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10 個回答
巴山夜雨涮锅
2018-12-06

孔子根本沒打算去秦國,秦國最後統一也和孔子無關

題主出這個問題的意思,我看他是打算暗示,因為秦國沒有讓孔子入關,所以秦國最後才能統一,對吧?想進一步說明孔子的思想就是禍害?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首先,不是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是孔子壓根沒有打算去過秦國。孔子的政治理想,當然有其中落後的一面,但也有其可取的一面。他一開始,主要理想還是想自己的祖國魯國當官,把自己的一套儒家思想放到魯國。但是魯國越鬧越亂,孔子無法待下去,於是只能考慮其他國家。

在多數時間,孔子主要還是在中原國家轉悠,比如陳國、蔡國、衛國、宋國什麼的。因為這些國家在他看來更代表傳統文化。

孔子他並沒有去強大的晉國,因為晉國那時候鬧得太亂了,六卿勢力凌駕在晉君之上。他沒有去北邊的燕國,因為太遠也太弱小。他也沒有去東南的吳國、越國,因為吳國和越國當時還是蠻夷國家。

倒是南邊的楚國,雖然過去是蠻夷國家,但經過楚莊王的整頓後,反而成為了春秋末期最恪守禮法的國家。孔子到楚國後,楚昭王原本打算重用孔子,但大臣勸告說,孔子要恢復周朝禮法,咱們楚國按周朝禮法是五十里的子國。後來楚昭王去世,孔子被楚狂人接輿勸告之後,還是離開了楚國,最終回到魯國。

由此可知,孔子根本沒打算去過秦國。為何不去呢?和孔子不去吳國、越國一樣,因為當時秦國 不但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而且自己正鬧內亂。

由此可知,不是秦國不讓孔子去,而是孔子壓根沒打算去秦國。

如果孔子真去了,秦國肯定是會放他入境,而且多半會盛情接待的。當然,即使如此,孔子不可能在秦國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至於說秦國為什麼能統一,那也和孔子沒啥關係。秦國的統一,說白了一是靠優良的地理條件(關中地區在唐宋之前是大部分統一王朝的根基),二是靠彪悍的秦人民風,三是靠軍國主義的法家政治。但這種法家政治以嚴刑峻法來束縛民眾,能打天下不能守天下,很快激起全天下的反噬,使得秦朝迅速崩潰。相反,劉邦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持續幾百年的漢朝,恰好是靠著儒家、法家、道家三者聚合。這裡面,儒家思想功不可沒。

夜小紫
2018-03-09

這個題出得也是漏洞百出,先問是不是,後問為什麼吧。

“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這句話本身就是錯的。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遍幹七十餘君”,沒去的地方實質上更多,譬如說晉國孔子也沒去,怎麼就被三家分晉了呢?

這個邏輯不通。

還有很多人說,秦國流行法家學說,所以和孔子之間很不對付,孔子不願意去,這也是壓根沒有搞明白時間順序。

實際上法家並不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學派,後世所謂的法家成員,有脫胎自儒家的,有脫胎自道家的,更有不屬於任何學派的政治家。

譬如,從時代上看,儒家很大程度上可以算是諸子中最早的,孔子死後,儒家分為八派,如重視事功的子夏是儒家,但面目就和我們認知的不太一樣。

子夏曾說:“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論語·子張》)這毫無疑問更像是後世法家推崇的“帝王之術”。從某種意義上講,子夏也屬於法家。

子夏後來去了魏國西河一帶,圍繞他形成了西河學派。子夏幫助魏文侯變法,使得魏國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強國。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後世商鞅變法,商鞅是衛國人,毗鄰魏國,也屬於西河學派流播的區域。事實上,商鞅的第一順位選項是去魏國找機會,魏惠王不能用商鞅,商鞅才西奔入秦。

從某種角度說,商鞅實際上受孔子門徒子夏的影響很深,也算是被儒門四科中的“事功”所教化的人。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所以,法家這個學派,實際上並不存在一個嚴整的團體,重視事功,搞富國強兵這一套的很多人後來都被歸入了法家名下。

又如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實質上受過儒家的影響,也受過老學(《老子》)的影響,《韓非子》中《喻老》一篇,就是解釋《老子》。

用一個後世才存在的東西來讓孔子去反對,也是非常沒邏輯了。

實際上,秦國的學術應當算是雜學,作為西方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它廣泛接納了來自各地的學術與人才,譬如最後的墨家亦入於秦。

