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10 個回答
荣耀历史
2019-06-27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只要讀過唐代歷史的人對節度使不陌生,大家也都認同節度使的藩鎮割據導致了唐朝的滅亡,那麼節度使到底是何方神聖,我們來分析它的前世今生。

節度使何時出現

唐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資治通鑑》

這是第一次出現節度使名稱。

景雲二年,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資治通鑑》

這是節度使第一次成為正式官職。

所以綜合來看,節度使在唐睿宗(李隆基的老爹)當政時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節度使為什麼會出現

唐太宗時期,唐朝實行的是府兵制,就是平時軍隊都在全國600多個折衝府種地,需要打仗時把他們召集起來,然後委派一員大將帶兵出征。

但是到了唐高宗後期,這招不管用了,因為此時的對外戰爭策略已經從太宗時期的戰略進攻轉變成戰略防守。簡單一點說,之前是唐朝打別人,你可以從容地從全國的折衝府召集軍隊出征,現在是別人打你,等你從不同折衝府集結完軍隊,敵人早跑了。

所以形勢所逼,需要在邊疆重地設立常備軍隊以抵禦外敵,軍鎮應運而生,被派往管理這些軍鎮的一開始被稱為大都督、行軍總管等等,後來因為是持天子符節節制軍隊的使臣,簡稱節度使。

主要有哪些節度使,掌管多少兵力

唐睿宗時節度使出現,到唐玄宗時期,節度使得到大規模發展,也出現了著名的天寶十大節度使,其成立時間、作戰防線以及掌管軍隊的數量整體如下圖: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可以看到范陽節度使掌管兵力最多,安史之亂始作俑者安祿山當時一個人兼了范陽、河東、平盧三地節度使,總兵力達18.4萬。

節度使怎麼變成藩鎮的

一開始節度使是代天子節制軍隊,軍鎮的節度使並不固定,皇帝根據邊防情況隨時調整,節度使任務完成之後就要回朝交差,並不會留在軍鎮。

但是很快這一現象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各地節度使變成固定的,而且有明確的管轄區域,這就為後來的藩鎮割據提供了先要條件。

想要成為“諸侯王”,軍權、財權、行政權缺一不可,這些都是唐玄宗親手送給他們的:

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擁有了如此大權力的節度使,一旦中央威信不夠,割據稱王是分分鐘的事情。

安史之亂摧毀了唐王朝

節度使的權力日益強大,但是如果中央朝廷同樣強大,這些節度使也會老老實實的,但是唐玄宗就是這樣一位歷史關鍵作死人物。

統治後期,他寵信楊貴妃,任用她哥哥楊國忠為宰相,造成朝堂黑暗,而且楊國忠和安祿山兩人結下大仇,於是就爆發了安史之亂,安祿山攻佔了洛陽、長安,唐玄宗出逃,最後連皇帝的寶座都丟了。

在這場戰亂中,中央朝廷的實力徹底暴露,此時中央只有10萬戰鬥力一般的禁軍,而安祿山是15萬在邊疆浴血奮戰的虎狼之師,兩邊交戰,一個月拿下東都洛陽,幾個月後拿下都城長安,如此的不堪一擊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自此唐朝呈現出的是枝強幹弱,再加上皇帝出逃,李唐王朝的威信都喪失了,各地節度使也都有了心裡的小算盤,到了唐後期,各地節度使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政,佔山為王了。

節度使去哪兒了

宣武軍節度使朱溫篡奪了政權,唐朝滅亡,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此時的開國君王都是節度使,到了宋朝統一中原,為了避免武人當政再次造成藩鎮割據,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節度使就成了一個榮譽稱號,並無實權,到了元朝,節度使徹底消失。

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節度使是特定歷史的產物,它伴隨了唐朝的強大,保護了盛唐,但是它也是一隻猛虎,稍不注意就會被反噬。

