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入侵阿富汗,遭這款美製武器打擊,1人即可擊落一架大飛機

39年前的1980年冬天,在入侵阿富汗1年以後,俄軍伊爾-76運輸機再次頻繁出現在阿富汗上空。冬季到來,大雪封山,跨越興都庫什山脈的幾個關鍵隘口都無法通行,第40集團軍的後勤無法保障。從裝備到彈藥,再到食物,都急需供應。其中最重要的是食物。因為人民民主黨政府按照蘇聯模式改造阿富汗,不僅沒有帶來阿富汗經濟的增長,反而破壞了阿富汗最重要的農業基礎。結果是蘇軍入侵之後,阿富汗比以前更急需蘇聯的食物援助,所以蘇軍從阿富汗就地取食是根本不可能。一切所需都得從蘇聯本土運來。陸路交通受阻,只好空運了。那年冬天,每天都有5-6架伊爾-76運輸機從土庫曼斯坦馬拉空軍基地飛往阿富汗。當時,阿富汗的機場有大有小。巴格拉姆、喀布爾、坎大哈、馬紮裡沙里夫、信丹德這幾個機場最大,擁有3500米長的混凝土跑道。而其中只有喀布爾、信丹德和坎大哈這3個機場完全符合伊爾-76的起降要求。昆都士、賈拉拉巴德這兩個機場擁有1500 - 1800米長的柏油跑道,可以起降安-12、安-22運輸機。阿薩達巴德、加德茲、拉什卡爾加、法扎巴德、赫拉特等省城機場只有幾百米長的野戰跑道,只有安-26運輸機可以起降。因此,軍事運輸航空兵向阿富汗運輸物資的方法是這樣的,由伊爾-76把物資運到大機場,再由安-12、安-26繼續向各地的小機場運輸。伊爾-76負責從蘇聯本土向阿富汗運輸物資,而阿富汗境內的物資、人員運輸,基本上是由安-12運輸機和安-26運輸機負責的。不過,為了保證前線部隊的物資供應,蘇聯軍事運輸航空兵的機組有時也會冒險駕駛伊爾-76在更簡陋的機場起降。

蘇聯入侵阿富汗,遭這款美製武器打擊,1人即可擊落一架大飛機

除了運送後勤物資,伊爾-76有時還承擔將重型機械、卡車運往阿富汗的任務,以加強第40集團軍的運輸能力。1981年起,由於阿富汗境內的抵抗運動規模越來越大,第40集團軍更加頻繁的作戰,物資需求量越來越大,伊爾-76向阿富汗大規模空運已成常態。空運架次的增加令空運的樞紐塔什干機場不堪重負,大量的伊爾-76起降嚴重干擾了塔什干機場的正常運轉。於是,蘇聯人決定專門修建負責向阿富汗運輸物資的機場,同時,在各個機場部署多支運輸機分隊,每個分隊由6架伊爾-76飛機組成,以勝任運輸任務。1983年5月,費爾干納機場建成。隨後,蘇軍又在距阿富汗邊境30千米左右的沙漠邊緣地帶修建了大量輔助機場,用於向阿富汗運輸物資的機場。

1983年,安德羅波夫上臺後,對於從阿富汗撤軍作出了積極的努力。然而,由於其重病纏身,很快不能處理政務,而反對撤軍的勢力又在蘇共中央政治局中佔據優勢,所以,撤軍一事就被擱置了下來。由於蘇聯拒不考慮從阿富汗撤軍,西方國家和阿拉伯國家加大了對阿富汗抵抗運動的援助。於是,阿富汗戰場的作戰規模繼續擴大,物資需求也與日俱增。1983年,只出動了1個裝備伊爾-76運輸機的軍事運輸航空兵團——第196團,出動430架次,向阿富汗運送了3496噸貨物和16 238人次的士兵。而到1984年,出動的就不止一個團了,伊爾-76一共出動534 架次,向阿富汗運送了4690噸貨物和11589人次的士兵。

