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美如畫的寄暢園,原先就是一座僧舍,卻被改建成古典園林
秋色美如畫的寄暢園,原先就是一座僧舍,卻被改建成古典園林
秋色美如畫的寄暢園,原先就是一座僧舍,卻被改建成古典園林
秋色美如畫的寄暢園,原先就是一座僧舍,卻被改建成古典園林
秋色美如畫的寄暢園,原先就是一座僧舍,卻被改建成古典園林
秋色美如畫的寄暢園,原先就是一座僧舍,卻被改建成古典園林
秋色美如畫的寄暢園,原先就是一座僧舍,卻被改建成古典園林
秋色美如畫的寄暢園,原先就是一座僧舍,卻被改建成古典園林
秋色美如畫的寄暢園,原先就是一座僧舍,卻被改建成古典園林
秋色美如畫的寄暢園,原先就是一座僧舍,卻被改建成古典園林
秋色美如畫的寄暢園,原先就是一座僧舍,卻被改建成古典園林
陸建華攝影
1/10 來江南賞秋,無錫的惠山古鎮不得不去。這裡有江南古銀杏,有百年紅楓,更有精緻的湖光山色。當然最著名的要數古鎮上的園中園——寄暢園。這座佔地面積才不到15畝的袖珍園林,卻曾吸引清朝的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先後18次到訪。
2/10 乾隆皇帝寫過這樣的詩:江南諸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秦園”,也是寄暢園的別名。在明朝以前,該園址原為臨近的惠山寺僧人的僧舍,明嘉靖初年(約公元1527年前後),無錫人秦金購得此處房產,就把它改成自己的私人園林,名“鳳谷山莊”,也稱“秦園”。秦金的後代,取“寄抑鬱之情于山水之間”的含義,才更名為“寄暢園”。
3/10 寄暢園內原先構築了20個精緻園景景觀,每一道景觀還有題詩一首,整個園區散發出傳統文化的神韻。因為園林的造型精緻,清朝的康熙和乾隆兩帝十分喜歡這座園林。特別是“大詩人”乾隆,一生寫作了約41863首詩詞,其中單獨寫無錫惠山古鎮寄暢園的就有169首,當年的乾隆皇帝算是寄暢園的“超級粉絲”了。
4/10 現代人能記住乾隆有關寄暢園的詩作,恐怕就這麼一句了:“寄暢園中眺翠螺,入雲撫樹溼多羅。”如今的寄暢園,大樹參天、竹影婆娑、蒼涼廓落、古樸清幽。園內的古樹,大多在三、四百年以上,它見證了這座江南名園500多年的滄桑鉅變。當初的園林主人,親手種植的樹木,想不到成為後代賞秋的好地方。
5/10 江南賞秋,之所以推崇去寄暢園,是因為寄暢園內的所有景色,就是圍繞著一泓池水而展開的。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樹影、花影、鳥影,盡匯池中。春有鳥語花香,夏有參天清涼,秋遊紅楓黃葉,冬有飛雪素裹。四季之景,各不相同,堪稱一部“淡抹濃妝總相宜”的山水巨幅。
6/10 寄暢園南北長、東西狹窄,園景佈局以山池為中心,巧於因借,混合自然。站在寄暢園內,抬頭望出去,兩旁的錫山和惠山,如同就在園中,深邃且博大,這就是古人造園時“借景造景”的巧妙。
7/10 寄暢園內的池水,是從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引來的,通過假山疊成的,總長36米的引水山澗,設計成八個曲折彎道,讓泉水自己順流而下。每個彎道口,泉水發出來的流水聲,似古人的“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發出的音響,所以人們也叫它“八音澗”。
8/10 寄暢園內秋天最美的景色,一是銀杏,二是紅楓,一黃一紅染就了一園秋色。但是從前的寄暢園內並沒有種植紅楓樹木,倒是有著櫸樹、朴樹、糙葉樹等色葉樹種。因為傳統的中式庭院中鮮有種紅楓的,而紅楓卻在西方園林中較為常見。現在人們在寄暢園見到的紅楓,大多數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栽種的,至今已經成為園內非常有點睛之筆的樹木。
9/10 據說有人曾總結出無錫最美的七棵樹,其中之一就是寄暢園內的古香樟樹。香樟,常綠大喬木,寄暢園還是僧房的時候,園區內就有多棵香樟樹木,距今已有千年了。據說當年的康熙皇帝十分喜愛園內的千年香樟樹,清朝的翰林院編修中也有記載:“寄暢園有樟樹,大數抱,千年物也,聖祖每幸園,撫玩不置。迴鑾後,猶憶及之,問無恙否。”也不知道身在皇宮的康熙大帝,卻為何總惦念著江南寄暢園的香樟樹。
10/10 因為香樟樹葉子常綠,寄暢園內的秋景,便演變成了紅、黃、綠三色,加上藍天倒映在園中的水面上,一抹藍色,更增添了賞秋的氣氛。想要把如此色彩豐富的景物,聚集在一個15畝的小園林內,也只有惠山古鎮寄暢園能做到。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
2018-12-03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