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顛覆影史的背後,是一群差點被卡梅隆“逼瘋”的視覺特效公司

圖片來源:阿凡達電影官網

近日,《阿凡達2》官方宣佈調整檔期,再次推遲一年,暫定2021年12月17日登陸北美院線。卡梅隆本人也表示,由於影片拍攝要在水下完成大量、高質量的動作捕捉,面臨諸多技術難關。

回想《阿凡達》第一部面世時,所有人看完後內心震撼得無以復加,原來電影還可以這麼拍?視覺特效能這麼逼真?同樣是玩CG特效,2009年上映的《阿凡達》顛覆了觀影概念,而2016年上映的《爵跡》卻被玩成了網頁遊戲,可以說是連卡神的皮毛都沒學到!

那麼,成全《阿凡達》難以超越地位的背後,是一群怎樣的視覺特效公司呢?

Weta Digital(完成了《阿凡達》大部分特效,角色建模、動畫、渲染)

新西蘭是《指環王》的故鄉,但你可能不知道它也是《阿凡達》的非官方誕生地。祕密在於一家數字視覺效果公司Weta Digital

1993年,彼得·傑克遜、理查德·泰勒和傑米·塞爾柯克創建了Weta Digital,旨在為《天堂生物》製作數字特效。Weta Digital也不負眾望多次獲得奧斯卡獎和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但Weta Digital為人所知的是,它在史詩級電影鉅製《指環王》三部曲和《阿凡達》中作出了巨大貢獻。

Weta Digital實力有多強大呢?每當碰上難得一見的大製作,在難倒其它一片公司時,Weta默默地開發了專門的軟件包實現突破性的視覺效果。《指環王》電影三部曲所要求的戰鬥規模催生了MASSIVE,這個程序可以讓大量的agent(按照預先設定的規則行事的獨立角色)產生動畫效果。拍《金剛》時,導演說要重現1933年的紐約,Weta二話不說創建了CityBot,這款應用程序可以在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的基礎上“建造”這座城市。

為了金剛的皮毛看起來不死板,新的仿真和建模軟件誕生了。一套結合了程序和交互技術的工具為4600億根單獨的皮毛添加了風的效果,並模擬了與其他表面的交互。為了讓金剛每根毛髮從內而外散發著光,一款新的著色器被編寫出來,還增加了毛髮的體積質量。當金剛大塊的皮毛被扯了下來後,上面佈滿了傷疤、血跡和骷髏島的泥土。為真實還原場景,每一幀皮毛至少需要2G的數據。

在《阿凡達》中,Weta為了讓電腦製作的外星人看起來仍然像真人演員如薩姆·沃辛頓和佐伊·索爾達娜,FACETS開發出來了。FACETS在2006年左右開始起步,當時剛剛簽約《阿凡達》的Weta正在尋找一種比動作捕捉更好的人臉拍攝方法。

經過大約八個月的努力,Weta終於取得了進展。FACETS成為第一個可靠的系統之一,做到了從演員佩戴的相機進行準確的面部跟蹤。這項技術使《人猿星球》系列電影以及《霍比特人》三部曲成為可能。

Weta的努力也得到了卡梅倫認可。“自從我們製作了《阿凡達》,Weta就一直在證明自己是最棒的CG動畫,是世界上最人性化、最鮮活、最逼真的特效。當然,這意味著我可以推動他們更進一步。”

2017年,Weta公開宣佈,《阿凡達》後續幾部電影正在製作中。而《阿凡達2》多次推遲上映,想了還在攻克技術壁壘,就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參與制作大片:《指環王》三部曲、《金剛》、《X戰警》系列、《復仇者聯盟》、《鋼鐵俠3》、《金剛狼》、《飢餓遊戲》、《權力的遊戲》第七、八季、以及最近上映的《復聯4》、《阿麗塔:戰鬥天使》等等不勝枚舉。截至2017年,斬獲六個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ILM(180個非角色鏡頭,主要貢獻為最後大戰中的人類飛機)

視覺效果公司Weta Digital為《阿凡達》帶來了超前的CGI技術,但在某些方面,還是呼叫了援手。電影比它最終成片時間長了大約40分鐘,多虧了另一家水平精湛的公司——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ILM)的緊急救場,才完成了《阿凡達》CGI製作的關鍵任務。

一個在新西蘭,一個在舊金山,兩大視覺特效團隊面臨的是相隔萬里的協調,還得互相追趕搶進度。對於ILM來說,這並不是它第一次被臨時召喚來幫助另一個特效團隊。但對於像Weta這樣規模龐大、成績斐然的團隊來說,很可能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可以肯定的是,與Weta相比,ILM對整部電影的總貢獻所佔比例小,但ILM在幫助電影進入最終完成狀態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終,ILM為電影中許多特殊的交通工具創造視覺效果,包括Valkyrie,一架用來運送人和設備的大型航天飛機,幾種不同類型的直升機,以及這些交通工具所處的環境。ILM還為影片最後的精彩戰鬥場景做了特效工作,負責所有飛機的鏡頭,以及駕駛艙內部的鏡頭。