蘇聯入侵阿富汗,遭這款美製武器打擊,1人即可擊落一架大飛機

應當指出,在阿富汗執行任務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軍事運輸航空兵第25團副團長謝爾蓋·列昂尼多維奇.多布羅夫斯基中校對此深有體會:6月的坎大哈炎熱無比,飛機上還沒有空調,在地面待命時,耳機直燙耳朵。中午的那幾個小時,烈日高懸,機械師維修飛機都得戴手套,以防被燙傷。同時,很多阿富汗機場建於山間平地,導航設備又差,稍微一偏航就得復飛,而且得由於山區阻隔,得繞4-5公里才能重新對準跑道。阿富汗戰爭後期,伊爾-76運輸機還面臨著”聖戰者”手中便攜式防空導彈的威脅,每次起降都要投放大量紅外干擾彈。不過,艱難的任務也鍛鍊了飛行員。日後擔任俄羅斯空軍軍事運輸航空兵司令別涅季科托夫少將正是阿富汗戰場上一支伊爾-76分隊的指揮員。

蘇聯入侵阿富汗,遭這款美製武器打擊,1人即可擊落一架大飛機

1984年起,西方國家開始向阿富汗”聖戰者”提供便攜式防空導彈,阿富汗上空蘇軍運輸機受到的威脅顯著提升.1984年10月27日,謝爾蓋·邦達連科機長駕駛的軍事運輸航空兵第128 團的伊爾-76M運輸機(註冊編號CCCP-86739)在喀布爾西南20公里處被”聖戰者”發射的“箭-2”便攜式防空導彈擊中。“箭-2”導彈擊中了三號、四號引擎之間的機翼,引爆了飛機的右主油箱,整個右翼都被炸掉,飛機最終墜毀,機上5名機組人員全部死亡。

蘇聯入侵阿富汗,遭這款美製武器打擊,1人即可擊落一架大飛機

此次事件之後,伊留申設計局開始對伊爾-76運輸機進行相應的改進。伊爾-76M的後期生產型油箱內加裝了惰性氣體發生器,產生的惰性氣體為油箱增壓,它可避免油箱被擊中後爆炸。同時,伊爾-76M也開始加裝自衛對抗系統,比如雷達告警系統,這些天線可以提供360°範圍的雷達告警。同時,伊爾-76M的起落架整流罩為紅外線干擾彈提供了空間,最多可攜帶96枚50毫米紅外線干擾彈。伊爾-76M導航員正前方玻璃窗之間加裝了一個小型整流罩,以容納電子對抗裝置。經過這些改進,伊爾-76運輸機的安全性大大提升,此後再也沒有被擊落過。不過,蘇軍依然不敢掉以輕心,還是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保證伊爾-76的安全。

首先,蘇聯空軍下令,在阿富汗上空飛行的運輸機飛行高度不得低於7600米,以避開便攜式防空導彈。其次,對於飛機下降高度的動作也有著嚴格的規定。伊爾-76在距機場50公里處高度才下降到6700米,在距機場20公里時,飛行高度才下降到6400米,放下起落架,打開襟翼。在距機場1公里處,伊爾-76開始迅速下降高度降落。為了規避導彈和防空火力,伊爾-76通過兩個180度轉彎來降低高度。第一個轉彎坡度為30度,垂直方向下降速度為15米/秒。第二個轉彎從4300米高度開始進行,轉彎完成之後,飛機將正對機場跑道。在第二個轉彎結束之後,掩護的2架米-24武裝直升機將伴飛在伊爾-76兩側。米-24距伊爾-76翼尖距離在150-200米左右,整個編隊的風險速度在300公里/時左右,下滑速度在25米/秒左右。米-24將伴隨伊爾-76一同下滑。高度下降到約1500米後,掩護的米-24將向機場四周”聖戰者”可能埋伏的地點發起第一輪攻擊,用的一般是火箭彈和機炮。蘇軍此時已經掌握了”聖戰者”使用便攜式防空導彈的規律,他們一般在機場附近的制高點上使用導彈攻擊蘇軍飛機,因此只要打擊這些制高點,就能起到干擾”聖戰者”發射導彈的作用。高度下降到900米以後,米-24雙機發起第二輪攻擊,一直掩護伊爾-76的高度下降到150米左右。之後,武裝直升機改為平飛,在機場上空巡邏。直到伊爾-76安全著陸,米-24才會降落。這種掩護方法其實心理作用大於實際作用。考慮到“毒刺”的射程和阿富汗多山的地形,米-24對其的打擊基本上效果有限。更多的是起到擾亂游擊隊部署的效果。不過,蘇聯空軍精心設計的這一套下降高度的規避動作到時十分有效。雖然伊爾-76在著陸過程中經常遇到德什卡重機槍乃至高炮的射擊,但很少被命中,更沒有因此而墜毀。

