼做。

現代社會穩定之後,閩南人陸續遷出土樓生活。現在福建荒廢的土樓,閩南人的不少;現居住在土樓的,客家人居多。這無形中產生一個錯覺,認為土樓就是客家土樓。






福建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夯土民居,即土樓。現存有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吊腳樓等各樣式,據說有30多種,23000多座。

現在大家聚焦的土樓,主要是圓樓,其次是方樓,其中有46座已列為世遺名錄,分佈在福建漳州市華安的仙都,漳州市南靖的書洋、梅林,和緊鄰南靖的龍巖市永定的高頭、湖坑、下洋等地。

土樓專家學者研究,福建土樓分佈的一個特點,主要密集在閩南漳州市南靖縣為中心,直線距離50公里上下的一個區域。

現在主要以廈門為出發點的土樓遊,主要遊的有3個點,即南靖的四菜一湯和雲水謠,永定土樓王承啟樓等,他們實際相距車程還不到30分鐘,旅遊好像設計成3條線?

土樓專家的研究,福建土樓從建築設計角度看,圓樓方樓都由二類人群所建,即閩南人建的土樓和客家人建的土樓,他們略有差別。

從外部結構看,閩南人的土樓特點是,從低層到頂層,一條下來,一區一戶,戶不相通。客家人的土樓,從上到下一條也是一戶一條,但它們是一層一圈,樓層共用樓梯和走廊。

從內部功能看,閩南人的土樓,每戶有樓梯(有的土樓每戶底層還有自己的一口水井),樓層上下自己貫通;樓下是起居,樓上是臥室,私密性很好。專家稱做單元式。

客家人的土樓,每一戶對應上下樓層,但樓上樓下每層是隔斷的,須經公共的樓梯和走廊連通。客家土樓處處體現公共功能性更強特點,專家叫做通廊式。

土樓專家另一個研究,顛覆我們三觀。他們認為土樓是因閩南人防倭防匪而始築,其中涉及到客家人跟閩南人的矛盾衝突。

他們研究發現,閩南人的土樓防禦功能更好,且建築時間可考。客家人的土樓,建築時間傳說更多,實際時間更晚…

福建土樓遊,上述3點都值得一看。像永定高北土樓群的承啟樓是體量最大的,如果有機會登樓鳥瞰,大圈套小圈很有氣勢。土樓一遊建議先遊南靖,因為土樓主要特色,基本都包括在南靖的四菜一湯和雲水謠。

回答一下幾個問題

旅遊一般時間受限,現在外地遊客多是以廈門為出發點的土樓遊。如果不做學術研究、不是特別興趣土樓,看二天土樓還能堅持,看三天土樓很難消化吧?一次土樓遊,以二天行程為宜。

福建土樓群申遺最多的在南靖和永定,它們分屬於二個市級行政區劃。為了利益把旅遊線路設計為3條,即三天遊,花錢費時還不討好。除非自駕遊,長於二日遊,才有時間去永定的振成樓等較遠點。

如果是自駕遊,按土樓專家建議,更要去看看漳州市華安縣的土樓群,那裡有最早的土樓齊雲樓,還有專家他們認為真正的福建土樓王二宜樓。

如果跟團二日遊,早去土樓,第二天晚回廈門,第一天住南靖,雲水謠(長教村)和塔下村需要可二選一。旅遊線路也會讓遊客選一個。

塔下村是遠近有名的長壽村,跟四菜一湯一條線,也是很值得住下一遊;住雲水謠(長教村)的好處,是這條線可看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的和貴樓、懷遠樓。

南靖和永定土樓遊的區別:南靖距離廈門更近,車子先到南靖;南靖土樓到永定土樓實際距離很近。南靖土樓有客家土樓,也有閩南單元式土樓,建的時間更早一點;永定土樓是客家土樓,通廊式,建的時間晚、有的很新、好看。