此外,ILM還提出了一種完全由電腦生成大規模近距離爆破的新方法。此前,在CGI含量高的電影中,大爆炸都是用實時攝像機拍攝的,然後添加視覺效果。但ILM說,由於卡梅隆為《阿凡達》設定的模式存在一些侷限性,沒有切實可行的方法來滿足這部電影對真實場景的爆炸需求。

幸運的是,ILM想起此前在《波塞冬》和《加勒比海盜》等影片中呈現的流體視覺運動,發現爆炸的形狀與水的運動動力學相似。所以可以採用之前為流體鏡頭創建的圖形引擎,並將同樣的基本技術應用於《阿凡達》中的爆炸場景。這對未來電影行業也是一項重要技術,可以量身定做一種近距離看效果逼真的爆破。

ILM也算是視覺特效的元老級公司。一開始,喬治·盧卡斯希望在將於1977年拍攝的《星球大戰》中能加入以前從未在電影中出現過的視覺效果,而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內部特效部門沒這個技術。於是,盧卡斯就找了參與制作《2001太空漫遊》(1968)和《無聲無息》(1972)的道格拉斯·特朗布爾。但因為特朗布爾已經被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搶先定下所以被拒絕了。好在他向盧卡斯推薦了助手約翰·戴克斯特拉。

戴克斯特拉召集了一個由大學生、藝術家和工程師組成的小團隊,在加利福尼亞州範內斯的一個倉庫裡就開始了。1975年5月,盧卡斯成立了電影視覺特效公司ILM,屬於盧卡斯影業的一個部門,盧卡斯稱之為“星球大戰特效部”。盧卡斯影業是在盧卡斯開始製作電影《星球大戰》時成立的。它也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創始公司。

ILM後來於1978年搬到聖拉斐爾,自2005年以來一直位於舊金山Presidio的萊特曼數字藝術中心。2012年,作為收購盧卡斯影業的一部分,迪士尼公司收購了ILM。

參與制作的大片:從最早的《星球大戰》系列、《E.T》,《終結者2》、《阿甘正傳》、《泰坦尼克號》、《木乃伊》、《侏羅紀公園3》、《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雨果》到一系列漫威電影,比如最近上映的《復聯4》等等,幾乎包攬所有經典大片。

斯坦·溫斯頓工作室(大部分道具,包括Ampsuit和Samson直升機)

在《阿凡達》電影中,除了開發新的3D融合攝像系統外,電影製作最大挑戰是為納美人創建一個最終設計。Weta Digital完成了將人形人物栩栩如生的所有數碼作品,但設計和細節都是基於斯坦·溫斯頓工作室(Stan Winston Studio)創作的人物。

納美人是潘多拉星球上的土著物種,身高9到10英尺(2.7-3米)。每一個個體都具有獨特的特徵,鮮明的性格,人物形象立體飽滿。

詹姆斯·卡梅隆親自為包括納美人在內的所有潘多拉生物繪製了第一批草圖。在早期的素描上,納美人有著藍色的皮膚和貓科動物的特徵,如貓一樣的眼睛,寬闊的獅鼻,大而尖的耳朵,以及高大、苗條、肌肉發達的軀體。韋恩·巴洛(Wayne Barlowe)、尤里·巴託利(Yuri Bartoli)、約爾杜·謝爾(Jordu Schell)和內維爾·佩奇(Neville Page)等藝術家組成的團隊,開始根據角色草圖創作數百幅素描。

納美人的手和腳都只有4個指頭,與人類創造的阿凡達不同,因為阿凡達基因測序過程中受人類DNA的影響,阿凡達手和腳都是5個。

詹姆斯·卡梅隆想要優雅、苗條、藍皮膚的貓科動物,保留具有人類面部特徵的類人形態。為了捕捉這種造型,約爾杜·謝爾創作了第一批概念雕塑,得到卡梅隆首肯後,由John Rosengrant領導的斯坦·溫斯頓工作室的藝術家們進一步細化,形成了最終的顏色和皮膚紋理,包括條紋和生物發光圖案。工作人員創造並呈現了許多納美人外觀的變化。

斯坦利·斯坦·溫斯頓是美國知名電視電影特效師,也是卡梅隆御用特效師之一,不幸的是2008年6月15日去世,享年62歲。1972年,溫斯頓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斯坦·溫斯頓工作室,並因在電視電影《怪獸》中的特效工作獲得了艾美獎。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終結者》系列、《侏羅紀公園》前三部、《異形》、《鐵人》前兩部、《鋼鐵俠》和《剪刀手愛德華》。其作品獲得了四項奧斯卡獎。

Framestore (地獄之門70 個鏡頭)

參與《阿凡達》製作的公司還包括歐洲最大的數字視覺效果公司Framestore。1986年成立,1997年收購Computer Film Company並與之合併。該公司涉足多個不同的媒體領域:故事片、廣告、音樂視頻、動畫和數字。

