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10 個回答
茶边求
2017-09-02

“你沉默的高傲總是冒犯大眾的趣味。”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十三邀》第二季,許知遠和《奇葩說》創始人馬東的對談,被很多人認為是“一場無比尷尬的對話”。

為什麼公眾會有這樣的感覺?

來看兩人的幾次交手:

許:你覺得英國人看莎士比亞劇的那種娛樂,跟現在人看《奇葩說》這種娛樂,是沒有區別的?沒有高下之分的?

馬:沒有,當然沒有,當然沒有。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許:何炅他們的興起、到李宇春她們的興起、到了2013年互聯網文化開始興起……很明顯的一個粗鄙化的傾向。

馬:粗鄙化?我們曾經精緻化過嗎?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許:你不承認時代之間的差異,有的時代就更牛?

馬:世界上只有5%的人有願望積累知識,瞭解過去,而其餘95%的人只是在生活……你就是那5%,你就關注你們那5%就足夠了。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許:你喜歡這個時代嗎?

馬:喜歡。

許:一點牴觸情緒都沒有嗎?

馬:沒有。

許:為什麼?

馬:我沒那麼自戀。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顯而易見的是,固守精英立場的許知遠試圖將文化商人馬東拉入自己的陣營,但在很大程度上,他失敗了。

不得不說,馬東表現出了“遊刃有餘”的聰明。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有網友評價說:馬東的回答我感覺像是一個沒有刺的劍,看著不利但是扎著卻很痛又很到位!

——這就是俗話說的“撓到癢癢肉”了吧。

馬東遵從商業遊戲的規則,在鏡頭前拒絕成為大眾的對立面。同時,他又承認累積知識、沉澱歷史的功績只屬於那少數的5%——兩邊都不得罪,難怪很多人眼裡,馬東在這場對談中“佔了上風”

與馬東“胸懷廣闊”的遊移穿梭相比,許知遠的立場和態度從一開始就刺眼般地鮮明。節目開場畫面中,強調了這麼一段文字:

“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慾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這本書想告訴大家的是,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名作家、精英知識分子赫胥黎對待大眾是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

“普及教育已經創造了一個廣大的階層,我可以稱之為新蠢貨。”

不僅僅只是赫胥黎。縱觀整個歷史,精英知識分子對大眾的不同程度的“蔑視”,已然成為一種風尚——

孟德斯鳩:“民眾的本性就是感情用事。”

易卜生:“大多數是什麼?是無知的群眾。智慧總是屬於少數人。”

而古斯塔夫·勒龐,則乾脆寫了一本聲討大眾的書:《烏合之眾》。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毫無疑問,這條精英主義路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許知遠。早在2010年,他就借批判韓寒的機會,對大眾發起了宣戰。

而許知遠最近一次著名的憤怒,是在“2015中國青年領袖”頒獎典禮上。活動本來是被愉悅、歡樂、客氣的氛圍所包圍,然而從許知遠上臺發言的那一刻起,這一局面就被徹底打破了:

“活動太冗長了,我好幾次都想走。看到大家對娛樂、對明星那種發自內心的追求,對世界完全沒有個體精神和審美,沉迷在膚淺的大眾狂歡裡。”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大眾與精英的對峙,其實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不管精英知識分子們是出於智識上的優越,還是出於什麼樣的理由保持了對大眾的俯視姿態,反正這已成為一條從未斷絕的傳統。只不過在網絡興起、大眾文化強勢氾濫成海的今天,這條搭載在小舟上的傳統,更加顯得有些不堪顛簸罷了。

事實上,許知遠在和馬東對談之後,也表現出了某種程度的挫敗感與自我懷疑——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這種挫敗和自我懷疑,甚至還讓他陷入迷茫: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每個人都是帶著成見,來看待世界的。如果你沒有帶著成見,那你對世界根本沒有看待方式”——這是許知遠曾經說過的一段話。