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對福建土樓起源有質疑,想了解更多真實的情況,可以買本書或畫冊,介紹都很具體。專家學者研究很透徹,包括土樓建築由來、時間、形制、風格成因等。

例如,客家籍教授、博導謝重光《土樓的起源和成因》,著名建築學家、福建土樓專家黃漢民《福建圓樓的根在漳州》等,有分量也說的更明白。

土樓專家學者研究的情況

福建土樓發現和研究時間其實很長。專家學者們質疑永定土樓為什麼都沒有明確紀年?現在說的建築時間,與研究得到的相差很大。土樓這麼大的建築項目,無論古今都是大事,有之不可能沒有記載。

土樓起源有一種流行說法,客家人從長汀先到永定,再把土樓帶到南靖。專家研究在南靖的客家土樓確認有這種情況,但考證客家土樓的建築時間均晚於閩南人。

謝重光教授《福建客家》研究了南靖縣書洋鎮塔下村張氏家族。張氏先從汀州移居廣東大埔,再到福建漳州南靖馬頭背及塔下。經過二十四代人,乾隆壬申歲以後做官發財,成為名門望族,前後經歷約500年,最後安居漳州市平和縣城。

永定縣高東村福聚樓,據江氏家譜記載,元至順元年世祖入閩居上杭三坪村,元末遷永定高頭村開基。經廿二世約430年奮發,家道中興,後有紙廠、菸廠。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1)建永鎮樓、永固樓。同治四年太平軍過境,永固樓頂層被焚燬,修復同時新建福聚樓。

永定的歷史傳世文獻,從南宋《臨汀志》到明清的《汀州府志》、《上杭縣誌》和《永定縣誌》,還有民國《永定縣誌》,專家一直查到1949年,都沒有發現永定有明確的土樓記載,這種現實只能做一種推斷。

專家學者查找到唯一的道光本《永定縣誌》,其中僅提到一句有關的,乾隆四十年(1775)以後,“產煙漸多”,“居多樓堡,高者四五層,屋不逾三堂五室七架”。這究竟是大夫第、五鳳樓,還是九廳十三井的樓堡說不清。

永定是明成化十四年設縣,弘治七年(1494)建城,十年工竣。成化十八年(1482)編審戶口,全縣2256戶,11129人,即每平方人口密度5人。專家質疑崇禎十七年(1644)以前,永定地曠人稀,且不論財力,可能像永定旅遊宣傳“土樓建於清朝以前的八千多座”?

專家的研究,包括考證了永定一些土樓建築年代作偽。如高北村承啟樓建築時間,1994年縣誌說康熙四十八年建,此後又說嘉靖廿一年建,2003年出現崇禎末年所建的新說,時間越說越早。

專家考證了承啟樓江氏家族江集成(明崇禎-清康熙)五代男丁。發現乾隆十九年(1753)前,高北村不存在承啟樓世澤樓五雲樓,且1931年夏天,樓內小混混江應生為洩私憤,勾結外人放火燒燬了承啟樓世澤樓。經樓長江駕軒先生牽頭重建,1947年才竣工。

專家研究福建最早的土樓文字記載,是明萬曆元年(1573)《漳州府志》。漳州及各縣方誌對土樓記載很具體、詳盡,與專家學者研究可以對應,如史書、方誌、族譜、紀年、石刻,田野調查等,難以質疑,更難否認。

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引錄《漳州府志》土樓文字:龍溪縣土城二,土樓十八,土圍六,土寨一;海澄縣土城三,土堡九,土樓三……(見《四部叢刊》《福建備錄》十七冊)。

專家研究福建直徑70米以上的大型圓形土樓,漳州華安的二宜樓,原汁原味狀態,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龍巖永定八卦外環的振成樓、體量最大的承啟樓等,都有損焚破壞,後來做了修復或重建。

《大明律》不準庶民建樓:庶民樓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飾彩色。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福建沿海倭寇山賊禍害,地方黃冊裡甲制瓦解,軍隊蛻變,民急求保。福建中丞下令民間築堡防禦,閩南沿海尤其漳南,富戶率眾而起。所以,福建土樓時間不可能更早。