满族文化网
2019-06-27

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就是一路諸侯,是當地土皇帝。唐朝唐玄宗在邊境地區設立設置了十個節度使,而這十個節度使,其實就像今天我們所說的軍區司令一樣,他們手下擁有著大量的軍隊,主要是負責對周邊地區進行作戰,每個節度使的軍隊數量是不等的。為了讓節度使還能夠更好的指揮軍隊,還擁有人事任免權和財政使用權,所以也使他們慢慢的權利不斷的擴大,又有錢又有軍隊。

最厲害的就是幽州節度使了,幽州節度使負責管理幽州、薊州、媯州、檀州、易州、定州、恆州、莫州、滄州等大片的地區。如果發現熟悉五代十國的歷史,或許發現了什麼,幽州節度使的管轄區,基本上就是後來的幽雲十六州。也就自唐朝末年,幽雲十六州的地位開始重要起來。幽州節度使當時的兵力也是最多的,為了能夠和當時邊疆地區的突厥和契丹作戰,他們能夠調動的軍隊有9萬多人。

其次是隴右節度使,能夠調動7萬多軍隊。由於防禦壓力很大,有的時候,需要一個將領擔任好幾個地方的節度使。例如唐朝宗親王忠嗣,兼任了朔方節度使和河西節度使。唐玄宗的寵臣安祿山,一個人兼任河東、幽州和平盧三個地區的節度使。幽州有9萬多軍隊,河東有5萬多,平盧有3萬多。

安祿山為了發動叛亂,當然不滿足原有軍隊規模,他的軍隊最後擴大了20多萬。

當時唐朝的中央軍團也就是20萬左右,而且戰鬥力薄弱。依靠雄厚的資本,安祿山發動了叛亂。由於自己的軍隊常年與北方遊牧部落打仗,自然是戰鬥力強悍。叛軍一路南下,根本就沒有遭遇太大的抵抗。唐朝的中央軍團戰鬥力不行,西邊的邊塞軍在防禦吐蕃,一時之間根本就無法緊急撤退。因此高仙芝、封常清呵呵哥舒翰等名將,都認為應該死守潼關。同時從隴右和河西等地調集軍隊,等各路節度使的軍隊匯合以後,再反擊安祿山的叛軍。

可是唐玄宗不停勸告,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然後命令哥舒翰帶著10餘萬中央軍團的官兵,出潼關主動進攻叛軍。結果,唐朝軍隊根本不是叛軍的對手,哥舒翰被人被俘。唐玄宗只能帶著官員、后妃逃往四川成都,在逃跑的路上,爆發了著名的馬嵬坡兵變。

沉醉的文人
2019-06-27

唐朝的節度使來源於隋唐時期的行軍大總管,後又改名為大都督,後來才演變為節度使,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壓制突厥,土噃和契丹等宿敵,唐玄宗時共設十鎮。

其中,平盧節度使的治所在今天的遼寧錦州,下轄三萬七千人,主要針對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范陽節度使的治所在今天的北京市,下轄九萬一千人,主要針對契丹,河東節度使的治所在今天的太原市,下轄五萬五千人,主要針對突厥,朔方節度使的治所在寧夏的靈武,下轄六萬四千人,主要針對突厥,隴右節度使的治所在青海的樂都,下轄七萬五千人,主要針對土噃,河西節度使的治所在甘肅武威,下轄七萬三千人,主要針對突厥,安西節度使的治所在新疆的庫車,下轄二萬四千人,主要針對西域諸國,北庭節度使的治所在新疆的哈密,下轄二萬人,主要針對西域少數民族,另外嶺南和劍南節度使基本沒有軍事力量,合起來一共十鎮。

唐代的節度使起初沒有行政權,類似於今天的大軍區,但到了玄宗時期,節度使逐漸地掌握了當地行政權和財政權以及徵兵權,這樣每個節度使都成了一個獨立王國,因此才有了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有趣的历史牛
2019-06-27