和馬東的對話一出,網絡上鋪天蓋地都是對許知遠的diss,從他的髮型、有些坑坑坑窪和發福的臉,以及“知識分子”的謎之自信和清高,不一而足。許多人都會評價說,這次許知遠輸了,馬東贏了。甚至還有人翻閱了《十三邀》之前的節目,得出了許知遠根本就沒有贏過的結論。

但有沒有想過,為何對話的結果一定要分出輸贏呢?娛樂綜藝的PK設定究竟影響有多深?以致所有的碰撞都要分出強弱?這是否也是一種成見?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至少,我們沒有看到那種已成笑談的痛訴家史,感天動地,最後似乎皆大歡喜卻毫無營養的呈現。

許知遠問了他想問的話題,馬東也回答了似乎除了這位長髮的憤怒中年,別人也不會向他提出的問題——對於前者來說,這次收穫的對節目的極高關注度,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商業價值的體現。

而你則看了個痛快。

说书人思郁
2017-09-01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反正每次我看許知遠的《十三邀》採訪的時候都覺得尷尬,不僅僅因為馬東,以前很多也是。我沒覺得精彩,更談不上惺惺相惜,胡扯吧。許知遠不是一個好的訪談者,他不會發問,很多問題止步於知識分子的矯揉造作,抓不住問題的實質。每次都覺得嘉賓都在努力搞懂他到底想表達什麼,他的深刻源於不知道自己問什麼,就使勁追著問,用一連串的問題,來掩飾自己的無能和無知。這種無知當然不是許知遠沒有知識儲備,而是因為他不屑於提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不做提前的問題羅列,他渴望一種即興的思考和發問。但是他又不具備即興表演的能力,相對而言,很多嘉賓比如馬東比他更有經驗。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許知遠的尷尬在於,他用一種知識分子的視角來審視一切,這個視角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這種視角容易預設一些問題,他總對那些採訪嘉賓產生一些錯覺,覺得他們應該具備一種知識分子的責任,他從責任的角度出發去採訪姚晨,俞飛鴻,包括吃喝玩樂的蔡瀾,馬東這些娛樂圈的人,本來就是驢頭不對馬嘴,更別說已經從知識收費中獲利轉型成功的商人羅振宇這些人了,對他們而言,知識分子的責任跟他們無關,他們並不認同知識分子的社會性角色。抱歉,這個形容沒有惡意,許知遠只有與他的同類,或者有知識分子氣質的人聊天的時候,這種尷尬的強行設定給對方的身份人設才不會崩塌,從這個意義上他跟賈樟柯的對對談還可以看,其他的對談基本就是大寫的尷尬,每次看著都冷場。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在一個大眾文化勃興的時代了,娛樂的意義已經變了,馬東的說法總結很對,娛樂的最後才是文化的沉澱。談文化,做知識分子只有在娛樂的形式下才是有效的。就算你標榜自己是知識分子,但是你生產不出內容,沒人分享你的思想和寫作,言論,文章,你就無法成為一個有意義的人。所以,前現代知識分子的責任已經被娛樂文化和大眾文化消解掉了。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現在的知識分子只能稱作知識人,他們不到要生產內容,還要分享內容,至於知識分子要批判一切的功能,就像許知遠這種行為模式,只會滋生出巨大的反感,因為對許多九零後年輕人來說,批判的前提你要擁抱它。現在圈子外面指手畫腳的人是可疑的。這就是許知遠隔靴搔癢總是陷入尷尬的原因,他不屑於擁抱他採訪的對象以及他們背後群所代表的文化景觀。每次他不屑於做準備工作也是如此。他都不屑於提前準備好問題,寄希望於即興發揮,這種發揮可想而知有多糟糕。