專家研究閩南人築土樓,最初是土堡。原因如康熙《漳浦縣誌》光緒《漳州府志》記載,明季民罹內賊外寇之苦,有力者率里人築堡防害。這能解釋時間更早的閩南人土樓,如二宜樓等,為何防禦功能更強。

福建土樓建築時間最早、最珍貴的圓樓,專家研究結論是漳州市華安縣沙建鎮上坪村的齊雲樓,建於萬曆十八年(1590),是座橢圓土樓,且清代被左宗棠部下大軍包圍,洋槍洋炮轟擊過。

齊雲樓有明確的紀年,裝飾有鮮明的伊斯蘭風格圖案,如石拱門、木窗框等。專家考證了郭姓樓主從漳州海澄遷徙而來華安的路線、家族色目漢化史等。閩南人稱這些人為回回蕃,通俗說就是漢化回民。這類人在閩南泉州早有記載。

簡單說最早建造的福建圓形土樓,是在閩南人居住的漳州地區,但最早建土樓的人,並不是地道的閩南人,而是有伊斯蘭血統的回民。閩南人在100年(專家研究是93年)之後才接受這種圓形建築形式。

專家研究福建土樓建築形式是先方後圓。現存年代最早的方樓,在漳州市漳浦綏安鎮的一德樓。它也是有明確的石匾紀年,建於嘉靖戊午三十七年(1558)。

土樓專家學者特別強調,閩南人建的土樓不僅時間更早,還有精美裝飾,如一些閩南人的土樓,外牆用石塊包裹,把土牆裝飾起來。明代以來漳州月港是中國唯一對外口岸,海上貿易活躍,閩南人富甲一方,有資本這麼做。

現代社會穩定之後,閩南人陸續遷出土樓生活。現在福建荒廢的土樓,閩南人的不少;現居住在土樓的,客家人居多。這無形中產生一個錯覺,認為土樓就是客家土樓。







福建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夯土民居,即土樓。現存有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吊腳樓等各樣式,據說有30多種,23000多座。

現在大家聚焦的土樓,主要是圓樓,其次是方樓,其中有46座已列為世遺名錄,分佈在福建漳州市華安的仙都,漳州市南靖的書洋、梅林,和緊鄰南靖的龍巖市永定的高頭、湖坑、下洋等地。

土樓專家學者研究,福建土樓分佈的一個特點,主要密集在閩南漳州市南靖縣為中心,直線距離50公里上下的一個區域。

現在主要以廈門為出發點的土樓遊,主要遊的有3個點,即南靖的四菜一湯和雲水謠,永定土樓王承啟樓等,他們實際相距車程還不到30分鐘,旅遊好像設計成3條線?

土樓專家的研究,福建土樓從建築設計角度看,圓樓方樓都由二類人群所建,即閩南人建的土樓和客家人建的土樓,他們略有差別。

從外部結構看,閩南人的土樓特點是,從低層到頂層,一條下來,一區一戶,戶不相通。客家人的土樓,從上到下一條也是一戶一條,但它們是一層一圈,樓層共用樓梯和走廊。

從內部功能看,閩南人的土樓,每戶有樓梯(有的土樓每戶底層還有自己的一口水井),樓層上下自己貫通;樓下是起居,樓上是臥室,私密性很好。專家稱做單元式。

客家人的土樓,每一戶對應上下樓層,但樓上樓下每層是隔斷的,須經公共的樓梯和走廊連通。客家土樓處處體現公共功能性更強特點,專家叫做通廊式。

土樓專家另一個研究,顛覆我們三觀。他們認為土樓是因閩南人防倭防匪而始築,其中涉及到客家人跟閩南人的矛盾衝突。

他們研究發現,閩南人的土樓防禦功能更好,且建築時間可考。客家人的土樓,建築時間傳說更多,實際時間更晚…

福建土樓遊,上述3點都值得一看。像永定高北土樓群的承啟樓是體量最大的,如果有機會登樓鳥瞰,大圈套小圈很有氣勢。土樓一遊建議先遊南靖,因為土樓主要特色,基本都包括在南靖的四菜一湯和雲水謠。

