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退伍後,用小棕葉編出“中國龍”,目前已獲多項國家專利!
軍人退伍後,用小棕葉編出“中國龍”,目前已獲多項國家專利!
軍人退伍後,用小棕葉編出“中國龍”,目前已獲多項國家專利!
軍人退伍後,用小棕葉編出“中國龍”,目前已獲多項國家專利!
軍人退伍後,用小棕葉編出“中國龍”,目前已獲多項國家專利!
軍人退伍後,用小棕葉編出“中國龍”,目前已獲多項國家專利!
軍人退伍後,用小棕葉編出“中國龍”,目前已獲多項國家專利!
軍人退伍後,用小棕葉編出“中國龍”,目前已獲多項國家專利!
軍人退伍後,用小棕葉編出“中國龍”,目前已獲多項國家專利!
軍人退伍後,用小棕葉編出“中國龍”,目前已獲多項國家專利!
新山影像
1/9 一根傘骨針、一把剪刀,幾片棕櫚葉在手指間上下翻轉,時而穿插、時而打結,就像被賦予了生命般跳躍著。不一會兒,蚱蜢的身形就在他手中編好了,再配上細鐵絲彎成的腳和兩顆綠眼珠,一隻棕編蚱蜢“誕生”了。
2/9 古塘梅山地區,棕樹很普遍,過去用棕須織蓑衣、斗笠,棕葉做扇子,大都用於製作農具或適用工具。吳方才從9歲開始就學習這門技藝,是梅山棕編第18代傳人,從小受祖輩棕編手藝的薰陶,八、九歲時看到棕葉除了製作常規農具以外,還可以編制螳螂、小蛇、昆蟲等小工藝品,於是對這一門手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潛心研究與學習,棕編技藝也越來越純熟。
3/9 1983年,吳方才入伍後,在廣州博物館擔任武警警衛班長。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廣州博物館裡展出的根雕、石雕等,他想是不是可以用棕櫚葉來展現動物呢?基於這種想法,吳方才開始了用棕櫚葉來編織“中國龍”的初體驗。
4/9 當時吳方才身在廣州,因缺少原材料,這可把他急壞了,於是向大哥吳桂才求助,希望大哥能在老家幫他收集材料,然後郵寄到廣州去。經過一年的摸索,浪費了大約300公斤的棕櫚葉後,吳方才的第一條“中國龍”終於做出來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他利用當兵的休息時間,在廣州博物館門口現場編制,吸引了眾多外國友人的目光,“有的還掏錢購買收藏,我也因此而發了筆‘小財’。”吳方才笑呵呵地說。
5/9 1986年,吳方才精心編織的“中國龍”,隨徐悲鴻的畫作一同在廣州博物館、孫中山紀念館等地展出時,一些俄羅斯、印度、日本參觀者讚歎不已,紛紛搶購。2014至2015年,“中國龍”、“螳螂”、“五羊送福”等棕編工藝品分別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外觀設計專利。
6/9 據瞭解,2011年,棕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7/9 而發脈於漣源市西北部古塘鄉、湄江鎮等地的梅山棕編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並流傳下了一套完整的工藝製作流程。
8/9 今年5月的深圳文博會期間,一位先生摸著棕編孔雀,問正在介紹自己作品的吳方才:“太精緻了!您收徒弟嗎?學費多少?”但得知對方是抱著“一天學一樣”的心態拜師,吳方才果斷拒絕了:“不用談學費,我這麼多年才出這些作品,一天學一樣不可能!”他說,想要出成果,一定要靜下心來學,切不可急功近利。
9/9 為了發展壯大梅山棕編,吳方才成立了漣源市方才棕編工藝品有限公司,公司立足山區扶貧,開闢生產基地,安置閒散勞力和殘疾人100餘人就業,培訓建立了一支48人的技師隊伍,並經常帶著梅山棕編進入校園教學生們學習棕編技巧。如今,梅山棕編成功申報婁底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正在申請列入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7-10-12

相關推薦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