Micheal
2017-09-10

許知遠應該是一個很純粹的知識分子,帶著知識分子多少都有的偏見和預設來看待世界,這些本身沒什麼問題,可是被《十三邀》這個節目給放大了。其實這也沒什麼問題,因為《十三邀》本身的立意就是“帶著偏見看世界”,所以跟人覺得很多在網上吐槽《十三邀》的尬聊,吐槽許知遠的自戀,吐槽知識分子的矯情,其實本身沒毛病,只是沒有找準對象而已。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吐槽當然也是要分層次的
  • 《十三邀》真的是尬聊麼?
當然是,任何一個媒體從業者,尤其是訪談主持人入行第一句話可能就是“永遠不要預設偏見”,許知遠以及《十三邀》背後的節目組不可能不知道,更遑論在央視有著二十多年從業經驗的資深製片人李倫了。
帶著偏見去聊天,尤其是像許知遠這種骨子驕傲,無法輕易妥協的聊天發起人(這也是《十三邀》為什麼會找到他),氣氛必然是會尷尬的,他每拋出一個偏見的問題,對方都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認同要麼反對,非黑即白。得到認同附和之後,他也不會滿足,會急切的去想下一個更有偏見的問題;而當你表示反對,或者模稜兩可,那毫無疑問可以battle好一陣了。
所以當《十三邀》最終以這樣的姿態走出來的時候,很多人起初是驚訝,繼而是尷尬,但我相信節目組希望在尷尬之後是慢慢沉澱下來的思考和恍然大悟,至於衝鋒陷陣的許知遠,要麼是揭開迷霧的先知,要麼是被嘉賓或者輿論血虐的炮灰,不過好在他應該不經常上網...
  • 許知遠真的自戀麼?
這也是肯定的,知識分子都自戀,或多或少。
許知遠秉持的態度是相當典型的古典主義,一邊深醉於曾經某些時代的傑出,一邊痛恨於所處世界的荒蕪。他看待文學和藝術,都應該走著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韻腳,至少還應該有一些高雅或者殘存的嚴肅,所以他會問 “現在看「奇葩說」會跟當年看「莎士比亞戲劇」 等同麼?”
應該是在他心裡已經涇渭分明瞭,老子是高雅的,而且老子的高雅是世代先驗的結論,無可辯駁;你們是低俗而且幼稚的,花裡胡哨的佈景,糟糕而無韻律的音效,每天爭論一些先賢已經論證過的問題,還是不是夾雜這散發銅臭的廣告。這是許知遠們自戀的基礎。
而加深這種自戀的元素,是孤獨。因為他們痛苦中帶了些不自知的竊喜,發現淪陷在這場濫俗娛樂鬧劇中的人佔了絕大多數。這讓他們可以給自己套上末世孤雄的外衣,加上“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花飾,然後輕易的佔據鄙視鏈的頂端。
鄙視向來是孤獨者的權利
  • 這些自戀和偏見真的是知識分子的矯情麼?
並不一定,相反,我還比較認可這種“矯情”,畢竟沒有尷尬的《十三邀》,大家不會這麼熱切的討論許知遠的古典精英主義和馬東的經世民主主義;
兩者的共通之處在於,都承認5%和95%的分野;
而不同之處是,馬東把95%所構成的世界沉澱成了「悲涼的底色」,而許知遠站在5%之中高高俯視不願出來,還憤怒地想在95%中尋找認可;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從傳統英雄主義來說,無疑許知遠才是英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不斷的重複著相似的問題“你真的認為,我們這個時代和之前所有的時代,並沒有優劣之分嗎?”,這可能是他對所處時代最無力感的詢問了。
馬東最終只能回答“我沒那麼自戀”,來結束這一話題,其實是直擊要害的,因為這是一切的潛臺詞,而且無法反駁。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馬東的經歷決定了他的處事態度,知識分子的見聞加上幽默的本性,混合成可以佔據古典高位取悅臺下世俗的能力。這個姿勢讓許知遠的一切攻擊都落到空處了,畢竟你見識過的高處風景,他也吃過見過;你苦苦掙扎的痛苦,他不但理解,還進行了變種,延續成了一種你無法理解的行為方式。這個時候,即使同處5%之中,馬東也完成了認知上「降維攻擊」。
其實真正造成這種差距的,是跟哲學基本毫無關係技術變革;
馬東承認而且接受了技術帶來的變化,曾經只有5%才能享有的話語權,現在被95%平攤了,而且力量更大,他感受到時代的優劣而且坦然接受不斷淪陷的宿命,在他所說 “更長的時間線上”,不但看到了周而復始的時代的精緻,也瞭解到只有脫離人性的技術是自始至終一往無前的。這時他的選擇是很容易的,不想被拋下,那就改頭換面去適應啊,給那95%送去娛樂人文的迷幻劑好了。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這其實是所有知識分子的優勢,只是大多數知識分子被常居高位的自傲給束縛住了而已。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幾十年間瘋狂的技術更新,沒有互聯網催生出的信息時代,沒有自媒體讓普羅大眾掌握話語權,許知遠和馬東會是什麼樣?許知遠無疑還會打造一個「單向街」,沉浸在自己5%中,但是他不會知道世界的粗鄙,不會有更多時代的反思,也不會有那種孤獨感和隨之而來的使命感;馬東呢,他來回闖蕩的路上會了解所謂「娛樂至死」,當然仍然會有知識分子的本分,但不會有輿論場這麼強大的外力向他展示群眾的力量,不會讓他找到這麼便捷的一條折中之路,即使底色依然蒼涼,但邏輯上想必不會如此自洽;
馬東深知這一點,所以在百般擺脫不了許知遠的追問之後,他突然問了一句:
“你是學計算機的?”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許知遠甚至還有點小傲嬌的說,“是啊”,換來馬東莫名其妙的一陣掌聲
然後在許知遠略顯懵逼的時候又補一刀:“你畢業了嗎?”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只能說,在人性通透上,馬東玩的更6...

