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農村一項民間絕活,八個壯漢累得喘粗氣,兩千年前恭送過孔子
河南農村一項民間絕活,八個壯漢累得喘粗氣,兩千年前恭送過孔子
河南農村一項民間絕活,八個壯漢累得喘粗氣,兩千年前恭送過孔子
河南農村一項民間絕活,八個壯漢累得喘粗氣,兩千年前恭送過孔子
河南農村一項民間絕活,八個壯漢累得喘粗氣,兩千年前恭送過孔子
河南農村一項民間絕活,八個壯漢累得喘粗氣,兩千年前恭送過孔子
河南農村一項民間絕活,八個壯漢累得喘粗氣,兩千年前恭送過孔子
河南農村一項民間絕活,八個壯漢累得喘粗氣,兩千年前恭送過孔子
河南農村一項民間絕活,八個壯漢累得喘粗氣,兩千年前恭送過孔子
河南農村一項民間絕活,八個壯漢累得喘粗氣,兩千年前恭送過孔子
河南農村一項民間絕活,八個壯漢累得喘粗氣,兩千年前恭送過孔子
圖記鄉土
1/10 河南省安陽市滑縣每年正月最後幾天,都會舉行聲勢浩大的社火表演。社火表演當天,整個縣城萬人空巷,群眾攜老扶幼爭相走出家門,因為他們最期待的是能夠看到抬閣表演。因為抬閣是滑縣社火中的重頭戲,如果在古會上沒能看到抬閣,心裡總會覺得缺點什麼。(圖記鄉土 第251個原創圖集)
2/10 滑縣抬閣屬於社火項目中的一絕,至今已流傳數百年。據當地群眾介紹:“宋朝末年,滑縣道口因運河而興,逐漸成為商貿重鎮。因為那時的夜間照明主要使用蠟燭,因此多有火災發生。人們為了敬奉神明,祈求平安,所以就興起道口古會。在每年的正月末,當地就會舉辦大型的社火活動,抬閣就是眾多社火表演中的一項。”
3/10 抬閣顧名思義就是使用人力肩扛人抬,要付諸很大的體力;閣指木箱子,這也是古人對木箱子的一種叫法。因此,抬閣有用人力抬起木箱子之意。在木箱子的上面,坐著幾個年齡不大的孩童,他們需要跟隨鑼鼓的伴奏,進行即興表演,觀賞性很強。所以說,抬閣是技術與藝術的綜合體,是廣大群眾非常歡迎的民間藝術。
4/10 據當地一位群眾介紹:“明代嘉靖年間,滑縣道口抬閣已達到鼎盛時期,民間抬閣發展到20餘架。那時候,每支社火隊伍參加演出的人員有200多名。同時,為了增加演出效果,還在隊伍中加入了尖子號、八大釤、大旗等等。前面鳴鑼開道,後面眾人跟隨,整支演出隊伍聲勢浩大,非常壯觀。”
5/10 觀看抬閣表演,不難發現最辛苦的要數抬杆子的人。一架抬閣需要八人臺,前面四人,後面四人,有八抬大轎之勢。這些肩抬杆子的都是些身強力壯,肌肉結實的漢子。設計最簡單的抬閣上面坐著三個孩子,下面是一個木質的底座,總重量達到了上千斤。所以,每個人要均分大約上百斤的重力,勞累程度可想而知。
6/10 由於抬閣需付出很強的體力,所以,當每架背閣行走大約50米時,人們就需要停下來進行短暫的休息。別看僅是50米的距離,足可讓一個精壯的漢子累的滿頭大汗,氣喘吁吁。一位老伯介紹:“抬閣是一項體力活兒,絕不能摻雜使假。假如一人掏了假力,那麼這架抬閣就不能正常表演,抬閣人真的很辛苦。”
7/10 一位安陽的群眾介紹:“其實抬閣是有淵源的。春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中原大地戰火不斷,民不聊生。一日,孔子帶領學生來到安陽,看到生靈塗炭,不由心生悲憐。於是,就在當地講授仁義禮智信,以此感化民眾。臨行時,孔子把隨身攜帶的物品全部贈送給村民。當孔子和學生走出數裡,突然聽到身後鑼鼓齊鳴,遠遠看到村民把化了妝的孩童放在桌子上,眾人抬著孩童依依迎送,很是感動。這就是抬閣最早的雛形。”
8/10 若按照那位安陽群眾的講述加以推算,抬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抬閣至今興盛不衰,也許是後人仍用抬閣的形式,表達對孔聖人的尊重吧。雖說滑縣抬閣具體的出現時間無法考證,但是,滑縣抬閣的形式較為豐富,也很堅持傳統。除了人數多的抬閣需用拖拉機拖運,或者靠人力推運外,其餘的抬閣全部依靠人力肩扛。這是滑縣抬閣最大的亮點所在,所以在中原地區實屬罕見。
9/10 在觀看滑縣抬閣時,會發現很多抬閣人把衣服纏裹在木槓上,這樣可以增大木槓與肩膀的接觸面積,從而減少不舒服感。很多抬閣人說:“抬閣是一個技術活兒,抬閣人一般都是身強力壯,經驗豐富的人。因為上面坐的是孩童,所以,安全是第一位。再者,抬閣有時需要變著花樣表演,這就需要平時積累的經驗。”
10/10 抬閣是一種流傳兩千餘年的肩上絕活。如今,抬閣不但在華北地區名聲顯赫,還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漢、南京、杭州、廣州、濟南、長春等地叫響了名聲。在這項觀賞性極強的民間藝術背後,是那些流著汗水,不叫屈的抬閣人。(圖文均由作者原創,關注頭條號——圖記鄉土,認識最真實的農村。)
2019-04-08

相關推薦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