一 節度使的起源

1、邊疆形式的改變

在唐太宗時期,對外採取的是你敢惹我,我就打死你,你不惹我,我找藉口也要打死的你的主動出擊、外線作戰的進攻戰略方針,破東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諸部,在他們的土地上設立都督府; 隨後,又敗西突厥,滅高昌,於其地建立州縣治理,從而奠定了唐朝遼闊廣大的疆域。但是,沒有哪個皇帝嫌自己的土地大,於是在顯慶年間又平西突厥賀魯,設立二都護府統其地。又在新疆以西,波斯以東的地區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縣一百一十。隨後,伐百濟,平高麗,達到了顛峰狀態。

但是,從高宗儀鳳年間開始,唐朝的戰略變成了要守住老祖宗打下的這一畝三分地,從“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天子又銳志武事,遂弱西北蕃”變成了

“邊兵謹守備,蓄銳以待敵。待其自至,然後擊之”,但是,沒有最完美的防守,唐朝邊境依然受外族的不斷侵擾,只能“且令大將鎮撫,蓄養將士”,後來,這些大將開始集軍政財大權於一身的節度使。

2、均田制的崩潰

從高宗開始,均田制逐漸被破壞,流民、逃戶成為最嚴重的社會問題,在玄宗時期以下三種試圖解決:

一是重申均田法令,嚴禁流徒;(簡單說就是我有法可依,你不要亂跑)

二是檢括客戶,聽其所在落籍;(簡單電視後就是看你像哪的人就把你的戶籍落在哪)

三是招募流民客戶充軍。(簡單說就是你實在吃不上飯,就去當兵打仗吧)

在這三種辦法中,前兩種都基本失敗了,第三種方法雖能誘得“通逃者”“爭出應募”,暫時解決了社會矛盾,卻讓這批人漸漸成為僱傭兵。於是,唐兵制從府兵的徵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二、節度使的權利

根據《新唐書·百官志四》記載:“節度使掌總軍旅,顓誅殺。初授,具帑持兵仗詣兵部辭見,觀察使亦如之。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驛則上聞。入境,州縣築節樓,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將鳴珂金鉦鼓角居後,州縣齎印迎於道左。這段記載的意思簡單說就是節度使權利很大,掌握著下邊人的生殺大權。而且排場很大。

至玄宗開元、天寶間,北方逐漸形成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8個節度使區,加上劍南、嶺南共為10鎮。

(一)安西節度使--職務是管理西域。治所在龜茲城(新疆維爾自治區庫車縣)。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統兵二萬四千。

(二)北庭節度使--職務是防禦遊牧在北方的突騎施和堅昆。治所在北庭都護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縣東南)。屯伊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縣)、西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縣東南)二州境上,統兵二萬。以上兩鎮內外相連,專對西域天山南北兩路的諸國。

(三)河西節度使--職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兩國間的交通。治所在涼州(甘肅武威縣)。統兵七萬三千。

以上一鎮兼顧西方和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

(四)朔方節度使--職務是防禦突厥。治所在靈州(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統兵六萬四千七百。

(五)河東節度使--職務是防禦突厥。治所在太原府(山西太原市),統兵五萬五千。以上兩鎮互相應援,專對突厥。

(六)范陽節度使--職務是壓制奚、契丹。治所在幽州(北京市)。統兵九萬一千四百。

(七)平盧節度使--職務是招撫室韋、靺鞨(音末合 mòhé)。治所在營州(遼寧錦州市西)。統兵三萬七千五百。

以上兩鎮專對東北諸部,主要是對奚、契丹。

(八)隴右節度使--職務是防禦吐蕃。治所在鄯州(青海樂都縣)。統兵七萬五千。

(九)劍南節度使--職務是西抗吐蕃,南撫國境內各少數族。治所在益州(四川成都市)。統兵三萬九百。(以上兩鎮專對吐蕃)