花儿街参考
2017-09-01

這幾天對許知遠的詰難,關乎價值觀的有限。許多人氣憤的,無非是你這樣一個不夠成功的人,有什麼資格去發動成功人士的悲憫思考呢?姜文在《讓子彈飛》裡對鵝城百姓有過一句精準的評價,“原來誰贏了你們就幫誰。

我特地去看了這一期的《十三邀》,這一期開始的時候,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奇葩說馬東正在娛樂至死和保持底線之間走鋼絲。從整期對談來看,許知遠對馬東如今所從事的事情充滿了不理解。不理解為什麼要弄這麼鬧心的奇葩說,為什麼要討論這麼多已經想明白的內容,為什麼要從神壇上走下來,為什麼要以融入90後為傲?

其實那麼多針對許知遠質疑的聲音,無非是因為馬東在大眾眼裡是一個贏家,他能做出讓很多人都喜歡的奇葩說,而許知遠,你誰啊你?

節目裡,最受爭議的其實不是許知遠質疑馬東,而是他通過質疑馬東來對這個時代進行提問,他說,這個時代正走向粗鄙化。馬東反駁說,我們沒有精緻過。

我們每一個時代都向往精緻,但每一個時代都沒有達到精緻。在1949年之前,中國人的識字率沒有超過5%,逐漸發展到現在,識字率已經達到90%,時代沒有走向粗鄙化,只是識字的人增多了,文化開始走下神壇。許知遠和馬東都沒有錯,這一場對談,我也將其看作是一場沒有輸贏的辯論,馬東站“文化應當大眾化”,許知遠站“文化應當精緻化”,就像一場奇葩說,沒有論點對錯,只有聽者的傾向性;沒有誰對誰錯,只有大眾站誰為誰打call。

诗人北极君
2017-08-31

許知遠對話馬東

採訪完馬東,許知遠第一次回頭看了自己的採訪視頻,他有些懊惱。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a3ae88d141cb249061ee7cd88454a567