回答一下幾個問題

旅遊一般時間受限,現在外地遊客多是以廈門為出發點的土樓遊。如果不做學術研究、不是特別興趣土樓,看二天土樓還能堅持,看三天土樓很難消化吧?一次土樓遊,以二天行程為宜。

福建土樓群申遺最多的在南靖和永定,它們分屬於二個市級行政區劃。為了利益把旅遊線路設計為3條,即三天遊,花錢費時還不討好。除非自駕遊,長於二日遊,才有時間去永定的振成樓等較遠點。

如果是自駕遊,按土樓專家建議,更要去看看漳州市華安縣的土樓群,那裡有最早的土樓齊雲樓,還有專家他們認為真正的福建土樓王二宜樓。

如果跟團二日遊,早去土樓,第二天晚回廈門,第一天住南靖,雲水謠(長教村)和塔下村需要可二選一。旅遊線路也會讓遊客選一個。

塔下村是遠近有名的長壽村,跟四菜一湯一條線,也是很值得住下一遊;住雲水謠(長教村)的好處,是這條線可看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的和貴樓、懷遠樓。

南靖和永定土樓遊的區別:南靖距離廈門更近,車子先到南靖;南靖土樓到永定土樓實際距離很近。南靖土樓有客家土樓,也有閩南單元式土樓,建的時間更早一點;永定土樓是客家土樓,通廊式,建的時間晚、有的很新、好看。

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對福建土樓起源有質疑,想了解更多真實的情況,可以買本書或畫冊,介紹都很具體。專家學者研究很透徹,包括土樓建築由來、時間、形制、風格成因等。

例如,客家籍教授、博導謝重光《土樓的起源和成因》,著名建築學家、福建土樓專家黃漢民《福建圓樓的根在漳州》等,有分量也說的更明白。

土樓專家學者研究的情況

福建土樓發現和研究時間其實很長。專家學者們質疑永定土樓為什麼都沒有明確紀年?現在說的建築時間,與研究得到的相差很大。土樓這麼大的建築項目,無論古今都是大事,有之不可能沒有記載。

土樓起源有一種流行說法,客家人從長汀先到永定,再把土樓帶到南靖。專家研究在南靖的客家土樓確認有這種情況,但考證客家土樓的建築時間均晚於閩南人。

謝重光教授《福建客家》研究了南靖縣書洋鎮塔下村張氏家族。張氏先從汀州移居廣東大埔,再到福建漳州南靖馬頭背及塔下。經過二十四代人,乾隆壬申歲以後做官發財,成為名門望族,前後經歷約500年,最後安居漳州市平和縣城。

永定縣高東村福聚樓,據江氏家譜記載,元至順元年世祖入閩居上杭三坪村,元末遷永定高頭村開基。經廿二世約430年奮發,家道中興,後有紙廠、菸廠。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1)建永鎮樓、永固樓。同治四年太平軍過境,永固樓頂層被焚燬,修復同時新建福聚樓。

永定的歷史傳世文獻,從南宋《臨汀志》到明清的《汀州府志》、《上杭縣誌》和《永定縣誌》,還有民國《永定縣誌》,專家一直查到1949年,都沒有發現永定有明確的土樓記載,這種現實只能做一種推斷。

專家學者查找到唯一的道光本《永定縣誌》,其中僅提到一句有關的,乾隆四十年(1775)以後,“產煙漸多”,“居多樓堡,高者四五層,屋不逾三堂五室七架”。這究竟是大夫第、五鳳樓,還是九廳十三井的樓堡說不清。

永定是明成化十四年設縣,弘治七年(1494)建城,十年工竣。成化十八年(1482)編審戶口,全縣2256戶,11129人,即每平方人口密度5人。專家質疑崇禎十七年(1644)以前,永定地曠人稀,且不論財力,可能像永定旅遊宣傳“土樓建於清朝以前的八千多座”?