至於秦能統一六國,其原因非常複雜,但和孔子沒去秦國沒有任何關聯,藉著這個話題貶損儒家,實際上是不讀書的一種表現。

天高不算高3269
2018-11-08

問得好,事實證明,誰用孔子儒家誰倒黴。

1.漢那麼強大,經學,也就是儒家大大發展,結果發展到三國晉天下大亂,思想混亂,華夏族差點被滅族。中原人就知道彈逃到天涯海角南方。不然就是躲到山洞講學裝逼。

2.隋唐那麼強大,萬國來朝,不靠儒家。相反儒家最發達的宋國差點華夏民族就滅族。最屈辱的歷史,皇帝被抓,皇帝被跳海。政權被統治!

3.明儒家思想繼承宋,把皇帝沒懟死,你看萬曆十五年就是一部皇帝被懟的書。就是朱元璋厲害,制定了強大的制度,和保護皇帝的錦衣衛,不然早就完蛋了。

4.清乾隆把孔子推崇最高,儒家思想盛宴,成天祖宗禮法,結果不用說了,最悲催,近代史就是悲催傻瓜事。咸豐天天說不能讓英國人到北京來籤合同啊,真丟面子啊,慈禧司機要跪著開車,不能沒面子啊,甲午海戰士兵要下跪才能裝炮彈,不能沒面子啊……

5.儒家有狗的思維,就是裝逼!虛偽做作,特要面子,其他不管。杭州狗咬人的事情,那個杭州人狗主人就這樣,看不起別人,自己的面子最重要,打狗就是打了他的面子,對錯不管,就打人結果被抓了,倒黴了。

金简爱
2018-06-08

孔子不是沒來秦國,而是來了不敢入秦境。根據潼關縣誌記述,孔子來到秦邊境快入潼關城時侯,有幾個小孩在那玩磊城牆,當在路中央,車伕讓小孩讓路小孩不讓問車上是誰呀?車伕得意的說,是孔子趕快讓路,這小孩一聽是孔子更不讓了說,都聽說孔子有學問,我要看看他有啥學問,問啥給他讓路。車伕趕快把孔子請來。孔子下車後看到一群娃娃正在玩土牆就問,問啥不讓路呀?小孩答,你沒看見我在磊城牆嗎?那有牆給車讓路的!都是車繞城牆走,那有牆給車讓道。厲害!孔子不能答,秦人小孩都如此能辯,何呼長者!隨吊車返回。

手机用户4142248477七王
2018-05-09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首先說明一下,孔子周遊列國不是唯獨沒去秦國,而是號稱春秋五霸的五大國都沒去過,孔老夫子當時周遊的,衛、曹、宋、鄭、陳、蔡、楚諸國。說起來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時期的蕞爾小國。楚算是大國,但孔子只到了楚國的邊境。孔子還打算西去晉國,但由於時局不好,結果只是在黃河邊上感慨了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命也夫!”最終連黃河也沒過。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現在來回答本題,一句話,秦統一六國其實和孔夫子沒一點關係,這要從儒家學說的本質說起。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諸子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個學派最為著名。而儒家在先秦時,和諸子地位平等,並不立於一尊的地位。

孔子除了倡導君臣禮義外,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這種屬道德和意識形態的範疇,當然不能被"諸侯稱雄立霸,兼併擴土優先"的年代所接受!墨家批評孔子是“述而不作”,"繁瑣禮儀"。而法家更為一針見血,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認為孔子學說與法家農戰思想對立,致使國家“必貧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認為孔子學說為五蠹之首,且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

以上評論雖然過激,但從另一面說明儒家只是指出一個目標,而沒有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辦法措施,儒學是講"應該怎樣",手段只能教化、引導,而規範人們"這樣去做"的只有法家能辦到,而身處東周列國的"五霸七雄"要的是稱雄之妙策、治世之方略,而不是不知何日能實現的"大同社會"。從這點來看墨家批評儒學"述而不作"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定的目標高遠,就是找不到辦法!事實上後來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已經岀現"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景象!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其實,儒家學說一定程度上扼殺了人的創造性,君君臣臣,子子父父,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天下一團和氣,沒有人去爭上游,所以直到秦統一六國也非常排斥儒家學說,真正在統一大業中起至關重要作用的諸子百家首推法家和縱橫家!也可以說秦能一統天下正是張儀"連橫破縱"的外交策略和商鞅重農尚武的內部秦制有機結合的結果!