杨早讲史
2017-09-03

誰也沒法否認,從辯論的角度,從“懟”的角度,許知遠被馬東完爆。

除非《十三邀》就是想拿許知遠的尷尬與不適作為賣點,不然,這真是一次失敗的採訪,但凡有媒體經驗的人都可以判斷。

如果馬東願意,他完全可以像蔡康永那樣滴水不漏,就是“電視節目就是這樣啊”,把自己摘出來。反正許知遠沒有太強的逼問能力。

蔡康永這種說話之道,聽多了也有些無聊。但至少他沒有說假話——不想說假話,又不想得罪人,就是在自己與價值觀的話題之間設計一堵墻。

但是馬東碰到“知識分子型”的問題,還是沒太忍住——如果不是沒忍住,而是故意的,那就更糟糕,不知道他要傳達什麼。

馬東的邏輯是這樣的:

(1) 不管識字率多少,每個時代只有5%的人關心最前沿的、創造性的話題,大眾只關心沒接觸過的;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2) 技術在進步,個人表達渠道無比擴大,但心理結構沒變,就是說“民智未開”;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3) 時代的文化從沒有精緻過,莎士比亞和李白是粗鄙被時間淘汰剩下的精緻;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4) 結論他沒有明說,但他說了梅蘭芳和程硯秋是當時的劉德華和周杰倫,這裡有個暗示:你要先走紅,才能進入被時間挑選與淘汰的行列,否則,連這種機會都沒有。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他為自己做的事如《奇葩說》的辯護意思是明顯的。而這個辯護點落在“新鮮”上。

然後馬東又說:他的底色是“悲涼”——這個悲涼是針對時代的,包括《奇葩說》在內,這樣理解,沒錯吧?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他要表現出他對許知遠的知識分子情懷的理解,因為他“喜歡新鮮,尊重年輕人”的成功點不用多說:

《奇葩說》的廣告語是“40歲以上的人請在90後陪伴下觀看”。

說到這裡馬東得意起來:我們根本沒有指望40歲以上的人看,但是我們40歲以上的觀眾挺多的。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通過這一層層的表述,馬東在印證某位《奇葩說》選手的話:

“馬老師是一位商人,但他骨子裡有文人那種清高。”

許知遠或許表現得像個衝向風車的堂吉訶德,而馬東不怕告訴你,我是那個操縱風車的磨坊主。電視或網絡平臺是我的底座,90後是我的三道長翼。

臺上我不怕當個小丑。臺下我是滿心悲涼遍被華林的怡紅公子。

所以早叔不同意詹萬承說的:許知遠是唱輓歌的,馬東是鼓掌的。

馬東的人設是:外表是在對著時代鼓掌,一轉臉,他說他內心裡住著一個悲涼的小人兒。

如果早叔要為馬東說好話,那麼只能說:他和他父親一樣,盡了一個藝人的本分。

時代需要什麼,他就拋給時代什麼。

卸了妝,他對許知遠這樣的採訪者說,你們別生氣,你們沒看見我內心的悲涼。

同時他又傲嬌地道:你們關心5%就好了。

那意思:95%是我們的,安心當你們的小眾邊緣裝逼犯吧。

迷影映画
2017-09-01

看了很多評論,很多人都在diss許知遠,噴他知識分子自命清高,作為採訪者卻為對象做預設,甚至強行尬聊。

其實這些問題都可以仔細展開來說:

公正評判一下,許知遠當然不是一個很好的採訪者。

論對語言文字和口語表達的掌控能力,他在馬東這樣主持人圈子裡的"老炮兒”面前幾乎毫無還嘴之力。但這其實只是術業專攻不同,並不能作為批評他的理由。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那麼我們為什麼這麼不待見許知遠的採訪呢?

因為偏見。

《十三邀》這個欄目的片頭打著幾個大字“帶著偏見看世界”。

這或許是節目組的策劃初衷,偏見要比平庸更具有觀點和態度,這是許知遠的這個節目的最大特點。所以每一期採訪之前,許知遠都會找幾個朋友交流對於即將採訪的對象的看法,並提出一個觀點。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回過頭來說馬東和奇葩說,許知遠這一期的偏見在於"馬東和他的奇葩說是否高雅?"