專家的研究,包括考證了永定一些土樓建築年代作偽。如高北村承啟樓建築時間,1994年縣誌說康熙四十八年建,此後又說嘉靖廿一年建,2003年出現崇禎末年所建的新說,時間越說越早。

專家考證了承啟樓江氏家族江集成(明崇禎-清康熙)五代男丁。發現乾隆十九年(1753)前,高北村不存在承啟樓世澤樓五雲樓,且1931年夏天,樓內小混混江應生為洩私憤,勾結外人放火燒燬了承啟樓世澤樓。經樓長江駕軒先生牽頭重建,1947年才竣工。

專家研究福建最早的土樓文字記載,是明萬曆元年(1573)《漳州府志》。漳州及各縣方誌對土樓記載很具體、詳盡,與專家學者研究可以對應,如史書、方誌、族譜、紀年、石刻,田野調查等,難以質疑,更難否認。

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引錄《漳州府志》土樓文字:龍溪縣土城二,土樓十八,土圍六,土寨一;海澄縣土城三,土堡九,土樓三……(見《四部叢刊》《福建備錄》十七冊)。

專家研究福建直徑70米以上的大型圓形土樓,漳州華安的二宜樓,原汁原味狀態,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龍巖永定八卦外環的振成樓、體量最大的承啟樓等,都有損焚破壞,後來做了修復或重建。

《大明律》不準庶民建樓:庶民樓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飾彩色。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福建沿海倭寇山賊禍害,地方黃冊裡甲制瓦解,軍隊蛻變,民急求保。福建中丞下令民間築堡防禦,閩南沿海尤其漳南,富戶率眾而起。所以,福建土樓時間不可能更早。

專家研究閩南人築土樓,最初是土堡。原因如康熙《漳浦縣誌》光緒《漳州府志》記載,明季民罹內賊外寇之苦,有力者率里人築堡防害。這能解釋時間更早的閩南人土樓,如二宜樓等,為何防禦功能更強。

福建土樓建築時間最早、最珍貴的圓樓,專家研究結論是漳州市華安縣沙建鎮上坪村的齊雲樓,建於萬曆十八年(1590),是座橢圓土樓,且清代被左宗棠部下大軍包圍,洋槍洋炮轟擊過。

齊雲樓有明確的紀年,裝飾有鮮明的伊斯蘭風格圖案,如石拱門、木窗框等。專家考證了郭姓樓主從漳州海澄遷徙而來華安的路線、家族色目漢化史等。閩南人稱這些人為回回蕃,通俗說就是漢化回民。這類人在閩南泉州早有記載。

簡單說最早建造的福建圓形土樓,是在閩南人居住的漳州地區,但最早建土樓的人,並不是地道的閩南人,而是有伊斯蘭血統的回民。閩南人在100年(專家研究是93年)之後才接受這種圓形建築形式。

專家研究福建土樓建築形式是先方後圓。現存年代最早的方樓,在漳州市漳浦綏安鎮的一德樓。它也是有明確的石匾紀年,建於嘉靖戊午三十七年(1558)。

土樓專家學者特別強調,閩南人建的土樓不僅時間更早,還有精美裝飾,如一些閩南人的土樓,外牆用石塊包裹,把土牆裝飾起來。明代以來漳州月港是中國唯一對外口岸,海上貿易活躍,閩南人富甲一方,有資本這麼做。

現代社會穩定之後,閩南人陸續遷出土樓生活。現在福建荒廢的土樓,閩南人的不少;現居住在土樓的,客家人居多。這無形中產生一個錯覺,認為土樓就是客家土樓。







天团一朵云
2019-07-17

南靖土樓不錯!推薦路線,塔下村,然後四菜一湯,也可以在此住一晚,第二天早上啟程去雲水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