(十)嶺南五府經略使(七五六年--唐肅宗至德元年,升經略使為節度使)--職務是綏靖境內各少數族。治所在廣州(廣東廣州市)。統兵一萬五千四百。

而且,這節度使有時候一個人還不止節制一個鎮,比如後來發動叛亂,差點滅了唐朝的安祿山,安祿山除任范陽長史充任范陽節度使外,還兼任河北採訪使、河北道採訪處置使等。能守邊的將士,一般都是特別能打的,戰鬥力都是一流的,當你兜裡有糧,手裡有槍,而且這槍還特別好使的時候,你就覺得皇帝輪流坐,這話很有道理。

 

 

 

 

 

 

 

 

 


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日尧居
2019-06-26

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首先,我們看一下節度使出現的原因。這必須從唐朝的府兵制度來說聊,在唐朝建立的初期,沿用了從北周時期便開始使用的府兵制度。府兵類似於西方各國的騎士們,府兵擁有自己的耕地,不用繳納賦稅,也不用承擔徭役。農忙的時候,和其他農戶一樣耕種。但是到了農閒的時候,府兵們開始進行軍事訓練。一旦戰爭爆發,府兵準備好糧食和裝備,在聚集地集結以後,開赴前線。對於一個疆域面積有限的政權來說,府兵制度非常實用。因為當時的戰爭規模都不大,而且持續的時間也不長。府兵們在戰爭中,還可以獲得一些財物,因此,府兵的生活水平明顯高於普通的農戶。在唐朝建立的初期,仍舊使用府兵制度,起到了不錯的作用和效果。

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但是從唐高宗在位時期,府兵制度開始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首先,戰爭時間延長,有可能一年都回不去。久而久之,府兵們的耕地基本上荒廢了,家人的生活無法保障。第二,戰爭規模的空缺擴大,府兵的傷亡迅速增加。例如唐朝與吐蕃帝國的鏖戰,動輒就是幾十萬軍隊的大戰,府兵的人數無法滿足戰爭的需要,而且隨著傷亡的加大,兵員補充也成為了問題。因此,早在武則天時期,朝廷已經開始了局部地區的募兵,僅僅是沒有全面普及而已。隨著唐朝疆域面積的擴大,與周邊各個政權的矛盾增多,例如南詔、吐蕃、回鶻、契丹等等,唐朝與周邊各個政權的戰爭不斷。

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依靠唐朝中央派遣將領和軍隊,可能會出現反應不及時的問題。尤其是經歷契丹入侵以後,更是加劇了唐朝中央的恐慌。 因此在唐玄宗在位的後期。唐朝中央設立了9位節度使和1位節略使(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劍南、嶺南等),這被稱為“天寶十節度。”這些節度使擁有雙旌雙節、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等特權,起初僅僅是指揮各地的軍隊,類似於軍區司令。

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其中,范陽節度使下轄9萬多軍隊,是各路節度使中軍隊最多的。當時,各路節度使的軍隊總數接近50萬,唐朝中央的軍隊則只有10多萬人。如果僅僅擁有軍隊指揮權,節度使還無法威脅朝廷。但為了方便節度使指揮,唐朝中央逐步把人事任免權、財政度職權等權力,也交給了節度使。節度使逐步成為了集軍政民財大權為一身的超級封疆大吏,而且沒有人能夠約束。

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一個節度使還無法威脅唐朝中央,但為了方便聯合作戰,出現了一位大將兼任節度使的情況。例如王忠嗣擔任了4鎮節度使,安祿山則擔任了3鎮節度使,而且是兵力最多的三鎮。從這個時候開始,安祿山逐步具備了威脅唐朝中央的能力,下轄超過20萬軍隊。而且基本上都是久經戰陣的部隊,與唐朝中央的“少爺兵”截然不同。到了唐朝統治的後期,各地的節度使開始相互混戰,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裡。五代十國時期的各位皇帝,基本上都是節度使出身。例如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曾經說了一句經典的話:“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由於節度使的權力太大,宋朝建立以後,從根上廢除了節度使的權力,節度使才逐步成為了一種榮譽官職。

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和一些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历史淘沙
2019-06-27

唐朝每個鎮的節度使統領的軍隊數目是不一定的,根據戰事的情況會相應的做出調整。節度使之所以會威脅到中央的統治,跟統領多少軍隊沒有直接的關係,最根本的原因是節度使的權利太大。

唐朝開始設置的節度使都有哪些權利那?