這個問題是可以放大的,進而言之就是,馬東所代表的綜藝節目是不是能夠承載起社會價值?

許知遠作為舊知識分子對新媒體時代的消極和悲觀,他悲觀的質疑一切新生技術,他的論點幾乎來自於此。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但在馬東的角度上,馬東則代表了新舊知識分子之間的一代人,一方面馬東出身名門,父親是相聲大師,幼年留學,做過知名主持人,天之驕子的一代。

可是這樣的人卻在新媒體時代投身互聯網和自媒體,創造娛樂節目,馬東自己也說“奇葩說聊的話題都是他當年做訪談節目聊過的”。

這話的含義在於——

在傳統媒體時代,馬東因為缺乏話語權而導致節目被停。

但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他敏銳的捕捉到了新媒體的趨勢,藉助這些年輕觀眾群體為消費目標的所謂“娛樂節目”,進而實現曲線救國的理想和目標,重新掌握作為一個媒體人的華語權。

而許知遠是不能理解馬東的觀點的,許作為舊知識分子的悲觀、憤怒讓他不理解馬東身上的悲涼。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許知遠是文人,以筆為刀。二十多歲的時候就憤怒的鍼砭時弊,但他二十年後一樣是憤怒的中年。

而馬東呢?

他們曾是同類人,但馬東如今卻試圖求變,所以他成了那個會在公司打王者農藥,僅僅是為了解年輕人的老頑童。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許知遠用自己的“不變”來預設了馬東的“變”。

這本來無可厚非。

但問題在於,許還進一步延展預設馬東不僅是在變,而且是在“變得不好”。

因為,沒有人可以簡單的評判他人好與不好,更不能一句話批判所處時代的文化,因為這個時代的一切只能留給後世評論。

馬東呵呵一笑,那是聰明人的謹慎和狡黠;而許知遠呢,他是知識分子,你也可以說他是憤青,所以當然做不了那個聰明人。

《十三邀》如馬東所言,確實是針對“70後”觀眾的審美,這話其實是暗示——

沒有什麼高雅和粗鄙之分,只不過所站的文化視角不同。

假設90後一代人也到了不惑之年,再去看00後甚至10後的文化想象時,都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

大豆看电影
2017-09-01
謝邀。

1

這當然不應該是一個站隊似的回答。雖然我看完訪談,很明顯地感到自己的天平傾斜到了馬東這一邊。

2

也許許知遠也是如此?這正是《十三邀》的初衷,帶著偏見出發,期待被修正或被確定。

我注意到這一期節目裡,許知遠說的兩句話,一句放在開頭,說,我是不是不該做這個訪談?一句放在後面,說,我其實是個膚淺樂觀的人。

這兩句體現出許知遠並非如他節目中表現出來的那樣--總是企圖俯視採訪對象,企圖為採訪對象指點人生。

作為一個讀書很多的人,他其實還是有自覺與自省的。

3

馬東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是他最終坦言自己的人生底色是悲涼的。

在這個悲涼的底色上他展現的所謂的“娛樂至死”(這個詞實際上已經陳辭濫調了),所謂的人生得意須盡歡,都變得不一樣了。

甚而至於,他像鏡子一樣照出了許知遠“膚淺樂觀”的這一面,這其實蠻讓人驚訝的。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4

坦率地講,我不喜歡許知遠的採訪,或者說主持。他表現(演)出的傲慢甚至令我有些反感。

但從片中被一再強調的“成見”來看,我傾向於認為這就像導演發現一個演員的某種特質然後將其放大到電影裡一樣,許知遠其實是在演許知遠。

5

這個以尷尬為訴求的訪談節目會一直這樣做下去,像是一個悖論。

一方面許知遠的確有著某種格格不入的立場,可是另一方面,我們誰都知道,這個節目需要數據上的成功,也就是說,需要成功地販賣(此處非貶義)這種“格格不入”。

好比“無印良品”,最初是為了反對品牌而起名為“沒有印上品牌標誌的良好物品”,結果“無印”本身成為了品牌。

6

這個節目因此火了,對許知遠本人來講卻可能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因為當“成見”被成功地販賣,當許知遠沿著這個傲慢的路數表演下去,他將更難從自己的成見中掙脫出來。