2008年,Framestore在冰島雷克雅未克開設辦事處,僱傭了大約20名員工,包括動畫師、CG藝術家、排曲師、繪圖師和roto藝術家。成立之初,冰島經濟似乎很強勁,但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冰島將稅收優惠從14%提高到20%,使其成為一個更具吸引力的電影拍攝地。

2016年11月,Framestore同意總部位於上海的文化投資控股公司(Cultural Investment Holdings Co)以1.125億英鎊收購75%的股份。

在2017年的科幻電影《銀翼殺手2049》,Framestore貢獻了大約300個鏡頭,並因此在2018年英國電影學院獎上獲得了特殊視覺效果獎

除了《阿凡達》,卡梅隆新電影《阿麗塔:戰鬥天使》中漂浮天空之城Zalem和巨大的廢鐵城,以及人擠人的大型競技體育場,Framestore為電影中充滿動感的反烏托邦特色貢獻了263個鏡頭。

至於獲獎方面, Framestore憑藉電影《黃金羅盤》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同年,還因這部電影獲得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此外,Framestore還憑藉《超人歸來》、《黑暗騎士》和《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獲得奧斯卡提名。

在耳熟能詳的一些電影中,都有Framestore作出貢獻,如《神奇動物在那裡》、《雷神》、《蜘蛛俠:英雄遠征》、《復仇者聯盟》系列等等。

Prime Focus(電影中控制室屏幕、HUDs等的設計與合成)

在《阿凡達》一長條視覺特效公司中,還有家印度視覺他特效(VFX)公司Prime Focus,讓人印象十分深刻。它為《阿凡達》1600多個鏡頭製作了200個,從中賺了400萬美元。幾年後,《暮光之城2》近80%的特效都是由Prime Focus完成的。

Prime Focus創始人兼全球首席執行官為納米特·馬爾霍特拉(Namit Malhotra),十幾歲時就在父親的車庫裡創辦了自己的公司,而這也離不開家庭氛圍的薰陶。他的祖父M.N.馬爾霍特拉是一名攝影師,甚至在1956年拍攝了印度電影業的第一部彩色電影《Jhansi Ki Rani》。馬爾霍特拉的父親納雷什·馬爾霍特拉(Naresh Malhotra)在寶萊塢擔任副導演和製片人。

1995年,馬爾霍特拉開了一家剪輯工作室,在兩年內迅速進入電影製作設備租賃領域,最終發展成為Prime Focus。2006年從資本市場籌集了115億盧比,實現了巨大的飛躍。

2014年,總部位於倫敦的VFX工作室Double Negative與Prime Focus的一家子公司合併,這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3D、動畫和視覺效果公司之一。合併後公司80%以上股份仍由馬爾霍特拉的Prime Focus持有,該公司在孟買證券交易所和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上市。

Prime Focus也為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星際穿越》貢獻了視覺效果,也憑此斬獲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在一次採訪中,Prime Focus稱Double Negative為電影提供了所有的視覺效果,包括蟲洞、一個巨大的黑洞、機器人和太空景觀。“我一直非常欣賞諾蘭的電影。”馬爾霍特拉補充說,“因此,看到我們在《星際穿越》上的工作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好的,我真的很振奮。”

2014年合併的部分資金來自信實集團旗下的電影和娛樂部門Reliance MediaWorks,該公司向馬爾霍特拉的公司注資1.2億盧比(合1920萬美元),收購了30.2%的股份。

回憶起多年前創辦Prime Focus時,馬爾霍特拉表示,“在寶萊塢和科技之間找到一座橋樑,因為我們的行業並不像好萊塢那樣,方便地使用科技。”“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印度版的皮克斯,或者印度版的漫威。” Prime Focus在一年內製作近50部寶萊塢電影,控制著超過65%的印度市場。

直到今天,寶萊塢電影一直以劣質的本土視覺效果,以及借用太多好萊塢的技術和技巧而遭到嘲諷。但在這種情況下,一家印度公司卻憑藉VFX獲得奧斯卡獎,有點諷刺意味。

參與制作大片:《地心引力》、《阿凡達》、《怪物史萊克》、《創:戰爭史》等等。《阿凡達》和《地心引力》都獲得了2010年和2014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2011年,Prime Focus與美國電影製作公司盧卡斯影業合作,完成了《星球大戰前傳1 - 3》的3D轉換。一年後,Prime Focus憑藉《生命之樹》、《X戰警:第一戰》)、《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變形金剛2:》和《雨果》獲得五項奧斯卡提名。

上文詳細介紹的特效公司外,在《阿凡達》這樣有著恢弘場景電影,還有許許多多的其他視覺效果公司,分別在各自的領域上發光發熱,才能成就我們在電影院的驚豔觀看體驗,如加拿大公司Hybride,製作了控制室的圖形,Giant Studios進行動作捕捉,Blur完成了ISV Venture Star 的4個太空鏡頭等等。

雖然《阿凡達2》又跳票了,但想到卡梅隆正與世界上最頂級的視覺效果公司苦心鑽研,只為給我們帶來最極致的體驗,所以,再多等等也是情有可原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