1.軍事權

唐太宗之後唐朝開始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由於邊境經常遭受遊牧民族的騷擾,朝廷向邊境派送大量的軍隊,有時派往邊境的部隊不足,就會允許領兵的節度使就地募兵。長此以往就行成習慣,之後朝廷就不再統一往邊境派兵,改由節度使自行募兵,但是軍隊的數量要報給朝廷來領取軍響,這樣一來節度使就掌握了軍事權。

2.財政權

規模龐大的軍隊需要強大的後勤保障,長途運輸軍糧耗資巨大朝廷也吃不消,就開始探索就地屯田制,但是所產物資還是由中央統一調度。後來由於這種模式耽誤進軍速度,於是將各地屯田物資交由節度使自行安排,後來又把鹽稅、漕運也交給了節度使管理,這樣節度使就有了財政權。

3.行政權

剛開始實行節度使制服的時候,朝廷會派人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去節度使所在鎮檢查,後來更是派採訪使專人負責節度使所在鎮的地方事物,後來就將採訪使和節度使合為一人,全鎮所有的官員皆為節度使所屬,節度使就有了行政權。
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在擁有了軍事權、財政權和行政權之後,節度使所在的鎮相當於一個半獨立的王國,由於節度使在軍事上的絕對權力,士兵們為了更好的依附,對節度使是唯命是從,‘只知節度使,不知皇帝’。各個節度使有時為了擴大軍隊還故意製造軍事摩擦,比如安祿山縱兵劫掠胡人,逼著他們造反,然後再派兵消滅他們,造成開元年間安祿山的范陽鎮居於唐朝北境八鎮之首,最後釀成了安史之亂。

三书青史
2019-06-29

“藩鎮強唐弱,藩鎮弱唐亡”這句話來概括盛唐最好不過,終唐一朝,也都是隨著藩鎮的強弱而興衰。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唐朝開始並不是很想要這種“節度使”之所以最後施行了這種藩鎮模式都是“沒錢”鬧得,他明白這樣對於中央集權統治有許多的威脅,所以一開始施行的是世襲的兵農一體制度

給老百姓分地調動積極性,到了戰時的時候老百姓就需要自帶兵器自帶乾糧去戰鬥

雖然這樣的模式極大的減輕了中央負擔,不需要那麼多的軍費開支,但因為是世襲,所以兵員質量一直都是“穩步下滑”狀態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但是因為封建王朝的弊端,在唐中期時因為土地兼併的嚴重化,“世襲兵”大量流失,這時候的唐朝開始了“募兵制”雖然這樣的兵員質量較高,戰鬥力較強,但唐朝的財政不允許這樣

於是藩鎮模式應運而生,給地方一定的權利讓他們管理自己地方上的軍隊,這就是唐朝的節度使制度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這些節度使的戰鬥力也都相當的強悍,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高仙芝遠征小勃律,安祿山徵契丹這些戰爭唐朝都沒有動用中央軍,只使用了地方上的邊防軍就穩定了局面

同時因為內地的居民不需要服從兵役,影響經濟生產,這才有了開元盛世

在平時,這些節度使都是相互制衡的,誰也不會去動皇帝,都是自己安居一方,但到了唐玄宗時,過於縱容節度使,導致了節度使尾大不掉,中央勢弱,藩鎮勢強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在這段時間中,藩鎮的力量得到了空前加強,安祿山史思明起兵時就已經有了二十餘萬的叛軍,而那時候的皇帝又是軟弱皇帝,亂兵一起就腳底抹油

但對於威脅中央統治方面來說有點嚴重了,因為除了安祿山與朱溫這二人外,其他人對於皇帝這個位子並不在乎,他們自己內部其實也亂的不行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唐朝的藩鎮就相當於是一個半獨立的王國,只是沒有名義上的稱呼,內部的節度使需要管理地方,管理的好還不錯,但一旦管理的不好,手下的人就反了