就像在《十三邀》裡李安所說的那樣:一個演員因為入戲而成功地飾演了一個角色,但接下來他最應該做的是“齣戲”。

7

如果許知遠一直是許知遠,他將不是許知遠。

這聽上去像一個饒口令,但人生的意義就是如此:

你需要不斷地從自我出發,邁向那個不是“我”的你。

虾吃
2017-09-04

因為在網絡節目《十三邀》中與馬東的對話,以及一篇對這次對話批評的文章,許知遠成為這兩天網絡熱議的焦點。朋友圈中,幾乎形成鮮明的兩派,挺許知遠的,挺批評者的。挺許知遠的認為,這是他一貫的個性使然;挺批評者的認為,許知遠並不是一個好的採訪者。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一個寬容、開放的社會,應該可以同時允許《奇葩說》與《十三邀》的存在,一個人欣賞馬東,也不意味著他需要把許知遠貶得一無是處。但是,我們同樣也不認為許知遠的採訪是無可挑剔的,許知遠也並非對自己的缺陷一無所知。

有人認為,許知遠在採訪中,他會提前“預設立場”。譬如,在採訪蔡瀾時,他一直想問蔡瀾對香港的看法、對大陸的看法,以及對“憂國憂民”話題的看法,可是蔡瀾總會巧妙地迴避,還勸他“不要想太多”;在採訪俞飛鴻時,許知遠會好奇俞飛鴻為什麼在藝術生涯前期拍了質量頗高的文藝片,而在後來接了一些“審美趣味並不是很高”的電視劇;這也就不難明白,許知遠為什麼也會對馬東發表出同樣的觀點與疑問,只是馬東更加直接,回答他“我沒有那麼自戀”。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我認為,許知遠是預設了立場的,作為知識分子,許知遠的確是令人“尷尬”的,但別忘了“知識分子最大的貢獻是保持異議”,這“異議”不只針對強權,更是對一切權威、流行保持警惕,知識分子從來不是讓你發笑、讓你舒服的。

什麼是知識分子?按照《現代漢語詞典》和《辭海》的定義,知識分子就是“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從事腦力勞動的人”,“有一定文化科學知識的腦力勞動者”。這是一個極其中性的定義,它把知識分子拉平到了與一般老百姓(即“文化水平不高、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同等的地位,即他們都是“勞動者”,只有文化水平高低的不同。知識分子用“知識”來勞動,普通老百姓用體力來勞動,如此而已。按照老百姓的樸素看法,勞動也就是謀生、“餬口”,那也就可以說,知識分子就是用文化知識來謀生餬口的人。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許知遠從來就把自己當做一個知識分子:


我當然是公共知識分子,為什麼不是啊?這是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力量,他們會替很多人來思考一些超越狹隘的個人利益,有關公共利益的事情,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群體,在中國當然它被極度地汙名化了。但是不能因為被汙名化,你就真的覺得(汙)了,那你就跟對方是一樣的了,你當然要捍衛一些東西,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價值是非常重要的,我始終捍衛這個東西。

說“憂國憂民”有些過於誇大,但是他一直在探究歷史,考慮時代和當下的變化,他認為我們的時代過於粗鄙了,流行文化和互聯網吞噬了人們的深入思考,速食文化增加了效率,同時也帶來了破壞。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他一直在批判,他的反思裡帶著他的真誠:

電視上無窮盡的選秀節目,互聯網空間的謾罵和煽情,名為海德堡花園的樓盤,書店裡積壓的成功學書籍,從《貨幣戰爭》到《明朝那些事兒》、《中 國不高興》的暢銷,再到山寨手機的擴音器中放出的流行音樂、奧運會的開幕式與拙劣的大製作電影……

我們都相信人生具有某種意義,精神世界應該是豐富和開闊的,而事物也有其標準。儘管對於這意義和標準,我們也說不太清楚,但我們都感受得到,眼前的社會正給人一種壓倒性的印象,昔日的意義和標準都失效了,同時一種更強大的標準到來了。

人們不談理想了,只關注眼前的利益,生活似乎不存在著更高的意義……

最後用一句許知遠在他的書《時代的稻草人》中的序言總結:我想說的就這麼多,願不願意被誤導是你的事。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敬一山
2017-09-02

看許知遠採訪馬東引起爭議,許知遠被各種懟的時候,想起很久以前看許知遠那本書時的失望。如果那本《祖國的陌生人》,像視頻節目一樣呈現出來,許的表現想必也會讓人覺得尷尬。

我又把那本書翻了出來,發現在封底上,許知遠就很誠實地寫了一段話:

“這本書是雄心和能力失衡的產物。從愛輝到騰衝的旅行,原本期望寫成一本保羅 克魯式的遊記,卻在途中失去耐心,40天后就草草收場……耐心與觀察能力的雙重不足,讓我經常選擇用歷史背景來填充現實描述的不足。……”

如果用許的這段自白,來解釋他和馬東的對話,似乎也是很貼切的。他想弄明白馬東和時代的關係,可是使用的批判視角太陳舊,太單一。什麼粗鄙化,類似於感嘆世風日下,是什麼時候都能拿來感慨的。這種本身就很粗鄙化的提問,怎麼可能不被馬東這個老狐狸懟。

許一直有知識分子的雄心,當然也有超過我們普通人的能力,可是他的能力仍趕不上他自己的雄心。在《祖國的陌生人》文字裡,在現在的節目視頻裡,他的表現常常像極了一個想拽著自己頭髮把自己拉上天的人。他又像一個風格獨特的廚師,無論碰到什麼稀奇古怪的食材,做出來的食物都是一個味道。

如何評價“十三邀”第二季中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談?

他和馬東的對話,他和之前所有嘉賓的對話,其實說穿了都是這個套路。許知遠有自己的知識體系,有自己的思維習慣,有自己的文字風格,但他沒有耐心和觀察能力,進入對方的世界,所以無論遇見誰,他都想把別人拉進自己的節奏。這對於氣場強大的人,近似於冒犯。而對於像馬東這樣靠嘴吃飯的人,近似於找抽。尷尬所以是註定的。

不過,儘管對許知遠已經沒有年輕時那麼崇拜,我還是覺得他有很值得尊重的地方。再引一段《祖國的陌生人》裡的話:

“對我而言,我越來越承認,我頭腦中雜亂的知識體系,就與中國目前混亂的價值觀一樣,是我真實生活的一部分。我這一代註定在種種的矛盾與衝突中成長,內心的困惑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真因如此,我應將這種困惑不加掩飾地表達出來。”

堅持困惑,哪怕他真的落伍,真的跟不上節奏,但他的困惑還是誠實的。也許他的答案很爛,但他的很多問題是有價值的。在這樣一個忙著向資本低頭、跟現實和解的時代,不需要一些讓人尷尬的發問者嗎?

在被認為超級尬的許知遠PK馬東的對話裡,許知遠執著地追問“你喜歡這個新時代嗎?”“一點牴觸的情緒都沒有?”馬東接連說“喜歡“喜歡”“喜歡”,“沒有”“沒有”“沒有”。

那一瞬間,馬東是誠實的嗎?如果我們自問這兩個問題,會是什麼答案呢?

可我們已經不太習慣這樣的問題了,所以才更覺得許知遠落伍,許知遠尷尬。其實,他也是讓我們尷尬了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