94310417小云
2018-12-06

這是個子虛汙有的名頭,,孔子生於齊魯大地人傑地靈,仁義道德甲天下,山川秀美,見賢而思齊,,怎會望楚而奔秦,自找閉門根,凡其一生周遊列國幾十年,傳道德講禮法,興教化,行中庸和為貴的大道致中之理,,,絕不會去惹人厭的去,禽獸不如的秦國傳經論道,終其一生遊勵於大國強權,各種偉人小國和勢力小人之間,,其道德文章舉世無雙,,他去一國,。別國必怕因他而敵國強,,也多如喪家之犬,勞累於天下紛爭之中,,看夠了禮崩樂壞,王室哀微的慘像,,天下各國,,不會學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道大義,,全是勢力小人,人不為己天誅必滅的凡夫俗子,,,他年六十多而歸魯,,魯乃周氏正宗,行王道正教化,上泰山而知魯小,,以他的禮儀道德和為人,,湘楚之野蠻不尋教化,非他安生立命之所,,他的偉大論語學說,孔孟之道,,值其年老而歸陋房,,,,,

海宇视界
2018-01-03

  • 儒學只能守成,不能開疆,雖然儒學師從於道家,但只是把道家的愚民思想在周王朝禮制的基礎上發揮的得淋漓盡致。看看秦漢以後的歷史就知道,遵循儒學體制的王朝,終究被北方遊牧民族所滅。南北朝的隨、宋末的蒙元、明末的滿清,它們都是以武起事,被儒化後就慢慢的腐化了!當然了蒙元是一個例外,在朱元璋將蒙元北逐之後,他還存在了很長時間。儒學的循古守舊,唯崇先賢,不思進取,教化愚民使得整個華夏文明差點兒覆滅。可以這麼說,儒教是華夏文明進程中的一顆良性腫瘤,任其一味發展,只會讓其由良性轉惡性,使得整個文明發展受阻。而且中國不只儒家一家,其它的道家、法家、墨家的思想體系都很不錯,與現代文化有很強的相融性,更能相互促進發展。只有百花齊放,才能讓華夏文明在世界上重新綻放那耀眼的光芒。

繁星国学
2018-01-02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這是需要比較一下儒家和法家的學說思想

戰國中後期,儒、道、法、墨等各家學說各抒己見,為當時的社會開出治世良方,各家都以自己的學說為最完美學說,最能治國救民,因此形成了中國文化上波瀾壯闊,空前絕後的一段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繁榮的時期,也就是“百家爭鳴”。眾家學說皆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一時間,各諸侯國亂花漸欲迷人眼,紛紛選擇百家學說之一為自己的治國之策。

這是秦國統一前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秦國為什麼能統一中國呢?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秦國統一中國,絕非偶然現象,而是一種歷史必然。戰國後期,無論從人心還是各國力量懸殊,也包括政治文化的積累支持,實現大一統已經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當時,齊國、秦國是兩大角逐勢力,統一天下指日可待,誰能夠搶佔先機,就會鹿死誰手。

第二,秦國採用了法家思想治理國家。

面對著即將大一統的現實,秦國非常敏銳、非常果斷的採用了法家的治國思想,從而實現了秦國在短時間迅速強大,戰鬥力迅速增強,最終統一六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那麼,法家思想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能夠使秦國短時間迅速變強,最終登上寶座呢?這要從法家思想的主要內容說起。
法家思想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法治國,而且法家強調“法”的絕對性,只要制定下來的“法”,必須無條件服從。聽起來是不是覺得很先進呢?但是,法家所說的這個“法”背後卻並非如此。因為,法家的這個“法”是“法自君出”的“法”。