同時,這天下不只有一個節度使,唐朝的皇帝只需要“合連縱橫”就可以很好的扼殺威脅,但可惜後來的唐朝皇帝都被宦官亂政,在節度使的面前失去了“中央”的威嚴性

也就只能無為而亡

伯乐公
2019-06-27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唐朝文化兼容幷蓄,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唐朝與當時阿拉伯帝國並列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聲譽遠揚海外,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節度使是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度,故稱節度使。

節度使制度的開端,是從唐開元天寶年間所設立的緣邊節度使。這和當時的邊疆形勢是分不開的。在這以前,唐在厲兵秣馬擊敗了東突厥之後,實際上對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著旺盛著擴張進攻的。唐初先後擊破了東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諸部,設立都督府; 此後,又打敗西突厥,滅高昌國,於其地設立州縣治理,奠定了唐朝遼闊的疆域。顯慶年間又平西突厥賀魯,設立二都護府統其地。又在新疆以西,波斯以東的地區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縣一百一十。

眾所周知,自唐太宗起至唐高宗末年,唐邊境的軍事形勢發生了戰略性的轉變。唐太宗在位時,採用的是主動出擊、外線作戰的戰略方針,以騎兵進行長途奔襲、擊其不備為戰術原則。唐太宗之所以採用這樣的戰略方針和戰術原則,主要是擁有一支比遊牧民族更為精銳的騎兵部隊。但唐太宗去世後,唐周邊軍事態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數民族的騎兵開始不斷襲擾唐邊境地區。面對周邊軍事態勢呈現的這種新特點,變唐太宗時期的軍事進攻戰略為軍事防禦戰略逐漸成為唐統治集團的共識。

唐所防禦的對手是遊牧或半遊牧民族的強大騎兵部隊。在戰爭中,他們往往投入數以萬計的精於騎射的騎兵,急風暴雨而來,風馳電掣而去,忽而搶此、忽而掠彼,飄忽不定。要想在這種不太持久的戰爭中佔據主動,就需要有龐大而且指揮靈活、快速反應的邊防軍隊。

但是,諸邊防重鎮到底各需要多少兵力,中央政府往往並不十分清楚,當政府分配的兵額不足時,各節度使自行就地募兵就成為必然。自開元二十五年以後,各鎮節度使下的軍隊都相繼變成了募兵。由於藩鎮節度使掌握著這些募兵的生殺、賞罰、升降等權利,士兵們對藩鎮節度使的依賴性也極強,他們“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於是,藩鎮節度使們便逐漸培養起只忠於自己的親兵部隊,擁有了軍權。

開始時,唐邊防駐軍的後勤供應主要依靠政府,但如此眾多的邊防駐軍的後勤供應,僅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若保障後勤供應,後勤供應制度就必須進行改革。具體方法是用屯田的收入解決軍隊的部分供應,以減輕中央政府的財政壓力。起初,屯田生產的糧食由中央政府的度支支配,這種制度使常備軍將領不能及時解決自己防區內軍隊的後勤供應,影響了他們調動、指揮軍隊的權威,削弱了唐軍的戰鬥力。在這種情況下,唐政府不得不把防區的財政權力轉給各防區的常備軍將領。後來,唐政府又把食鹽資源的管理權交給節度使。這樣,藩鎮節度使擁有了更多的財政權。

為避免地方官對節度使軍事行動的影響,從天寶中開始,唐政府將一道置“節度使與採訪使”各“一人”的體制,改為由藩鎮節度使“一人兼領之”的體制,“州刺使盡為”節度使“所屬”。這是唐玄宗根據北部邊防軍事需要對節度使權力的又一次擴大。這樣,藩鎮節度使便擁有了其轄區內數州的行政權。不但如此,有的還兼數道的節度使。