蘇聯入侵阿富汗,遭這款美製武器打擊,1人即可擊落一架大飛機

此外,由於“毒刺”導彈在夜間作戰效果差,伊爾-76更多的時候在夜間起降,以保證自身安全。到阿富汗戰爭後期,由於夜間起降的巨大需要,阿富汗各大機場的燈光引導系統已經很完備了。

在便攜式防空導彈的威脅下,伊爾-76相對於其他渦輪螺旋槳運輸機的優勢很快顯現。由於伊爾– 76相比安-12等渦輪螺旋槳運輸機具有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實用升限,其在便攜式防空導彈面前安全性更好。此外,伊爾-76的貨艙密封性更好,還裝有加熱設施,因此旅途舒適感更好,蘇軍官兵都願意乘坐伊爾-76。因此,在阿富汗戰爭中後期,伊爾-76承擔了絕大部分的運輸任務。在整個阿富汗戰爭期間,一共有8.8萬人次的蘇軍官兵乘坐伊爾-76運輸機進入或飛離阿富汗。而伊爾-76向阿富汗運輸的物資佔到了軍事運輸航空兵總空運量的89%。

在蘇聯從阿富汗撤軍的過程中,伊爾-76同樣發揮了重大作用。由於冬季薩朗山口難以通行,為了按期在1989年2月15日之前從阿富汗撤出全部蘇軍,同時儘可能避免損失,第40集團軍司令部決定儘量運用空運的方式把蘇軍官兵撤回蘇聯。其中絕大多數空運任務是由伊爾-76執行的。為了保證伊爾-76空運的安全,蘇軍在喀布爾機場的掩護部隊一直堅持到2月14日。當天,在駐阿富汗的蘇軍軍事和政治顧問乘伊爾-76撤離之後,掩護部隊也登上了伊爾-76撤離喀布爾。

蘇聯入侵阿富汗,遭這款美製武器打擊,1人即可擊落一架大飛機

除了運送蘇軍離開阿富汗,伊爾-76還承擔了向阿富汗軍隊提供物資的任務。當時,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納吉布拉一再向蘇聯政府請求停止撤軍,在阿富汗境內以保護道路或志願者的名義留下一部分蘇軍。納吉布拉還多次向戈爾巴喬夫、謝瓦爾德納澤提出請求,希望蘇聯航空兵能從蘇聯境內起飛,轟炸阿富汗領土上的反對派武裝。納吉布拉當時對於蘇軍撤走後自己的政權能否繼續生存下去沒有信心,因此千方百計想讓蘇軍繼續捲入阿富汗的戰事。然而,戈爾巴喬夫和駐阿蘇軍將領撤軍的決心很堅定,不可動搖,納吉布拉拖延撤軍的企圖沒有成功。隨後,納吉布拉轉而要求蘇聯提供大量軍援,以保證阿軍繼續戰鬥下去。這一次,他成功了。蘇聯國防部下達了為阿軍提供3個月物資儲備的命令。當時,蘇聯人對納吉布拉政權在撤軍後能否繼續生存下去也沒有信心,因此只希望阿軍繼續堅守3-4個月,而不是在蘇聯撤軍後馬上崩潰。這樣蘇聯的面子就保住了。

為了給阿軍建立足夠的物資彈藥儲備,蘇聯軍事運輸航空兵架起了從中亞通往阿富汗的“空中橋樑”。1989年1月,軍事運輸航空兵的伊爾-76開始向喀布爾空運麵粉。平均每天都有15架次的伊爾-76在喀布爾著陸,每機運載25噸,短短十幾天一共運送了3000噸麵粉,保證了城內居民和軍隊的口糧供應。同時,安-12運輸機在坎大哈機場冒著被”聖戰者”炮擊的風險在夜間起降,一共運送了2500噸軍火和20套軍事裝備。通過大規模空運,蘇軍給阿軍留下了足以滿足3個月戰鬥需求的物資,其總量超過了8.5萬噸,其中炮彈13269噸,航空彈藥3570噸,燃料24320噸,食品27074噸。這些物資被存放在阿富汗政府控制的12個大城市和軍事基地的倉庫中,是蘇軍撤離後阿軍繼續戰鬥的有力保障。

在整個阿富汗戰爭期間,蘇聯軍事運輸航空兵一共執行了26900架次的運輸任務,伊爾- 76承擔了其中的14 700架次,佔到總數的54.6%。然而,伊爾-76卻運送了89%的人員和74%的貨物,其運輸效率之高可見一斑。

阿富汗戰爭雖然結束了,伊爾-76和阿富汗的緣分卻仍未結束。更多的傳奇即將上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