法家非常強調“法自君出”,也就是說,法是由君主制定,直白的說,就是把君主放在了至高無上、絕對權威、高於“法”的位置。君主制定“法”,那麼,所有的臣民都必須無條件服從,如果執行不力或者有所不滿,那麼君主想怎麼處罰就怎麼處罰,君主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因此,我們說,法家的思想,從表面看很民主、很科學,但其實很殘酷,按照法家的思想治國,根本沒有普通大眾的權利,只能乖乖的做由君主任意驅使的綿羊,稍有不如意就可能導致各種嚴刑峻法。
但是,法家的這一思想卻能夠是國家在短時間內迅速壯大實力,擴張軍隊,增強對外擴張的能力。因為,整個諸侯國從上到下都按照君主的意志辦事,政令暢通無阻,所以,君主的意志能夠得到充分實現,這就是秦國為什麼採用法家思想治國的原因。
相比之下,儒家思想在這個方面沒有法家的這種優勢。從孔子到孟子,儒家思想一直強調,君主應該是最有德行的人,最賢德的人,要施“仁政”,強調的“民本”思想,君主要為百姓考慮,甚至還認為對於無德的君主可以採取革命行動,這樣的思想,百姓能夠受益,可是,對於當時的秦國國君來講,迫在眉睫的是爭天下,怎麼可能按照儒家思想提倡的去考慮百姓的感受呢?所以,秦國拒儒家思想於千里之外也不足為奇的。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歷史總是有一些戲劇性的變化。秦國利用法家思想發家致富,統一了全國,但是,秦始皇在登基之後並沒有意識到法家思想不適合治理穩定時期的國家,仍然採用法家思想治國,一味的追求“富國強兵”、“國富民窮”,最終導致了秦國的覆滅。

秦國成在法家,敗也在法家。秦始皇的這一慘痛教訓,給後來的歷朝歷代留下了活生生的教材,所以,自漢朝以後,沒有哪個皇帝標榜自己是用法家思想治國的,即使用到法家思想,也一定是在舉著儒家思想大旗之下悄悄使用的。這也是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一個治國策略。

如果您也喜歡傳統文化,歡迎關注繁星國學,和我們一起走進經典之門!

春日盛宴
2018-04-17

秦的逐漸強大,外部得益於三家分晉,晉不分,秦不得伸!內部商鞅變法把秦打磨成一把戰爭利器,所以最終一統!秦國不講孔子的禮和仁,結果統一六國,美國和秦國一樣用法家,科技,霸術結果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說明什麼問題呢?儒家思想統治中國太長時間了,狹隘偏見,制約新的思想出現,缺乏進取的動力。我小時候,聽我外公說:孔子周遊列國,走到潼關看見路上有幾個小孩玩,玩用土堆城,孔子趕車的學生說:小孩快讓開,其中有個玩的小孩說:那有城讓車的,只有車繞城走的,孔子趕車的學生和小孩子的理論被孔子聽到,孔子說他的學生把馬車掉頭,我們回不去秦國了,學生問,為什麼?老師說這裡的孩子都比咱們聰明。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商鞅變法強大了秦國。將最有錢人的錢分發給為國效力的人。凡是上戰場殺敵的,就有獎勵。論功行賞,殺敵越多獎勵越多。孔孟思想連江山守不住,別說打江山了!孔孟思想以後出現的國家政治,這些都不是真的孔孟,否則還出現亂軍一說,我們的國家如何產生的;現在孔孟只是統治階級的一種手段,難道說是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否則……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儒家是治天下的理論,不是打天下的理論。打天下時,沒有—家打孔聖人旗號的。得了天下,要鞏固自己的王權了,沒有—個不捧出孔聖人的。焚書坑儒之後中國的思想文化再沒有達到諸子百家的水平了,再沒有出現過偉大思想家哲學家。商鞅變法主要從三個方面改變了秦國。首先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變法之前是刑不上大夫,王子和大夫犯法也不能治罪的。這是人類立法的一次偉大的進步。當過去專門懲罰庶民的刑法要用到大夫身上了,大夫們都齊呼:殘酷!。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盛世打杂
2018-11-09

秦國能夠統一天下,和孔子是否入秦沒有半毛錢關係。

孔子周遊列國,他主張恢復西周禮儀,企圖是恢復一個西周前的社會秩序模式。

我們知道,孔子去六國,沒有一個國家是歡迎的。甚至有遭到驅逐的經歷,但是鑑於他的名氣大,為了體現禮賢下士,尊重人才,各國也不好拒絕他什麼。

春秋戰國時代,群雄逐鹿天下,為的是誰給的好處大,方法好。這才是人們爭相追求的東西。

什麼時候適用什麼方式和法則。春秋戰國爭霸,叢林法則才是正道。畢竟亂世之中,活下來才能談仁政,談禮儀。

吃不飽穿不暖,國家受威脅。說什麼禮儀?

孔子那一套治世理念,適合盛世而不是亂世。只有大家生活好了,才能考慮一些精神上的東西。


為什麼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秦國最後卻能統一六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