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我是來看翠玉白菜的,結果你就給我看張照片
臺北故宮博物院,我是來看翠玉白菜的,結果你就給我看張照片
臺北故宮博物院,我是來看翠玉白菜的,結果你就給我看張照片
臺北故宮博物院,我是來看翠玉白菜的,結果你就給我看張照片
臺北故宮博物院,我是來看翠玉白菜的,結果你就給我看張照片
臺北故宮博物院,我是來看翠玉白菜的,結果你就給我看張照片
臺北故宮博物院,我是來看翠玉白菜的,結果你就給我看張照片
臺北故宮博物院,我是來看翠玉白菜的,結果你就給我看張照片
臺北故宮博物院,我是來看翠玉白菜的,結果你就給我看張照片
臺北故宮博物院,我是來看翠玉白菜的,結果你就給我看張照片
臺北故宮博物院,我是來看翠玉白菜的,結果你就給我看張照片
陸建華攝影
1/10 遊寶島臺灣省,位於臺北市的故宮博物院想必都會去看看,雖說一張門票新臺幣350元,合人民幣77元多,但衝著它是國內最年輕的故宮,衝著它所珍藏的翠玉白菜、西周毛公鼎,和《富春山居圖》的後半部,還是會毫不猶豫地買了門票進去看看。只是這次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之行,有點失望。
2/10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中山博物院”,興建於1962年,到了1965年的夏天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院佔地面積0.16平方公里,主體建築為仿中國古代宮殿式,共四層樓,外牆為白色,屋頂為綠瓦,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2015年底,位於寶島南部的嘉義縣太保市,又興建了一個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與臺北故宮形成一南一北的格局。
3/10 說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大名鼎鼎的翠玉白菜、西周毛公鼎,是館藏珍品,也可以說是鎮館之寶,許多人去臺北故宮,就是想親眼目睹它的真容。拿西周毛公鼎來說,它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因為製作者為西周的“毛公”,所以得名為“西周毛公鼎”。
4/10 毛公鼎的發現和收藏,幾乎可以寫出一本書來。它最早是在清朝的道光23年(公元1843年),由陝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在村西地裡挖出來的。毛公鼎面世後,一直在民間轉手交易,到1946年才歸還於當時的南京“中央博物館”。兩年後國民黨敗退臺灣,毛公鼎隨其它文物流入臺灣。
5/10 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開館後,毛公鼎就成為鎮館之寶之一,放在商周青銅展廳的最醒目的位置,屬於永不更換的展品。這件稀世珍品,高僅有54釐米,但鼎的內壁刻有32行近500個文字,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堪稱西周青銅器中銘文之最。且所銘書法極其飽滿莊重,充滿了無與倫比的古典美。
6/10 去臺北故宮第二件必看的藏品,是作為清朝光緒皇帝的妃子瑾妃嫁妝的“翠玉白菜”。這件與真白菜大小相等的玉石雕刻品,採用了一塊一半灰白、一半翠綠的玉石為原料,灰白色部分刻成白菜幫子,綠色部分刻成菜葉,菜葉上面還刻有一隻蚱蜢、一隻蟈蟈,栩栩如生。非常可惜的是,這次去到臺北故宮,並沒如願見到這件藏品,說是被移去故宮南院做展品了。
7/10 關於這顆翠玉白菜,還有不少風波產生。據說有一名小學生在觀看了這件展品後,發現菜葉上的蟈蟈,有一根長鬚斷了一小截。特別是從蟈蟈頭頂往下看,斷須十分清晰。此事公開之後,譁然一片,各方均指責臺北故宮保護文物不力。後來的結論,這顆“菜”的斷須,應該是在國民黨敗退時期,搬運文物不善造成的。
8/10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所作,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原畫是畫在六張紙上,六張紙接裱而成一幅約七百公分的長卷。畫作中80%的場景為浙江桐廬境內的富春江景色,其餘為富陽景色。此畫作自誕生之日起就命運坎坷,清朝順治年間,此畫的收藏人死後,家人為其“焚畫殉葬”,畫作點燃時才被旁人搶了出來,但長卷也因此一分為二。
9/10 搶救出來的《富春山居圖》前半卷,人稱“剩山圖”,畫幅雖小,但比較完整,現被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畫作的後半卷,人稱“無用師卷”, 畫幅較長,但損壞比較嚴重,修補處也較多,現被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非常可惜的是,這次在臺北故宮,也沒能一睹其陣容,也是移至南院去作展品了。
10/10 收了原價的門票,卻沒能目睹兩件珍貴文物的真容,確實感覺臺北故宮有點讓人失望。而且故宮內部大大小小的商店,向遊客兜售的所謂“文創產品”,仿製的白菜、仿製的《富春山居圖》,價格也是讓人吃驚不小。出手買一件高價的仿製文物,真沒有必要。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
2019-08-01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