這樣的安排,雖然增加了唐朝邊防部隊的機動性、靈活性,但由於節度使權力過大,士兵們“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這為唐朝安史之亂的發生留下了隱患。

節度使初置時,作為軍事統帥,主要掌管軍事、防禦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後來漸漸總攬一區的軍、民、財、政,所轄區內各州刺史均為其節制,併兼任駐在州之刺史。各地的節度使不僅領兵,而且還把本地的民政、財賦等權力抓到手裡,很快發展成為強大的地方割據力量。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昌盛期轉入衰亡期。但朝絕大部分藩鎮不割據,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

唐憲宗元和九年(814)閏六月,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匿不發喪,偽造少陽表,稱病,請以元濟為留後。朝廷不許。吳元濟起兵造反。元和十二年(817)十月,唐鄧節度使李愬在降將李祐導引下,於雪夜奇襲蔡州成功,破城俘獲吳元濟。十一月,吳元濟被斬於長安。淮西的平定是唐中央政府的一次大勝利。淮西平定後,滄景、盧龍、成德等鎮相繼歸順中央。淄青的李師道獨力頑抗,被唐中央發兵打敗。到此時,唐朝統一的局面暫時得到了加強,但節度使領有重兵的局面並未改變。

唐末黃巢之亂之後,唐朝才失去對大部分藩鎮的控制,出現普遍的藩鎮割據。

天祐四年(907年),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投降唐朝的朱溫(唐僖宗賜名朱全宗),逼唐哀帝李柷禪位,改國號樑,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於開封。唐朝滅亡。

唐朝末年,內憂外患、危機四伏、國勢衰微。藩鎮割據、朋黨爭鬥、宦官專權是導致唐朝覆滅的真正原因。


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戴老师讲历史
2019-06-27

一鎮節度使能管的軍隊數目根本既不重要也沒有意義。他之所以可以威脅中央,是因為他自己擁有無與倫比的獨立性——地方軍政財大權統統一手抓。聽上去很帶感對不,很有雪中悍刀行裡面的那種北涼王徐驍的feel對吧。
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然而,實際上作為節度使,這個權勢地位,是有的。不過這個安全,真的是非常糟糕——由於唐朝驕兵悍將的風氣愈演愈烈,武人(士兵)往往習性驕暴,都是一些惹不得的大爺,士兵殺幾個節度使的事件在唐朝實屬平常。比如淮西鎮節度使一連數任的悽慘死法,很典型的來自驕兵悍將對節度使進行的連懷謀殺,再比如宣武鎮節度使麾下的多次兵變,每一次兵變,節度使和全家都得死。
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至於著名的河朔三鎮,發生士兵謀反,弒殺節度使的事情也是家常便飯。節度使一般情況下得個家破人亡都是正常結局。比這個嚴重多了點的是全家被暴躁至極的武人們誅殺——例如幽州鎮前兩任節度李懷仙和朱希彩都是全家被武人誅殺殆盡。

其實啊,野慣了的兵,野心和暴戾就像是野草一樣撩撥,他們會把各種不稱心意的節度使的腦袋擰下來當球踢。究其原因,士兵軍卒的反覆無常和作亂幾乎成了那個時代的本能,因為那個特定時代下,所有武人的野望都有可能得到實現。
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武人的狂暴凶橫可見一斑。所以後來的宋朝才要那麼防範武人,以及竭力侮辱軍人,宋太祖趙匡胤本就是武人出身,他比誰都清楚失去控制的武人,就是一幫瘋子。唐朝的一鎮節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天才也笨蛋
2019-06-26

這個沒有具體的數字。因為安史之亂導致中央集權大大削弱,地方節度使紛紛以勤王之名招兵買馬,而節度使的權限則視其管轄地域大小而不同,地盤大、人口多,那麼徵兵就會多,由於地方財政喝供養能力的不同而沒有具體人數的限制,“無糧不聚兵”就是這個道理。後期的藩鎮割據尤為嚴重,朱溫等一代豪強節度使的崛起直接導致大唐帝國的冰消瓦解。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